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 《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 《苏州园林》教案

13、苏州园林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本课新词,并能掌握和运用。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艺术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说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照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您欣赏苏州园林,简介苏州园林。

[展示课件(一)1、2] [展示课件(一)3——8]2、作者及相关资料简介。

(1)简介叶圣陶;[展示课件(二)] [展示课件(三)](2)导语设计:叶圣陶是苏州人,青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苏州。

当年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播放录音。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3、用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4、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课文内容研讨1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 、课文第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这四个方面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13苏州园林(叶圣陶) 全国获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13苏州园林(叶圣陶) 全国获奖
B、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C、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
D、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列数据)
E、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
4、品味词语。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二、赏析课文: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1.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2.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句,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3.这四个“讲究”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
3.自读课文,认真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重点章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在本文的教学中,可能给学生的时间较少,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效果会更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一、《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6.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用典。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融情于景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无限怅惘之情。

山西省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山西省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 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 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请你从乙同学说的“写景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中任 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我赞成A的观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晖”的意思是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山岭都披着落 日的光芒。图画远处是落日,光芒洒在山和树上,符 合这两句诗的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 【真实任务情境】假如唐代也有朋友圈,王绩发布了一条 图文信息。请你结合诗歌颈联,展开联想和想象,将下面 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绩 薄暮时分,我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
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一望无际 的树林都染上了秋日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 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 暮光。我看到 示例:放牧的人唱着山歌,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第12、13题。 12.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
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答案:选择“水中映月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 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了江水的澄澈明净, 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 同飞下的天镜,写出了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了诗人外 出游历的欣喜之情。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提及岐王宅和崔九堂,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时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今天讲授《唐诗五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讨论交流环节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在作业布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练习题目的完成质量不高,这说明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掌握程度不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作业的指导和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分享自己的体会。
诗篇三:《月夜忆舍弟》-杜甫
内容讲解:解读诗篇中的兄弟情谊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学生跟随:朗读诗篇,感受诗中的月夜意境和兄弟情谊。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篇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诗篇四:《登岳阳楼》-杜甫
内容讲解:分析诗篇中的景象描绘和情感抒发,引导学生领略诗人的人生感悟。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春天的期盼。诗人通过描绘国破山河在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城春草木深的描写,则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期盼。
3.题目三:《月夜忆舍弟》中,“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思绪?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远在边疆的弟弟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戍楼望辽阳的情景,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想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风景之味13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③唐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了解唐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技巧,以及意象、情感与修辞手法的结合。然后分析唐诗的风格特点,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冲淡等。接着让学生理解唐诗的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修辞的运用等。最后让学生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追求等。
板书设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唐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2.唐诗的历史背景: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唐诗与唐代社会的关系。
3.唐诗的创作特点:掌握唐诗的题材广泛、情感丰富、意象独特、语言优美等特点。
4.唐诗的结构:了解唐诗的常见结构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5.唐诗的韵律:掌握唐诗的平水韵和平仄规则,理解不同韵律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影响。
强调唐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唐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唐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译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译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野望》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各色各样的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月亮倒映江中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变化万千生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钱塘湖春行》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黄鹤楼》译文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译文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3.《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说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 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 首纪行诗, 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 了边塞生活,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 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 壮之情, 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3)讲解: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 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 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 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格调,艺 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作。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感受唐代文人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2、反复诵读,正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的变化。 3.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意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语言, 体会诗中“大 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囫”的意境, 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 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 个角落都注意图案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 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
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 层次。
合作探究:
1.文章在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特征 的;局部上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2.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课堂总结
1.说明类型 2.说明对象 3.说明结构 4.说明顺序
课堂检测
一、说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3.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苏州园林
——叶圣陶
知识回顾
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说明文可以分为哪几种? 5.说明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识记本课字词。 3.欣赏领略,整体感知课文。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了解作者
叶圣陶:儿童文学 作家。著有长篇小 说《倪焕之》,童 话《稻草人》等。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的
图画。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 4.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美。 5.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
识记字词
你能读准一下字词吗? 轩榭 嶙峋 镂空 蔷薇 丘壑 斟酌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池沼
课堂探究(一)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
特征(共同特征)? 4.全文在结构上采取了种方式?
课堂探究(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