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学案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意动用法

3.名词使动用法

4. 名词作状语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名次作动词

规律一:

1、籍.吏民, 封府库

2、大楚兴, 陈胜王.

3、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

1、范增数目.项王

2、汉水又东.

规律三:

1、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二、名词使动用法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

..其父

②鱼肉

..缙绅

③孟尝君客.我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规律:

1、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2、秦军降诸侯, 诸侯多奴虏

..使之。

【关于状语】

A.

1、西.举巴蜀。

2、东.割膏腴之地。

3、北.收要害之郡。

B.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C.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2、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3、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D.

1、内.立法度。(《过秦论》)

2、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3、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E.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2、叩石垦壤,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3、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F.

1、日.削月.割。(《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五、动词作名词

规律:

1、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2、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3、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规律:

1、项伯杀人, 臣活.之

2、庄公寤生, 惊.姜氏。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七、形容词作名词

规律:

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②将军身披坚.执锐.

③小.学而大.遗。

八、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

①彼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九、形容词使动用法

规律:

①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③既来之, 则安.之。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⑤求木之长者, 必先固.其根本。

规律: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渔人甚异.之

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十一、数词作动词

规律: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六王毕, 四海一.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马之千里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 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2.一狼洞其中

3.天雨墙坏

4.君将哀而生之乎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7.破, 必北还

8.惧有伏焉

9.项伯杀人, 臣活之

10.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11.素善留候张良

12.与臣而将四矣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4.则耻师焉。

15.填然鼓之

16.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古典诗文 2012-05-21 0544 5d56b7b40102dx9e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 名词用作动词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1.名词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 三、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句子特点: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烛之武退师》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 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 ① 前为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 则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鸿门宴》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良(善,对……友善)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教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 用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 第三课时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在《考试说明》中,词类活用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于词类活用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也有相当难度,因此单独列出来,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复习备考时迅速突破难点。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

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芬兰 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学案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意动用法 3.名词使动用法 4. 名词作状语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名次作动词 规律一: 1、籍.吏民, 封府库 2、大楚兴, 陈胜王. 3、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 1、范增数目.项王 2、汉水又东. 规律三: 1、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二、名词使动用法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 ..其父 ②鱼肉 ..缙绅 ③孟尝君客.我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规律: 1、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2、秦军降诸侯, 诸侯多奴虏 ..使之。 【关于状语】 A. 1、西.举巴蜀。 2、东.割膏腴之地。 3、北.收要害之郡。 B.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C.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2、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3、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D. 1、内.立法度。(《过秦论》) 2、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3、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E.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2、叩石垦壤,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3、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F. 1、日.削月.割。(《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五、动词作名词 规律: 1、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2、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3、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9 / 1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一)词类活用常识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人教版)

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人教版) 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人教版)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