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

古籍所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课程大纲(The guide of classical ancient Literature)一、课程目标文献学经典文献,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众多前贤先哲读书治学的思想精华,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当今的古文献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因此,是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与参考的最基本文献。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文献学领域重要的八部经典著作进行讲授,内容涉及文献学研究中校勘、辑佚、辨伪、注释等多个领域。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力求学生能够比拟系统地了解各位文献学经典作家的治学思想,把握著作中有关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重要内容。

2.教授学生掌握文献学著作研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献学研究的已有成果。

3.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运用文献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8个专题,每一部经典文献为一个专题。

(讲授的经典著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专题1:《竹书纪年》1.版本推介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讲授要点《古本竹书纪年》的出土与流传《古本竹书纪年》的辑佚研究历代《古本竹书纪年》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比拟。

4.参考文献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

陈梦家:《六国纪年》,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朱希祖:《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曹书杰:《<竹书纪年〉综论》,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

专题2:《尚书》1.版本推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闫假设琼《古文尚书疏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2.讲授要点今古文尚书之争《尚书》的内容及价值《尚书》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清华简的发现与《尚书》研究之新材料4.参考文献(清)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刘起好著《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于省吾著《双剑箱尚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蒋善国著《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专题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1.版本推介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年2.讲授要点陈登原其人与《古今典籍聚散考》的写作背景《古今典籍聚散考》关于中国历代书厄的成因的分析《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的价值与影响3.研讨主题《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关于古代图书聚散原因的探讨。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第三节 文献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 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 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 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 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 历史研究与史料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 目录学的功用 传注学的功用 辨伪学的功用 校勘学的功用 版本学的功用 思考题 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 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1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2配2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术3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内容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学知识,书中内容包括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从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

1.设计思路:资料是研究的根底,中国古典文献学旨在教授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先后讲解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章节。

另外,由于文献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因而木课程的局部课程用于实践。

其中,除了安排课堂上的学生练习之外,另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了解《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影印本等文献资料。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开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并能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同时在引用文献时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学习要求(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局部。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局部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611020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之一,是历来备受重视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历代学者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释读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古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经验,为本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已形成比较完密的学科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献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学习前人对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的经验,以提高读书向学的自觉和效率。

初识从事古籍整理的门径,训练文字处理技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接轨已呈必然之势,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又要架起古今交融的桥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一、基本内容和要求:导论1、“文献”与“古典文献学”2、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3、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2、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3、古典文献的类型二、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与目录学2、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3、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4、古代目录书的类别5、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的源流及名称2、版本的类别3、版本的鉴别与选择四、古典文献的校勘1、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2、校勘的资料3、校勘的方法4、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五、古典文献的辨伪1、古典文献中的伪书2、古典文献的辨伪3、伪书存在的价值六、古典文献的辑佚1、古典文献的亡佚2、辑佚的基本问题3、辑佚的基本方法七、古典文献的标点1、标点致误的原因2、标点的方法八、古典文献的注译1、注释的内容与方法2、翻译的方法和要求九、古典文献的检索1、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与途径2、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操作能力,兼顾古籍整理和日常学习、工作文献资料一般处理两方面。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195课程名称:文献学学时/学分:36/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古典文献学-国学专题 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国学专题 教学大纲

古籍所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国学专题》课程大纲(三号黑体)(special topic of China research)一、课程目标国学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学术,是历代学者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的学术经验与理论成果。

中国古代典籍作为重要的文献载体,将这些珍贵的成果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学术开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

本课以国学所包含的基本文献经、史、子、集四部为重点,分四大专题进行讲授。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 .学生能够较全面的了解经、史、子、集各部文献的产生与文献的构成,把握经、史、子、集四部的开展脉络。

2 .通过对经、史、子、集四部中重要著作的解读,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各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3 .掌握学习国学的门径与方法,提升独立思考与阐释学术问题与文化现象的能力,为今后进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4个专题:专题1:经部讲授要点:(1)经部文献的构成(2)十三经内容简介(3)经学流派的传承专题2:子部讲授要点:(1) “子部”的概念与早期子部文献的性质(2)各时期子部文献的构成(3)先秦诸子与“子学”的开展专题3:史部讲授要点:中国古代史学开展史部文献的分类及其构成各时期子部文献的内容专题4:集部讲授要点“集部”的概念与早期集部文献的性质集部的分类及各时期目录著录情况(3)各时期集部文献的分类与构成同文学开展的关系三、教学方式本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程的关键内容及时查阅目录文献及相关重要著作,熟悉经、史、子、集各部的文献概况。

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期末考试成绩两个方面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

1 .通过听课、课堂回答下列问题及讨论发言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接受是否到达课程的预设目标,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2 .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考察并评价学生对重点文献的研读情况。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 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 教学大纲

古籍所 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课程大纲(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Documentation)一、课程目标文献学领域目前具有三个空白点,依次为文献学史、理论问题、方法论的总结与概括。

文献学研习之精要在于,能够将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的填补、充实这三个空白点,这是文献研究的重点亦是难点。

本课程目的在于在恪守文献的基础上,明晰文献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与方法理论,最大程度地挖掘学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对文献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所把握,从而能够在治学过程中避免误区,按照正确的方向和脉进行探索。

在讲授过程中,做到文献方法讲授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力争实现如下目标:1. 通过对要点的讲授,引导学生熟悉文献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拓展思维,确定正确的思维走向。

2. 教授学生在文献研究过程中的选题与资料搜集,从而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文献研究方法。

3. 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献与历史观念的基础上进行论文创作。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4个模块,含7个专题。

模块一(专题1)为“绪论”,模块二(专题2)为“选题类型及设计依据”,模块三(专题4、5、6)为“资料的搜集整理及运用”,模块四(专题7)为“经典文献探讨”。

课程共60课时,其中下述10个专题拟用50课时,绪论和结论共用4课时,阶段研讨共用4课时,其余2课时用作机动(如个别专题超时所用、法定假日等)、辅导与答疑及考试与课程论文指导等。

专题1:绪论1.讲授要点(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2)学术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学术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4)学习本课程的意义2. 参考文献(1)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研究》,三联书店专题2: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讲授要点(1)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2)古文献学的研究目的(3)文献学的三种形态2. 参考文献(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献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包括文献学基础知识、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主要文献类型简介等多个板块。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1.文献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

3.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

难点是中国古典文献的版本鉴定与文集流传。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并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8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文献及文献学的概念。

(2)文献的载体(3)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4)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2.重、难点提示重点:文献的形成难点在于文献学的载体、流布第二章文献的版本(4学时)1.教学内容:(1)版本的含义以及版本的各种类型;(2)“善本”的界义及版本的鉴定方法。

2.重、难点提示重点在于版本及鉴定方法,难点在于版本的鉴定方法。

第三章文献的校勘(4学时)1.教学内容:(1)文献讹误的类型(2)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3)校书的主要方法2.重、难点提示重点在于掌握校对书的方法;难点在于如何鉴别文献中的讹误。

第四章文献目录(4学时)1.教学内容:(1)“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古籍的分类,目录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2、课程性质:专业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二、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

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

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

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

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一、文献与历史文献二、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与任务四、历史文献学的地位与相关学科1、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2、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3、历史文献学与史部目录学4、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5、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编纂学6、“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7、历史文献学与古籍整理教学目的:认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与任务,学科理论体系结构,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文献、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

教学方法: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

2、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形体与类别(4学时)第一节记录文献的载体类别(电脑示图)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胶片与磁带光盘第二节历史文献的传抄方式一、从口头传抄到书面传抄二、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三、现代技术载体文献1、缩微文献2、机读文献3、音像文献第三节文献类别一、四部典籍文献、丛书、类书二、史部文献类别1、编年体文献2、纪传体文献3、纪事本末体文献4、纲目体文献5、典志政书体文献6、别史、杂史文献7、地理、方志文献8、传记、学案、笔记文献9、史论、史评、史考文献10、金石文献11、档案文献12、谱牒文献教学目的: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文献的制作过程,了解各类历史文献的源流、体例、价值、主要书目。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各类历史文献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1、我国文献载体经历了哪几种形式。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2、雕版印刷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历史篇(12学时)第一节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2学时)一、概述二、孔子整理六经三、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四、刘向、刘歆校理群书自创体例五、班固创立史志目录六、郑玄校注群经教学目的:了解先秦两汉时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产生形成的历史,孔子、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郑玄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孔子整理流经的内容、方法,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注经。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2学时)一、概说二、图书四部分类发的确立三、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注释和校勘学成就四、唐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五、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教学目的:了解在魏晋六朝分裂动荡时期至隋唐社会安定这一历史时期中,历史文献学怎样发展变迁并迅速成长起来。

教学重点:裴松之《三国志注》,《隋书经籍志》,刘知几。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

2、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第三节两宋辽金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4学时)一、概说二、北宋馆阁校勘三、宋代类书的编纂四、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五、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六、《永乐大典》的编撰及其价值七、胡应麟、祁承业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教学目的:了解在魏晋六朝分裂动荡时期至隋唐社会安定这一历史时期中,历史文献学怎样发展变迁并迅速成长起来。

教学重点:馆阁校勘、郑樵的文献学理论贡献、《文献通考》、《永乐大典》、胡应麟、祁承业。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两宋辽金元明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

2、郑樵、马端临、胡应麟、祁承业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永乐大典》的编撰及其价值第四节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2学时)一、概说二、清代乾嘉考据学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2、对旧史的改写、补作和考证3、方志与谱牒的编纂三、清代的编纂成果大型类书丛书政书四、文献学家章学诚五、清代其它著名文献学家介绍教学目的:了解政治高压下乾嘉学派考据学形成及其成就,其它著名文献学家的贡献。

教学重点:乾嘉考据学派、《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纪昀与《四库全书总目》、章学诚。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明清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高峰时期。

2、章学诚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乾嘉考据学派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五节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一、概说二、整理古籍成果的出版三、出土珍本文献四、培养专业人才五、著名文献学家与历史文献学研究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洪业、张元济、顾颉刚、陈垣、王重民、郭沫若教学目的:了解“五四”以来的新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和有突出贡献的文献学家。

教学重点:近代转型特点,新时期文献理论和方法研究及古籍整理的成就。

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洪业、张元济、顾颉刚、陈垣、王重民、郭沫若等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近现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发展时期。

2、“五四”以来新时期的历史文献学有什么新特点。

第四章研究整理利用文献的方法(18学时)第一节目录(6学时)一、目录与目录学二、目录学的功用三、解题、序四、目录的分类1、六分法(《七略》、《汉书·艺文志》)2、四分法(三国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3、其它分类法(九分法—王俭《七志》;十二分法—郑樵《通志·艺文略》)4、现代图书馆目录五、图书目录的类型1、按图书内容分2、按编制体例分3、按修撰者身份分4、史志目录6、方志目录7、版本目录六、云南地方史目录教学目的:阐明目录学是治学之本,有指引读书门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怎样利用书目和现代图书馆目录查找资料;了解和掌握史部文献的分类源流、体例、价值、主要书目,为有志于史学的青年,深入研读中国历史文献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目录、目录学、目录分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复习思考题:1、中国古代目录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

2、古代目录在基本结构与分类体系方面有哪些特点?3、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作用。

作业:1、阅读《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大小序,了解古代四部分类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2、抄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序、15个细目中选1个细目的序、一篇提要,以所抄内容为例,说明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结合阐述目录学的功用3、查一查你家乡的新旧地方志,看一看能否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资料线索。

4、编制一份有关云南地方史或民族史或历史文献学中你感兴趣的课题目录(含史料目录、当代人研究论著目录)。

著录项目:著作名称、论文名称、作者、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时间。

(史料、当代人研究著作时间不限,尽量收全;期刊收1994年至今)。

5、根据所选课题目录,选一部史料阅读,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纂写方法,纂写该书提要。

第二节版本(2学时)一、版本与版本学1、版本源流2、版本学的定义二、纸书的装帧与版式1、装帧2、版式三、版本学的功用四、版本的类型1、按刻书时代分宋本金本(又称平水本)元本明本清刻本2、以刻书单位分(见书282页)官刻本(监本、内府本、经厂本、殿本、王府本、藩府本、书院本、局本)家刻本坊刻本3、按刻印地区分浙本建本蜀本麻沙本眉山本平阳本高丽本东洋本越南本4、根据墨色分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5、根据开本和版式分袖珍本巾箱本大字本小字本插图本绣像本百衲本6、根据刻印方式和先后分祖本原刻本初刻本和后印本重刻本翻刻本和覆刻本影刻本影写本递修本排印本7、其它常用版本名善本珍本孤本旧版旧抄本残本配本单刻本与丛书本邋遢本与花脸本写刻本8、二十四史的版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教学目的:了解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版本的基本特征;版本的基本形态与书籍制度;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何利用版本学的知识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等问题。

教学重点:版本、版本学、版本学的功用、善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仿制品、书影展示。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要掌握版本知识和对版本进行鉴别?2、鉴别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他们各自有哪些局限?3、我国雕版印刷的历史及其各时期的特点。

4、什么是善本?读书为什么要选择善本?作业:利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赠订四库简明目录表注》查出下列书籍的版本情况(抄出书名、卷次、作者名、注者名,数出版本数即可。

版本数包括[续录][附录]在内。

按学号顺序,一人抄出一书的著录内容。

)。

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北齐书11、周书12、隋书13、南史14、北史15、旧唐书16、新唐书17、旧五代史18、新五代史19、宋史20、辽史21、金史22、元史23、明史24、竹书纪年25、后汉纪26、资治通鉴27、资治通鉴考异28、资治通鉴目录29、通鉴地理通释30、通鉴纪事本末第三节校勘(2学时)一、校勘、校勘与校对、校勘与校雠二、校勘学与校勘源流三、校勘的功用四、校勘的内容五、校勘的方法1、校勘的一般程序2、死校法与活校法3、陈垣的校勘四法六、校勘实践七、校勘原则八、校勘记的处理1、三种写法:①异文校记②改正校记③存疑校记2、三种形式:①附加法②夹注法③单独成书3、三个内容:①列出已经校定的文字②指出所修改字原作某字或原脱某字③申述校改或校补的理由教学目的:了解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的原因和校勘的内容,掌握校勘的方法和校勘记的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