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2)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2)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复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教学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教学步骤:一、明确考点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xx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有: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明确高考题型,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⑴单独设题。

比如,xx年上海高考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⑵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比如,xx年高考: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败逃)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问: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课件展示)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类和常见实例。

2. 难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实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言文中的场景,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对话,增强学生对词类活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词类活用的准确性。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收集和整理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角色扮演材料:准备相关的文言文场景和对话,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规律,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文言文文本。

3. 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词类活用的判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文本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解答。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

2.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3. 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

4.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5. 副词的活用:副词作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词类活用。

2. 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词类活用的定义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词类的活用现象:分别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活用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文本,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3. 选取一篇文言文文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例子。

3. 词类活用的规则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学会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辨别。

2. 词类活用规则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规则。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解词类活用规则: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

3. 分析实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解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活动:1.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类活用规则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知识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互相帮助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3.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4.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5. 词类活用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2. 难点:辨别词类活用,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类活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词类活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问答或填空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类活用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八、课程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词类活用的章节。

2. 参考书: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类活用的在线教程、练习题及阅读材料。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意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名词的活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名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名词活用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名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动词的活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动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动词活用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动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形容词的活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形容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形容词活用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形容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副词的活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副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
用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 第三课时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在《考试说明》中,词类活用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

于词类活用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也有相当难度,因此单独列出来,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复习备考时迅速突破难点。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
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

(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

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

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
下”小的状态。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

(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
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