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 邓中甲 82集全
邓中甲《方剂学》第一讲

邓中甲《方剂学》第一讲方剂学 01讲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
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
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
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1.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3.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
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
这是不恰当的。
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
工具书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
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两个问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治法、方剂、中药。
方剂学-82-邓中甲教学内容

方剂学82 邓中甲下面我们看用量特点,中医这个量,很多学员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定性可以,定量不行。
实际上中医这个量,有它自己一定的优势。
要说起中医这个量,我们说中医学产生在综合时代。
综合时代整体动态,它对量的处理有它很多特点。
它其中可能人们经常不理解的东西,发掘出来,整理出来,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认为中医用了有三大特点。
有的时候说三个基本原则。
1. 动量原理动量原理,不管诊断上的量,或者方药上用的量都是动态的。
没有静态的。
现代医学,量,他是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
是多少就多少。
诊断上也是非常精确的。
现在逐渐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被动的像动量转变。
中医很常用的一个动量原理,西医是静量为主的。
你看五十年代,现代医学教科书上谈到人体正常体温,37度,脉搏72次,呼吸18次。
那精确到个位数。
现在呢?脉搏60到90都是正常范围,60到90多大的差距呀!多大的动态量的范围呀!五十年代书里面转氨酶30,非常精确,现在一个波动量范围很大。
静量向动量的过渡。
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动量。
你看诊断上用的量,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质红,舌质绛、紫,从舌质淡到淡红、红、绛、紫,它把以红为基础,划分为很多动量范围。
因为这个量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精确的静量,而是相对的动量。
所以首先第一个中医的动量原理,出汗,描述,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这样描述。
那现代医学强调,出汗,水液丧失,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你要补液多少,要尽量精确。
这个中医的用量特点不同。
2. 量值辨证中医用量特点里还有一个,量值辨证,量值辨证就是说,应该讲一定的量,它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值。
我们沿用这个数学上这个概念。
量,它有它的值,所谓值是指的一定的量,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称之为值。
现代医学呢,处理的量值关系呢,是量值统一。
你血色素低于多少,那你就是贫血。
尽管病人感觉都没有什么异常,血色素低,那你就是贫血。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剂学》教学⽚(1—82全集)《中医⽅剂学》01、绪⾔、总论 54:05播放: 21,077《中医⽅剂学》02、发展简史 54:20播放: 9,519《中医⽅剂学》03、第⼆章⽅剂... 52:50播放: 9,061《中医⽅剂学》04、医门⼋法:... 40:03播放: 6,150《中医⽅剂学》05、吐法的适应... 51:32播放: 4,681《中医⽅剂学》06、和法常⽤分... 51:43播放: 4,625《中医⽅剂学》07、消法和下法... 55:25播放: 4,608《中医⽅剂学》08、⽅剂的配伍... 56:46播放: 5,611《中医⽅剂学》09、⽅剂的配伍... 50:25播放: 4,077《中医⽅剂学》10、⽅剂的基本... 51:42播放: 6,408《中医⽅剂学》11、⽅剂的基本... 54:16播放: 5,636《中医⽅剂学》12、剂型更换的变化 44:09播放: 3,185《中医⽅剂学》13、总论⼩结。
... 44:14播放: 6,673《中医⽅剂学》14、⿇黄汤(⼆... 52:10播放: 7,907《中医⽅剂学》15、桂枝汤(⼆... 42:12播放: 5,471《中医⽅剂学》16、九味羌活汤... 45:59播放: 5,304《中医⽅剂学》17、⼩青龙汤、... 47:12播放: 5,098《中医⽅剂学》18、⽌嗽散(⼆... 52:21播放: 5,774《中医⽅剂学》19、银翘散(⼆... 42:22播放: 4,277《中医⽅剂学》20、⿇杏⽯⽢汤... 58:03播放: 5,151⾸页 | << | 1 2345 | >> | 末页82条的第1-20条。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猪苓汤,讨论到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猪苓汤的配伍特点。
下面我们把猪苓汤和五苓散从病机到配伍上进行一个比较,前面讲到了五苓散是属于外邪入里,循经传腑,这个腑是膀胱。
所以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导致了关门开合不利,所以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同时它伴随有水逆证,所以蓄水证,加水逆证。
蓄水证表现在由于水液不化不能布散,口干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即吐。
这个水逆呢,还有脐下动悸,造成头眩心悸,也可以咳嗽,所以五苓散证主要是病位在膀胱。
五苓散证既有外邪入里,影响膀胱气化的一个层面,又有内因当中呢,脾的运化不足,阳不化气,有这个基础。
所以用药,以利水渗湿的泽泻、猪苓、茯苓和健脾、温阳化气的白术、桂枝组合。
就成为一个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温阳健脾一张治疗蓄水证的名方。
猪苓汤和五苓散,有很多共同地方,从《伤寒论》角度来看,猪苓汤它也是指外邪入里化热,传入下焦,引起水蓄下焦,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然后由于热象明显,可以造成水气上逆,热扰心神,热伤阴液这些变化。
所以它可以有心烦、失眠、咳嗽、呕吐这些相应的表现。
从病机比较来看,虽然病位都涉及膀胱,但猪苓汤它涉及阳明胃,它实际水热互结,在里影响到膀胱、胃两个病位,所以涉及到胃,又加上热比五苓散证重,比较突出,所以伤阴明显。
因此在治法上猪苓汤就是利水渗湿和养阴清热相结合,所以它的功效,就是利水清热养阴,那用药呢,同样用了泽泻、猪苓、茯苓三个药来利水渗湿,但是相应的配了滑石和阿胶,配滑石增强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配阿胶呢,考虑到阴伤,考虑到一定程度的伤阴。
阿胶在这个方里的配伍,我们现代的研究发现,它有促进其它几味药的成分吸收的这个作用,当然古代不一定认识到这个,但实际当中的效果呢,恰恰从后来的我们现代的实验相吻合。
猪苓汤这个方在使用当中,当然《伤寒论》也提出来了,阳明有热,如果汗出多,这个方不适宜使用。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

方剂学25 邓中甲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上次讲到济川煎的主治证候分析,它属于一种肾虚便秘,肾虚包括肾精不足,肾阳不足,所以要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还是属于以润为主的,但不同者,它要结合补肾,补肾一定温肾阳补肾精的作用,这个方配伍也体现了升降的一些基本结构,后世医家也经常利用这些配伍的技巧。
这是在方义分析中要注意的。
君臣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炒)这个方的君药是肉苁蓉,肉苁蓉这个药有温阳温肾阳,又有补肾精作用,现在这个药也经常称为保健药品。
多方面的开发应用。
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境外,国外,也普遍在研究这个药,它质地比较润,所以除了温肾益精之外,还有润肠通便作用。
所以它作为一个君药,当归和牛膝做为臣药,这里当归既能养血,也能润肠,牛膝能补肝肾,壮腰膝。
针对腰膝酸软腿脚无力,肾虚精亏造成的这类腰痛,有针对性作用。
而且本身也有引药下行的意义。
佐药里边枳壳是降气的,枳壳和泽泻,泽泻能够升清阳,升脾胃清阳,枳壳降气,降脾胃之气,主要作用于中焦的脾胃了。
一升一降,有助于气机升降。
这两味连用,主要是升降气机。
气机通畅,能够协助润肠药发挥作用。
泽泻,它有利水渗湿作用。
和其它利水渗湿药所不同,历来认为泽泻能够泄肾浊,肾虚精亏,往往产生肾浊,所以配它在里面,它有须的作用。
第二个,泽泻配升麻,是一个济川煎以后到现代,最近出的很多书里,研究配伍的里面,它总结了现代、近代一些医家都喜欢用泽泻升麻相配,来通大便。
不但泽泻泄肾浊,它利水渗湿,使气机下行,升麻升清,这一升一降,人们临床观察,用于治疗大便不畅。
这个升降气机,调整津液。
对于润肠,治疗大便不畅有作用。
而且人们观察的是,泽泻配升麻擅长于治便秘,泽泻配柴胡还能治泄泻,同一个泽泻,分别配这些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明代张景岳配这类,说明他对脏腑气机升降用药很重视。
包括《施今墨对药》的配伍里面,也擅长用这一类。
升麻、柴胡、泽泻,这些分别相配。
还有上海的一些医家,近代比较有名的,配伍里也有这方面的例子。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完整版)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二、回阳救逆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四、涩精止遗
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
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
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
一、行气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