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5 万科股权争夺事件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浅析万科股权之争自2016年起,万科股权之争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由于公司股权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内外部利益冲突激化,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此事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背景万科始创于1984年,从一家小型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公司一直秉持着“人居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保的住宅产品。
多年来,万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股票也一直被视为中国股市的“蓝筹股”。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万科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具体而言,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荣军控股集团以及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计划将旗下持有的万科股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引发了股权之争的导火索。
二、原因万科股权之争的产生,有多个原因综合作用。
首先,万科股权的变动涉及到了巨额利益分配,激化了各方利益冲突。
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导者,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项目和资产,其市值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着利益分配的争夺战。
其次,万科股权之争还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有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股权变动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争议。
另外,与万科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加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市场的变化,万科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这也是股权之争的一部分原因。
三、影响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和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科争夺战如火如荼

2016年第25期卧龙卧龙,接触股市20年。
1995年开始给《股市动态分析》投稿,1996年入职深圳新兰德,1998年转职大鹏证券,2000年初因生性喜爱自由转做个人投资者至今。
万科争夺战如火如荼万科控制权(早已经不是股权之争)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万科早前发布公告称,收到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提请公司董事会召集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罢免所有董事监事的议案。
华润发声明指不赞成罢免所有董事及监事。
罢免所有董事监事的做法在收购案中极为常见,远者上海家化,近者汽车之家。
不过宝能系尚未取得万科的绝对控股权(51%),甚至相对控股权(33%)都不够格,要罢免所有万科董事可能性极低。
然华润在声明中指未来将改组万科董事会。
当前各路人马纷纷表态,企图影响战局。
有人认为“事情已上升到社会利益和一个健康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问题。
其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恐怕不是万科全体股东、社会大众和中国资本市场愿意看到的,可能是不可承受的。
”事实是,英国脱欧成功,英国股市仅仅下跌一日,便连续3日大升创短期新高,这样的结果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
至于英镑汇价下跌,对一般英国人影响不大。
因此,对于有人连续3日撰文力撑万科管理层,指“若罢免万科全部董事,万科恐会在一年内彻底垮掉”的观点简直不堪一驳。
从万科控制权争夺战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人仍未明白什么叫股票,什么叫股市(严格来讲是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
笔者一向认为,尽管中国股市“黑幕重重”,但仍然是中国相对而言较为公平的市场。
中国股市是同股同权,一股一票。
多数股东可以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做任何事。
宝能系要罢免所有董事,必须得到多数股东同意才能成事。
你要支持或者反对,可以待万科复牌后买入然后投票。
202016年第25期股海冲浪|宏观·策略Macroeconomy ·Strategy2013年万科每股盈利1.37元,但2014年3月底万科A 股最低跌至6.52元,仅仅5倍市盈率。
直击万科事件

直击万科事件作者:观云来源:《检察风云》2016年第17期自宝能系第一次举牌之日起,万众瞩目的万科股权之争,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
近期由于恒大集团半路杀出,平添变数,更显扑朔迷离。
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事件,也必将被视为上市公司股权之争的经典案例。
以下是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对这一事件重要节点所作的回顾。
第一季:宝能举牌,万科易主。
时间: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2015年下半年A股出现股灾,就在万科股价逐渐走低时,宝能系大举购买万科股票。
在此期间,原第一大股东华润曾两次少量地增持万科股份。
但最终宝能以20.1%的股权,超过持有万科15.23%股权的华润,一跃而为万科新的第一大股东。
万科董事长王石则在内部会议上称,已向宝能系控制人姚振华表明了“不欢迎”的态度。
12月中旬,万科A股停牌,停牌时股价为24.43元/股。
而在停牌之前,万科管理层几乎清空了持有的全部股票。
第二季:多方博弈,王石道歉。
时间: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
华润无所作为,万科引入了老股东安邦保险,然而安邦仅有6.18%的股权,未能对宝能构成实际挑战。
万科决定采取增发股权的方式与深圳地铁进行重组。
6月17日,万科管理层利用某位独立董事以存在关联关系为由回避表决的机会,不顾华润三位董事反对,在投票结果存在争议情况下,宣布重组预案获得2/3票数通过;而华润方面则认为重组预案未获得2/3票数通过。
6月23日,华润和宝能先后发布声明,严厉指责万科董事会未均衡代表股东权利,万科已实质成为“内部人控制”。
6月26日宝能系提请临时股东大会罢免包括王石在内的万科上市公司管理团队。
万科股权之争趋于白热化。
在2015年股东大会上,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两个议案未获有效表决通过。
王石对中小股东及对宝能老板造成的不良影响表达了歉意。
7月4日,万科A股复牌,股价走势震荡。
7月19日,万科管理层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称宝能系九大资产管理计划违法违规。
7月22日,证监会对万科相关股东与管理层表示谴责。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主要事件回顾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第一次举牌,购买约占万科总股本5%的股份,正式拉开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序幕。
而后宝能系先后又触发了四次举牌,分别占万科总股本10%、15.254%、20.008%、25%。
中间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试图争夺第一股东的宝座,但未能赢过财大气粗的宝能系。
而后安邦加入混战,但也未能改变什么。
2016年上半年,万科拟引入深铁集团,却遭到了宝能系和华润两大股东的反对,此事就此作罢。
2016年8月4日恒大也加入了股权争夺战,经过几次增持万科股份,一跃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
后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17年1月12日华润将其所持万科所有股份转让给了深铁集团,至此华润作为万科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式结束。
2017年3月16日恒大集团将其所持股份全部交由深铁行使,期限一年。
目前万科董事会延期换届,深铁因持股时间不足没有董事提名权,而宝能系又因违规遭到处罚,所以万科董事会超期服役实属正常现象。
万科股权之争已经接近尾声,此次争夺战暴露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和金融监管制度的许多缺陷。
二、万科陷入股权之争原因分析万科之所以陷入股权争夺战,归根结底是因为其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治理结构。
此前作为万科最大的股东华润集团,持股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一直以财务投资者自居,从不插手万科经验管理方面的事务。
而其经营团队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高管层的持股总数,仅达1%左右,这一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创始人的股权极易被稀释,着实给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以可乘之机。
虽然在此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股权争夺,万科意识到了其在股权结构方面的缺陷,于是万科实行了事业合伙人制度,企图使管理层能更好地控制公司,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让万科躲过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命运。
另外,华润一直以来的“大股不控股,支持不干预”的态度,让万科管理层安于现状,自主经营决策,缺乏危机意识,有时会恶化管理层效用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冲突。
万科股权之争来龙去脉

万科股权之争的来龙去脉转载 2016-06-28 22:11:59先简单梳理下万科的发展历史:1)、1984-1993年: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格局,利润以工业与商贸为主2)、1994-2003年:确立以住宅幵发为核心业务,提出住宅产业化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减少在房地产上的幵发品种,成功的实现了企业的“减法”战略。
此后整整十年间,万科在自己的住宅实验中心,将王石的理念转化成了产品。
3)、2004-2013年:推行绿色、环保、低碳领跑房地产行业万科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扩大集团在各地的市场份额,实现成为行业领跑者的目标。
跻身全球最大住宅企业之列。
2007年万科共销售住宅4.8万套,销售套数位居世界首位,已经跻身全球最大的住宅企业行列。
2013年,万科以1709.4亿元再次刷新中国及全球企业房地产业务年销售额历史记录,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1.0%。
连续4年蝉联全球住宅销售冠军。
如今,万科已走遍全国68 座城市,成为中国约200 万家庭的信赖之选从1984 年成立以来,万科用20 年做到了100 亿,接着又用10 年从100亿做到了2014 年的2000 亿,其业务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
第一个问题,这么牛气轰轰的万科为何会陷入股权之争,成为争夺的目标呢?媒体称,对于万科成为争夺的目标,这似乎是包括万科在内的所有有所见识的人的共识。
(看来万科股权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了)一方面是万科是一家优质公司,是地产界的领军人物。
因此,向万科下手应是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家与投资家的一大愿望。
二方面是万科的股权分散,原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是纯粹财务投资者身份,不插手万科经营事务。
且第一大股东华润持有万科A股股份只占15.23%。
作为实际掌控者和创始人,王石持有股份不到1%,在这场争斗中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在郁亮推行合伙人制后,万科管理层所持万科股份不过4%。
而王石、郁亮曾表示,这种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确实给潜在的投资人可乘之机。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股权之争案例。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是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
这起争夺万科控股权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两个视角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背后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多维度因素。
2016年12月,香港长实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联手对万科发起敌意收购。
此举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强烈震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股权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敌意收购一方面是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控制目标公司,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任危机、财务风险等问题。
在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方的动机和目的备受质疑。
对于长价集团来说,其背后的股东杨惠妍与万科早有纠葛,暗地里操纵股价成为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联合创始人郁亮率先发出了反击。
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万科强调了合规和合法性问题。
在中国股权制度中,大股东通常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人要想通过敌意收购掌控公司,在法律上是可以合法实现的。
然而,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监管部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
其中,相关交易的权商等投资主体力图“跳空而过”,绕过了监管机构的审核。
万科以合规和合法为主线,不断提请监管部门介入,呼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
其次,在投资者信任方面,万科积极沟通与投资者进行对话,努力提升其形象与公众的商誉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信心,才会愿意持有公司的股份。
万科坚持相对稳定的业绩,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优质的商品房品质,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任。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及时发布公告,以沟通的方式与投资者进行互动,并承诺将为投资者维护利益。
最后,在道德层面上,万科依托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坚守诚信底线。
王石万科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王石,万科集团创始人,曾担任万科集团董事长。
万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业务遍及全国。
王石在万科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一系列法律问题,王石与万科集团的关系一度陷入紧张。
2016年,王石因涉嫌违反公司章程,被万科集团董事会罢免董事长职务。
随后,王石与万科集团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法律纠纷。
本文将围绕王石万科法律案例展开分析。
二、案件概述1. 案件起因2016年,王石因涉嫌违反公司章程,被万科集团董事会罢免董事长职务。
王石在担任董事长期间,未经董事会同意,擅自将公司部分股权转让给他人,涉嫌损害公司利益。
2. 案件进展(1)王石提出申诉:王石在被罢免董事长职务后,提出申诉,要求恢复其职务。
然而,董事会并未接受王石的申诉。
(2)股东诉讼:王石被罢免董事长职务后,部分股东对万科集团的董事会决策提出质疑,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3)仲裁:万科集团与王石之间的纠纷,最终通过仲裁解决。
仲裁委员会认为,王石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支持了万科集团董事会的决定。
三、案件分析1. 违反公司章程王石在担任董事长期间,未经董事会同意,擅自将公司部分股权转让给他人,违反了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规范公司治理的重要文件,董事长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有义务遵守公司章程。
2. 损害公司利益王石的行为损害了公司利益。
股权转让过程中,王石未充分考虑公司利益,擅自决定将股权转让给他人,可能导致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司经营。
3. 董事会决策万科集团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和相关规定,罢免了王石的董事长职务。
董事会作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有权对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处罚。
4. 股东诉讼部分股东对万科集团董事会的决策提出质疑,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表明,股东对公司的治理和决策具有监督权。
5. 仲裁结果仲裁委员会认为,王石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支持了万科集团董事会的决定。
这表明,仲裁委员会对万科集团董事会的决策给予认可。
万科股权之争大事记

万科股权之争大事记(2015年7月10日-2016年6月22日))时间:截至2015年7月10日事件:宝能系第一次举牌,持股比例达到5%前海人寿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万科A股55272.7926万股,占万科总股本5%。
时间:截至2015年7月24日事件:宝能系第二次举牌,持股比例达到10%截至2015年7月24日,前海人寿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万科A 股10294.5738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0.93%。
钜盛华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万科A股2804.051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0.26%;以收益互换的形式持有42157.455万股万科A股股票收益权,占万科总股本的3.81%。
时间:2015年8月31日事件:王石首次回应万科遭连续举牌,暗指宝能系为“门口的野蛮人”在万科临时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首次对万科遭遇的连续举牌做出明确表态,他表示,万科过去一直是股权分散的公司,万科的大股东就是中小股东;万科一直没有绝对控股和实际控制人,但有相对控股,无论第一大股东是谁,管理层仍有积极的发言权。
时间:2015年9月事件:万科开始回购股份万科于2015年9月15日在中登公司深圳分公司开立回购专用证券账户,自2015年9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回购了1248.0299万股A股,依据相关规定,自股份过户到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之日即失去其权利。
时间:2015年10月28日事件:万科2015年三季报显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三季度进行了增持截至2015年9月30日,华润持有万科的股份数量达到了168275.9247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15.23%。
此前万科2015年半年报显示,华润持有的万科股份数量为164549.472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14.89%。
由此对比,华润增持了3726.4527万股,持股比例增加了0.34%。
时间:截至2015年11月20日事件:宝能系第三次举牌,持股比例达到15.04%截至2015年11月17日,钜盛华通过普通证券账户持有万科A股88871.3162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8.04%,通过信用证券账户持有万科A股3735.731股,占万科总股本的0.34%;前海人寿通过普通证券账户持有万科A股73587.7445万股,占万科总股本的6.6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科股权争夺时间表:2015年7月10日,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万科A股 5.52亿股股份,之后又和一致行动人通过连续举牌,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至15.04%,超过了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2015年8月底至9月初,华润通过两次增持,使其持有万科A的股份达到15.29%,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2015年12月4日以来,隶属宝能系的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持续增持万科。
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同时显示,截至12月11日,宝能系共计持有万科约24.8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约22.45%,成功拿下万科第一大股东地之位。
[3]在万科争夺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安邦保险,与宝能系有微妙的股权关系。
资料显示,钜盛华的四大股东之一宝能创赢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有钜盛华1.92%股份,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宝能创赢投资99.9%的股本,民生加银的控股股东是民生银行,而安邦保险又持有民生银行12.11%股份,是民生银行第二大股东。
2015年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表示“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
”这句话,王石直指“宝能系”。
在这次内部讲话中,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并明确表态“不欢迎”,最重要的理由在于,“‘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2015年12月18日,针对王石发文质疑,宝能集团发表声明,称集团恪守法律,相信市场力量。
2015年12月18日,针对媒体对宝能系杠杆收购万科股权一事的关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
[4]2015年 12月18日,万科紧急宣布停牌,声称公司正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
2015年12月19日,万科和宝能进行了一场资本市场年度商战。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其H股也已于18日下午1时起暂停买卖。
同时,与该公司有关的所有结构性产品也将同时暂停买卖。
[18]此前,宝能系通过连续4次举牌,在AH股方面同时操作,总共持有万科约22.45%的股份,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宝座。
18日,万科A再次强势涨停,市场分析认为,宝能系可能还在抢筹。
多方消息称持股5%的安邦保险也是宝能系的同盟。
该消息并没有得到宝能系和安邦方面的确认,但若果真如此,宝能系控制的筹码将距离触发30%的要约收购线只有一步之遥了。
[18]2015年12月25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非常关注宝能与万科的情况。
上市公司收购人等信披义务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应依法履行信披义务,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收购采取的决策应当有利于维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以更好的维护市场三公秩序,以更好维护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19]2015年12月29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保险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和副主席陈文辉都进行了讲话。
项俊波指出,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长险短卖”“短钱长配”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这被外界解读为是对险企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的风险提示。
2016年3月13日,万科发布公告称,已与深圳地铁集团于12日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万科拟主要以新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深圳地铁集团所持有的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预计交易规模介于人民币4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
如交易成功,未来深圳地铁集团将成为万科长期的重要股东。
2016年3月17日,万科2016年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审议《关于申请万科A 股股票继续停牌的议案》,王石、郁亮等万科管理层出席现场会议。
万科股东大会投票结果显示,万科A将继续停牌至6月18日,宝能系对引进深圳地铁重组、继续停牌的议题投了赞成票。
不过,在随后召开的“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华润董事长傅育宁表示,其个人仍将支持万科的健康发展,建议中小股东关心万科重组进程。
他同时表示,“3月17号股东会之后,股东代表向媒体披露的这件事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2016年6月17日,万科召开复牌前的董事会会议,审议万科和深圳地铁的重组预案。
当晚,万科宣布,公司有条件同意向深圳地铁集团收购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前海国际”)的全部股权。
重组预案提出,万科通过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集团持有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代价456.13亿,股份发行价格为每股15.88元。
公开信息显示,前海国际在深圳市南山区拥有3个地块,总建筑面积为180万平方米左右,可用于商业和住宅发展。
若此次收购继续进行,深圳地铁集团将成为万科集团的最大股东,持有20.65%股权。
2016年6月18日凌晨,万科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投票以7:3优势表决通过了与深圳地铁的重组预案,而华润3名董事集体投反对票。
华润方面坚称投票无效,认为重组预案未获得2/3的票数通过,并向万科发送了律师函。
这次重组也受到了证监会关注。
证监会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情况,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召开,独立董事的履职等,应严格遵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独立董事对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
证监会将对本次董事会的召集、独立董事提出回避申请等相关事项作进一步核实。
2016年6月23日深夜,钜盛华和前海人寿深夜发布联合公告称,明确反对万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后续在股东大会表决上将据此行使股东权利。
随即,华润集团也发布声明,称反对万科重组预案,关注万科公司治理。
华润同时强调,支持万科与深圳地铁在业务层面的合作。
这意味着华润、宝能联手计划以近40%的话语权彻底否定该重组预案,“宝万之争”出人意料地演变为“万华之争”。
2016年6月23日晚间,作为万科重组案的财务顾问,西南证券发布公告称,其因涉嫌未按规定履行职责被正式立案调查。
一旦被立案调查,其包括保荐承销、财务顾问在内的投行业务材料将不被证监会受理。
2016年6月24日,万科相关负责人就此事回应,“公司关注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润等股东的声明,将广泛听取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协商沟通。
”2016年6月26日,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公司股东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发出的“关于提请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
宝能系提出罢免现任万科董事长王石、现任万科总裁郁亮等10人的“清盘”提案。
宝能系直指王石在任董事期间,前往美国、英国游学,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却依然在未经董事大会批准下获取现金报酬共5000万余元。
宝能称,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作为万科管理层核心管理制度,万科已实质成为内部人控制企业,违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和维护股东权益。
同晚,华润再次声明,重申对与深圳地铁重组预案的反对立场,并对万科公司治理“高度关注”。
2016年6月27日,2015年股东大会上,万科2015年度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均未获通过。
2016年6月27日,深交所分别向华润及宝能系下发关注函,要求二者各自说明:是否存在协议或其他安排等形式,以共同扩大所能支配的万科股份表决权数量的行为或事实,同时须对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说明是否互为一致行动人及其理由。
2016年6月30日,华润与宝能系均回复深交所问询,表示与对方不构成一致行动人。
当日,华润还发布公告称,对于公告中罢免所有万科董事、监事的提案,华润有异议;华润会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董事会、监事会的改组。
2016年7月1日下午,召开的万科董事会上,董事会成员以11票全票赞成通过了“关于不同意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请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显示“11票通过,0票否决,0票弃权”通过议案,这意味着万科董事会中代表华润集团的董事也投出了赞成票。
不过,议案被否决,也并不意味着“宝能系”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万科管理层一事将就此收场。
根据《公司法》规定,“宝能系”还可以向监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如果董事会和监事会都不同意召开,则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但根据《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
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由于目前占股15.29%的华润,其反对罢免提案的立场已经非常明显,“宝能系”强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罢免提案的难度迅速增加。
2016年7月3日,万科最大自然人股东刘元生借媒体平台向监管部门抛出五点疑问,矛头直指华润、宝能。
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会同北京大学企业与公司法研究中心邀请国内13位权威法学专家召开了“万科股权争议论证会”,就董事会决议效力、一致行动人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讨。
华润发布《万科公司股权争议论证会专家意见书》,论证会后,专家们形成了以下四点法律意见:(一)独立董事张利平提出回避表决的理由不符合法律及《万科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6·17董事会决议实际上并未有效形成,按照现行法的规定股东可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议;(二)就委托方提供的材料以及迄今为止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暂无证据表明华润公司与宝能公司应被认定为一致行动人;(三)股权分散且以创始人为管理核心的上市公司要避免产生内部人控制、忽视股东合理诉求与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应遵守法律、章程及公司内部规定,董事(含独立董事)个体不宜擅自披露未公开信息,泄露公司秘密。
华润还表态称,刘元生实名举报信中的揣测、臆断及造谣中伤,已构成对华润声誉的负面影响。
华润将对刘元生采取法律行动,追究法律责任。
华润披露上述“意见书”的动机却难以捉摸:在其与宝能均明确反对万科拟引入深圳地铁的重组预案的情况下,二者高达39.6%的持股比例将使得预案被股东大会否决毫无悬念。
在此种情况下,请求法院撤销相关董事会决议似乎有些“多此一举”。
二、万科股权之争相关报道:20160705 万科股权之争“三幕”2016年07月05日11:05:0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耗时长久的万科控制权之争,如今正在迎来高潮。
万科的深圳地铁重组计划,受到了强烈反对。
万科原大股东华润一改此前的低调,频频出招。
“万宝之争”逐渐演变为“万华之争”。
由“宝能系”发动的控制权之战,最终演化为国有股东、地方国资、管理层等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个人的荣辱去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在6月27日举行的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这个公司我是创立者之一,文化也是和我密切相关,从某种角度来讲,我的去留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是这个文化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