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战争与策略

《三国演义》的战争与策略

《三国演义》的战争与策略三国演义的战争与策略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战争与策略是该小说的核心元素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战争和角逐,展现了众多英勇武将和智慧谋士的战略智慧与谋略手段。

本文将从战争策略和智谋策略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的战争与策略。

一、战争策略三国演义中战争策略的表现非常丰富多样。

著名的战争策略有虎豹骑、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这些策略既展示了主要人物的智慧,又体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较量。

以下将介绍其中两个典型的战争策略。

(一)虎豹骑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虎豹骑的战术,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曹军。

周瑜趁曹操军队在江中扎营之机,放起倭火,令敌军惊慌失措,接着派遣精锐部队虎豹骑出其不意地迅速击溃曹军,并最终取得了战胜的胜利。

(二)草船借箭在西蜀的刘备带领部队与东吴的孙权对抗的过程中,刘备利用智慧,以借箭为名,成功借到了草船。

刘备精心安排,布满草船,在黄河上游利用火攻计谋,将曹军大败。

这一计划背后充满了谋略和战术,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位智勇兼备的领袖的谋略智慧。

二、智谋策略《三国演义》中的智谋策略也是其引人入胜的一大特点。

曹操、刘备、孙权等各个势力的领袖们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

以下将介绍其中两个典型的智谋策略。

(一)连环计曹操被孔融三顾而牵扯精力,而他的心腹谋士荀彧则借此机会发动连环计,以孔融为借口,让孙权误解了曹操内部的矛盾和不和。

孙权因此不再进攻曹操,转而与他结盟,使曹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二)空城计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采用空城计对抗曹操。

他化身为一位老者,苦苦哀求曹操不要进攻,并以看似无害的举止和言辞为诱饵。

曹操被这一计谋所迷惑,一时间无法作出决断,最终错失了攻击赤壁的最佳时机。

三、总结《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策略不仅展现了各势力之间的对抗,更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战争策略的多样性以及智谋策略的高超使得该小说极具魅力。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创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战略智慧的卓越品质。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成就。

首先,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残酷性。

在这个作品中,人物形象多样且鲜明,他们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点和动机。

例如,刘备代表了仁义、忠诚和正直,曹操则代表了权力欲望和权谋心计。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贪婪和追求的本质。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团结和忠诚的重要性。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矛盾。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物展示了忠诚和团结的品质。

例如,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结义,他们相互扶持、信任和支持,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的精神和忠诚的态度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也给读者传递了团结和友爱的价值观。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智谋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各方势力需要通过智谋来博弈和争夺利益。

通过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人物的智勇才略,作品展示了智谋对于政治和战争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智慧和才干在实现功绩和拯救人民中的作用。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且独特,他们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形象饱满,思想深刻。

其次,作品的剧情紧凑、跌宕起伏,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悬疑的冲突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理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性、团结、忠诚和智谋的探讨,作品呈现了千百年来仍然引人思考的深刻问题。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和丰富的情节,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1、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 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 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 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 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 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 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烧掉袁绍粮草辎重,然后发动奇袭最后以 全面胜利宣告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 十万。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冶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们 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例如: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 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 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 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 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 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 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争。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 两岸。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 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 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 亡数万人,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谋略《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

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

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

谁能在战争中谋略得当,策划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如果谋略失当,策划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能遭到失败。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创)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创)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析了《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特点,以及战争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军事事件、战争描写、塑造人物《三国演义》从形式看主要是许多政治军事事件构成的,特别是战争战役的叙述,更成为本书的鲜明特色之一,以致有不少人将其成为军事文学。

其中各次战役前的论争和准备最令人叫绝。

敌对双方对战役的胜负运算与论证,对战略战术的确定,以及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对方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软肋对写的十分生动、逼真,使读者犹如置身战争中。

作者描写战争不但逼真,而且富涵文采。

作者擅长描写战争,并且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如注意描写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战术的运用,以及作战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如作品中最著名的三次战役: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每次战役的写法都跟随战争的特点发生变化,司马懿的长于谋略等都写得绘声绘色。

如下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中的战役有一大部分具有相似性,而又分别各具特色。

作品中最大的三次战役:关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名战。

但强者失败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曹袁的关渡之战,袁绍输在不会用人,坐失良机。

沮授劝袁绍:“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及自败矣。

”但是袁绍没有用他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对峙中,韩猛押运粮草被曹将徐晃、史涣烧掉,袁绍不引以为戒当曹操军粮告竭之时,如果袁绍听信许攸的建议掩袭许昌,那失败的应该是曹操吧!官渡一役袁绍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袁绍没能采谏,没能用对人,后者说袁绍根本不会用人。

赤壁之战曹操输在骄傲自负,战术失误,赤壁之战前曹操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除刘综屡战屡胜,没遇到大的军事挫折。

当时曹操有北方兵和荆州降兵共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左右,曹操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

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争异同[研讨]

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争异同[研讨]

从“三大战役”的异同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描写战争闻名的经典名著,本文从其描写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入手,探讨其战争描写的艺术:战争的摇曳多姿、人物的丰富多彩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通过对作者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战争艺术《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其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其中对历次战争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中,官渡争霸、赤壁鏖兵和彝陵决胜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是这三大战役,透过作者对这三大战役异同的描写,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描写战争的艺术,享受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一顿精神大餐。

一、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作者在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中,将着力点都放在胜利一方,写出了战胜方的谋略。

乍一看,三大战役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火攻,都是以至弱对至强,都是至弱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自己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透过这些相同,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诸多的不同:1、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同,火烧的对象也就不同: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均看得很清楚。

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吾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的高下立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
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
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
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
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
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
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
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
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
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
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
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
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
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当时政治军事态势是势力较强的孙曹两家结成了联盟。

形势对袁绍很不利,而袁绍听说曹、孙修好就贸然兴兵伐曹,在战略决策上犯了极大的错误。

当时诸侯间,袁绍军事力量最强,拥冀、青、幽、并四州,粮草丰足,以七十多万大军向官
渡进攻曹操,而曹军仅七万军队,粮草缺乏。

曹操所面临的,如其谋士荀彧的所说,是:“以
至弱当至强”。

在这种情况下,仗怎么打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斗争应对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

但利在急战。

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

”如荀攸和沮授所言: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

在战争中,审配向袁绍提出建议:“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

”袁绍却仅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终铸成大错。

而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找荀彧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谋士许攸劫获。

其建议偷袭空虚的许昌,可一举而战胜曹操。

这本是绝好机会。


袁绍刚愎自用,认为这是曹操诱敌之计而不予采纳,并许攸是曹军奸细。

把许攸逼得投奔了
曹操,导致乌巢被烧,用人不明、谋略失当造成了这场战争的惨败。

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

作者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把
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

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至少能给予我们两方面的思想启示:第一,统帅应当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曹操赢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政
治上的远见卓识。

第二,军事统帅在一场战争中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袁绍其人多谋
少决、外宽内忌,这些缺点造成其在优势尽占的情况下的大败。

彝陵之战按时间顺序是在赤壁之战的后面,但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便于
对比,提到前面讲,两战都是以弱对强。

在荆州之战中,关羽被孙权杀害,孙权占领荆州后
刘备无论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

但攻吴这个决策违背了三顾茅
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联吴抗曹的基本路线。

并且因其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准
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忙发兵是彝陵之战失败的主因。

刘备攻吴前,诸葛亮、赵云等都曾劝谏。

赵云甚至很尖锐地指出:“汉贼之仇公也(指对曹操),兄弟之仇私也(指对孙吴)。

愿以天下为重。

”这里赵云劝谏有从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但刘备执意伐吴,此时的刘备与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一样刚愎自用。

而刘备的战术失败是次因,东吴都督陆逊采取防守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

因当时天气闷热,刘备将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

陆逊突
然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

夷陵之战对蜀汉来说大损国力并失去了有重要战略位置
的汉中与荆州,才导致了了后来诸葛亮几十年多次伐魏无功而返。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

小说用了整整八回书的
篇幅来描写这场战争。

首先用了两回书来写孙刘联盟的缔结,这两回书写出了一场尖锐紧张
的外交斗争。

这场外交斗争是孙刘一方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这两回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智激孙权所表现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当时孙吴
内部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意见相持不下,而主帅孙权犹豫不决。

诸葛亮过江的目的就是说服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

但他采用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基于对孙权
的了解,诸葛亮确定的办法是:“只可激,不可说”,故意劝他投降曹操的方法,来激发起孙
权不甘心投降一面;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
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荆州民众不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
曹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
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战争本身,而且对战争的进
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

曹操针对军队不习水战
的弱点,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训练水军。

周瑜在前线视察中发现了曹军的水
寨深得水军之妙而大惊,决心除掉蔡瑁和张允。

这就有了第45回写“群英会蒋干中计”,结
果因蒋干盗书而曹操中计,误杀了蔡瑁张允,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

虽然小说是用从容之
笔写出的,内容也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和抵足而眠,但细读来处处杀机。

而周瑜和诸葛
亮两人制定的火烧战船之计,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由此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斗智、斗勇等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庞统授连环计,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
船连结在一起,被东吴一把火将其全部烧光等等。

经过以上波澜层迭、曲曲折折的描写,已经多方面、多层次地写出了双方强弱优劣的转化过程,因而到“三江口周瑜纵火”,战斗正式打响前,这场战争就已经写得差不多,而无须作者
多费笔墨了。

由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三大战役有其相同的一面,如前所说就是:都是以
弱对强,在战争中都用了火攻,战争的过程都发生了强弱的转化,而最后都是以弱胜强。


又有不同之处,战役的具体矛盾不同:官渡之战的主要矛盾在粮草,火烧的是粮库;彝陵之
战的主要矛盾是军队的劳逸问题,火烧的是七百里军营;而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是北军不
习水战,火烧的是战船。

而且由主要矛盾引出的指挥员的有关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大战役,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
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的深刻之处。

同中见异,说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丰富性,不是千篇一律;写出了客观
规律,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
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

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
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

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还有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

符合和体现兵法是一个方面,在战争的斗智中,有时还有有意违背兵法,或者说是对兵法灵活运用的另一面。

这同样表现了战争指挥者的高度智慧。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2]裴松之《三国志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