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六月六”
六月初六的禁忌

六月初六的禁忌六月初六的禁忌每年六月初六,是潮汕传统的“过桥节”,凡家里有老人去世,到六月初六这天,满百天,就要在这一天进行祭拜过桥。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六月初六的禁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月初六的禁忌过桥也称过奈何桥,起源于《西游记》第十、十一回里面一段荒诞离奇的故事:唐太宗因泾河龙王告了一状,被阎罗王请到阴间对质,丞相魏征致函判官崔珏,将李世民的阳寿延长二十年。
李世民答应以瓜果相报阎罗王,阎罗王说冬瓜,南瓜都吃过了,就是不曾吃过西瓜。
太宗答应回去之后马上派人送西瓜来。
太宗回到阳间之后,招募了一个名叫刘全的人,舍命送西瓜到阴司,目的是能够到阴间会晤夭折的妻子。
阎罗王收到西瓜之后非常高兴,放刘全夫妇还阳。
但刘全之妻去世多年,尸体已经无存,阎王还安排了“借尸还魂”,让邻村刚刚寿尽的年轻姑娘成为刘全之妻的灵魂宿体。
从此以后,阴司和阎王喜欢西瓜的故事代代相传,潮汕人在为去世亲人安排过桥祭礼的时候,西瓜成了主角。
但是,民间传说一些懒惰的小鬼,不愿自己出力挑西瓜,而是想在这天夜里到路上抓壮丁替挑西瓜,于是六月初这几天的夜里,潮汕人都有不出门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禁忌。
禁买西瓜。
从六月初一开始,买西瓜属于丧事人家的专利,除了西瓜之外,过桥祭拜时的“五果”:桃、李、荔枝、葡萄、黄皮果也在禁买之列。
嫁出女儿禁回娘家。
从六月初一开始,到初六这些天,回娘家意味着娘家有丧事了,所以无丧人家的外嫁女回娘家很不吉利。
禁到亲朋家里串门。
同样道理,这段时间如果不是家里有祭拜任务,就没有亲戚朋友登门。
禁夜间出门。
解放前这几天晚上,大街小巷空无一人,解放后破除迷信,才渐渐热闹起来。
但仍有人在坚持,起码初五晚上不出门,特别是根基浅的小孩。
禁做粿食粿。
有祭拜任务的人家,要做桥板粿和“五粿五宴”,即长粿,圆粿,豆目粿,角楼,团粿,用于灵前祭拜。
其中桥板粿非常讲究,要用三斤六两大米舂齑,分成七份,做成鞋底形状,祭拜时叠成多米诺骨牌形状。
六月有什么节日

六月有什么节日农历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关于“六月六”还有很多的传说,“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回娘家、晒虫虫等,民俗有云:六月六,请姑姑。
农历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称作天贶节、甩经节、姑姑节。
同样,这一天也就是入梅第一天,就是徐州地区比较出名的“伏羊节”的已经开始。
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忘却,但有些地方除了残存。
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必须恭喜发财生日快乐,并喝一种用面粉凑合糖油做成的糕屑,存有“六月六,喝了糕屑短了肉”的观点。
指出喝了用麦粉和糖油搞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
存有诗云:“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
今朝吃麻花粥,荷叶区努维茯苓糕。
”这类糕点为人讨厌,其原因就是它坚硬、清口、甜淡适合,而又价清正廉洁。
不过如今的`糕点市场已经就是奶油蛋糕的天下,必须找寻买茯苓蛋糕的店摊已经很难终得了。
另外,中国民间也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
“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
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
此俗见于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
”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

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1. 引言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结伴登高,欣赏美景,感受自然的宜人气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的起源、意义、习俗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
2. 起源与意义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古代的江南地区,有六位仙人常年居住于山林之中。
这六位仙人以修炼仙术、研习道法为生,他们在仙家山上居住,以山林为家,与自然和谐相处。
每年的六月六日,这六位仙人会聚集在山顶,登高观景,感受自然之美。
他们会穿上华丽的衣服,手持仙器,登上山巅,俯瞰四野,欣赏山水风景。
这一活动被当地人视为一种仪式,以祈求六位仙人的保佑和福祉。
登高表文的意义在于向六位仙人致敬,感激他们的恩赐,并祈求他们的庇佑。
同时,登高也是一种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方式,有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3. 登高习俗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习俗:3.1 贴门神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门神。
门神是一种传统的图案,用于驱邪避凶。
贴门神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和健康。
3.2 登高游玩在六月六日这一天,人们会结伴登高,游玩山水之间。
登高的地点通常是山林或风景名胜区。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3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登高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豆沙、肉类等食材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
人们会在登高的时候携带粽子,品尝其美味,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4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船,上面装饰着彩旗和龙头。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伍,划动双桨,竞赛速度。
这一活动既是一种体育竞技,又是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4. 传统文化六月六仙家登高表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以下是与登高表文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4.1 仙人文化仙人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1一、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会唱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3、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
难点:学会并熟记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三、活动准备:1、粽子、赛龙舟的图片,端午节介绍、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儿歌一首。
2、制作粽子的材料:布、棉花、绳子四、活动过程:1、展示图片,老师提问,引出端午节(1)展示粽子、赛龙舟的图片(2)老师提问“图片里的是什么?什么节日会吃它?”(粽子)“图片里他们在做什么?什么节日会做这样的活动?”(赛龙舟)2、讲述端午节的来历以及有关习俗。
(1)老师提问“有哪些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什么时候是端午节,它又是怎么来的?”(2)老师请两名小朋友讲一讲自己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3)老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遭到坏人陷害被楚王流放到了汨罗江,后来楚国最终被灭亡,但忠于楚国的屈原没有投降的意思,就抱着大石头自沉汨罗江了。
当地人民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于是用五色线绑着做成的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
3、教儿歌(1)老师提问:端午节这一天里,人们会做那些事呢?(2)老师把人们会在这天做的事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学唱一下。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4、出示粽子,教孩子包粽子(1)教师提问:“刚刚在我们学的那首儿歌,我们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那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2)拿出粽子,提问:“那小朋友你们会包粽子吗?”“那你们想包粽子吗?”“那么你们用小耳朵听老师讲解,用眼睛看老师做。
”5、幼儿操作(1)幼儿分组操作学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包的粽子,相互交流。
五、活动延伸:幼儿回家把儿歌唱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农历6月6日是什么节日

农历6月6日是什么节日问:农历6月6日是什么节日?答:农历6月6日是翻经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佛教传统的“晒经节”,亦称“翻经节”。
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古称天贶节,在明代有“浣濯什器,沐发,浴猎犬”做法,俗传这天是太阳生日,阳光特殊剧烈,凡是这天被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
于是各寺庵的僧尼就选在这一天集合信众,把保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一遍,所以民间称农历六月六日为晒经日,也就是翻经节,从今作为一个节日,自古传到如今。
六月初六翻经节,寺院晒经还有另一个传奇,说的是唐玄奘西天取经时,于六月初六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捞起后将经书散于石上晒干,才使经书得以完好带回。
后来寺院僧众为纪念这一天,特定为“晒经日”。
历史上,我国扬州寺院里的晒经,在各地寺庙的晒经中又尤为重要,由于扬州汉族民间的写经和佛教丛林里的藏经,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
早在隋代,由于隋炀帝的大力提倡,扬州成为全国佛教中心之一。
隋炀帝还曾派人广收各地佛经,运到扬州由高僧整理,数量近十万轴。
雕版印刷兴起后,扬州的刻经流通更是名闻遐迩。
直到清末至民国年间,扬州还有江北刻经处、扬州藏经院和众香庵法雨经房三大刻经流通处,时称“扬州刻本”,扬州刻经多,藏经也多,市区三百多座寺庙庵堂里所藏的经卷难计其数。
霉雨季节里,衣物生霉,经书也易发霉生蠹,寺院里就在每年的六月六日把经书翻开,摊在烈日下曝晒,久而久之僧众便把这天叫做“翻经节”。
晒经日作为一种佛事节日流传至今,是为了爱护和宏扬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佛教才智灯灯相传。
旧时,有些信佛的妇女在这天也主动地到寺庙里参加翻经念佛,但她们的翻经是另有所图,她们认为一生中到寺庙里参与十次翻经,来世就可以转为男身。
顾禄《清嘉录》卷六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
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
这当然是愚昧可笑之谈,到了近代,此俗便渐渐消亡了。
“六月六,回娘家”习俗的由来

“六月六,回娘家”习俗的由来小的时候,每到六月初六前几天,母亲都要做一些油炸食品准备着,到六月初六这一天,母亲带上我,提着满篮子的油炸食品到姥姥家去。
只知道这是一个节日,还认为中国大陆都是这个节日。
上了大学后,和天南海北的同学们谈起这个节日,都说没有听说过。
在当地几十公里内谈起这个节日,许多人仍然说没听说过这个节日,这时才知道这是我们当地的习俗,至于原因,不得而知。
前两天,小姑回来了,谈起了这个习俗,并讲述了老一辈留下来的传说:从前,我们这个当地,有一个很有钱的员外,人很善良,乐善好施。
一天,门前来了一个穿的又破又烂的叫花子,乞求给碗饭吃。
管家看他又破又烂的,要撵他走,他不走,最后管家气咻咻的把他赶走了。
员外看到管家生气的样子,就问是怎么回事,管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员外赶紧叫管家把那个要饭的请回来,当贵宾接待。
这个叫花子吃饱饭,要走时,说了一句话:“一青二黄不用管,秋庄稼地里插上小红旗。
”这事传了出去,别人都当笑话听,但这个员外很当真,认为自己遇到神仙了,当天就叫管家把麦子收割回来,打成麦跺存起来。
村里人都把这事当成笑话传,认为这个员外一定是疯了,麦子不熟就收割了。
到了麦子成熟要收割时,赶上了连雨天,麦子都沤在了地里,除了员外家,家家都没有了收成。
到了秋庄稼要成熟时,员外叫管家把自己所有的秋庄稼地里都插上小红旗。
到了要收秋庄稼时,天下起了冰雹,除了插上红旗的地外,所有的秋庄稼被冰雹打得颗粒无收,这一下村里的人都相信那个叫花子是神仙变化的。
因为叫花子来的那一天是六月初六,就把这一天定为欢庆日,出门的媳妇要回娘家,世代承传下来,表示不忘天地神佛的护佑之恩。
现在这个习俗如果老年人不提起,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即使老年人提起来,也会被年轻人嗤之以鼻,视为“迷信”,根本就不相信。
民间流传的任何习俗,都不是偶然的,都体现着人们对天、地、神、佛的尊敬与感恩,提醒着人们是神佛在护佑着人,顺天理而行得福报,违背天理遭恶报,规范着人的道德。
六月六日吉祥语句

六月六日吉祥语句
六月六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称为“重阳节”。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祈求吉祥,并希望能够迎来好运和幸福。
以下是一些六月六日吉祥语句,以及它们的寓意和象征:
1. 花开富贵:这句话表示希望在六月六日能够迎来繁荣和财富。
端午节正好是夏季的开始,大自然万物繁花似锦,象征着富饶和繁荣。
2. 恭贺丰收:这句话寓意着希望在六月六日能够收获丰收的好运。
端午节正好是农历五月,也是春耕夏种的关键时期,人们希望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季节。
3. 心想事成:这句话代表了人们在六月六日的愿望,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端午节是一个祈福的日子,人们常常会祈求心愿能够实现。
4. 安康平安:这句话寓意着希望在六月六日能够迎来健康和平安。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会互相赠送艾草和菖蒲等草药,以祈求驱邪辟邪、祛病保健。
5. 四海安宁: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期望。
在六月六日,人们也会纪念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屈原,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投江
自尽,以示爱国之情。
因此,这句话也代表了对烈士和英雄们的敬意和祝福。
总的来说,六月六日的吉祥语句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财富、健康、安全和和平的期望。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祝福,祈求好运降临。
无论是通过口头祝福,还是以文字形式传递,这些吉祥语句都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
黔南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

、
“ 六月 六 " 的节 日内容
黔南 布依族 独特 的 自然生态 环境 与 民 风 民俗造 就 了黔南 布 依 族 “ 六 月六 ” 丰 富 多彩 的节 日内容 ,
有生 产祭祀 、 有 对歌娱 乐 、 有寻偶 谈情 、 有 展示才 艺 ……形式 多样 , 丰 富多彩 。 “ 六 月六来 打保 符 , 阿天 阿地 保 五谷 , 青 竹 仙翁 赐宝 剑 , 人 人都 来 打保 符 ” 。独 山 、 平塘 、 荔 波 县
Ke y wo r d s : B u y i ;“ J u n e S i x t h”F e s t i v a l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s o c i a l v a l u e s
我 国著名 民俗 学家钟 敬文 说 : “ 民间流 行 的节 1 3, 是 各 民族 所 同具 的 、 必 然要 有 的 文化 ” , 是“ 一 种 文化 事象 ” 。 节 日文化 , 是全世 界所 有 的 民族 共 有 的一 种 文化 现 象 。任 何 一个 民族 都 或 多 或 少地 有 着具 有 本 民族 特色 的传 统节 1 3 。这 些节 日大 多都 已延续 了数百 年乃 至数 千年 , 成为人 类社 会客 观存 在 的共 同的文化 现象 , 反 映 出人类 社会 共 同 的文化心 理需求 。因此 , 我 们应 当研究 这些 民族节 日文化 , 努 力 满 足人类社 会共 同的精神需 求 , 以促进 人类 社会 的和谐 发 展 。 黔南地 区布依 族 “ 六 月六 ” 节 日已有 千百 年 的悠 久历 史 。1 9 8 1年农 历 六 月初 六 , 在 惠水 县 拉林 乡
※基 金 项 目 : 黔 南 州 布 依 学 会研 究 基金 资 助 项 目( 2 0 1 3年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六月六”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因各地区节日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又有多种异名,有尝新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虫王节、伏羊节、晾经节、晒衣节、洗晒节,还有称为“六月街”、“六月桥”、“拜灶节”等。
可见其隆重程度。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兀。
汉语曰过六月六也。
其用意无非攘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
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
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
“盘古”没有办法,
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
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都在六月六日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登,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
“六月六”作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节)就不会来吃庄稼。
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特别是青年男女,更是欢天喜地,兴味盎然。
姑娘们穿戴着别致的“仲家”服饰,花团锦簇,手提粽子,怀揣用雄黄酒浸泡过的大蒜头和自己绣的花线球、香袋、花帕。
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耀人眼目,三五成群,结队对歌。
对歌分男女群对,也有个人单独对唱,整个花地,歌声此起彼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尽情欢唱。
在对歌的过程中双方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如两厢情愿,到倾心处。
姑娘就向中意的小伙子掷大蒜头、抛花线球、赠花帕或香袋,互交定情物,算终身相许。
到太阳快要落山时,对歌近尾声,姑娘们就邀请各自中意的小伙子回家过节,一家老小热情款待,摆出鸡、鸭、鱼、肉,吃“杯子米”做的饭,用“杯子米”酒杯喝酒,以示吉祥。
天贶节的天贶意为赐赠,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
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
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认为吃了用麦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
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
即姑姑节。
苗族叫六月六为“赶歌节”。
是湖南凤凰、贵州松桃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
届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汇集在歌场,尽情唱歌跳舞。
藏族叫“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初四至十七举行。
“响浪”是藏语,意思是“在一个地方转,求神保佑”。
满族叫“虫王节”。
农民们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叫“花儿会”。
是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为期5天。
徐州将传统的六月六尝新节改为“伏羊节”。
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
另外,民间也流传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
“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六月六,六个六,溜溜顺,顺悠悠,悠悠乐,乐喜透,透心凉,凉飕飕,搜
吉祥,香永久,六个六,六月六。
祝你天天顺溜溜!天贶到,上天托我送你好;送你心情好,身体好,事业家庭样样好;祝你心情美得爽溜溜地,烦恼跑得光溜溜地,爱情偶尔酸溜溜地,好运多得滴溜溜地,道路平得滑溜溜地,日子过得顺溜溜地!愿你开心笑,快乐笑,幸福生活口常笑;翻经翻得幸福绕。
六六月送你六阵风,愿你清凉又从容;送你六枝荷,愿你天天笑呵呵,事业象六月的骄阳一样热烈,生活象六月的花朵一样美丽,心情象六月的星空一样灿烂。
从今天起每一天都开心、心顺、气顺、事顺,好运幸福长顺!
(作者:陈莹峰,男,籍贯广西巴马,中共巴马县委党校讲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干部,县“美丽巴马清洁乡村”办公室成员。
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