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袭人和晴雯的人物形象
“袭人”与“晴雯”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袭人”与“晴雯”人物形象比较分析作者:武贤嘉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摘要: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一共刻画了975个人物,在这近千人的描写中,同为服侍贾宝玉的丫鬟——袭人和晴雯,两人有着相去甚远的性格特点,因此造成了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遭遇和结局。
本文将着重分析袭人与晴雯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分析对比袭人和晴雯的人物性格,揭示二人的遭际结局,展现二人所代表的不同女性形象对自己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所表现出的心态的差异。
关键词:袭人、晴雯、封建礼教、女性意识在以往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将重心放在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任务上,而像处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人物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但也不是没有学者关注《红楼梦》中的这些边缘人物。
在车瑞编的《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中,就详细分析了袭人和晴雯这两个边缘人物,从单个事件透视人物形象。
我由此受到启发,从封建礼教束缚和女性意识萌芽这两个方面探究袭人和晴雯这两个角色。
一、封建礼教和自身性格束缚下的封建女性代表——袭人《红楼梦》中袭人在第三回出场:“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喜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
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句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把蕊珠更名袭人。
”从作者的这段描写中就可以看出贾母将袭人派给贾宝玉使唤的原因正是袭人“心地纯良”,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含蓄的写法,作者用袭人的“心地纯良”暗示了袭人对主人的忠心,原文可见:“却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
”贾宝玉的衣食起居就已经构成了这个丫鬟生活的全部,正应了原文“眼里只有”主人的说法了。
袭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受封建礼教压迫的痕迹最为明显,表现为了一种深刻的奴性。
在袭人心中,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贾宝玉的丫鬟,所以她应该尽一个丫鬟应尽的职责。
提起袭人,不得不说的就是她与贾宝玉的“初试云雨情”了。
分析《红楼梦》中的晴雯和袭人

分析《红楼梦》中的晴雯和袭人内容摘要:晴雯和袭人这一对艺术形象各有光彩,各有阴影,两人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其结局的不同。
关键词:晴雯袭人性格价值观对于《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这一对艺术典型,历来争议颇多。
大多的读者和评论家持“尊晴贬袭”的态度,他们认为晴雯是纯真勇敢的化身,而袭人是用来对比晴雯的伪善人物。
我认为作者塑造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灵动的,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不存在完全的赞扬和贬低,对晴雯和袭人的艺术塑造也一样,她们是复杂的,有阴影也有光彩的两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一两人的光彩与阴影晴雯是纯真的,但也是任性的。
袭人是和气的,但也是有私心的。
两人身上都有值得赞赏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不能简单地用“奴性”和“反奴性”来概括。
1袭人的善良与私心评论者们批判袭人大多是针对她的“奴性”。
的确,袭人是有奴性的。
她遵从封建准则,对自己的主子尽心尽责,“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Ⅲ;她注重等级观念,听到宝玉把晴雯比作海棠,便认为晴雯的次序越过了她,居然说出了平常不会说出的狠话。
这一切都是因为袭人也有自己的争荣夸耀之心。
她很知道如何紧紧抓住她的机会,如何实现她的追求。
如《红楼梦》第19回,袭人对宝玉的“三谏”:第一、改掉好发毒誓的恶习;第二、真喜读书也好,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别只管批驳消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第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
袭人为什么要这样一味死劝宝玉,为立这个功而动辄以回去相要挟?因为她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因此她以后的荣华富贵,争荣夸耀,不得不靠宝玉来为她实现。
袭人的精明之处还在于她不仅知道如何做好这上姨娘的位子,还知道怎么坐稳姨娘之席。
为了自己姨娘好做,她会有意无意地在人前说黛玉的不是:“旧年好一年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甚至在宝玉面前也说道“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姑娘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红楼梦袭人、晴雯人物形象比较-部编版2019下册语文PPT-完美课件

《 红红 楼楼 梦梦 袭》人袭、人晴、雯晴人雯物人形物象形比象较-比部较编—版—2部 019编下版册20语1 9文下课册件语P文PT课-精件品(课共件26 (张实PP用T) 版)
“晴为黛影,袭乃钗副” ——脂砚斋批语
晴雯
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女孩子,她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表哥哥和多浑虫的表嫂。 在她10岁那年被贾府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赖大妈妈常带她到贾 府中来,因为贾母看见了喜欢,赖大妈妈就把他孝敬了老太太,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 才”了,后来贾母把袭人给了宝玉,晴雯也是由于贾母的欣赏而赏给了宝玉。在怡红院 中,她虽和宝玉很接近,却没有被内定为宝玉将来的侍妾,她的身份始终是一个丫鬟。
《 红红 楼楼 梦梦 袭》人袭、人晴、雯晴人雯物人形物象形比象较-比部较编—版—2部 019编下版册20语1 9文下课册件语P文PT课-精件品(课共件26 (张实PP用T) 版)
红楼梦袭人、晴雯人物形象比较-部编 版2019 下册语 文课件 PPT-精 品课件 (实用 版)
红楼梦袭人、晴雯人物形象比较-部编 版2019 下册语 文课件 PPT-精 品课件 (实用 版)
晴雯与宝玉的互动
“晴雯补裘”
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 乱迸,实实掌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晴雯先 将里子拆开,……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补两针,又看看;织 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宝玉在旁,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 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拿个枕头 给他靠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晴雯已嗽了几声, 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像。我也再不能了!”“嗳哟” 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第五十二回)
对《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浅析

对《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浅析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无论是悲与喜的对比,还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比,更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比如,刘姥姥与贾雨村。
同样是出身贫寒的两个人,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折射出了强烈的人性对比;知恩图报的刘姥姥,因为贾府的救济,而知恩图报,最终,甚至不惜卖房卖地,也要拯救出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然而,原本由甄资助的,在高中为官后,完全忘记了这份恩情。
面对甄留下的独生女,他选择了无视她的利益。
同样,面对贾政的提拔,最后被贾府抢了,不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这样的反差其实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也还是有些忘恩负义。
同样,在怡红院中,袭人、晴雯这两个姐妹花,也存在着的对比。
一个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是什么都做。
【一】什么都不做的晴雯。
在《红楼梦》中,晴雯是一个孤儿,或者准确的说,她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女孩;最初在赖嬷嬷家当丫鬟,后来,因为赖嬷嬷常常带她进入贾府,被贾母看中,因而成为了贾母身边的丫鬟。
长得漂亮,能说会道,又会针线,贾母有心把她培养成宝玉的姨太太。
所以,她与袭人,同样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丫鬟,然袭人的月钱,依然是由贾母所发;如此的用意,再明白不过。
然而,因为有着贾母的维护;因为有着一手好牌。
因此,晴雯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宝钗曾经讽刺过小红,但是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空空的。
其实这句话也适合晴雯。
她傲慢,自大,不在乎同事之间的关系,让她一点一点被这个群体孤立。
正如,贾赦讨要鸳鸯时,平儿、袭人、鸳鸯三人聊天;鸳鸯便提到了,她们几个要好的姐妹:紫鹃、玉钏、翠缕、茜雪、彩霞、可儿;然而,让人很意外的是,偏偏那么优秀的晴雯,没能进入她们这个顶层丫鬟之间的圈子。
晴雯为何没能融入她们的圈子?本质上是因为她以自己为荣。
她一直以为只要得到了贾母的认可就什么都得到了,所以什么都没做。
明明有一手好的针线活,但袭人让她做,她就是不愿意。
作为宝玉身边的大丫鬟,明明她有许多接近王夫人、在王夫人面前表现的机会,但是她,就是没有付出行动;秋纹因为为宝玉给王夫人送花,因此得到了她的一顿赞美,还给了她几套旧的衣裳;然而,晴雯听了后,一脸的不屑一顾,完全看不上,由王夫人所赐的这些东西。
《红楼梦》中的袭人和晴雯(最新整理)

浅析《红楼梦》中袭人和晴雯的人物形象一、袭人的人物形象“花气袭人知昼暖”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袭人的评价也是袭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对袭人形象的真正的概括。
袭人,原名花蕊珠,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被卖入贾府,原是贾母之婢,后来被贾母派到了宝玉身边,原是想给宝玉做妾后来嫁于戏子蒋玉菡,在贾府败落时赡养宝玉夫妇。
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排行第二,曹雪芹给她的判词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袭人),她在《红楼梦》中其实是薛宝钗的影子。
袭人为人和气对主子忠心带有封建主义的奴性特点她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在红楼梦中众人都夸她,对人和气,为人也贤惠,对宝玉痴情忠心,处处为宝玉着想。
心里想的是宝玉嘴里念的是宝玉,仿佛这一生都只是为主子而活。
从小她就被卖到贾府自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
也学会了大观园里的勾心斗角学会了为自己打算,王夫人喜欢袭人,认定袭人是宝玉姨太的不二人选,袭人的待遇也是按姨太太的标准给的,袭人真正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时候是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时候,作者说“袭人本是个聪明的女人,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
”自然明白宝玉发生的事,宝玉对袭人也是及其的信任,虽然迟了一会可还是将事情告诉了袭人,“袭人自知贾母已将他给了宝玉”便和宝玉温存了一番。
可见袭人“姨太太”的身份贾母也是认可同意的。
在《红楼梦》第十九会中交代了袭人的出身,袭人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就被卖入贾府,原是贾母之婢,后来被贾母派到了宝玉身边,当袭人回家吃年茶,宝玉特意去袭人家去探望,在此作者写出了袭人的家庭环境及身世背景——‘母兄与她商量要将她赎回之事,袭人断不愿回去,因而哭诉道:“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
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
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
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从这里,我们知道了袭人的身世。
《红楼梦》中晴雯与袭人的性格比较浅析

《红楼梦》中晴雯与袭人的性格比较浅析作者:巴觉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中晴雯与袭人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地位相当,却有各自的艺术性格。
一个率真高傲,具有极强的叛逆精神;一个温柔和顺,极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不同的性格造成了她们不同的命运,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
一、高傲叛逆与温柔和顺在《红楼梦》中,晴雯的形象大放异彩。
作为一个丫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她本应逆来顺受,趋炎附势,但她聪明能干、自尊自爱,追求人格上的自由与平等,显示出与她所在等级格格不入的心高气傲。
宝玉屋里的小红巴结凤姐,她就冷笑讥讽小红“爬上高枝儿”。
第三十七回中,当秋纹因宝玉送花而获得贾母、王夫人的赏赐而津津乐道时,晴雯讽刺她是“没见世面的小蹄子”。
“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
”“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口软气。
”[1]这里晴雯的心高气傲一览无余。
“这一屋子的人”都是一样的,身份一样,做主子的凭什么厚此薄彼,这是对上层阶级的问询,而“宁可不要”“也不受这口软气”则是她傲气的体现,她把自己摆在“人”的地位,一个有尊严的人的地位。
黛玉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来时,也说过相似话语。
黛玉是小姐中最孤傲的代表,那么晴雯则是丫鬟中自尊的典型。
“黛玉《问菊》诗中说的‘孤标傲世谐谁隐’其实也挺适晴雯的,尽管晴雯没有黛玉那样高的文化修养”。
[2]其实,像晴雯一样追求平等、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人人都有,只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被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扼杀,如秋纹之流,对主子千依百顺;也只有晴雯,敢于大胆坦露自己的心声,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对同等级人的趋炎附势她冷嘲热讽,而当面对主子时,她的那份自尊傲气也不遑多让。
“撕扇”一节中,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跌折了扇骨,遭到了宝玉的责骂和训斥,她没有默不作声,而是不甘示弱地顶嘴。
《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晴雯在大观园里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
《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
还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
同时,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容不得一点肮脏。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如果出现了“不妥之处”,晴雯就觉得很有必要“调教”一番。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丫环姊妹们少有没和她拌过嘴、挨过她打的,老婆子也基本上被她骂遍了。
(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晴雯一听到坠儿偷了虾须镯,立刻“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
尽管宝玉劝了又劝,晴雯到底没能忍住,没过多久就将坠儿叫到身旁,“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
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晴雯疾恶如仇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二、自卑自重、高傲自尊晴雯的身世卑微,或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她对于自由与平等的渴求。
因为“心比天高”,使她懂得自省自重。
她从不曾也不愿去讨好她的主子,宝玉屋里的小红巴结了王熙凤,她就冷笑讥讽小红“爬上高枝儿”。
例如在第37回中,秋纹得到王夫人赏的两件衣服而得意忘形时,晴雯立刻就说:“呸!好没见识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冲有脸呢!一样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同时,这份高傲自尊还可在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可见一斑。
晴雯是借撕扇之事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来证明宝玉对她的情谊并未有所改变。
浅谈红楼梦的晴雯形象

浅谈红楼梦的晴雯形象浅谈红楼梦的晴雯形象《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红楼梦的晴雯形象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浅谈红楼梦之晴雯形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奴婢形象,她们所占篇幅有大有小,有的只出现过一次;有的出现过几次,并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有的间隔出现,但既不知晓她们的身世,也不知道贾府没落后她们的命运归宿,给读者的印象是模棱两可的;另一些便是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女婢,如袭人、晴雯、香菱、紫鹃、鸳鸯、金钏儿等人,作者从正面或侧面交代了她们的身世或家境,也给她们安排了命运归宿。
在《红楼梦》中,作者将她们中的“要紧者”独具匠心地归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幷绉上诗以预测她们的命运,由此可见,在视奴才生命如草芥的封建社会里,作者寄予她们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这些女婢在作者的重彩浓墨下呼之欲出,用生命共同谱写了一曲“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奴隶阶层的女性悲歌。
她们的命运是千千万万封建社会奴婢命运的缩影,她们的归宿也是封建社会所有奴婢的归宿。
晴雯是曹雪芹笔下倍受青睐的女婢。
在太虚幻境的壁橱中藏有她的册子,并且位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首页,连袭人都在其次。
册子上是这样记载晴雯的命运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XX。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挂。
诗中对身为XX却心比天高的晴雯给予了极高的赞美,同时也对如此风流灵巧的女子最终也难逃厄运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无奈。
晴雯屈死后,曹雪芹可谓倾其笔墨为其杜撰诔文,名为《芙蓉女儿诔》,诔文中作者悼念、惋惜已逝晴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迫害像晴雯这样一类女子的社会的厌恶和痛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袭人和晴雯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艺术精品。
它不是在图解什么既定的概念,而是表现一幅完整的时代生活的长卷画面,它是一部“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植根于现实的杰作。
雪芹在作品中,于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反复细致的描绘,以其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
整个《红楼梦》中创造了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其中男性二百三十五人,女性二百一十三人,共计四百四十八人,对人物的刻画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种多样的特点。
以众多的女儿来说,薄命是她们的共同特征,而她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却又各自不同,从而形成了灿烂夺目的人物画廊。
晴雯与袭人就是这画廊中的一对处于社会最地层的人物,她们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晴雯与袭人都是贾府用银子买来的,她们的身世遭遇基本上入出一辙。
晴雯父母双亡,十岁就被卖做奴隶,后又被赖嬷嬷当作一件礼物孝敬了贾母。
袭人痛苦的回忆交代了她的身世:她的父母亲没饭吃,为了生存,只好残酷地将她卖与贾府作丫鬟。
身为奴婢的晴雯与袭人,由于聪明、美丽、能干,而被她们的主子所宠爱。
她们虽出身贫贱,但不免身受贵族腐化生活的影响,行动上不自觉地暴露出轻视地位比自己低的奴婢。
她们深受封建礼教制度、奴婢制度束缚,始终未能摆脱其悲剧命运。
晴雯和袭人都被列入“薄命司”的又副册,但思想性格却并不尽同。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文中赞叹晴文的,意思是她虽然处于下贱的奴婢地位,但她不甘心于这屈辱的地位,她要求一个平等的人格尊严。
她以傲然的骨气面对加在她身上的横暴,生而为奴已是极大的不幸,然而更不幸的是连做一个清白的正直的奴婢也不可得。
作者把他放在又副册之首,其倾向是明显的。
但其实,这“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也同样可泛指这批出色的女奴。
袭人也深知奴婢命运的可悲,何尝没有改变这种地位的愿望,她有着“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
可是却走的是尽奴婢职守、逢迎巴结的道路。
她痴情对待宝玉,希望得到作为奴婢的最好出路成为宝二爷的侍妾,可是这卑微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晴雯与袭人是两个对立的鲜明形象。
虽同为奴隶,同为悲剧人物,但她们展现了各自不尽相同的悲剧命运,经历了残酷的斗争。
袭人为使奴隶地位高升,逐渐向着统治者靠拢,直接参加了对宝玉的管制,对同类的摧残,一步一步地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充当其爪牙。
她虽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最终摆脱奴隶地位,然而她却丧失掉了奴隶们纯朴善良的心,用统治者的眼光来看待现实。
因此袭人在不知不觉中毁灭自己,最终走向死亡。
晴雯则走着更坚决的道路,始终发展着她那野性的斗争。
她要自由地毫无拘束地活着,她直接与袭人对峙,辛辣地揭破袭人那可耻的假面具。
她那犀利的眼清楚地看透了现实中的一切,所以孤傲地站在更高处讽刺、嘲笑现实。
当然,这样一个桀骜不驯、一无所求的人,必然会引起那些被她讽刺、被她嘲笑的人的不满与痛恨。
她的悲剧命运也必然在反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展现。
在临死之时,她仍然喊叫着向现实挑战。
可见,晴雯是在反抗中无可奈何地被推向死亡之路。
读《红楼梦》,谁也忘不了晴雯与袭人的对立性格,如果说晴雯是“情”的化身,那么袭人便是“礼”的化身。
前八十回虽然也偶尔提到有偷窃恶行的奴仆,但都不让他们走到画面的前景,它要讴歌的是有火一般热情、水晶一样透明的晴雯、芳官等丫头,它要谴责的是迫害晴雯们,同时也毒害袭人们的“礼”。
晴雯在七十七回中已经死去,而袭人在后来却向不义转化,并且更为变本加厉。
比如第九十六回袭人向王夫人密告宝玉和黛玉的私情,这一方面巩固了自己“准姨娘”的地位,另一方面给宝玉、黛玉和丫头们的更大不幸埋下了祸因。
袭人是贾府里的大丫头,由于封建贵族对奴婢实行压迫和腐蚀利诱相结合的手段,使袭人逐渐变成统治者的忠实奴才。
“空云似桂如兰”是对她奴才品德的绝妙讽刺。
第六回宝玉梦幻过程后,接着有“偷试云雨情”的描写,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袭人半推半就,心中暗喜,一来有了与宝二爷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能加强自己在府中的地位,二来贾母早已将自己给了宝玉,今日如此也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
袭人一方面用尽心计往上爬,一方面又用“礼”来粉饰自己,使她的荒唐行为合理化。
第三十四回在“不肖种种大受笞挞”以后,袭人寻找机会向王夫人进言:“宝二爷与姑娘们都大了,尽管是表兄妹,但男女有别,叫人心悬。
”最后又以宝玉的性格和宝玉的名声提醒王夫人注意。
这实际上是封建礼教在袭人身上潜移默化的反应,同时也是袭人用封建礼教这一法宝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准姨娘”的地位)的一种手段。
虽有些卑劣,但行之有效,这也是她逐渐被“礼”所毒害的有力证据。
通过以上分析,袭人的面目便暴露得清清楚楚。
她一方面限制、束缚宝玉与别人的关系,一方面又竭力用封建规范把宝玉拉到她理想的道路上来。
袭人对王夫人说这一席话,还与全钏跳井自杀事件有着必然联系,作者明白告诉我们经过袭人这一番劝说,慈眉善目、菩萨心肠的王夫人“正触了金钏儿之事,直呆了半晌,思前想后,心下越发感爱袭人”,说“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
王夫人看中了袭人的忠心守礼,所以把宝玉交给了她,提高了她的地位。
联系作品第二十回,叙述元宵节晚上,袭人生病,怡红院中别的丫鬟都出去玩,只有麝月不放心,留着看家,不肯出去。
写到宝玉给麝月梳头,晴雯进来“磨牙”一段故事,有一长段评语,说:“闲上一段口舌,却写麝月一人。
在袭人出嫁后,宝玉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此话。
可见袭人虽去实为未去也。
这只是因为麝月充当“后来代任”的替身。
袭人是受封建思想侵蚀而甘心为虎作伥的奴才。
在第十九回里写她花言巧语,制造“赎身之论”欺骗宝玉从而规劝他读书“务正”,企图把他从背叛封建的道路上拉回来。
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写了贾府各人的反应和态度:宝釵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袭人则更露骨,“论理宝二爷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
这里说明袭人充当了统治者的应声虫,她为了讨好主子、积极向上爬,已经充当了捆绑宝玉的最贴身的枷锁,起到了封建家长所起不到的做用。
袭人是奴婢中被封建思想毒害最深的一个人物。
人们向来把她看作薛宝釵的影子,王夫人也一再称她为“我的心”。
可是,作者在对她附和封建统治的思想行为进行有力批评的同时,也写出了她令人同情和对那个社会愤恨不满的一面。
当金钏被王夫人逼得投井自杀后,作者便对比描写了她与宝釵的不同态度。
袭人听说,点头嗟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袭人为金钏,更是为自己可怜可悲的遭遇、处境伤心不已。
而宝釵听见,是忙到王夫人处去安慰,说“姨妈”是慈善人,说金钏“或是在井前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
宝钗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时时处处想的是维护自己阶级的形象、利益,并未把奴隶当人。
再看二十一回中,宝玉见袭人脸色异常,笑道:“怎么又动了真气呢?”袭人冷笑:“我哪里敢动气,只是……”作为一个人连动气的自由都没有,多么可悲可痛啊!袭人的这种语言是再顺从柔和不过的奴才语言了,但其中一声“冷笑”,一个“敢”字,却在辛酸和眼泪中让人看到忧怨和不满,让人看到她并非一个恭顺的奴才,而仍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只不过封建礼教已把这一点尊严熏陶得很淡薄了,与晴雯的能保持“野性”大不相同。
晴雯在全书中的篇幅虽不及袭人的二分之一,但晴雯身上自始至终表现出被压迫者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她的性格很久以来就能唤起读者们的衷心共鸣。
这丫鬟太骄纵了吗?不,在读者心里根本就不把她看成一个奴才,只是憎厌那些奴仆群中的卑鄙、下流。
当她在讽刺或骂人的时候,读者也正想发泄几句。
也许有人惋惜这丫鬟太计较成败得失,仔细想想,袭人那样“温柔和顺”是有她自己十分明确的目的的;若叫晴雯也得到一个宝玉侍妾的地位,她定不会认为是胜利!有人说:“在小姐中,最有骨气的是黛玉;在丫鬟中,最有骨气的是晴雯。
”晴雯性格的特点,正如作者在人物赞里所说,“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她纯洁、真诚、热情、爽朗,哪个主子小姐都比不上她,但她“身为下贱”,就是奴婢,“心比天高”,则鄙视卑污,锋芒毕露,这一切都惹人妒忌,招人怨。
如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言:“别的都还罢了。
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太不成个体统!”矛头直指晴雯,欲置晴雯于死地而后快。
王善保家的把晴雯推到了王夫人眼前,使晴雯成为王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加快了晴雯毁灭的速度。
晴雯心地纯洁善良,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环境里,却一点警惕都不懂,她只是一味“任性任情”,既不学袭人的权术,结纳党羽以壮大实力,又不会向小红那样奔走钻营。
她对别人做的那些“鬼鬼祟祟的勾当”觉察敏锐,不容于心,常常脱口而出地揭穿,毫无顾忌地表现嫉恨、真情,随口刺人。
秋纹偶然得到王夫人赏赐的两件旧衣服,正在洋洋得意,晴雯却马上想起王夫人曾把好衣服赏过袭人的事,便说,“哼!好没见过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把剩下的才给你,你还有脸呢?……一样这屋里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了她,剩下的才分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同是丫鬟,偏又被分出“谁比谁高”等级,晴雯感到不服。
得到一点剩下的东西就那样兴奋,更觉得可耻。
她的确有“饥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至于得罪袭人,冒犯王夫人,全不在意。
病中,晴雯听说偷盗平儿手镯的是怡红院小丫头坠儿,认为她没有骨气,丢了丫头们的丑,于是怒火上冲,假称宝玉之意,将其“撵出去”。
至于芳官的干妈经常克扣芳官的月费,又压制芳官,以及小丫头春燕的娘那种唯利是图,晴雯当然更是不加犹豫地大喊着“撵出去”。
晴雯与袭人是宝玉生活上最密切的丫鬟,但二人与宝玉的关系,完全两样。
在怡红院中,晴雯虽和宝玉很接近,却没有如袭人一样被内定为将来的侍妾,她的身份始终是一个丫鬟,她也并不想为往上爬而作出努力。
作者经过深刻体察,以超群的手笔描绘了出来,其中又以“晴雯撕扇”、“病补孔雀裘”等故事,成为很久以来的美谈。
三十一回中,晴雯失手跌折扇股,与宝玉发生冲突。
二爷叹道:“蠢才,蠢才!……”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啦!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而又来寻我们的不是。
……”这正反映出宝玉对晴雯一向没有采取过主子对奴才的态度。
晴雯对于宝玉的发作,不是吓得低头服罪,而是毫无奴才声气地表示气忿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