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原因类型选择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Ⅰ)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Ⅰ)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 五、图画类选择题(原卷版) (1)

2019高考选择题分类解读精练之五、画类材择题(原卷版)题型特点1.从图画种类看,一般分三类:(1)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牲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意义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
2.从试题考查看,有两个特点:(1)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2)题干中一般都有标示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2018·全国卷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4.(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第26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4)第26题9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比较类选择题比重比较高。
通过对图片分析发现。
第26题的题型,即设问方式比较多样,本节将对比较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一般分为同比和对比两类。
第26题9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对近9年第26题考查知识点分来来看,经济史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经济史模块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古代商业考查频率比较高;文化史方面,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宋明理学则考查频率比较高。
整体来看,第26题考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宋、唐。
据25题、26题统计发现,唐宋时期史实在古代史中考查频率很高,是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命题的重要区域。
比较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制度的比较。
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关联比较(在非选择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设问方式解题策略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2018年高考历史海南卷(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 .隶书B .金文C .小篆D .草书【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汉字字体(金文)【解析】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A 项错误;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故B 项正确;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C 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D 项错误。
【答案】B 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 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 项错误。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 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历史试题后附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丙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丙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先秦·铁器使用【解析】根据题干中信息“铁器实物”可排除答案A,因为铁器实物不一定是铁制农具;答案C中的“冶铁技术”与“自然陨铁制作而成”、“相当普及”与图片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分布情况均不一致;根据题干文字及图片信息反映不出新疆地区与中原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因为自然陨铁非中原或新疆所独有,所以排除答案B;金属器具尤其是铁器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因此答案D正确。
25. 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两宋·社会结构【解析】题中表格数据无世家大族的相关信息,故答案A说法错误;从表格中数据看不出两宋宰相权力的变化,所以排除答案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平民出身的宰相人数增加很多,到南宋时已超过官僚家庭出身人数,这是科举制度发展导致的结果,故排除D;答案B说法与表格数据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即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文化·科技与文艺·传统科技·医药学发展原因【解析】中国古代药学发展历史悠久,从《神农本草经》这部专书名称可知,中国药学发展可能源于神农氏炎帝时期,答案A说源于秦汉或是之后,过于绝对;由题干中“国家制定”、“官修”、“朝廷颁行”等信息,答案B说法正确;题干中史实与商品经济及宋明理学都无关,故排除答案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专项训练2 原因、影响类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2.中国古代,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由此可以看出,郑、宋、齐、秦等姓出现与下面因素相关的是:A.郡县制度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确立C.早期政治制度D.儒家思想3.“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4.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5.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
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A.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C.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6.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D.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7.出现表1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D.江南战乱的影响8.下表为清朝咸丰皇帝(1851年至1861年在位)执政时期户部库存银两数据(部分),根据所学,推断咸丰初年户部存银数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咸丰年间户部银库存银数据单位:万两A.大量库存银被用于支付战争赔款B.内战消耗了大量军费C.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朝廷收支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导致税收减少9.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设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指定作为总动员业务中心的“资源动员”由资源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会同筹办,并首次提出迁移上海民营工厂到内地。
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的背景是A.淞沪会战使政府军队受重创B.上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C.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10.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总人数由1955年的333万余人升至1969的631万余人。
兵员的急剧增加是基于A.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B.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C.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D.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11.(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31)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国家在编制一五计划时,十分重视对大项目厂址的选择与审查工作,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
”这是我国当时()A.战争与统一的需要 B.冷战与对峙的需要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需要D.国防与安全的需要12.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
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
这一变化主要是A. 宪章运动的产物 B.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C. 启蒙运动的影响D. 民主政治逐渐变革的结果13.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
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A.民主力量比较薄弱B.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C.民众缺乏民主意识D.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14..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
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
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宪章运动的开展B.议会改革的完成C.马克思主义诞生D.自由主义的传播15. 1945年7月,英国战后第一次大选。
工党竞选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除了要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之外,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
结果艾德礼领导工党出人意料地大胜战争英雄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
工党取胜的原因在于其主张A.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B.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C.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维护世界工厂地位D.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16.黑市交易是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暗中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
学者研究英国经济时发现: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以汽油为代表的黑市经济非常活跃,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17.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
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18.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19.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20.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这一诏令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21.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22. 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23.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 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
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C.工农运动高涨D.民主思想活跃24.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此举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25.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这次会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共识B.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局面C.为亚非国家后来合作奠定基础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26.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
此时,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
这样做有助于()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27.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
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8.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
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
商品贸易的发展()A.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关键B.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D.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29.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一运动A.使得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B.标志着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30.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D.同化当地的经济与文化31.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
据图和史实分析,经济危机()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