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环境管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2003年6月2日“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从自然历史角度看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干旱化的问题,干旱化历史也反映了水资源的演化历史,研究西北地区古气候的演化规律,有助于揭示干旱化的强度、分布、转化和演变特征。
一、古气候演变(一)第三纪(距今7000万~300万年)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地理与气候格局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对我国地质构造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升起,塑造了我国的现代地势格局。
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
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
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
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
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
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

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冰川集聚地。
它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起着重要影响。
1.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质演化青藏高原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撞击欧亚板块而形成的。
这一过程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和隆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高原地貌。
青藏高原还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些地质作用也对高原的环境演化产生了影响。
2.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海拔气候和山地气候。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
此外,高原上还存在大量的冰川和积雪,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剧。
据研究,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在不断缩小,融水对河流径流量的贡献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降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雨季和旱季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3.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变化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上一些植被类型出现了转变。
例如,高原草甸和湿地面积减少,而荒漠化和石漠化的现象加剧。
这些变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来自高原的河流,如长江和黄河,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水文系统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流量减少和水质恶化。
4. 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和学者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例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推进生态环保工程,限制人类活动对高原的干扰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高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具有重要地理特征的地区之一。
它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并横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省份。
拥有广袤宽阔的地理区域,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海拔普遍在4,000米以上,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由于其高度,该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高原上存在大量的山脉、高原湖泊、冰川以及大面积的草原等地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山脉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之一。
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层层叠嶂的山脉交错分布,给高原带来了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些山脉还形成了高原内外的界限,阻隔了来自大陆的湿润气流。
同时,这些山脉还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源,为高原上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高原湖泊也是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特征之一。
其中,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等是最著名的湖泊。
这些湖泊位于高原最低洼的地方,是雪山融水和降水的主要蓄水源,为高原上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
冰川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分布广泛,包括冰川和冰帽。
冰川在气候变暖的同时也在融化,对高原上的水资源产生着重要影响。
冰川融水的变化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也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二、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高海拔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区之一。
首先,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系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青藏高原上空的空气贫肤富氧,称为"高原大气"。
这种特殊的大气组成为高原提供了较稳定的气候条件。
高原上的冷空气密度大、压强高,对于大气的环流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因此,青藏高原是全球气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器。
其次,青藏高原通过地表特征以及冰川的存在,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影响。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讲解

2.第四纪是什么?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260万年至一万年前)和全新世(一万年前至今)。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 质谱检测技术简介质谱法(mass spectrography, MS)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直接测量物质微粒的技术。
应用于1. 对物质组成、结构进行定性检测 2. 准确测定物质相对分子量质谱过程简介质谱法一般原理化合物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气化成气态分子。
气态分子经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离子分子。
离子分子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带正电)。
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与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照各自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被收集并记录成谱,叫质谱。
所以,以正离子的质荷比(m/z or m/e)为序,排列的图称为质谱(mass spectum MS)。
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5. 试述第四纪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第四纪的划分及其绝对年代: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6.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7.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250-240180-160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8.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9.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10.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1卷第3期2006年3月Vol.61,No.3Mar.,2006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李潮流1,康世昌1,2(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代温度有加速升高的趋势。
总体上青藏高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要早于我国其它地区,变化的幅度也较大。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冰芯;树轮;湖泊沉积1引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大约0.6oC[1],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重建古气候变化序列不仅能认识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而且对现代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2],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3]。
过去十几年来,通过不同地区的冰芯、树轮、湖泊沉积记录以及高原气象台站资料对高原自末次间冰期一直到现代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比较全面详细的重建(图1)。
冰芯[4]、树木年轮[5]、湖泊沉积等代用资料在对古气候的恢复方面各有优点,可以相互补充。
气象台站资料详细可靠,缺点是时间尺度短。
本文对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高考地理知识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知识-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 附近汇合。
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
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

多参 数 仪 ( y r a 5 H doL bDS )在线 测得 了表 层沉 积物
采样 位 置或 相关 区域 5 个 点的水 质剖 面 参数 , 1 包括
水深 、电导 率 、p H值 、水 温 、溶 解氧 和光 合 有效 辐 射 (AR)等 。此 外 ,还 在 其 中 2 个 点位 以 5m水 P 3
深 间隔采 集 了垂直 剖面水 样 ,采 样情 况见 图 1 。 1 2 实验 分析 , 样 品冷 冻干 燥后 , 取 l ~3 置于 10mL 称 0 0 g 0 烧
理解 典 型湖 泊 的湖 面波动 历 史和 全面 认识 青藏 高原 地 区湖面 波 动的 区域 特征 具有 十分 重 要的 意义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野外 采样 与现 场 测量 . 普 莫 雍 错 是 位 于 西 藏 南 部 喜 马 拉 雅 山北 坡 山
间盆 地 内的淡 水 湖 泊 , 理位 置 2 。0 ~2 。 8N, 地 83 83 9 。3 0 1 ~9 。 3 E,湖面 海拔 5 3 0 3 0 0m,湖面 面积 2 0 9
捕 集 器采集 了5 个 表 层沉积 物样 品 , 5 水深 范 围为 1 ~
6 用重 力取 样 器在 湖 区东 部偏 南 5 2m; 5 m水 深处 钻
为获得 表 层沉积 物形 成 的水化 学 条件 ,检测 了 垂 直剖 面水 样底层 的阴 阳离子 ( 测试 仪 器为 Di e o x n
5期
彭 萍 ,等 :西 藏 普 莫 雍 错 介 形 类 反 映 的 中晚 全新 世 以 来湖 面 波动 与 环境 变 化
35 3
能具 有 不 同 的影 响 ;而 湖 泊水 深变 幅 与介形 类 样 品 采 样 的深 度梯 度也 直接 影 响介 形类 一水 深转 换 函数 的 精度 。因此 ,在 更 多不 同类 型湖 泊 中进一 步开 展 介形 类 一水 深转 换 函数 及其 环境 重建 研 究 ,对深 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
化
前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的“天空之屋”。
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受到了全新世以来的许多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关注阿翁错收集的数据,探讨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
一、阿翁错的位置与背景
阿翁错位于青藏高原西部,是一个高原湖泊。
由于其靠近喜马拉雅山脉,位置相对较高,不仅能够记录高原自身的气候变化,还能够反映山脉对气候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
1. 温度变化:阿翁错记录了全新世以来的温度变化。
数据显示,近千年来,这一地区的平均气温有所上升。
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这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
2. 降水变化:阿翁错也记录了全新世以来的降水变化。
近几个世纪以来,这一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温度上升导致蒸发增加,降水量减少的结果。
降水的减少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季节性变化:阿翁错的长期记录还显示了青藏高原西
部季节性变化的模式。
随着全球变暖,该地区的冬季变得更加温暖,夏季变得更加炎热。
这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冰川等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环境变化
1. 冰川消失:阿翁错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冰川消失的情况。
不断上升的温度导致了冰川的融化,一些小型冰川甚至已经完
全消失。
冰川的减少对于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同样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
性产生了影响。
许多物种无法适应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这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3. 水资源争夺:由于降水减少,青藏高原西部的水资源
变得日益紧张。
这导致了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争夺加剧,可能引发积极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引发潜在的冲突。
结论:
通过阿翁错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的变化。
温度的上升、降水的减少、冰川的消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反映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人类社会。
因此,对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并让未来的世代继续受益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西部的环境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冰川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资源争夺都是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直接影响。
这些变化对于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并保护青藏高原西部的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可持续的发展实践,我们才能确保这片土地的长期繁荣和未来世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