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特点
《动物学》课件——扁形动物

• 功能: –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 保护内脏器官 –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 分化和再– 肌肉组织 –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梯型神经系统:
–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 索,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 感觉器官:
– 眼点:一对,只能感光,不能成像。
•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能感 受味觉和嗅觉
– 触觉细胞:表皮中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神经系统
•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4. 循环和呼吸 •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 循环: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 呼吸: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5. 排泄系统
•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平角涡虫Planocera sp.
笄蛭涡虫Bipalium kewense
四、分类
1. 涡虫纲
四、分类
• 2. 吸虫纲
–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 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 寄生
– 日本血吸虫
• 3. 绦虫纲
–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 寄主/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 人
生物:人教版8年级 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8年级扁形动物和软体动
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8年级生物课程中有关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重要知识点。
一、扁形动物
1. 扁形动物的特点
- 扁平的身体结构
- 单一的消化道
- 呼吸和排泄通过皮肤进行
- 双面对称的身体
2. 扁形动物的分类
- 绦虫:常寄生在动物和人的肠道中,身体由许多片段组成。
- 吸血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对人类健康有害。
- 蚴虫:寄生在淡水中的动物体内,传播着寄生虫病。
二、软体动物
1. 软体动物的特点
- 身体外部覆盖有软壳或贝壳
- 软体部分有发达的肌肉组织
- 呼吸有多种方式,包括鳃和肺
- 多数为两侧对称的身体结构
2. 软体动物的分类
- 腹足类:主要由蛞蝓和蜗牛组成,身体后部有一个足可以爬行。
- 双壳类:包括蛤蜊和扇贝等,身体被两个贝壳保护。
- 铠甲类:例如大螺旋藻,身体外有硬壳保护。
- 颈足类:主要包括鳃足动物,具有一对鳃足用于呼吸和运动。
以上是本文档对人教版8年级生物课程中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扁形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扁形动物知识点一、扁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扁形动物是一类无脊柱动物,主要特征是体扁平,呈条形或叶形,平行于腹背轴线,一侧为背侧,一侧为腹侧。
扁形动物的触角和口都在腹侧,肛门在背侧。
扁形动物分为海生扁形动物和陆生扁形动物两类。
其中陆生扁形动物常见的有吸虫、绦虫和扁形蠕虫。
二、吸虫吸虫是扁形动物中的一种,体形细长大约2-3cm左右,成年后能够寄生在牛、猪、狗、猫等动物的肝、胆、肠等内部组织中。
吸虫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其幼虫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生生物之间转换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人类也有可能被吸虫感染,引起各种感染疾病,如血吸虫病、棕色吸虫病等。
预防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源、饮用可靠的饮用水、定期进行体检等。
三、绦虫绦虫是扁形动物中的另一种,也是一种寄生虫。
绦虫体形细长,具有很强的顶端和底端差异化,所以会呈现出节片状。
绦虫的头部有一个牙齿状的结构,用于吸附在宿主肠壁上。
绦虫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多数情况下感染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严重感染会导致肠道阻塞、胆管阻塞以及营养不良等疾病。
预防绦虫感染的方法包括为动物做好预防、人类定期进行体检、生食或不熟透的食品要避免食用等。
四、扁形蠕虫扁形蠕虫是指那些具有扁平体形、从未形成蠕动运动器官的蠕虫。
扁形蠕虫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约有100种左右,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砗磲、石蝎等。
一些扁形蠕虫可以被认为是一些典型的生化反应器,可以不需要操作就能进行多种催化反应,如光合作用等。
五、结语扁形动物形态简单,生活方式多样,种类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与扁形动物的接触,减少感染的可能,避免带来致命的危害。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了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环境。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 展缓慢地蠕动
3.蛔虫与涡虫消化管相比,特点:
前端有口,口周围有3片 唇,后端有肛门。 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吸食人体小肠 内半消化的食物。 口→咽→肠→肛门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 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 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5、危害:蛔虫病
–成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 害一般并不严重;
–数量多时(据报道,曾经有一人肠内有蛔虫 1448条),造成肠道阻塞;
–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 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 肺水肿等。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 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 体表有角质层; • 有口有肛门。
一、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可以找到蚯蚓?
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二、蚯蚓的生活习性:
白天在土壤的洞穴中,夜间钻出地面,取 食地面的落叶。
三、想一想:蚯蚓的食物是什么?
树叶、稻草、家畜粪便、生活 垃圾、活性污泥、造纸和食品工业 的下脚料,都是它的食物。 还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 镉等重金属
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
思考:下雨的时候,蚯蚓会怎么样?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药用(镇痉、解热、活络、平喘)。 身体含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高。
帮助处理生活垃圾,消除环境污染。 粪便含氯、钾、磷等养分,可提高 土壤肥力。
疏松土壤,改变土壤近中性。
环节动物
穴居 生活在海边的泥沙中 头部明显,有口器,触
手,触条。
3.蛔虫的消化管结构与涡虫相比,有什么特点?
第六章扁形动物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
条粗大的腹神经索,中间有 许多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
能感光。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
能感受味觉和嗅觉
6、 生殖系统:由中胚层形成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动物在演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由固着过渡到了爬行 生活,生活方式改变了,体型也会发生改变。尽管动 物的前后,背腹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但外界环 境加之于动物身体两侧的条件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就 使得动物的身体由辐射对称进化到了两侧对称,并产 生了前后、背腹的分化。
两侧对称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凡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都有了明显的前后、背腹、左右之 分。
咽:呈长吻状,取食时从肌肉质的咽鞘中伸出
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
管,因无肛门,仍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咽鞘。
咽
涡虫捕食:
侧肠 肠分支
口
咽鞘
咽
3、 循环和呼吸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循环功能: 由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代谢产物。 呼吸功能: 由于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②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粪便落入 水中。
③及时治疗病人和管理猫,狗等动物,尤其对 患病的猫,狗进行驱虫治疗或捕杀。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终寄主:人 寄生部位:肝胆管 笫一中间寄主: 沼螺 笫二中间寄主: 虾、鱼
肝腹水
侏儒症
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体不分节,体表无纤毛,上皮细胞内无杆状 体;消化系统简单,具吸盘(分口吸盘、腹吸盘 和后吸盘);吸虫营寄生生活,外寄生的生活史 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 的生活史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 虫期。
7 第六章-扁形动物

(3)摄食和消化 口、咽、咽鞘、肠(分3支主干,一支向前,2支向后,每支 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 肠壁:由一层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空腔即为肠腔
(4)呼吸与循环
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助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 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5)排泄与渗透调节: 为原肾管型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
2、来源: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3、生物学意义: ①两侧对称为高级的对称形式,两侧对称动物身体有了明显
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体制的分化与相应的机能的分
化有密切关系,如背司保护,腹司运动;
②向前的一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
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使动物体运动方向固定(向前),使动 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适应性更广泛;
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扁形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单
层表皮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
壁包裹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四、开始出现了器官、系统
(一)消化系统:
1、组 成:口――咽――肠(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2、特 点: ①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②无任何消化腺; ③肠壁为单层细胞构成;
④具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⑤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质组织:
1、来源:中胚层,位于肠壁和体壁之内 2、结构:合胞体(网状) ①形成细胞 ②细胞间质(透明、含丰富蛋白质)
3、作用: ①贮存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②保护作用 ③运输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④具有分裂、分化或再生新器官的作用
三、体壁:具有皮肤肌肉囊(皮肌囊)
人和猪是姜片虫的终未寄主
3、日本血吸虫
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包括:
1. 两侧对称:这是扁形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动物的体腔被中胚层和后肠分化出来的体腔囊所分隔。
这种结构使得扁形动物的身体呈现左右对称的形态,同时可以通过翻转来达到前后对称。
2. 有原体腔:扁形动物具有由内质和细胞组成的原始体腔,这个体腔称为“原体腔”。
这个特点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同,但与多孔动物门的身体结构不同。
3. 排泄器官退化:扁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原始的肠腺,通常通过分泌和排除尿酸的形式排出氨类物质。
这与节肢动物中的蝗虫等甲壳类动物的排泄方式相似。
4. 分裂生殖:除了有性生殖外,大多数扁形动物还具有分裂繁殖的方式。
此外,涡虫还可以进行二分裂或复分裂等方式进行增殖。
5. 线粒体的独特特征:扁形动物线粒体中有许多贮存颗粒物(PMS),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也是扁形动物特有的生理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两侧对称、有原体腔、排
泄器官退化以及特殊的线粒体等方面。
这些特征表明了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母胞蚴和子胞蚴,子 胞蚴成就后释放出尾蚴 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
分泌物钻入体内,脱 尾部变成童虫,侵 入 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 肠系膜静脉后继续发育。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感染场所:
都睡了吗
一.主要特征
(六)呼吸
无特殊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种类一般由 表皮进行气体交换,寄生种类则进行厌 氧呼吸。
(七)生殖和发育 A、生殖: 本门动物不仅有生殖器官,而且有复杂的
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体。生殖细胞由 中胚层细胞发育而来。
一.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雌雄 同体,有交 配行为(水 生到陆生的 重要条件)
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 纤毛。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 性,位于表皮下面。
二.代表动物--- 涡虫--体壁
● 肌肉层:分为三层:
环肌:紧靠在基膜下
斜肌:位于中间,肌层薄
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
这种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 肌肉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体壁称 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 动功能。
二.代表动物--- 涡虫 3. 消化系统
六.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表皮特化成皮膜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管生殖腔,生殖孔。 ▲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输精小管,输 精管,储精囊,阴茎球 特点:
卵囊内的胚胎发育所 需的营养由卵黄细胞供 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
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冰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斜肌(diagonal muscle)。
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在皮肌囊之内,为实质组织所充填,体内所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仅单咽目(Hyplopharyngida)涡虫,如单咽虫(Haplopharynx)有临时肛门,故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
肠是由内脏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的排泄系统。
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
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
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flame cell)组成盲管。
实际焰细胞是由帽细胞(cap cell )和管细胞(tubule cell)组成。
帽细胞位于小分支的顶端,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
鞭毛打动.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电镜下,在两个细胞间或管细胞上有无数小孔,管细胞连到排泄管的小分支上。
原肾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焰细胞鞭毛的不断打动,在管的末端产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过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CI-、K+等离子在管细胞处被重新吸收,产生低渗液体或水分,经过管细胞膜上的无数小孔进入管细胞、排泄管经排泄孔排出体外。
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一些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
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longitudinal nerve cord),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transverse commisure)相连。
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或称梯式神经系统),脑与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
可以说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这种神经系统虽比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高级,但它又是原始的,因为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于“脑’,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oviduct)、输精管(vas deferens)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prostate gland)、卵黄腺(vitellaria)等。
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 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