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十年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的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
我国南市199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岁以下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1.3/万。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因此,加强对DGM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加深对DGM在基础与临床上进展的认识,对提高DGM诊治水平很有裨益。
本文拟结合国外有关文献并就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DG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DG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
但已确认一些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肠道病毒感染、免疫机制以及遗传因素等。
目前认为,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除主要与免疫介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外,以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化与导致和诱发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认为病毒持续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持续损害及其诱发的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可能是重要致病原因和机制。
最近,我们在DCM患者的心肌中也检测到有多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有肠道病毒蛋白VPI的存在。
传统上认为特发性DCM多为散发流行,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群聚现象,通过家系调查及超声心动图对DCM患者亲属筛查证实,约25%~30%的DCM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可表现为不同基因多种突变产生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样性以及临床表现型的多样性。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15个家系84例发病,家族中最大累及5代成员,并表现为多样遗传方式,说明DCM的存在有显著的遗传学基础。
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袁贤奇

性及非持续性)(心电图、Holter、
运动试验).
(2)频发室性早搏.(>1000/24h)
(Holter)
医学ppt
99
6.家族史 主要条件:尸检及手术证实的家族性病变 次要条件: (1)早年猝死(<35岁)并疑为右室发育不全
的 家族史
(2)按本标准临床诊断的家族史
• 凡具有2项主要条件;或1项主要条件加2项次
医学ppt
33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以左室及或右室肥厚为特征,
这种肥厚一般为非对称性,常侵及室间隔。典
型病例左室容量多属于正常或降低。左室流出
道普遍存在收缩期压力差。有家族史者多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
发病。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包括心肌肥厚,细胞
排列紊乱,周围环绕增多的疏松结缔组织。心
主要条件:
(1)右室严重扩张及射血分数降低而无(或仅轻度) 左室改变
(
(3)严重的右室节段性扩张。
次要条件:
(1)轻度的右室整体性扩张及/或射血分数降低而左 室正常。
(2)右室轻度节段性扩张。
(3)右室局限性运动减低。
医学ppt
77
2.室壁的组织学特征 主要条件:心内膜心肌活检示心肌为脂肪 组织取代
• 围产期心肌病可以是围产期的最早表现。
发病情况可有差异。
医学ppt
1166
对心衰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探索疾病的根源
1.CHF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的概念变化。目前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和右室扩张和收缩功能
减退为特征。可以是特发性、家族/遗传型、 病毒感染及或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性,或与 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其心肌损害程度不能以负
扩张型心肌病诊治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诊治进展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心肌病,其特点是心室扩张、收缩功能下降和心脏重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治进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从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进展进行介绍。
一、诊断进展1. 临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如气促、乏力、水肿等。
随着对心肌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这些典型的临床表现能够更快速地引起医生的注意,从而加速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2. 分子遗传学: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为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疾病的遗传性,为家族中其他成员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未来因果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3. 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部分新型药物如ARNI (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的应用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 设备治疗: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设备治疗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设备的植入,能够改善心脏的电生理状态,预防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脏移植:对于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而随着器官捐献的不断增加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移植的成功率也在持续提高。
三、研究进展1. 分子机制研究: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变异和蛋白质异常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对于心肌再生和修复有着巨大的潜力。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研究的最新进展

病 因 目前 尚未明确 , 一 般认 为是与病毒感染 、 自身
2 心肌 病 和心 力衰竭 的诊 断研 究进 展
2 . 1 心肌 病的诊 断
免疫 、 代谢异常 、 遗传等有一定 的关系 , 其中( j  ̄ ) D C M
病 因的研究 已进入基因和生物学的阶段 , 主要集 中
由于病 因尚不 明确 , 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也未有
基本病因为缺血眭心肌损害、心肌炎等一些原发性心 肌损害及高血压、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心脏负荷过重 ,
由感染 、 心律 失常 、 过度 劳累 、 情绪 激动及原 发疾病 加 重或 并发其 他 疾病 等引起 心排 血量 不能 满足 机体 需 求, 器官组 织血液灌 注不 足[ 5 - ' 0 。
关领域 内研究的重点。本 文阐述 了心肌病和心 力衰竭 的病 因研 究及 分类 ; 综述 了心肌病和心力 衰竭诊 断和 治疗 的
新进展 , 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通过 药物改善心功 能, 目前 , 在改善心功 能方面 , 基 因疗法和细胞疗 法是
主要 研 究方 向 。
【 关键词 】 心肌病 ; 心力衰竭 ; 研究; 进展
三维结构 、 可显示任 意切 面 、 可探听超声不能发现
的解剖结构等多个优点 。
虽未确定 , 但考虑可 能为多个基 因突变 ; ③R C M被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 . 2 心 力衰 竭 的诊 断 心 力 衰 竭 的 诊 断 一 般 是 按 照 纽 约 心 脏 学 会
2 0 1 3 年 第 8期
9 3
胚胎 干细胞 与诱导 多能性 干细胞 的细胞疗法也 正
处于研 究 阶段 【 切 。
( N e w Y 0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 A ) 的心脏 功能分 级法将心功 能分为 I 、 Ⅱ、 Ⅲ、 Ⅳ级进行分 类诊断 , 心功能测定的方法有无创性 的超声心动 图和磁共 振成像 ,有创性的左心室压力一容积关 系测定 , 前 者在反应 心肌 内在收缩功能上有一定的缺 陷, 后者
心肌病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

心肌病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心肌病是一个涉及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原发性心肌病(例如:肥大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或限制型心肌病)以及继发性心肌病(例如: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
其主要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室功能不全,严重则可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
心肌病的研究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心肌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将对新近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技术进行介绍。
1. 基因治疗技术心脏基因治疗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种方法,通过向细胞内导入外源基因修复和调节心肌细胞功能。
基因治疗针对心肌病的治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因为它可以对患者自身细胞进行治疗,减少副作用和风险。
实验表明,基因治疗有望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途径来改善心肌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病因。
2.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在细胞或生物体内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是一种能够识别病因的方法。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与心肌病有关的致病基因,以便诊断、预测和治疗心肌病。
目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大大提高了诊断心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3. 细胞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注射或植入具有修复和更新能力的细胞来修复心肌组织。
目前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方法是移植心肌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等。
实验表明,细胞治疗技术可以增强患者的心功能,缩小心肌细胞病变区域,降低死亡率。
4. 基于心肌成像的评估心肌成像技术可以为心肌病患者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提供可靠的病情监测。
心肌病的目前常用的成像技术包括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和超声心动图(ECHO)等。
近年来,心肌病的基于成像的评估为心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正在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基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新兴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心肌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人们对心肌病的认识和了解的不断加深,对其基因、细胞、分子等层面的研究将会为治疗心肌病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以右心室室壁被脂肪或(和)纤维组织进行性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疾病[1],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临床上表现为快速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以及猝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运动性猝死[2]。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肌病学协会(WHO/ISFC)将其正式命名为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并列为原发性心肌病。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心肌病分类上进一步将其归属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3]。
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对ARVC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ARVC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研究和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筛查资料,估计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1/5000[4-6]。
ARVC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病因,占年轻猝死的20%,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
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50%的患者有家族史,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年龄相关的外显率,使家族性ARVC的诊断比例降低,导致许多家族性疾病误认为散发。
也有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 病[7]。
由此来看,对于临床确诊病例,对其家族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筛查很重要。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少许病例的临床分析。
2 病理学特点ARVC的病理学特点是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主要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扩张,也可有双心室病变[8]。
病变好发于三尖瓣下方、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的”发育不良三角”[9],心内膜下心肌和室间隔很少受累。
另有研究表明,ARVC不仅局限于右室,尸检发现ARVC 中的76%累及左心室[10]。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42-02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猝死,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
西医对该病治疗目前仍无有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细胞损害,改善心功能,仅是针对心衰、心律失常、栓塞等对症治疗。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dcm 在此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选择。
1 中医研究进展1.1 中医病名探讨: dcm早期仅有气促、心悸、乏力表现。
存在心功能不全时,症见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血等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归属为“咳喘证”、“痰饮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症见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浮肿等,可归属为“水肿证”。
晚期常同时见到上述左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是全心衰竭,可综合归属为“咳喘、水肿证”。
dcm中心律失常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或为首发症状。
常见心律失常有室性或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各种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等,根据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慢速型心律失常,均属于“心悸”、“怔忡”范畴。
部分患者可因心律失常而发生晕厥,归属于“厥脱证”。
猝死也可见于dcm,常多发生在大龄儿童和年轻成人,也是引起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严重心血淤阻,而致心气心阳暴脱的“厥脱证”。
1.2 中医病因病机:病因为正虚邪恋。
正虚,多由先天禀赋虚弱和后天失养所致。
正虚即人体的阴阳气血之虚,dcm表现为心的气血阴阳虚弱,其中尤以心气虚心阳虚为主。
心气虚则运血无力,易致血行淤滞,或瘀血,导致心脏血淤或血脉淤阻之证,症见气短或气促、心悸、乏力。
心气虚,久之可致肺气虚而卫外失职,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加重病情。
同时心气虚渐致心阳亦虚,心阳虚可渐致脾肾阳虚,致使脾失运化水湿,肾失温化水湿,从而痰饮、水湿内停。
以上瘀血、痰饮、水湿、外邪之侵袭俱为有形之实邪,实邪久恋,更伤正气,最终形成正虚邪实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病十年研究进展
2014-10-05 10:46来源:丁香园作者:iang
字体大小
-|+
过去十年,人们对于心肌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Nat Rev Cardiol 杂志“DECADE IN REVIEW”系列之心肌病就十年来心肌病研究和治疗进展作出简要概述,现将全文编译如下,与读者分享。
一、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
目前,欧洲心脏病协会和全球范围内广为接受的对于心肌病的定义是不存在导致可观察到的心肌异常的冠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肌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组疾病。
这一定义排除了不引起心肌结构改变的离子通道病变。
1961 年由John Goodwin 提出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和限制型心肌病三种表型分类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新增了致心律失常型、致密化不全型和Takotsubo(应激型)心肌病等表型。
尽管上述分类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些分类并未阐明疾病的病因或分子机制。
二、扩张型心肌病
过去十年,人们认识到DCM 家族性关联远比想象中常见,因此发现了大量涉及心肌不同功能蛋白的编码基因的突变。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编码肌联蛋白的基因(TTN),TTN 在心脏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因全长以及编码的分子可以抑制序列的完整性。
14%DCM 患者可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导致分子被截短的突变基因,而平行捕获下一代测序技术可使这一比例上升至27%。
这些发现大大增加了存在已知基因突变的DCM 患者的诊断率,TTN 也成为与DCM 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
该研究进展将进一步有助于研究疾病所致基因突变全球分布情况、可能的决定性因素以及潜在的生物机制。
DCM 或HCM 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 连锁,偶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但是,这些疾病的人群发生率远远被低估,它们的外显率和表达率均很低。
大型遗传数据库的发展,例如1000 基因工程和外显子组测序项目等使得学者能够发现疾病发生率和可能的疾病所致变异及估计的疾病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解释之一或许是心肌病表型受修饰基因、表观遗传学或环境因素等影响。
下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实现同时、高效率并且低成本的发现大量基因的突变。
这一发展以及研究不同人群疾病真实发生率的正式人口研究后能部分解答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
图1:心肌病遗传机制。
a、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突变基因(黄色星星)b、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突变基因(粉色星星)c、与右室心肌病相关的突变基因(绿色星星)d、与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相关的突变基因(NOTCH1 信号通路,蓝色星星)
三、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间质和局灶性纤维化是HCM 的标志,纤维化导致HCM 患者舒张和收缩功能受损。
目前HCM 间质纤维化的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较为统一的假设是发育生物学假设。
研究人员通过对两种HCM 动物模型的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进行全面转录RNA 分析发现非心肌细胞中促纤维化基因表达的一些改变,随后,研究人员通过靶标促纤维化分子等位基因特异性沉默变异转录抑制了心肌病理性重塑。
这一研究对于预防或逆转HCM 纤维化有着重要的机制和治疗指导意义。
过去十年,人们开发了一系列工具来促进对基因突变如何转化到临床表型的理解。
这些工具包括分子模型、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药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等。
Coppini 博士等通过膜片钳技术比较26 位HCM 患者和健康个体的心肌组织的电机械特性,发现HCM 患者心肌晚期钠离子电流存在异常,而此种异常在给予雷诺嗪(晚期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后得以纠正。
该研究除了对于理解HCM 病理生理学有重要价值之外,也促成了用雷诺嗪治疗HCM 患者的临床试验的开展。
当最初研究发现编码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DCM 和HCM 时,人们开始期望通过对抗这些分子异常从而预防或治愈这类疾病。
我们正在不断向目标靠近,例如,2013 年,一项研究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介导RNA 干扰技术成功部分沉默HCM 小鼠心脏突变分子,这一方法足以预防小鼠出现HCM 表型。
基因细胞工程的出现或许在将来不使用病毒载体的情况下将上述技术有效应用于心肌病患者。
四、总结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心肌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飞速发展,这些发展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于心肌病的理解和管理,也为接下来十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