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课后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高中语文 第4课 第四课 《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成才之路】2014高中语文第4课第四课《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薇.(wēi)(yán)狁靡.(mǐ)室靡家B.不遑.(huánɡ) 归聘.(chěng) 王事靡盬.(ɡǔ)C.孔疚.(jiù) 戎.(rónɡ)车四牡骙骙.(kuí)D.所腓.(fēi) 象弭.(mǐ) 雨雪霏霏.(fēi)【答案】C(A.:xiǎn,B.聘:pìn,D.腓:fé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薇亦作止.(停止) 莫.止(同“暮”)狁之故.(缘故)B.不遑.(闲暇) 归聘.(问)载.饥载.渴(又……又……)C.忧心孔.疚(很) 不来.(回家)彼.路斯何(那)D.四牡.业业(雄马) 所腓.(遮蔽)狁孔棘.(同“急”)【答案】A(止:句尾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答案】B(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
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
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答案】D(决绝,刚烈。
)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答案】D(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采薇》全诗共分六章,其中前三章都由“采薇采薇”引起,这是《诗经》中的什么手法?请概括前三章的内容。
4《诗经两首》课后作业

4《诗经两首》课后作业《诗经两首》一、积累运用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与子同泽(zé)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B.糜室劳矣矛戟彤管踟蹰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C.行道迟迟:很晚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6.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7.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
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含蓄生动的起兴美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12 《〈诗经〉二首》作业(第一课时)(含答案)

12 《〈诗经〉二首》作业(第一课时)(含答案)《诗经》二首第一课时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suījiū)君子好逑(qiú)白露未晞(xī)B.窈窕淑女(yǎo tiǎo)蒹葭苍苍(jiā)在水之湄(m éi)C.参差荇菜(cēn cī)左右芼之(máo)琴瑟友之(s è)D.寤寐求之(wùmèi)溯洄从之(shuò)在水之涘(sì)2.在理解课文内容前,你是否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请你解释这些词语。
(1)寤寐思服___ (2)蒹葭苍苍___(3)所谓伊人___ (4)道阻且长___(5)溯游从之___ (6)蒹葭萋萋___(7)蒹葭采采___ (8)白露未已___(9)在水之涘____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在河之洲(水中陆地)B.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C.宛在水中央(仿佛、好像)D.寤寐求之(寤:睡时;寐:醒时)4.对句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5.对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B.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C.溯洄从之:顺流而下去追寻她。
D.道阻且跻:道路又险又高。
6.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收录了从_______到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篇。
这些诗歌分为“_____" “_____”“_____"三个部分。
7.按要求默写。
(1)《关雎》中统领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 《诗经》两首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答案 B解析 A 项“匪”通“非”,不是。
C 项“于”通“吁”,感叹词。
D 项“说”通“脱”,脱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秋以.为期 A.以.尔车来 B.以.望复关 C.不以.物喜 D.以.我贿迁 答案 D解析 D 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答案 B解析 A 项古义:直送到。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C 项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D 项古义:士兵。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将.子无怒但使龙城飞将.在 B.⎩⎪⎨⎪⎧ 岁亦莫.止莫.愁前路无知己 C.⎩⎪⎨⎪⎧ 载笑载言.一言.以蔽之 D.⎩⎪⎨⎪⎧行道.迟迟古道.西风瘦马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名词,道路。
A 项动词,愿,请/名词,将领。
B 项同“暮”,年末/副词,不要。
C 项动词,说/名词,话。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其.叶沃若④其.如土石何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 C解析 ①②都是代词,代指“你”。
③代词,代指桑树;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岂不日戒,狁孔棘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答案 C解析 A 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高一)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高一)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高一)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耽搁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疚:痛苦解析:耽:沉溺.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析:B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
C项①连词,表并列;②副词,已经。
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
答案:B3.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解析:A。
莫—暮。
C。
匪-非,于—吁。
答案:C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其.黄而陨(代词,它)C.自我徂尔.(助词,相当于“了〞)D.女也.不爽(语气词,起停顿作用)解析:尔:你.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解析:A项二三其德,时而二时而三,形容不专一。
二三,没有定准。
C项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
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
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答案:B6.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