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控复习题讲解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讲解

水体自净: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排入污染物的浓度随时间迁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的过程。
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环境容量(或超过自净能力)。
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
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
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反映自净过程的因素:(1)水体的氧平衡(氧垂曲线)(2)生物群:好氧状态:DO+好氧河段清洁、生物种类多;厌氧状态:无、缺DO+厌氧菌原生动物河段变臭生物减少(3)无机氮形式: 直接排放排放水体处理后排放污水的最终出路工农业直接利用回用处理后回用污水处理的程度:一级处理:只去除漂浮物和易沉物,使城市污水排入水体时不致立即出现不洁现象。
处理方法以物理及化学法为主,如格栅、沉淀。
去除20~30%的BOD。
二级处理:去除漂浮物和易沉物外,进而稳定污水中的有机物,基本上消除污水的耗氧性能。
使水体接纳污水后不至于出现严重缺氧情况,水体生态系统将基本上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
以生物法为主,有时也用物理、化学法,去除90~95%的BOD。
三级处理:也叫深度处理,目的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之出水水质,使污水再利用一般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法。
格栅:去除能堵塞水泵、管道、阀门较大的悬浮固体。
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选用栅条间距的原则: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
栅渣:格栅拦截的物质。
栅渣含水率约为80%,容重约为960kg/m3栅条间距的选择及所截留的污染物数量:当栅条间距为16~25mm时,栅渣截留量为0.10~0.05m3/(103m3污水);当栅条间距为40mm左右时,栅渣截留量为0.03~0.01 m3/(103m3污水);格栅渠道的宽度要设置得当,应使水流保持适当流速:一方面泥沙不至于沉积在沟渠底部;另一方面截留的污染物又不至于冲过格栅。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污染控制⼯程复习资料考试重点1.⽔循环包括:⾃然界⽔循环⽔的社会循环2.为了系统地排除和处置各种废⽔⽽建设的⼀整套⼯程设施称为排⽔系统3排⽔系统类型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
4.概念:是将⽣活污⽔、⼯业废⽔和⾬⽔混合在同⼀套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排⽔系统和截流式合流制排⽔系统。
5.概念:将⽣活污⽔、⼯业废⽔和⾬⽔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独⽴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排除⽣活污⽔、城市污⽔或⼯业废⽔的系统称为污⽔排⽔系统,排除⾬⽔的系统称为⾬⽔排⽔系统。
分类:由于⾬⽔排除⽅式的不同,分流制排⽔系统⼜可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三种。
6.排⽔系统是收集、输送、处理、利⽤及排放废⽔的全部⼯程设施。
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废⽔的⼯程设施。
污⽔⼚:改善⽔质和回收利⽤污⽔的⼯程设施。
出⽔⼝:废⽔排⼊⽔体的⼯程设施。
7.管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管道或渠道,渠道可分为暗渠和明渠。
管道和渠道的要求:①不漏⽔;②抗侵蚀;③内壁⾯整齐光滑;④有⾜够的强度。
8.管道:预制的圆形管⼦。
绝⼤部分为⾮⾦属材料制成。
混凝⼟管钢筋混凝⼟管陶⼟管⾦属管9.检查井⼜称窨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连接管道⽽设置的。
检查井通常设在管渠交汇、转弯、管径或坡度变化等处,相隔⼀定距离的直线管道上也设置检查井10. 当上下游管段出现较⼤的落差(⼤于1m)时,⼀般检查井不再适⽤,改⽤跌⽔井连接。
跌⽔井是设有消能设施的检查井,它可以克服⽔流跌落时产⽣的巨⼤冲击⼒,宜设在直线沟段上。
⽬前常⽤的有竖管式和阶梯式两种。
11.管道出⽔⼝⼀般设在岸边。
12.污⽔管道的出⽔⼝应尽可能淹没在⽔中,管顶标⾼⼀般在常⽔位以下,使污⽔和河⽔混合得较好,同时可以避免污⽔沿滩流泻,造成环境污染。
⾬⽔管道的出⽔⼝应露在⽔⾯以上,否则天晴时河⽔倒灌管道,造成死⽔。
13.管道⽔⼒学设计原则:①不溢流②不淤积③不冲刷管壁④要注意通风(h/D<1)14. Q—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m3/s;流量公式:Av Q=15. A—设计管段的过⽔断⾯⾯积,m2;流速公式:v—设计管段过⽔断⾯的平均流速,m/s;21321IRnv=R—⽔⼒半径(过⽔断⾯⾯积与湿周的⽐值),m;I—⽔⼒坡度(即⽔⾯坡度,也等于管底坡度i);n—管壁粗糙系数。
山农大《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专升本》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水质2.活性污泥法3.污泥体积指数(SVI)4. 污泥负荷率5. 设计充满度6. 电渗析法7.污水土地处理8.水质9.活性污泥10.污泥沉降比11.污泥龄12. 设计管段13. 离子交换法14污水土地处理二、填空题1.水中所含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和。
2.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分类,按照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和。
3.按照材质不同分类,沟管主要有混凝土管、钢管、、陶土管、玻璃钢管、UVPC管等几大类。
沟管的管口形式主要有、和平口管等三种4.1942年,现代细胞生长动力学奠基人Monod提出,在基质成为细菌生长的控制因素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底物浓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其中ks的意义是:。
5.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一般细胞分子式为,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比例为,C:N:P= 。
6.土地处理技术有五种类型:、、、和地下渗滤系统。
7.当上下游沟段出现较大的落差大于 m时,一般窨井不再适用,改用跌水井连接。
跌水井是的窨井,它可以克服水流跌落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宜设在直线沟段上。
8.污水沟道系统设计中一般规定,在街道上,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分别为 , 。
沟顶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宜小于。
8.排水体制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其中合流制又分为和。
9.按照材质不同分类,沟管主要有混凝土管、钢管、铸铁管、陶土管、玻璃钢管、UVPC 管等几大类。
沟管的管口形式主要有、和等三种。
10.根据微生物的增长曲线,可知当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低,营养物明显不足时,则可能出现期。
11.1942年,现代细胞生长动力学奠基人Monod提出,在基质成为细菌生长的控制因素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底物浓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其中ks的意义是:。
12.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一般细胞分子式为,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比例为,C:N:P= 。
13.窨井,又称检查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连接沟道而设置的。
(完整word版)水污染控制工程(下)期末复习重点.doc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期末复习重点(民大环境工程专业)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城镇污水合流制和分流制的概念1)合流制: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输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合流制分为直泄式、全处理、截流式。
2)分流制:用不同管渠分别收集和输送各种污水、雨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水方式。
2、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应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等。
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有机物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 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
●无机物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等)。
3)污水的生物性质与污染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病毒。
3、总量控制标准:是以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体环境容量为依据而设定的。
课后习题: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 1)生化需氧量( 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2)化学需氧量( 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 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3)总有机碳( 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4)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水处理控制工程 复习资料 完整版

1、微生物增长和底物降解之间的基本关系式于1951年由霍克莱金等人提出,这一基本关系式是什么,式中各部分的含义?答:(dX/dt)g=Y(dS/dt)u-K d X(dX/dt)g——微生物的净增长速率;Y——被利用的单位底物量转换成微生物体量的系数;(dS/dt)u——总底物利用速率;Kd——比例常数,表示每单位微生物体每单位时间内由于内源呼吸而消耗的微生物量,称衰减系数或内源代谢系数;X——现有微生物群体浓度鼓风曝气:按照扩散器的类型分为:微,小,中,大气泡扩散器 曝气池的分类:从曝气反应器类型分,曝气池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序批式;从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廊道形、圆形、方形及环状跑道形等;从采用的曝气方法,可分为鼓风曝气池、机械曝气池以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机械鼓风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的演变工艺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统,延时曝气,接触稳定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系统).氧化沟,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污泥的来源:初沉污泥,剩余污泥,消化污泥,化学污泥. 污泥处置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储泥池——污泥浓缩——污泥稳定——调理——脱水——干化——最终处置…污泥浓缩方式:间歇式,连续式.方法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污泥的气浮浓缩系统由加压溶气装置和气浮分离装置组成;加压溶气装置由水泵空压机式溶气系统和内循环射流溶气系统组成。
污泥处理处置的常用方法有:污泥浓缩 ,污泥调理, 污泥消化, 污泥脱水 , 填埋、焚烧 等。
消化池和附属设备:集气罩、池盖、池体与下锥体设备:加料,排料,加热,搅拌,破渣,集气,排液,溢流及其他监测防护装置.11.生物滤池的构造:滤床及池体、布水设备、排水系统 15、生物滤池的布水装置:旋转布水器(由旋转轴和若干条配水管组成的配水装置。
它利用从配管孔口喷出的水流的反作用力,推动配水管绕旋转轴旋转,达到配水的目的)、固定布水器(生物滤池中由固定的穿孔管或喷嘴等组成的布水设施)布水器的孔口间距,越到中心越大。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和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 3分):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4.沉淀: 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
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称为~。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上下册)

⽔污染控制⼯程复习题(上下册)⽔污染控制⼯程复习题第⼀章排⽔系统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2、排⽔体制⼆、填空1、污⽔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其最后出路有:、、。
3、排⽔系统的体制⼀般分为:和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1、污⽔分为⼏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2、何为排⽔系统及排⽔体制?排⽔体制分⼏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体制的原则是什么?3、排⽔系统主要由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途是什么?4、排⽔系统布置形式有哪⼏种?5、排⽔⼯程基建程序分为⼏个阶段?答案⼀、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答:污⽔的最终处置或者是返回⾃然⽔体、⼟壤、⼤⽓;或者是经过⼈⼯处理,使其再⽣成为⼀种资源回到⽣产过程;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其中关于返回到⾃然界的处理,因⾃然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但具有⼀定界限,不能超过这种界限,否则会造成污染。
环境的这种容纳界限称环境容量。
2、排⽔体制答:在城市和⼯业企业中通常有⽣活污⽔、⼯业废⽔和⾬⽔。
这些污⽔是采⽤⼀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独⽴的管渠系统来排除。
污⽔的这种不同排除⽅式所形成的排⽔系统,称做排⽔系统的体制(简称排⽔体制)。
⼆、填空1、污⽔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活污⽔、⼯业废⽔、和降⽔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其最后出路有:排放⽔体、灌溉农⽥、重复使⽤。
3、排⽔系统的体制⼀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1、污⽔分为⼏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答:按照来源的不同,污⽔可分为⽣活污⽔、⼯业废⽔和降⽔3类。
⽣活污⽔是属于污染的废⽔,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质、动植物脂肪、碳⽔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物,如寄⽣⾍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业废⽔是指⼯业⽣产中所排出的废⽔,来⾃车间或矿场。
由于各种⼯⼚的⽣产类别、⼯艺过程、使⽤的原材料以及⽤⽔成分的不同,使⼯业废⽔的⽔质变化很⼤。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1.水体自净:指污染物在水中,经过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4种沉淀类型:自由沉淀:在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独立完成沉淀过程,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相对密度等不发生变化,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
絮凝沉淀: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互相聚集增大而加快沉淀,颗粒的质量、形状和沉速是变化的,沉淀轨迹呈曲线。
成层沉淀: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3.污泥容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ml/g)4.活性污泥: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5.软化,除盐(分别去除什么,用什么方法)软化就是降低水中Ca2+、Mg2+的含量,以防止其在管道设备中结垢。
基本方法有:加热软化法、药剂软化法(石灰法、石灰—纯碱法与石灰—石膏法)。
除盐就是减少水中溶解盐类(阴阳离子)总量,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应用最广)。
6.BOD: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天)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7.COD: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氧量(O2)(mg/L)8.水环境容量: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下,水体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固体(solids):蒸发烘干温度为103—105℃。
残渣总量称为“总固体(Total So1ids)溶解固体量—“总可滤残渣”悬浮固体量—滤渣(包括悬浮物质和一部分胶体物质)挥发性固体(V o1atile So1ids)固定性固体(Fixed So1ids)总固体=悬浮固体十溶解固体总固体=挥发性固体十固定性固体2. 碱度(A1kalinity):水中的碱度常用中和滴定法来测定,即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溶液滴定水样,而以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
根据滴定时用去的酸液量,即可测得水样的碱度。
酚酞碱度(P 8.3)甲基橙碱度(T 4.4)重碳酸盐碱度碳酸盐碱度氢氧化物碱度3. 硬度(Hardness):碳酸盐硬度:Ca(HCO3)2=CaCO3 十CO2 +H2O非碳酸盐硬度:设S=碳酸盐碱度十重碳酸盐碱度=2[C032 -]+[HCO3- ],则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S/2, 非碳酸盐硬度=总硬度—S/2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总硬度,非碳酸盐硬度=0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总硬度,非碳酸盐硬度=04、生化需氧量BOD在水温20℃,由于微生物的生化活动,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来表示有机物的量。
--利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时都消耗溶解氧5、化学需氧量COD对于同一水样:COD是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所消耗的氧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
将强氧化剂折合为氧的当量来表示有机物的量6.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一毫升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得培养所生长得各种细菌菌落总数.“国标”定为每毫升不超过100个。
7.大肠菌群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量,通常用大肠杆菌群来表示,其意义为一升水中所含得大肠杆菌数。
“国标”规定大肠杆菌3个/L,这在流行病学上是安全的。
8.游离性余氯自来水必须经过消毒,因此有适量的余氯在水中,以保持持续的杀菌能力防止外来的再污染。
“国标”规定,用氯消毒时出厂水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 。
9. 河流中的溶解氧变化存在两种变化趋势:⑴ 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DO 下降;耗氧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⑵ 河流流动过程中,接受大气复氧,使DO 上升。
复氧速率------与亏氧量成正比两种作用的结果------形成氧垂曲线10.格栅(1)格栅:放置在污水流程的渠道或泵站集水池进口处,这样的一组平行金属栅条或筛网。
(2)功能①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②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③保护后续处理构筑物或水泵机组(3)①栅渣量 取决于栅条距离、污水性质含水率:80%,容重:960kg/m 3②清除方式a.人工清除:只适合小型工程b.机械去除:适合大水厂、卫生条件好,栅渣量>0.2m3/d(4)格栅的选择原则11.自由沉淀规律斯托克斯公式d ↗,u ↗提高沉淀效率;T ↗,有利于沉淀。
12.沉降曲线u0:=H0/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又称为截留沉降速度。
即在指定时间t内,能从液面恰好沉到水深H处最小颗粒的沉速。
P0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所有沉降速度u小于截留沉降速度u0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对于u≥u0的颗粒全部除去;对于u<u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去处率为13.絮凝沉降的特点:颗粒的形状、d和密度在沉降过程中改变(与SS浓度有关);导致u 、dp也在随时变化,且呈现非线性变化。
14.等去除率曲线绘制:在直角坐标纸上,纵坐标为取样口深度(m),横坐标为取样时间(min),将同一沉淀时间,不同深度的去除率标于其上,然后把去除率相等的各点连接成。
意义:对应所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取出水样中不复存在的最小颗粒的最远沉降途径。
(或者取出水样中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途径)——从平流沉淀池角度考虑其中:深度与时间的比值为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即相应于该高度和时间的截留沉速。
15.表面负荷Q/A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用q0表示。
表面负荷的量纲m3/(m2·s)或m3/(m2·h)。
表面负荷q0的数值等于颗粒截留沉速u0(m/s) 。
对于理想沉淀池而言,SS去除率只与该池的表面负荷率——qo有关,即与其他因素如水深、B、L、t无关16.沉砂池(1)沉砂池的功能:从废水中分离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如砂粒,炉灰渣、煤渣等。
要求:对0.20mm的颗粒(ρ=2.65g/cm3)去除率大于95%,沉砂中有机物含量要低。
(2)沉砂池位置:设在泵站及沉淀池之前。
(3)沉砂池作用:A、保护水泵及管道免受磨损;B、使沉淀池中的污泥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防止排放与输送管道堵塞;C、使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分离,便于分别处理和处置。
17.曝气沉砂池曝气的作用:①水力旋流使砂粒与有机物分离,沉渣不易腐败;②气浮油脂并吹脱挥发性物质;③预曝气充氧、氧化部分有机物,防止污水厌氧分解(脱臭)。
18.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是废水从池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水流在池内作水平运动,池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串联。
平流式沉淀池有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和污泥区四部分组成。
(1)、进水区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能减少扰动。
入口流速小于25mm/s。
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积物,水的流入点应高出污泥层面0.5m以上。
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流。
设置整流装置。
(2).沉淀区采用导流墙,对平流式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等,均可改善水流条件。
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
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联,应综合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
(3).出水区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
沉淀池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
(4).污泥区(积泥区和排泥区)及时排出沉于池底的污泥是使沉淀池工作正常,保证出水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及机械排泥。
目前基本都采用机械排泥,不需留存泥区,池底水平,略带坡度以便放空。
(5)、缓冲区污泥区和清水区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其深度可取0.3-0.5m,以减轻水流对存泥的搅动,也为存泥留有余地。
19.竖流沉淀池工作原理竖流沉淀池特点竖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
(1)当颗粒发生自由沉淀时,其沉淀效果比平流式沉淀池中低得多。
(2)当颗粒具有絮凝性时,则上升的小颗粒和下沉的大颗粒之间相互接触、碰撞而絮凝,使粒径增大,沉速加快。
(3)沉速等于水流上升速度的颗粒将在池中形成一悬浮层,对上升的小颗粒起拦截和过滤作用,因而沉降效率比平流沉淀池高。
20.浅池沉降理论对一深度为H、体积为V的平流式理想沉淀池,其处理水量:(1)在V、H一定时,若欲得要求的η(即u0一定),处理水量Q 不能随意变化;在给定Q时,η一定。
(2)Q与u0成正比,增大Q,则u0 增大,u0 增大,η降低;反之,若要提高η,需减小u0,处理的流量Q就必须减小。
两者不能同时满足。
(3) 浅池沉速u0′=q0′=q/A=(Q/n)/A =q0/n=u0/n,沉速减少了n倍,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21.斜板(管)沉淀池的优点:(1)水力条件好。
(2)处理能力比一般沉淀池大得多,表面负荷通常9-11m3/m2.h(设计负荷)。
(3)处理效率高。
22.气浮的基本原理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条件: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气浮法只适宜于去除水中的疏水性颗粒,对于亲水性颗粒(如纸浆纤维、煤粒、重金属离子等),就必须投加合适的药剂(浮选剂),改变颗粒的表面性质(即改善颗粒表面的亲水性能),同样可用气浮法分离。
对于颗粒很细小的微粒,直接气浮效果较差,可投加混凝剂以提高其气浮效果。
加压溶气气浮法的特点加压溶气气浮法与电解气浮法和散气气浮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1)水中的空气溶解度大2)经减压释放后产生的气泡粒径小(20~100μm)、粒径均匀3)设备和流程都比较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23.混凝机理(1)压缩双电层加入电解质,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2).吸附架桥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
高分子絮凝剂投加后,通常可能出现以下两个现象:①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②但投加过多,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3).网捕或卷扫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卷扫。
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
24.混凝剂(1).硫酸铝;(2.)聚合氯化铝;(3).三氯化铁;(4).聚合硫酸铁;(5).高分子混凝剂25.影响水混凝的主要因素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原水性质,包括水温、水化学特性、杂质性质和浓度等;②投加的凝聚剂种类与数量;③使用的絮凝设备及其相关水力参数。
26.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1)活性污泥污水通气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由大量微生物群体构成的易于沉淀的絮凝体。
(2)活性污泥法来源河流自净→启示→人工强化(3)命名根据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存在状态(悬浮,附着)可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分为活性污泥法(悬浮的有活性的生物絮体)和生物膜法(附着的生物膜),及后来的复合式(悬浮,附着)生物处理技术。
(4)基本流程污水→格栅→泵间→沉砂池→初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a. 曝气池: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反应场所b. 二沉池:泥水分离c. 污泥回流:确保曝气池内生物量稳定d. 曝气:为微生物提供溶解氧,同时起到搅拌 混合的作用。
27.活性污泥数量的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g/L)MLSS=Ma+Me+Mi+Mii(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g/L)MLVSS=Ma+Me+Mi28. 沉降性与浓缩性评价指标(1) 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 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混容积占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
(2)污泥容积指数:SVI静置30min 后,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ml/g )(3)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污泥负荷的实质是F/M(4) 污泥龄29. 活性污泥反应的影响因素(1). BOD 负荷率这些污泥的干重静沉后的污泥容积混合液经min 30=SVI )/()/(l g Mlss l ml SV =XVQS N S 0=XXV c ∆=θR R X Q X =∆XVQS N S 0=(2). 温度酶的温度活性20~300C(3). DODO↗,↗,↗Se↓运行费用高(4). pH6.5~8.5 pH<6.5,真菌增长利于丝状菌易膨胀pH>9时,菌胶易解体活性污泥凝体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