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合集下载

铜矿石分类

铜矿石分类
氧化矿
蓝铜矿
Cu3(OH)2(CO3)2
中国: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世界: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O
世界: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
孔雀石
Cu2(OH)2CO3
世界: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伊尔、美国等地区。
铜矿石分类
铜矿石
种类
主要成分
图片
产地
自然铜
自然铜
Cu
(Fe、Ag、Au、)
世界:美国密执安州的苏必利尔湖南岸(1857年这里发现重达420吨的自然铜块)、俄罗斯的图林斯克和意大利的蒙特卡蒂尼等地。
中国: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铜矿床氧化带中。
硫化矿
黄铜矿
CuFeS2
(Ag、Au、Tl、Se、Te)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其中以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等铜矿最著名。
世界: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克拉马祖、犹他州的宾厄姆、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的卡纳内阿,智利的丘基卡马塔等。
斑铜矿
Cu5FeS4
(Pt、Pd)
中国:云南东川等铜矿床。
中国: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世界:美国蒙大那州的比尤特,墨西哥卡纳内阿和智利丘基卡马塔等。
辉铜矿
Cu2S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
世界:美国布里斯托、康涅狄格州、比尤特、蒙大拿、亚利桑那州、宾厄姆峡谷、犹他州、鸭城、田纳西州、英国康瓦耳、纳米比亚楚梅布、意大利托斯卡纳和西班牙的力拓矿区、美国的内华达州的Ely矿区、Arizone州的Morenci、Miami和Clifton矿区以及蒙大拿州的比尤特矿区等地。

铜矿矿石分类及开采方案设计

铜矿矿石分类及开采方案设计

硬度高
散,硬度低
铜矿石按氧化程度分类
氧化铜矿石:主要成分为 氧化铜,如孔雀石、蓝铜
矿等
硫化铜矿石:主要成分为 硫化铜,如黄铜矿、斑铜
矿等
混合型铜矿石:同时含有 氧化铜和硫化铜的矿石,
如辉铜矿、铜蓝等
自然铜矿石:主要成分为 自然铜,如黄铜、青铜等
2
铜矿开采方案设计
开采方法选择
露天开采:适用于浅层、大面 积的铜矿床
地下开采:适用于深层、小面 积的铜矿床
联合开采:露天和地下相结合, 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铜矿床
环保开采:采用绿色开采技术,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开拓系统设计
开拓系统类型:斜坡道开拓、竖 井开拓、联合开拓等
开拓系统优化:通过优化开拓系 统,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 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拓系统选择:根据矿体形态、 矿石硬度、开采规模等因素选择 合适的开拓系统
其他类型:如含 铜页岩、含铜砂 岩等,主要成分 为铜、硅、铝等
铜矿石按结构构造分类
块状矿石:矿石呈块状,结构紧密,硬 度高
斑状矿石:矿石呈斑状,结构松散, 硬度低
浸染状矿石:矿石呈浸染状,结构松 散,硬度低
网状矿石:矿石呈网状,结构紧密, 硬度高
细脉状矿石:矿石呈细脉状,结构紧密, 角砾状矿石:矿石呈角砾状,结构松
政策支持:政府对采矿行业的支持和 优惠政策
市场需求:铜矿市场需求对采矿收益 的影响
环境影响: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 治理成本
采矿经济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评价
铜矿开采成本:包括设备投资、人力成本、能源消耗等 铜矿市场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国际铜价走势 铜矿开采利润: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差额 铜矿开采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王 成(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鞍山 114004)摘 要:我国不同区域地质背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地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矿。

在所有的铜矿中,斑岩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矽卡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

本文接下来将围绕我国的主要铜矿类型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铜矿的特点对找矿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铜矿类型;地质特征;找矿技术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22-0073-2Geological Type Features of Copper Deposit Genesis and Analysis of Prospecting TechnologyWANG Cheng(Ansteel Group Mi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nshan 114004,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geological difference forms different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Among all copper deposits, porphyry typ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karn type and marine sand shale type. N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Keywords: copper deposit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technology我国的铜矿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铜矿的类型及特点1.硫化铜矿2.氧化铜矿3.铜锌矿4.铜镍矿5.铜钴矿三、各类铜矿的分布情况四、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总结正文一、引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了解我国铜矿的类型及分布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铜矿类型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各类铜矿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二、中国铜矿的类型及特点1.硫化铜矿硫化铜矿主要包括黄铜矿(CuFeS2)和斑铜矿(Cu2S),是我国铜矿的主要类型之一。

这类矿产通常呈黄铜色或斑马纹,含有较高的铜、铁、硫等元素。

2.氧化铜矿氧化铜矿主要包括赤铜矿(Cu2O)和黑铜矿(CuO),其颜色分别为红色和黑色。

这类矿产含铜量较高,但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物。

3.铜锌矿铜锌矿主要包括闪锌矿(ZnS)和黄铁矿(FeS2),其颜色为黑色或暗褐色。

这类矿产中含有铜、锌、铁等元素,铜锌含量较为均衡。

4.铜镍矿铜镍矿主要包括镍黄铁矿(NiFeS2)和镍铜矿(NiCu),其颜色为镍黄色或铜红色。

这类矿产中含有铜、镍等元素,镍铜含量较为均衡。

5.铜钴矿铜钴矿主要包括钴黄铁矿(CoFeS2)和钴铜矿(CoCu),其颜色为钴蓝色或铜红色。

这类矿产中含有铜、钴等元素,钴铜含量较为均衡。

三、各类铜矿的分布情况我国铜矿资源丰富,各类铜矿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

硫化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氧化铜矿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铜锌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铜镍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和内蒙古地区;铜钴矿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和贵州地区。

四、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已探明的铜矿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铜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力度,提高铜矿资源的保障能力。

铜矿品位划分

铜矿品位划分

铜矿品位划分,铜的品位一般在1%以上
(1)海相火山岩中的黄铁矿型铜矿:产于下古生界的石英角闪石和细碧岩中。

它是透镜状和层状的。

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铜品位一般在1%以上。

如中国甘肃的白银厂、青海的洪沟等。

(2)超基性岩中的熔融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下古生界纯橄榄石、辉石岩和辉石岩岩体的中下部。

它是层状和透镜状的。

矿物主要是黄铜矿和镍黄铁矿。

铜品位一般小于1%。

如中国甘肃的金川和新疆的喀拉通克。

(3)变质层状铜矿:产于中元古代白云岩、大理岩和片麻岩中。

矿体呈层状、层状、透镜状。

矿物主要是黄铜矿和斑铜矿。

铜的品位一般在1%以上。

如云南东川的汤丹,山西中条山的胡家峪。

(4)矽卡岩型铜矿: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内外。

矿体主要为层状、透镜状和扁豆状。

矿物主要是黄铜矿和黄铁矿。

铜的品位一般在1%以上。

如安徽的铜官山和江西的程门山。

(5)斑岩铜矿:产于中、新生代花岗岩闪长玢岩、二长玢岩、闪长玢岩及其围岩中。

矿体呈层状、透镜状。

矿石主要是黄铜矿。

铜品位一般小于1%。

矿床通常是大中型的。

如江西铜厂、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曲龙等矿山。

(6)砂岩型铜矿:产于中生代陆相砂岩和砂页岩中。

矿体呈层状、透镜状。

矿物主要是辉铜矿,其次是斑铜矿和黄铜矿。

铜品位大于1%。

比如云南的郝家河,四川的大同铜厂。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摘要:一、引言二、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概述1.分类依据2.分类方法三、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详述1.斑岩型铜矿2.砂页岩型铜矿3.火山岩型铜矿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5.碳酸岩型铜矿6.交代型铜矿7.热液脉型铜矿四、中国铜矿资源分布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铜矿的类型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概述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主要根据矿床的成因、矿石类型和含矿建造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铜矿的性质、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三、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详述1.斑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西、福建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与碳酸岩的接触带,矿石类型以黄铜矿为主。

2.砂页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至新近纪的陆相沉积盆地,矿石类型以辉铜矿、斑铜矿为主。

3.火山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火山岩,矿石类型以黄铜矿、辉钼矿为主。

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中的镍硫化物矿床,矿石类型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为主。

5.碳酸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碳酸岩,矿石类型以孔雀石、蓝铜矿为主。

6.交代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的交代作用,矿石类型以黄铜矿、辉铜矿为主。

7.热液脉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全国各地,包括斑岩型、火山岩型、砂页岩型等矿床中。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碳酸岩和砂页岩中的热液脉,矿石类型多样。

四、中国铜矿资源分布特点中国铜矿资源分布广泛,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总体而言,南方地区的铜矿资源较为丰富,而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

铜矿类型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1.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

地质特征: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前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 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0.02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矿床受区域断裂一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断裂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另外有的斑岩中角砾岩化或角砾岩体很发育,它与成矿关系密切,常构成斑岩铜一钼矿床的一种类型。

矿体的围岩岩性对成矿有一定影响,如为硅铝质岩石,裂隙又不发育,岩石致密,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使矿液不易流通和散失,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特别是顶部和接触带成矿,如多宝山矿床,岩体顶部为奥陶纪安山玢岩覆盖,岩体内矿化富集。

如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易于交代而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沿接触带或其附近形成矽卡岩型矿体。

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一)斑岩型铜矿这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兴安岭、山西中条山、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北疆和华北克拉通北缘5个地区,它们基本上位于世界3大斑岩型铜矿带(环太平洋带、古亚洲带和古地中海带)的分布区内。

它们的分布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总的受构造活动带控制,但就单个矿床而言,矿床定位于隆坳交接部位,并靠隆起一侧(芮宗瑶,1998)。

在斑岩体中,并不是整个岩体内都有铜矿,而往往只是在斑岩体外缘的某些部位,该处一般裂隙构造比较发育,蚀变作用比较强烈,成矿作用发生在成岩之后,显然成矿是与热液活动有关。

目前,我国已知的5个超大型铜矿床中,斑岩型铜矿就占了4个,即西藏玉龙、江西德兴铜厂与富家坞和黑龙江的多宝山(储量已接近超大型规模)。

另外还有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山西铜厂峪、江西德兴朱砂红、西藏贡觉多霞松多和西藏察雅马拉松多5个大型铜矿床。

我国的斑岩型铜矿床中铜的平均品位,相对比国外要贫一些,矿石含铜量多低于1%。

斑岩型铜矿床的矿石组分较复杂,可综合利用的元素较多,最常见的有钼,常形成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其次是金、银、铼、硒、碲,它们都可作为副产品进行回收。

有的可能还伴生有铂族元素,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工作才能确定。

(二)海相砂页岩型铜矿这种铜矿类型主要产于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赋矿围岩为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或碳酸盐岩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并随地层同步褶皱,有的地段还有后期切层的铜矿脉产生。

矿床规模一般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会理—云南东川—易门—元江、山西中条山、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和青海鄂拉山地区,它受陆内裂谷(亦有人称坳拉谷)或隆起区的边缘海槽控制。

海相碎屑岩型铜矿容矿地层的时代主要是元古宙和古生代。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元古宙更重要一些,主要矿床都是产于中、新元古代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碳酸盐建造中,它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

其中最大的矿床是云南东川汤丹铜矿,据最近的资料,其铜金属储量已接近超大型矿床规模(250万t)。

另外还有内蒙古潮格旗霍各气、乌拉特后旗炭窑口、青海兴海铜峪沟和云南东川落雪等大型铜矿床。

矿石成分简单,主要为铜、铁的硫化物,如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等,有的还有方铅矿和闪锌矿,个别矿床附近还有钴异常显示。

目前,产于古生代沉积盆地中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发现,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的周边地区,现已找到了这种类型的矿床,但由于工作程度低,其规模远景尚不大清楚。

青海古生代地层内的铜峪沟(大型)铜矿床中,矽卡岩矿物较多,过去多称其为类矽卡岩型矿床但根据其围岩为砂页岩,矿体顺层分布及矿床的其他特点,把它划归砂页岩型铜矿可能更合适一些。

由于这种类型铜矿床的规模一般较大,因此今后应注意在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周边寻找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

(三)矽卡岩型铜矿这是我国有特色和很重要的铜矿类型,它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中。

分布范围非常广,遍及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如西藏、江西、湖北、广东、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山东、安徽、山西、江苏、广西、湖南、辽宁和青海等省(区)都有产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南、山东及广东几省这种类型矿床最多,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常常成群成带出现,并经常和斑岩型铜矿共存,其分布特征一般是岩体内部为斑岩型,岩体边缘接触带中为矽卡岩型,因此我们有时称其为斑岩-矽卡岩型,如云南的雪鸡坪、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矿床都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种类型铜矿并存。

目前,已知矽卡岩型的大型铜矿床有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门山、铅山天排山和湖北大冶铜录山、广东曲江大宝山与安徽铜陵冬瓜山等。

矽卡岩型铜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矿床小而富,矿石铜的品位可达2%~3%,主要为大、中、小型铜矿床及矿点,基本上不形成超大型矿床。

矿石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常含有钴和少量的金,不同矿床的伴生组分不一,有钼、铅、锌、锡和磁铁矿等。

(四)海相火山岩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西方国家多称为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原苏联则称之为含铜黄铁矿型,它是我国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

其品位较富,多数矿床的含铜品位都在1%以上。

矿体和地层产状一致,呈层状、透镜状,成群出现。

从太古宙到第三纪的地层中都有矿床产出,成矿时代的范围大,我国主要是产于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

分布地区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祁连山与西南“三江”地区,如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此外在辽宁、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亦有产出。

这类矿床为海底火山活动的产物,大多数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都产于不同成分火山岩的交接部位。

含矿火山岩大多属细碧角斑岩建造,包括有凝灰质火山岩和火山熔岩。

较著名的大、中型铜矿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玛沁德尔尼、甘肃兰州白银厂、四川会理拉拉厂和九龙李伍及云南新平大红山等矿床,属同生源积成因。

这类矿床在空间上常与铁矿伴生,如云南大红山和甘肃陈家庙矿床等,其上部为含铜(磁)铁矿床,下部为含铁铜矿床。

(五)铜-镍硫化物型铜矿这类矿床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都与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与矿化都受岩体控制,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侵入体的底部接触带,通常认为是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和结晶分异的结果。

这些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沿古大陆边缘或陆内裂谷或陆内深大断裂分布,它们是在拉张环境中地幔岩上涌的产物。

形成这种类型矿床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是裂开深度要大;二是深部成矿物质丰富。

这种情况与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成矿方式不同罢了。

因而在产有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的深大断裂带的延伸地区,常出现成矿时代与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如在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带中,东南部有早二叠世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又如北祁连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带的北侧有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这两种类型铜矿的空间分布关系,其在成因上有何联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这对找矿很有意义。

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铜-镍硫化物型矿床基本上分布在长白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5个地区,最著名的矿床有甘肃金川、新疆富蕴喀拉通克和吉林盘石红旗岭,其中甘肃金川矿床中铜、镍的金属储量都达到了超大型矿床的规模,而且其中伴生的铂族元素是目前我国铂族金属的主要来源。

(六)陆相砂页岩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在我国有较重要的意义,它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云南震旦系下统的澄江组陆相砂岩中亦有铜矿化)中,根据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产状和矿石矿物的差异,又可分为两个亚类。

一种是铜矿化多顺层分布,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砂岩型铜(铀)矿相同,但那里多为产于氧化-还原带中的矿卷状矿体),为含矿岩系。

以红色砂页岩为主,夹黄色、灰色、紫色、绿色等杂色砂页岩,这套岩性组合常被称为“红层”。

盆地面积相对不是很大,为一些断陷盆地与山间盆地,因而形成的矿床一般规模不大。

盆地底部一般为暗色的粗碎屑岩或煤系,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

铜矿化产于红色碎屑岩所夹的浅色砂页岩(一般为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等)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铜蓝、斑铜矿、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黄铁矿、白铁矿为主,有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和砷黝铜矿。

矿石铜品位较富,一般在 1.0%~2.0%之间,不同矿床中常伴生有铀、银、硒等有用元素,有时还可圈出它们的矿体,甚至还可形成含铜铀矿床或含铜银矿床。

这种矿床的成因,20世纪80代以来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先期同生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改造矿床。

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湖南的衡阳盆地、麻阳盆地、云南的楚雄盆地和四川的安宁河盆地,它们在同一地区受相同的层位控制。

较著名的矿床有云南大姚的六苴、大村、凹地苴,牟定郝家河、四川会理大硐厂和湖南麻阳九曲湾及常宁柏坊等,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这种类型的大型矿床,这可能与岩矿的陆相盆地规模不大有关。

另一种是产于陆相砂页岩中的铜矿,目前仅见于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它主要分布于兰坪盆地西沿的澜沧江沿岸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和思茅盆地中部NNW 向的中轴深大断裂附近。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矿化成群出现,主要集中在中侏罗统,其次是三叠系,二叠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岩性有砂页岩、火山岩和灰岩,代表性矿床有金满铜矿(中型)。

另外,其附近的地表泉华中亦有铜矿化(孔雀石),泉华覆盖于第三系之上(如兰坪县啦井北山)。

矿体主要呈脉状,矿石矿物以黝铜矿、斑铜矿和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孔雀石、蓝铜矿,偶见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其矿体展布和矿物组合显然不同于第一种矿化,这反映它们在成因上有差别,可能是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我们在研究滇西三江地区腾冲两河金矿、381铀矿、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兰坪铅锌矿、金满铜矿和啦井铜矿化点时,提出它们为陆相热水沉积成因。

并根据产状又将陆相热水沉积矿床分成3个亚类,即盆地沉积型、充填(贯入)沉积型和泉华沉积型,金满铜矿床属充填(贯入)型陆相热水沉积型矿床。

该矿床有大脉型和细脉型两种矿体,大脉型矿体是该矿床的主体,沿层间断裂破碎带分布,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其铜金属储量占全矿的86%,铜品位为0.65%~12.02%,平均为2.04%;细脉型矿体多,规模小,品位低,多低于1%,最大矿体的铜品位为0.65%~1.94%,平均1.03%,分布分散,大多分布在侏罗系中统花开佐组上段的灰色细砂岩中,个别产于大脉型矿体相应部位。

(七)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它主要见于我国东部中生代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分布区,其次是我国西部川滇黔三省的二叠纪陆相峨眉山玄武岩中亦有一些铜的矿化和矿点。

此外,在我国西部的准噶尔、西天山、西秦岭、可可西里和冈底斯山等地,从石炭纪到第三纪亦有基—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和矿化,但目前发现的矿床不多。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首先受火山岩建造类型控制,并顺深大断裂分布。

过去由于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较少,因此与前述的矿床类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对要低一些。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常和次火山岩在一起,容易把它当成斑岩型矿床,但斑岩型与陆相火山岩型中的铜矿化差别很大,斑岩型铜矿床整体上以浸染型矿石为主,而陆相火山岩型却以脉状矿石为主。

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围岩蚀变也是很特征的,常见有明矾石化、冰长石化和迪开石化等陆相火山岩型特有的围岩蚀变。

此类矿床的矿石成分比较简单,有时伴生有银、金。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在长江中下游及闽浙粤沿海等省的燕山期陆相火山岩中常有产出,但所见矿床的规模都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达到大型规模。

该矿床产于北西向的云霄-上杭深大断裂中的上杭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东缘,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为主,其次是硫砷铜矿、铜蓝及少量斑铜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