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息传播者和受传58页PPT
chapter3传播者演示课件

1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 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
杂性
2
二、传播制度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 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 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 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 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 信仰和价值观的。” —— 梅尔文 ·德弗勒
6
? 1、媒介集权主义理论 ? 统治者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君主有权对任何信息的流通,
包括新闻的传布、言论的扩散进行绝对的控制,始于15 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 ? 内容: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 道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 的法律制裁。
15
? 这些研究表明,面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新闻信息,大众传 播媒介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根据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记者、编辑、主编等等是一道道关口,决定着哪些信息可 以报道,哪些信息不可以报道,哪些信息该简短报道,哪 些信息该重点报道,受众接受到的信息,只是现实生活总 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这里的过滤、选择,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对信息的 选择、制作和传递。每个传播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立 场对信息进行把关,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每一个传播者都 是把关人,传播者的总体任务就是把关。 具体来说,传播者的把关体现在: ? 收集信息 ? 加工制作信息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17.1 信息与信息的传播 PPT课件1

4、电磁波的应用
著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进一步研究了法拉第 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 间。他认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会产生变化的电 场,在变化的电场周围又将产生变化的磁场,如 此一层层地像水波一样推开去,便可把交替的电 磁场传得很远。1864年,麦氏发表了电磁场理论 ,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4、电磁波的应用
那么,又有谁来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呢?此人 便是亨利希· 鲁道夫· 赫兹。1887年的一天,赫 兹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他在两个相隔很近的 金属小球上加上高电压,随之便产生一阵阵噼 噼啪啪的火花放电。这时,在他身后放着一个 没有封口的圆环。当赫兹把圆环的开口处调小 到一定程度时,便看到有火花越过缝隙。 通过这个实验,他得出了 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 播的结论。赫兹的发现公布之 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 1887年成为了近代科学技术史 的一座里程碑,为了纪念这位 杰出的科学家,电磁波的单位 便命名为“赫兹(Hz)”。
•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 与同仁前来指教!
信息与信息的传播
在下列行为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 学生上课举手 • 汽车转向灯亮 • 电话铃声响 • 上课时听到铃声 • 百米赛跑开始时听到枪响 • 听到有人打呼噜 • 听到汽车或摩托车鸣喇叭 • 听到隆隆的雷声或乌云密布 • 什么叫信息?
通俗地讲,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消息中包含的内容越多,信息量越大。
信息的传递 信息必须通过传递才有实际意义
• • • • • • 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是靠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 像等
1、语言的诞生
《网络与新媒体》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网民的类型与心理
网民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网民有着不同的上网心理和行为。
(一)地域
(二)性别
男性网民和女性网民在上网心理和行为上均有较大差异。男性比较侧重于理性,喜欢搜寻科技、新闻、军事等类 信息;女性则比较侧重于感性,喜欢浏览时装、美容等信息,上网聊天的女性多于男性。
(三)年龄
一、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 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互联网普及 率为47. 9%。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 57亿,较 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 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 升至85.8%。
· 200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共计3. 61亿,只是 Facebook 2010年用户数量的三分之二;2000年时, 互联网用户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为零,2010年,中 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互联网用户均已超过了 1亿。
·互联网渗透率:指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与总人口 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
五、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网络时代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沉默的螺旋” 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思 考
"沉默的螺旋" 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 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你怎么看?
六、社交媒体用户数剧增,用户彻底取代受众
三、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求相比,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收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 (2)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 (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 (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高
《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PPT课件

正确使用互联网
议一议
• 类会如何传递信息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己过,白癜风患者需要怎样注意饮食闲谈莫论人非。 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在平凡中显出真实。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 林斯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第4单元 信息的传递
信息时代
我们的生活被信息包围
• 衣 逛街买衫不出门,网络电视放心买 • 食 街边打印优惠券,吃饭团购优惠多 • 住 出差出游不用烦,鼠标一点订房间 • 行 机票车票不排队,网络电话很方便
信息为我们带来哪些方便?
想一想,说一说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2、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 了实证的理论依据。阶段、分类、渠道、影响
3.在人际传播方面,符合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与 “两级传播” 等结论一致。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台湾大学 1964)
信息来源
与创新性呈负相关的只有宿命论。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
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 落后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
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罗杰斯:决定过程五个段
贡献
将注意力集中在: (1)某项创新 (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 (3)某种社会系统 (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 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
• 都有所补充改进,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 • 关注“临界大多数”的概念。 • 第五版时更加注重新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尤其是互联网上
的扩散。
《传递信息》ppt课件(3篇)

1.将你知道的电话种类说出来.如果将电话 的头尾掉过来,能听到对方讲话吗?如果不能 ,为什么? 2.你知道几种程控电话的功能?看谁知道的 多.用纸写出来.你喜欢哪种电话?想像一下, 你想要什么样的电话.
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
1、最简单的电话的组成: 话筒、 听筒
2、老式电话的工作原理:
1)对话筒讲话时,膜片时紧 时松地压迫碳粒,使电阻时大 时小,从而使流过碳粒的电流 时小时大,这样,话筒把声信 号变成电信号。
从古到今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
古代方法有:
狼烟报警、 飞鸽传书、 快马传书、 水兵旗语等
现代方法有: 电 话、
电 脑、
电 视、 传 真等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 是谁发明的吗?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 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 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 到声音的机器。
两年过去了,贝尔与青年助手沃特森,经过无数次的试 验都失败了。有一天,贝尔正在锁眉沉思时。隐隐传来一 阵"吉他"的曲调,他侧耳凝神。听着,听着,豁然醒悟。 原来,他们的送受话器灵敏度太低,所以声音微弱,难以 辨别。“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聪明的年轻人。贝尔马上设 计了一个助音箱的草图,一时找不到材料,就把床板拆了 下来,连夜赶制,接着又改装机器。一切准备就绪后,贝 尔在实验室里,将门关闭,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 端,贝尔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听见了吗?沃特森。” 沃特森喜不自禁,急呼“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 两人欣喜若狂,向对方奔走,热泪盈眶,互相拥抱起来。 两个敢作敢为的青年,鹿服重重困难,终于把电话变成了 现实。 贝尔趁热打铁,经过改良,半年以后制成了世 界上第一台可供实用的电语机。又过两年。于1878年。 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通话成功。
第三章 信息传播者和受传

选择性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 的深度不同、从各取所需的角度理 解、只理解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信息。 启示?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受传者接受信息过程的最后一 个环节。它是指受传者由于受需求、态度及 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 住的东西,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人们能记忆的信息往往大大少于注意和理解 的信息。 传播者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排出选 择性记忆的干扰,了解受传者的选择性记忆 的过程。 选择性记忆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输入、储存、 记忆。
受传者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大 众传播中习惯称受众;在人际传播和组 织传播中有时被称为受方、受传者。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处于突出的 地位,具有三重身份: 1、受传者是信息的目的地。 2、受传者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3、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
受众特征分析
1、受传者接受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定 势”。 定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G•H•缪勒,F •舒曼于己于1889年提出, 后经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纲提加以修改, 并形成一种理论。
1、把关人的传播行为
包括抑制和疏导两个方面。 把关人允许某些信息进入传播渠道便是 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允许进入传 播渠道,或使某些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 停止流动便是抑制行为。
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取决于其预存立场。 所谓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来的意见、 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同时也受到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行政 策、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受传者的 需要、传播者的团体规范与共识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受传者选择信息的心理过程涉及三个具体环 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这三个环节可以看作是受传者心理的三层防 卫圈,它们依次处于防卫圈的外层、中层、 内层。 实际上,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过程是防卫与吸 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