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嘿,朋友!今天咱就来讲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这神奇玩意儿,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你看啊,名词活用作动词,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本来是军队的意思,嘿,在这儿就变成了驻军,是不是很奇妙?就好像一个名词突然有了动词的本事,一下子变得超级厉害!
还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呢!“素善留侯张良”里的“善”,原本是善良的意思,可在这儿呢,就变成了与……交好,哇,这变化,简直绝了!这就
好比一个温柔的人突然变得很会交际一样。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也很有意思呀!像“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本来就是跑和败逃,现在却成了逃亡的人、败逃的人,这不就像是一个动作变成了具体的人或事物嘛。
还有“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和“锐”原来是坚固和锐利,现在却成了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多神奇呀!
名词作状语呢,就像给句子披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就是像兄长一样嘛,多形象呀!“蚕食鲸吞”里的“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多生动!
哎呀,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太有趣,太有魅力了!它就像是文字的魔法,能让简单的句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韵味。
朋友们,好好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的!真的,相信我!我觉得文言文词类活用就像是一座宝藏,我们要不断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呀!。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后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
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一觞一咏”。
觞,喝酒。
“映带左右”。
带,环绕“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
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
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面山而居”,面,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风,吹拂。
雨,滋润。
5.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用眼睛看。
6.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前为谢曰”“樊於期乃前曰”。
前,走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
势,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译为“在、从、向、往……”“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
廷,在朝廷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译为“在、当、每……”“时公兵不满百万”。
时,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
日,“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形容词作动词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总结归纳梳理.docx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之武退秦》(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 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力;薄,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西)2.形容作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作,害)(四)数活用且于楚也(数“ ”活用,从属二主)《刺秦王》(一)名的活用1.名作状① 兵北略地(方位名作状,向北)② 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③ 尽上指冠(名作状,向上)④ 箕踞以曰(名作状,象簸箕一)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作状,上)2.名作① 前曰(方位名作,走上前)②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活用,走上前)③ 左右既前(方位名活用,走上前)④ 太子及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穿白衣,戴白帽)⑤ 乃朝服,九(朝服:名作,穿朝服)(二)的活用使使以大王(的使用法,使⋯⋯听到)(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其人居(形容活用作名,方)2.形容作秦未可也(形容作,近、接近)3.形容的意①太子之(形容意用法,以⋯⋯)②群臣怪之(形容意用法,以⋯⋯怪)《宴》1、名用作道芷阳行(道,取道)沛公霸上(,)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籍,登名册)范增数目王(目,使眼色)15.步:步余于皋兮(使,使⋯⋯步,行)若入前寿(前,上前)16.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余佩之离(使,使⋯⋯高,加高使⋯⋯,加)2、形容用作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孔雀南(并序)》3、形容用作17.孔雀南(南,方位名作状,向南)素善留侯良(善,⋯⋯友善)18 .逆以煎我(煎:的使用法,使。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先看例句: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②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扎)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七句,都是加线的词是活用的。
而通过分析这些活用的词的环境可以总结出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如下:A.两个名词连用,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名词是它所带的宾语。
例如①②两句。
B.名词前带有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
如③④句。
(说明:“先”表示空间的先后是方位名词,表示时间的先后是时间副词。
第④句的“先”是时间副词)C.名词前带能愿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⑤⑥句。
D.连词“而”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连词“而”只用于连接动词)如⑦句。
不仅名词能活用为动词,名词性词组也能活用为动词,其规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②江水又东(东,向东流去:方位名词受副词“东”修饰)③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同②)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与一般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相同。
其实,形容词、数量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
二、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词类活用】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烛之武退师》(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荆轲刺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鸿门宴》1、名词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良(善,对……友善)4、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入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核舟记词类活用归纳

核舟记词类活用归纳《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在这篇文章中,存在着不少词类活用的现象,下面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名词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的“峨冠”,本是名词,指高高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 中的“椎髻”,本是名词,指梳着椎形发髻,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梳着椎形发髻”。
二、名词作状语1、“石青糁之”中的“石青”,本是名词,指一种矿物质颜料,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石青”。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的“箬篷”,本是名词,指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箬篷”。
三、动词作名词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的“简”,本是动词,意思是“挑选”,这里用作名词,指“经过挑选的桃核”。
四、形容词作动词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卧”,本是形容词,意思是“躺着的”,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平放”。
2、“而竖其左膝”中的“竖”,本是形容词,意思是“竖着的”,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竖起”。
五、数词作名词“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中的“三”,本是数词,这里用作名词,指“三个人”。
通过对《核舟记》中词类活用现象的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感受古代汉语的丰富和精妙。
同时,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所展现出的核舟的精巧与神奇。
在学习文言文时,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善于发现和总结词类活用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峨冠而多髯者”,通过“峨冠”这个词类活用,生动地描绘出了苏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展现出他的儒雅气质。
再如“箬篷覆之”,“箬篷”用作状语,形象地写出了船篷的材质和覆盖的状态。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总结一、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来)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见)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求书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衰弱)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王:使……成为王)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使……为丞相)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出于某种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很奇怪)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很小)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五、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把……当做老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友:把……当做朋友)六、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具有这种形容词性质的人或事物。
例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大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无所弱(忽微:微小容易忽视的地方;智勇:智..,而智勇慧有勇气的人)不能容于远近..(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七、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发生与形容词有关的动作。
例如: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乱.者四应(乱:作乱)八、动词用作名词,表示做了某件事的人或发生过某事的事物。
例如: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士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延续)九、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在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王:称王,为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封侯)十、名词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情况常见,直接表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鸿门宴词类活用归纳

鸿门宴词类活用归纳词类活用关键信息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道芷阳间行道:取道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11 名词用作动词的详细解释在“沛公军霸上”一句中,“军”本为名词,意为“军队”,此处用作动词,“驻军”的意思。
表明沛公将军队驻扎在霸上这一行动。
“沛公欲王关中”里,“王”原指“帝王”,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表示“称王”,体现了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的企图。
“籍吏民”中,“籍”原指“户籍”,名词性质,用作动词时意为“登记”,即登记官吏和百姓。
“范增数目项王”里,“目”通常指“眼睛”,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形象地描绘了范增向项王暗示的动作。
“道芷阳间行”中,“道”本意是“道路”,用作动词为“取道”,描述了行走的路径选择。
111 名词用作状语的详细阐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夜”原本是“夜晚”这一名词,在此用作状语,“在夜里”,突出了项伯行动的时间。
“吾得兄事之”里,“兄”指“兄长”,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表示对待某人的态度和方式。
“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意为“翅膀”,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生动地展现了保护的姿态。
“头发上指”中,“上”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描绘了头发竖起的方向。
“道芷阳间行”里,“间”是“小路”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表明了行走的途径并非大道。
112 动词用作名词的深入剖析“此亡秦之续耳”中,“续”本为动词“继续”,在此用作名词,“后续者”,意味着这是灭亡秦朝的后续行为。
12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细致解读“素善留侯张良”里,“善”原是形容词“善良、友好”,用作动词时意为“交好”,表明平素与张良关系友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
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动用法。
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
《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
《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師》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
《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
《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师,学习。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礼,礼遇。
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齐桓晋文之事》树,种。
衣,穿。
15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
《报任安书》衣,穿。
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屈原列传》祖,效法。
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
《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
(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
(日、时作状语。
天天。
)《归去来兮词》
8. 雄洲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
《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好,喜欢。
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短,揭短。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
《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七.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惑,疑难问题。
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
愚,愚人。
《师说》
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
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
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明,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