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一种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吧!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时刻。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日子。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团圆、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的农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祭奠先人和扫墓。

同时,也是春耕和播种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节日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赏月、祭月和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等。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一月一日,通常在公历的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

中国人庆祝春节的方式非常丰富多样,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包括贴春联、贴门神、除夕夜的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此外,舞龙舞狮、写春联、赏花灯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在家庭中团聚,共度美好时光,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的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这一天,中国人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踏青赏花。

人们会到郊外或公园里,感受春天的美好,放松心情。

此外,人们还会悬挂柳条和插上艾草,以驱除邪气。

传统的清明节食品有青团、清明果和爬山虎。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国家法定假日之一。

端午节位于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自杀身亡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以驱走恶势力。

端午节还有各地的特色活动,比如说在南方的地方,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戴香囊、挂艾草等等。

北方则有草人、赛马、击球等传统活动,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天,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和吃柚子。

月饼是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五仁月饼和莲蓉月饼。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节的晚上赏月,月亮的圆形象征着团圆的圆满和吉祥。

而猜灯谜和吃柚子则是另外两个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节日。

比如说元宵节,是在农历一月十五,人们会举办灯笼展览、猜灯谜等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等。

人们还会吃年夜饭、饺子、年糕等传统美食,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踏青的时节。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踏青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敬畏的传统美德。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健康。

此外,端午节还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通过举办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传统,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燃灯笼等,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

此外,中秋节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重阳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秋祭传统,后来演变成尊老敬老的节日。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登高赏秋、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长寿。

此外,重阳节还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之一。

六、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七夕节源于古代对星宿的崇拜和神话传说,代表着爱情和浪漫。

在七夕节期间,人们会观看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搭建鹊桥、送礼物等,寓意着祈求爱情美满和幸福长久。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风俗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和仪式感,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 要意义。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
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 的历史底蕴和广 泛的群众基础。
文化活动:举办 各种与传统节日 相关的文化活动, 如庙会、灯会等
家庭传承:家长 向孩子传授传统 节日的习俗和意 义
科技创新: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 如互联网、虚拟 现实等,推广传 统节日文化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题
添加标题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传承家族文化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象征团 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
春节:辞旧迎新, 祈求来年好运
元宵节:赏灯猜 谜,庆祝团圆
清明节:祭祖扫 墓,缅怀先人
端午节:赛龙舟, 吃粽子,纪念屈

中秋节:赏月吃 月饼,思念亲人
重阳节:登高望 远,敬老尊贤
传统节日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已经消失或被简化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推广 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各个层面
传统节日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普及:在学 校和社会中普及 传统节日的知识 和意义
传统节日的庆祝 活动可以加强民 族认同感,促进 民族团结,增强 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 和创新可以激发 民族自豪感和自 信心,增强民族 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交流 和传播可以增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 了解和友谊,增 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庆祝。

这是一个全家团聚、享受美食和拜祭祖先的节点。

人们会贴春联、
挂灯笼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人们会
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来庆祝元宵节。

清明节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和踏青,同时也是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和
挂艾草以驱邪。

这个节日纪念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并且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饼节。

人们会
赏月、吃月饼和欢聚一堂。

这个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和饮菊花酒,以示尊重年长者。

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团年饭、
守岁和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其他节日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夕节、中元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庆祝方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让这些节日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简要介绍,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庆,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以庆贺新年为主题。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习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团圆饭、放鞭炮和观赏舞龙舞狮等,传统的习俗颇具特色。

其次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源自于汉朝时期的古老习俗,最早起源于祭月神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庆贺元宵和猜灯谜的传统。

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花祭拜,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溯历史和赏花赏景的机会。

接下来是端午节,也称为重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之一,为国家忠诚不渝。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和避灾祛病。

第五个节日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视为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即Vega星)祈求爱情和缘分,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赏牵牛织女星、写信祈福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 (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

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

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