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且在其研究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刘春梅不仅证实了中医
治疗的效果,还验证了中医治疗的安全性。 上述研究对中医
治疗消渴均得出了肯定结果,可见该治疗方法值得应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相关知识,中医治疗
疗效好,安全性高,消渴为慢性疾病,长期西药治疗存在低血
糖风险,中医治疗联合西药治疗优势明显。
实际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选择西医治疗,例如双胍类降糖
药物、第 4 类胰岛素、第 3 类 α-葡糖苷酶抑制剂等。 许多病
人以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是偏方,其实不然,多数研究认为在
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辅助调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
果,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运用中医辩
证思维治疗有对症效果,那么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呢?
健脾益气为原则,予以参苓白术散,方剂组成人参,白术、砂
仁、茯苓、白扁豆、桔梗、莲子肉、山药、薏苡仁、甘草,根据症
状加减治疗。 人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益气,同时具有调节
胃肠作用,砂仁温脾止泻,茯苓镇静安神、利尿消肿,白扁豆
健脾益胃,莲子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降血压,山药补脾胃
效果显著,薏苡仁健脾去湿,甘草调和药性。 中成药可选择
单靶点作用的缺陷,降血糖的同时还兼顾了并发症,夏中尚
团队研究了 755 份处方,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效处方有
196 份,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处方 253 份,其中黄芪、山
药、地黄等药材使用频率最高,补虚、清热、补气、补阴类药物
在消渴治疗中效果受到肯定。 刘春梅则针对消渴患者予以
滋阴、补气、疏肝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高达 87.75% ,
参考文献:
[1] 严静. 糖尿病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 J] . 健康前沿,

中医医案——消渴证

中医医案——消渴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疗消渴二例病案一:阴阳两虚、气血瘀阻型。

王某,男,20岁。

初诊:1981年1月22日。

主诉及病史:食多、饮多、尿多一年余未予重视。

三个月前,因头晕至协和医院急诊,查血糖38.8mmol/L,尿糖(++++),酮体强阳性,诊为糖尿病。

即用胰岛素治疗,每日60U,病情未能控制,尿中经常出现酮体,身体极度虚弱,饥饿感强,主食控制在一日七两,口微渴,日饮水1500ml,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

诊查:唇暗,舌紫,舌下静脉青紫,苔白细腻,脉沉细。

辨证:阴阳两虚,气血瘀阻。

治法:滋补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生黄芪30g 木香10g 生熟地黄各30g 葛根15g 丹参30g 桂枝20g 制附片10g 茯苓30g 丹皮10g 泽泻10g 山药10g 五味子10g 桑寄生30g 鸡血藤30g 仙灵脾12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14剂二诊:2月5日。

四肢转温,舌瘀之象亦轻。

尿酮体(-),24小时尿糖定量25g。

上方加水蛭15g、五加皮15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继服药14剂。

三诊:2月19日。

诸症均减轻,尿糖微量。

以后以前方为主加减治疗一年余,逐渐停用胰岛素,化验指标正常,余症皆除,现已参加工作。

病案二: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型。

郭某,男,49岁。

初诊:1985年10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患糖尿病3年。

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乏力,消瘦,自汗,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四肢麻木,腰酸腿软,入睡困难,多梦,尿多,大便干燥。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

空腹血糖11.3mmol/L,餐后两小时尿糖(+++),胆固醇 6.76mmol/L,甘油三酯3.84mmol/L。

辨证: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清热。

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10g 山药10g 苍术15g 元参30g 茯苓10g 生牡蛎30g 花粉20g 麦冬30g 枸杞子10g 黄芩10g 黄连5g 丹参30g 14剂二诊:11月9日。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全方位解析
1. 引言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中医上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和多尿等。

本文将对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包括病因分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脾胃功能失调以及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饮食不节、情志不和等也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

3. 诊断要点
在对消渴病痹症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口渴、多饮和多尿的情况;
- 检查患者的舌苔和脉象,以了解病情;
- 结合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

4. 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 清热利湿,排除体内湿热;
- 调理气血运行,促进体内的平衡。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
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加速康复。

5. 预防与护理
预防消渴病痹症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促进身体的健康。

6. 结论
消渴病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护理在其治疗和预防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热利湿和调理气血运行
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同时,患者也应
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预防病情的发生。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案例

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案例

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案例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讲讲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案例,这可真的太有意思啦!
咱就说说老张吧,他有一阵儿总觉得口渴得厉害,喝再多水也不解渴,还频繁跑厕所,人也没什么精神。

这不,赶紧就来找中医啦!医生一瞧,通过望闻问切,发现老张这舌头红红的,舌苔也少,脉象还细数。

这就像是一个战场上的信号,中医立马判断出老张这是阴虚燥热呀!
医生就跟老张说:“你这情况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火太旺啦,把水分都烤干了,得给它降降火、补补水。

”然后就给他开了一些养阴清热的中药。

老张还嘀咕呢:“这能行吗?”嘿,你还别说,喝了一段时间药后,老张明显感觉口渴没那么严重了,上厕所的次数也少了。

再来看看老李,他呢,不仅口渴,还总觉得肚子饿,吃很多也不见胖,反而越来越瘦。

医生一看,老李这面色暗黑,舌头有瘀斑啊,这可不就是瘀血内阻嘛!这不就好像是身体里的道路堵塞了,营养过不去呀!中医就开始给他活血化瘀啦。

一段时间后,老李自己都觉得神奇,体重慢慢稳定些了,精神也好起来了。

还有老王,原本身体挺好,可突然就出现了消渴的症状。

中医仔细研究后,发现他是情志不畅导致的。

这就好比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影响了身体的正常运行呀!于是对症给他调理情志,让他心情好起来。

你说神奇不神奇,老王的消渴症状也逐渐缓解了。

这么多例子看下来,咱是不是得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啊!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

消渴病不可怕,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战胜它呀!就像那句话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呢!咱可得相信中医的智慧,让它来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呀!。

消渴的中医治疗

消渴的中医治疗

夜间加重,唇紫 ,舌暗或有瘀斑 .或舌 下青筋紫暗怒张 ,苔薄
白或 少 苔 ,脉 弦 或 沉 涩 。
4 治疗 常规
41饮 食 治 疗 .
饮 食 疗 法 是 消 渴 病 的 基础 治 疗之 一 。饮 食 疗 法 应 用 适 当 ,
可负担 , 3 证候分类
31肺 热 津 伤 .
有利于胰 岛 细胞功能恢复,从而使血糖趋 于稳 定。还可使肥 胖者减少体重,减轻胰 岛素抵抗 ,所 以,饮食治疗应 贯穿于消
渴病治疗的始终。
42 运 动 治 疗 .
主证 :烦 渴 多 饮 , 口干 舌燥 ,尿 频 量 多 ,舌 边 尖 红 ,苔 薄 黄 , 脉洪 数 。
o h r Or nso so n t un t e . ga fl insi hel g,som a h, d y, ri u a l i t eki ne st e e t c ki ne pa tc l ry h d ya hek y. n
[ y r s D a e sS n rmey e T M et n Kewod ] ibt ; y do p ; C t a e t r met
21有 明显 的 多 饮 、 多 尿 、 多食 ,形 体 消 瘦 之 症 状 . 空腹 血 浆 葡 萄 糖 ( P F G)水 平 ≥70 . mmo/ (2 mgd ) , l L 16 /1
和/ 餐后 2 或 h血糖 ≥ 1 . 1 mmo L ( 0 mgd ) ,或 任 意 时 间 血 1 l / 2 0 /1
表 明:六味地黄 丸、麦味地黄丸、金 匮肾气 丸不仅具有 降糖作
用 ,而 且 还 具有 降脂 作 用 。但 阴 虚 化 热 型 糖 尿 病 不 宜 服 用 。 55 参 芪 降糖 片 .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中医治疗方案
消渴是一种由于肾气虚损所致的慢性病,因病人常常口渴、多
饮水、多食、多尿等症状而得名。

中医认为消渴是因为肾阴虚损、
阳虚下降、气机失调所致。

治疗消渴应该从监控饮食、药物治疗、
理疗、针灸等多方面入手。

1. 饮食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
质的摄入,限制营养摄入,控制进食量。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
粗细粮食,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食物。

同时,还可以
用中药调理饮食。

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消渴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来修复虚损的脏腑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消渴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芪、黄连、熟地、玄参、麦冬等。

3. 理疗
常见的理疗方法有足浴、体温带、小腹敷贴等。

由于消渴患者
的足部常常出现湿热,所以足浴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

4.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起到调整机体气血、增强免疫
力的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气血的流通,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
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针对消渴病人,中医治疗方案应该是全方位的、综
合治疗的。

在饮食方面要控制好营养的摄入,过度饮食会加重病情。

同时,中药治疗、理疗、针灸等也可以缓解消渴带来的不适。

换言之,只有综合多方面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治疗消渴。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TCD编码:BNV068)西医病名:糖尿病(ICDTO编码:E11.9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o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痹、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3年)。

空腹血糖(FPG)≥7.Ommo1/1;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1∕1;或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2111nimo1/1。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另,HbAICe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脱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漫赤便秘。

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③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脱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澹,口干口苦。

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④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漫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薰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脱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骞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弓I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

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I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H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

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H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 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

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

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贝何并发白内障、耳聋。

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
疖、痈疽。

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
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1.lmmol/L,或随机血糖》ll.lmmol / L°(必要时重复一次)。

无咼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

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贝昨肖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 腰膝酸软。

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见于糖尿病中期。

证候分析:燥热久稽,气阴两虚,故口干唇燥,神疲乏力;肾虚为本,肾虚失于固摄,精津下泄,贝保频量多,浊如膏脂;肾阴不足,肝阴亦亏,精血不能上承头目贝以晕目糊;无以充养腰膝,贝血要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3.阴阳两虚症状: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按一,入夜尤甚,口燥面枯,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肢冷,足跗浮肿。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见于糖尿病中晚期。

证候分析:肾主藏精泄浊,肾失固藏,精微渗漏,精亏液枯,浸延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精不化气,气不摄水,故小便频数,饮一溲一;夜晚阳衰,则入夜尤甚;水津肾精下注,无以充身,则口燥面枯,腰膝酸软;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贝吓日痿不举,形寒肢冷。

水湿潴留则足附漫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之阴阳两虚之征。

4.瘀血阻络症状:舌燥少饮,肢端或肢体麻木疼痛,或偏瘫,或胸闷刺痛,或国盲。

舌或有瘀斑,脉细涩。

本型常合并于H型或皿型中。

证候分析:燥热伤津,津不载血,血行瘀滞,痹阻四肢经络,则肢体麻木疼痛,或偏瘫不用;痹阻胸络,贝醐匈闷刺痛;痹阻肝络,目失精血充养测目盲不视;舌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阻络之征。

【分型治疗】
1.肺胃燥热
治则:清润肺胃,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合增液汤加味。

黄连5克、天花粉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知母9克、芦根12克
随症加减:烦渴引饮,气短乏力,苔黄燥,脉洪大者,加人参9克、石膏30克(先煎),以益气养阴,清泄胃火;多食易饥者,加黄芩12克,梔子9克,以助清胃泻火;皮肤疮疡者,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草15克,
以清热解毒化瘀。

2.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养阴,补脾滋肾。

方药:玉液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味。

黄芪30克、知母9克、葛根9克、五味子6克、山药12克、生熟地各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
随症加减:疲惫消瘦者,加人参9克,以补气助脾;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15克、苁蓉15克,以补肾强腰;尿浊如膏者,加益智仁6克、桑嫖峭9克,以助涩精;如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加黄柏9克、龟版9克(先煎)、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以泻火滋阴,固精潜阳。

3.阴阳两虚
治则:温阳滋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附片9克、肉桂粉2克(兑服)、生熟地各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9克、泽泻12克
随症加减:神形衰惫者,加黄芪30克、人参6〜15克,以大补元气;
浮肿、蛋白尿者,加白术15克、猪苓15克、补骨脂15克、鹿衔草
15克,以健脾利水,补肾而消蛋白尿。

4.瘀血阻络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15克、地龙9克、生地
12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0g、桔梗12g、柴胡10g、枳壳12g、甘草8g
随症加减:肢端刺痛者,加炮山甲9応全蝎5克,以通络止痛;中风偏瘫者,加水蛭9応地鳖虫9克,以加强化瘀通络;胸闷刺痛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延胡索9克,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眼底病变致目盲者,加旱莲草12克、生地榆12克。

【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生地、天花粉、黄芪、山药各30克,水煎服,每日1齐I」,适用于糖尿病表现神疲乏力、口干者。

2.猪胰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末制蜜九,每次6克,日服2次。

宜糖尿病患者经常服用。

3.玉米须、积雪草各3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有蛋白尿者。

【其它疗法】食疗法:猪胰1只,生薏苡仁、山药、黄芪各30克,黄芪煎汤去渣取什共煮,加姜、酒、盐制成,饮汤食猪胰,用于糖尿病多饮多尿、神疲乏力者。

针灸疗法:针刺肺俞、隔俞、胃俞、胰俞、脾俞、合谷、足三里、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每次选2〜3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1.糖尿病是一终身性疾病,只有坚持治疗,控制血糖。

2.科学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避免精神紧张及劳欲过度。

3.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以避免血糖增高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