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带下).doc

合集下载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

唐吉父妇科医案选录(一)带下病案一:脾虚不固李××,39岁,1972年9月4日。

经行三日而净,经后白带甚多,色赤如赭,腰酸乏力,少腹左侧隐隐作痛。

脉细弦,舌苔薄腻,质淡而胖,拟扶脾土而固束带脉。

党参9g,生白术6g,淮山药12g,芡实12g,碎米荠12g,椿根皮12g,乌贼骨12g,煅牡蛎18g,棕榈子12g,赤石脂12g,柴胡9g,制香附9g。

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原因之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

”明·吴昆曰:“气陷下焦则白带,血陷下焦则赤带,必涩药止之。

”本例经后气血两虚脾气下陷,带脉不固,是以带多而色赤如赭。

舌质淡胖,乃气血虚之明证。

方用参、术、山药,益气健脾;芡实、椿根皮、乌贼骨、煅牡蛎收涩止带;棕榈子、赤石脂涩敛止血;辅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有升阳作用。

其中碎米荠能收涩止带,与白术、山药、芡实为伍,治脾虚带多有良效,唐老习用之。

案二:肝火经热蒋××,30岁,1972年10月8日。

白带多而色黄,阴道内刺刺作痛。

脉细数,舌苔薄黄腻,恐系阴道内有炎症。

肝经湿热下法,治以泻肝经之火,而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6g,木通6g,细生地9g,黑山栀6g,炒条芩6g,川柏6g,泽泻6g,车前子18g,赤芍6g,苦参9g。

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之症,“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主之。

本例带下色黄,阴道刺痛,脉细数,舌苔黄腻,显系肝经湿热下泄,故以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山栀、木通、黄芩、泽泻、车前子等泻肝经实火,泄下焦湿热为主,佐以黄柏、苦参清下燥湿,复以赤芍、生地,凉血清热,药简御繁,主次分明。

西医所谓“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以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而呈灰黄色,阴道有灼热疼痛感。

唐老熟谙西医之说,故曰:“恐系阴道内有炎症。

”方中苦参一药不仅能清热燥湿,且具有杀虫作用。

案三:热毒壅滞张××,27岁,1972年9月9日。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神派名⽼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带下盛⼩姐,症状表现:带下,脉息濡细。

证属阳虚中寒,脾湿下陷,治当与温中理脾,⽅⽤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9g,漂苍术6g,⽣⽩术9g,炮姜炭6g,⼤腹⽪9g,带⽪苓15g,⼤黄炭12g,胡芦巴6g,⽩鸡冠炭9g,桑寄⽣12g。

⼆诊:带下瘥,腹泻,脉细迟。

再与温中理脾,仍⽤桂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12g,川桂枝4.5g,炮姜6g,⽣⽩术15g,西砂仁6g,⽣⾕芽12g,⼤黄炭6g,带⽪苓15g,破故纸12g,益智仁9g。

【评析】带下属于湿邪为盛,湿为阴邪,⾮阳不化。

治宜扶阳抑阴,⽅⽤附⼦理中汤化裁为正治之法。

但⽅中⼈参,祝味菊多舍⽽不⽤。

这是因为,祝味菊认为:“正⽓虚者,宁⽤附⼦⽽不⽤⼈参,以附⼦⾛⽽⼈参守也。

”除湿之品,必⽤利湿化浊之品,⽽湿浊去有两奈道路:⼀是从⼩便,⼆是从⼤便。

⽅中所加药物⽆⾮是增强⼆便之利湿浊之品。

阳虚以脾肾为中⼼,⽽益肾收敛之品具有双重作⽤,加⽤可提⾼临床疗效。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图书作者:傅⽂录编著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图书推荐祝味菊(1884——1951)先⽣,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医家,“学贯中西。

擅⽤附⼦”(《海派中医》语),⼈送雅号“祝附⼦”,为沪上⽕神派领军⼈物。

傅⽂录编著的《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从⽣平轶事、学术思想、后世传承、医案评析等⽅⾯,对祝味菊的学术思想进⾏了详尽、客观、公正的分析、归纳与论述,对于学习、研究祝味菊学术思想,传承祝⽒学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

祝⽒《伤寒质难》⼀书为⽕神派临床研习的读本。

版权申明以上⽂章来源搜集于⽹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

请勿⽤作商务⽤途。

关于本公众号1、感谢关注本公众号,本公众号纯属个⼈兴趣。

纯属公益类型中医学习交流公众号。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例一余××,女,32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1975年5月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菟丝子2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海螵蛸15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4剂。

5月28日二诊: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罗元恺医著选》)例二王,女,37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6克、黑栀9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3克、黄芩4。

5克、青陈皮各3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柴胡4。

5克、川萆薢9克、炙白鸡冠花12克三诊: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4石克、丹皮4。

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制苍木4.5克、茯苓12克、炒白芍6克、甘草2.4克、薄荷、纯梗4.5克、郁金6克、炙白鸡冠花12克(《叶熙春医案》)例三吴××,35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各12克,黄连1。

8克、莲肉15克、鸡子黄1枚,5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克,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肝燥血虚,气机失调。

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赤白带下,食入乏味。

中医医案——尿频尿痛

中医医案——尿频尿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水清心火治愈尿频尿痛病案:徐某,男,45岁.初诊:1985年6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尿频尿痛已2年多,近半年加剧。

1984年5月天津市某院膀胱镜检查诊为:膀胱炎、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涂片:卵磷脂(++),白细胞少许。

少腹按痛,腰部时有坠痛感,口渴,早年有遗精病,1960年曾做精索静脉曲张手术。

平时容易烦躁。

诊查:脉弦滑带数,舌布微黄苔,有淡紫斑。

辨证:此属肾阴下虚,心火偏旺,治法:宜滋养肾水,佐以清心安神。

处方:生地12g 知母12g 茯苓10g 泽泻12g 黄柏12g 甘草梢12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8g 川连4g二诊:6月19日:服前方药小便较畅,但次数仍较多,排尿时尿道不痛,但阴茎后段及少腹下部经常痛。

睡眠欠佳,舌苔黄腻,质不鲜明,脉弦滑带数。

再以滋养肾水,以交心肾处方:生地12g 丹皮12g 茯苓10g 肉桂(后下)4g 泽泻12g 黄柏12g 知母12g 甘草梢15g 干地龙12g 柏子仁12g 川连4g 三诊:9月4日。

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夜尿4次,尿尾有时微痛,舌微黄苔,脉弦带数,少腹中部按之微痛,睡差。

久病属虚,再以补肾养心为主,处方:生地20g 丹皮15g 生山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山萸肉10g 知母12g 黄柏10g 生甘草12g 柏子仁10g 车前草30g 服用上方至10月,症状消失。

按语本例泌尿道症状虽不严重,但颇顽固,持续2年多未治愈。

分析其原因,并非下焦之湿热太其,而是肾水不足、心火偏旺,一则早年有遗精病,肾水早亏;再则因精索静脉张作过手术,肾虚络瘀,势所难免,加以平时用脑烦劳,心火偏旺,故治法用知柏地黄汤之滋养肾水,苦寒坚阴为主,配合养心安神。

在治疗过程中,并参用和络化瘀药物,但主要得力于持久应用知柏地黄汤之滋肾坚阴,肾水足、心火平,故症状随之而消除。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带下解 3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

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

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

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琉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

《灵枢∙五灌津液》:阴阳不和郡水火不交。

则使液盘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

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隔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

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搜溺淋漓,梗阻难下。

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佛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波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

膀胱热撼,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

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

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

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

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

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传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

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病例十四:女 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1. 长期便秘。

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

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

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

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

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

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

”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

极易感冒,常常有痰。

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

有砂眼。

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

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

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

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

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二)

中医医案——慢性结肠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散风行气法治愈慢性泻利证(慢性肠炎)病案:夏某,男,41岁。

初诊:1991年12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腹泻一年余。

1990年10月间发生腹中痛胀鸣响,继而泄泻稀水,日二三次,经过治疗,时而泻止,但便行如栗带冻垢,时而便泄。

经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诊查:脐腹时痛,便行溏薄不畅,间夹冻垢,粪色青;右少腹自觉有块攻撑,按之似有似无,夜间腹中灼热;饮食不减,食后肋下觉胀。

呃逆,口干渴饮,以清晨为甚;舌苔灰黄,脉细弦。

辨证:外风内侵,浊阻气滞。

治法:散风行气,升清降浊。

处方:防风6g 羌活5g 白芷6g 砂仁2g 蔻仁2g 天花粉10g 枳壳10g 白术10g 广木香6g 陈皮6g 苏梗6g 厚朴5g 焦山楂15g 焦神10g 广藿梗10g 大腹皮10g 刀豆子10g 6剂二诊:1992年7月6日。

药后大便较畅,粪带青色未除,脐腹部疼痛已止。

呃逆亦平,左少腹攻撑依然,口渴欲饮,舌苔灰垢消失而呈微黄,脉弦。

原方去刀豆子、蔻仁,加黄芩10g、乌药10g、青皮10g,6剂。

1三诊:1993年1月22日。

排便畅利,间日行;腹不作痛,左少腹气撑引及睾丸;胃纳佳,口渴除,舌苔薄黄,脉弦。

原方增减,制成丸剂,缓调而善其后。

处方:防风6g 白芷5g 乌药6g 广木香6g 小茴香5g 金铃子10g 苍术10g 白术10g 天花粉10g 广藿梗10g 槟榔6g 枳壳10g 焦神10g 炙黄芪15g 羌活5g 砂仁2g 陈皮6g 吴茱萸2g 青皮10g 白芍10g 茯苓10g 枸橘李10g 荔枝核10g上方配10剂,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以开水送服10g。

按语本例病经16个月,而精神不衰,饮食不减,脾胃之气未伤,此其一;泄利不畅,粪带青色,腹中痛鸣,气聚成瘕,浊阻气滞,此其二;再与舌苔灰黄、脉弦三者相参,此证非虚非寒非热明矣。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案(带下)
例一余××,女, 32 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
1975年 5月 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
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
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
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
菟丝子 25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10 克、白芍 10 克、海螵蛸 15 克、白芷10 克、岗稔根 30 克, 4 剂。

5 月 28 日二诊:
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
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 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 xx 医著选》)
例二王,女, 37 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
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 6 克、黑栀 9 克、炒白芍 9 克、生甘草 3 克、黄芩 4。

5 克、青陈皮各3 克、茯苓 12 克、绵茵陈 15 克、柴胡 4。

5 克、川萆薢 9 克、炙白鸡冠花
12克
三诊:
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 4 石克、丹皮 4。

5 克、黑山栀 9 克、当归 9 克、制苍木
4.5xx、茯苓 12xx、炒白芍 6xx、甘草
2.4xx、薄荷、纯梗
4.5xx、郁金 6xx、炙白鸡冠花 12xx
(《 xx 熙春医案》)
例三吴××,35 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
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
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 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
各 12 克,黄连 1。

8 克、莲肉 15 克、鸡子黄 1 枚, 5 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
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 克,继投六剂,所
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肝燥血虚,气机失调。

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
赤白带下,食入乏味。

舌白胖。

以和中调气治之。

焦白术 9xx、旋复花
4.5xx、生白芍 9xx、偎 xx
2.4 克、云苓 15 克、当归身 6 克、生石决明 18 克、代储石 12 克、绿梅花3 克、厚杜仲 12 克、竹茹
4.5xx(沉香
0.9 克拌炒)、橘叶
4.5xx、xx
4.5xx、佛手
4.5xx(xx 诒述:
王芹生先生妇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8:21,1963)
例 xx 某, 38 岁,已婚。

初诊( 6 月 23 日):
xx三胎,小产两次。

1963 年 2 月间第二次小产后,发热四月余未退,经医院注射抗菌素治疗无效。

刻下胸闷潮热,腰酸肢楚,精力疲乏,带下似脓,有秽味,并时带红。


检查为盆腔炎。

据述此次小产后即行避孕,月经三个月未来,小腹隐痛,阴道
流出脓汁带有臭味,小白中亦混有血丝,口干潮热。

脉细数,舌苔薄黄。

辨证:
湿热内蕴, xx 火旺。

治法:
xx热。

方药:
鲜生地 30 克、红藤 15 克、川柏 9 克、知母 9 克、甘草梢
4.5 克、淮山药 9 克、丹皮 9 克、茯苓 9 克、山萸肉 9 克、椿根皮 12 克
复诊:
上方加减,自 9 月底至 10 月 15 日,服用半月后,潮热消失,秽带减少,
尿血亦止,腹部已感轻快,惟尚感精神疲惫,大便燥结不畅,治拟健脾固肾,兼
清余邪。

黄芪 9 克、白术 6 克、陈皮 6 克、生地 12 克、菟丝饼 9 克、山萸肉 9 克、苁蓉 9 克、黄柏 9 克、茯苓 9 克、白槿花 9 克、甘草梢
4.5xx
(《 xxxx经验选编》 xx 医案)
【评按】带下有二义,一是泛指妇科病;一是指阴道经常流出较多粘腻液体
的病证,即王太仆所谓“女子阴中绵绵下也”。

这里所指的是后者,根据其不
同的颜色,有白带、黄带、赤带等多种名目,病因以脾虚、肝郁、肾虚、湿热最
为多见。

例一由脾肾虚所致,白带增多如水样,胃纳差,唇舌淡。

用健脾固肾、收敛止带法,其中重用岗稔根,能加强收敛止带作用,为罗
氏的经验用药。

例二为湿热带下,初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泻火化湿,次以丹栀
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方中有白鸡冠花,《孙天仁集效方》谓其
善治白带,也是叶氏的经验用药。

例三赤带,《妇科玉尺》云:
“赤带多因心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而下赤矣”。

此案兼有房室不节,肾阴不足,故治以滋阴凉血、清心安神为大法。

治法的当,立方照
顾亦较全面。

例五赤白带下,由肝燥血虚,气机失调所致。

治以和中调气为
主,气血兼顾。

其方既治带下,又疗干呕、暖气、少腹作胀诸证。

标本同治,
方亦灵动。

例六带下似脓,小腹隐痛,腰酸肢楚,口干潮热,症属湿热内蕴,
阴虚火旺(西医诊为盆腔炎),治以清热养阴为主,后治以健脾固肾、清理余
邪等法,对盆腔炎之属湿热型者,朱氏治法可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