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
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中方南沙岛礁扩建合情、合理、合法

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中方南沙岛礁扩建合情、合理、合法(搜集整理: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任君友)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政府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了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主要是为了完善岛礁的相关功能,改善驻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好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更好地履行中方在海上搜寻与救助、防灾减灾、海洋科研、气象观察、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南沙岛礁扩建后,岛礁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除满足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外,更多的是为了各类民事需求服务。
南海海区远离大陆,航线密集,渔场众多,受台风和季风影响突出,海难事故频发。
本次岛礁扩建,中方将建设包括避风、助航、搜救、海洋气象观测预报、渔业服务及行政管理等民事方面的功能和设施,为中国、周边国家以及航行于南海的各国船只提供必要的服务。
中方进行岛礁扩建工程经过了科学的评估和严谨的论证,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要求,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和渔业保护等问题,不会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今后,中方还将加强相关海域和岛礁的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工作。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保持南海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国的发展和安全利益。
中方坚持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我们注意到某些国家对个别国家长期以来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上大兴土木的行为不声不响,却对中方在自己领土上的正常活动说三道四,这完全是在搞双重标准,不公平,不具建设性。
”希望有关方面切实恪守在南海问题上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本文根据外交部:中方南沙岛礁扩建合情、合理、合法文章稍有删减)。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其对策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其对策作者:张智文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方面要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同时要解决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钓鱼岛争端和南海问题)。
我国的战略对策主要有:加强国防建设,构建新型海洋强国等。
关键词:海洋;安全;形势;对策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84-02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希望。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洋权益为基础的。
国内外的历史都证明:“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道理。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及作用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了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家争夺的战略安全空间。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竞相制定了逐鹿海洋的发展战略,试图从海洋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不仅美国和日本等传统的海洋大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纷纷制定国家级海洋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一战略,说明海洋安全建设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因此,我国要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解决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钓鱼岛争端和南海问题),以保障实施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安全环境,从而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
如果失去钓鱼岛,我国不仅要丢失大片的管辖海域和巨大的海洋资源,而且我国的战略安全空间将被大大压缩,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就完全暴露在美日的监控之下,十分危险,我国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难度就更大了。
同时会形成多米诺骨牌的负面效应,刺激南海周边国家进一步采取冒险措施,危害我国南海主权,不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
我国周边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我国周边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关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
台湾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迈过去的门槛。
第一,台湾既是中国前进的基地,安全的屏障,又是美、日打击中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制约中国雄心的最好手段。
在今天,台湾是封堵中国向东发展大门之门锁,这扇大门打不开,中国向东发展的门,是永远关闭的。
我们要向东发展,向海洋发展,向深蓝发展,就永远是个“黄梁梦”。
中国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我们被美国的第一岛链封死,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我们被压缩在一个浅近的近海大陆,非常狭小,区域很有限,发展余地、空间非常小。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具体谈一谈台湾问题:第一个方面:台湾在我国安全与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其巨大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台湾与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重要屏障与国防安全的前沿阵地。
台湾历来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锁钥”和“腹地数省之屏蔽”。
台湾岛与海南岛相倚形似我们这只“雄鸡”的“两足”,与舟山群岛呼应,又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两翼形成一条天然的战略海防线。
2、台湾与台湾海峡对我国维护海洋交通与海区安全有巨大价值。
台湾位居我国中部,台湾海峡是联系黄海和东海海区同南海海区的交通要冲,也是美、日进出北太平洋与南海、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台湾海峡与台湾及其以东海区,就没有中国的海防。
3、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可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与蓝色国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们的黄海、东海被朝鲜半岛、日本九洲岛和琉球群岛屏蔽,南海则几乎被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诸岛和马来半岛所封闭,中国很难找到理想水道进出太平洋。
惟有台湾岛直接东邻太平洋,是我国不受制于他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
二、关于南海问题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领中国南海部分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南海问题出现。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1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
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
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
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我们应对之策讲解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我们的应对之策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处亚洲东方的陆海兼备的大国,陆地边界线、海岸线都很长,邻国众多,地缘形势复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既有“先天不足”一面,又有“后天可塑”的一面。
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周边安全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我国要发展经济,保持足够防御的军备水平,依托周边、搞好睦邻关系。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应对之策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和主要战略目标是“安全与发展” 。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中国实现发展的前提。
周边安全形势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并思考应对之策很有必要。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一中国的“魅力”总在吸引他国“眼球” 中国地处亚洲东方,陆海兼备,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
陆地边界线总长2. 2万余千米,海岸线总长1. 8万千米。
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面积300 余万平方千米。
陆海相连,总面积达 1260万平方千米。
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长期以来,浩瀚的太平洋、漫长的陆地边界既给我国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 同时又是国家安全面临双重风险与挑战。
近代以来,西方依靠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制造出来的坚船利炮,开始从陆上和海上同时蚕食中国,中国边防和海防同时告急,导致安全危机持续不断,使中国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牵动着中国安全与发展的神经。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但在整个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借重和制衡的对象,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中国安全环境的险恶。
我国背陆面海,但陆与强国接壤,海有岛屿环锁,虽为陆海兼备,但陆海兼备的利益享受不够,在我国积贫积弱时甚至相反。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 国际影响的扩大,源于日本、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纷纷出现。
然而,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军事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有很大差距,与其说“中国威胁论”是表达了这些国家对充满活力魅力的中国的惧怕,不如说是一些人想通过散布“中国威胁论”挑动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警觉与不安。
2016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可编辑】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内容摘要: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正文: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变化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因素都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
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没有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中国南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
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2016年国际形势回顾

2016年国际形势回顾2016年的国际社会发生了很多“黑天鹅事件”,有些甚至令观察家大跌眼镜,例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
同时,2016年的中国外交在攻坚克难、勇敢开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举办了一些值得我们回顾的重大活动。
一、2016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一)国际体系实力对比出现量变但没有质变过去的一年里,整个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出现了一定的量变,但没有质变。
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俄罗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下跌,经济还有所萎缩。
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仍然没有完全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复苏乏力,许多国家仍有比较严重的失业、债务负担。
德国因为默克尔2015年开始大量接收难民的政策,财政负担有所加重,经济增长也没有特别大的亮点。
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形势相对较好,股市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比较明显。
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是仍然维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经济规模下还能维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非常惊人了。
因此可以想见,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2016年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动,但是量变仍然在继续发生。
我们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0%多。
这个趋势仍在继续。
中国经济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火车头,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中国一方面要感到自信和高兴,另一方面仍然要谦虚,要感到任重道远。
(二)国家间战略关系继续进行调整和重组国家间战略关系,有些在加强,有些在改善,有些在削弱,甚至出现了一定的紧张。
中俄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战略合作水平。
2016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五次,就很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
中俄之间的合作也在稳步提升,在能源、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美关系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在过去几年中通过瀛台夜话、西湖谈话等,双方都坚定地认为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维持中美合作,尤其在很多全球重大事务中的合作,是中美的共同利益所在。
我国周边局势简介及南海问题

我国周边形式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及特点是: 第一,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
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不会改变,但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充满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斗争。
世界多极化将会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科技革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经济全球化将会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高科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不仅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明显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技术跨越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传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1月10日,美国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 国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中 心发表演讲。当日,美国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 威夷檀香山说,亚太地区 将是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 重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 太平洋世纪。
三、应对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的 策略
(一)我国周边外交政策总论
当前我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方针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了“以 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对中国进 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
4.美国力图建立新的反华包围圈以全面遏制中国
我国周边安全笼罩着美国阴影
冷战时期“半月形的包围圈”
“新月形包 围”:
冷战结束 以后,美国 试图利用与 中国周边国 家关系中的 矛盾和问题, 建立起一个 以东北亚、 东南亚和南 亚为支撑点 的新月型反 华包围圈, 从外部来遏 制中国。
“ C形包围:近年来,在中亚及阿富汗地区,美国则又借助反恐 的名义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与上述新月型战略防御链遥相呼应,顺 势完成了对我国的战略合围。这个C形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经南 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美国在中国 周边部署反导系统,正好可以印证C形包围圈。
(三)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的周边环境堪称世界—— “最复杂的 环境”。
东线形势——总体不太平,形势吃紧
南线形势——危机四伏,合作
西线形势——非传统安全问题升温 北线形势——在稳定的环境下进一步深化合作
☆东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中日关系、朝核问题
☆南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南海问题
资料图:在南海上空巡逻的中国“飞豹”战 斗轰炸机。
永暑礁机场卫星图
联合国
1973年9月南越当局派出军舰侵占西沙一些岛屿
中业岛
菲律宾青年登上中业岛
罗德里戈·迪泰特
(7)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战略
3.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
由美国间谍卫星拍摄 到的朝鲜宁边地区的 核设施 路透
朝鲜核设施的卫星照片 新华社/路透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
相邻15个国家:东邻朝鲜,南接缅甸、老挝、越南,西南和西部 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接壤,西北和东 北面是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正北 面为蒙古。
隔海相望6个国家: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菲律宾、日本、韩国。
(二)中国周边环境的特点
要明确重点 2.解决好与日印俄 澳美等周边大国的
关系
3.积极做好军事斗 争的准备
谢谢!
和平而局部冲突; “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
关系民主化。
“五大特点”: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崛起 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 前景更加明朗。 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
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世界上目前 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
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 问题进一步突出
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 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欧洲统一及经济实力下降
• 由于欧洲统一,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下降; • 由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美国也无力“救助”,从而转向亚洲
寻找最大化利益。
(三)美国“重返”
2016年我国周边形势 及边海防热点问题
主讲人:刘华钊 PPT制作:蒙天龙、夏志升 材料搜集:李林、李伟杰、颜剑威
提纲:
一、2016年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概述 二、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 分析 三、应对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的策略
一、2016年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 题概述
☆西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三股势力”( 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 ;民族分裂势力,如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组织; 宗教极端势力,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运动组
织)对于中国新疆的渗透。阿富汗战乱。 ☆北线:
中蒙、中俄之间经济、政治、安全形势均趋于稳 定,边界划分也已完全确定,目前不存在重大热
点问题和安全隐患。
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 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万多公里,周边国家多
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 2.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 我国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恩怨
怨现在仍有影响。 3.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 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集聚在我
(四) 2016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 要挑战
1.日本军事安全角色转型,增添地区安全隐患
2.南海地区的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问题 (1)南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现状
南海 是中国最 大的海域, 占中国海 域的一半 左右,南 海诸岛由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和南沙群 岛组成。
几乎大部分 南海海域,包括 南海诸岛,都存 在着争议。西沙 中沙群岛被中国 实际控制,东沙 群岛为我国台湾 占据控制。越南 非法占据了南沙 西部海域,菲律 宾非法占据了南 沙东北部海域, 马来西亚非法占 据南沙西南部海 域。南海争端争 执的焦点就在南 沙群岛!
迪戈加西亚 发展与印度的 海军基地 战略伙伴关系
樟宜海军基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加坡)
加强同东南亚 国家的军事联 盟与安全合作
关岛基地
美国的反华战略和总目标
二、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形成 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局势总体特征的变化
“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
当地时间2013年2月12日, 朝鲜男播音员情绪激昂, 播报第三次核试验成功 消息。
朝鲜宣布2016年1月6日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
朝核计划已走得太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弃核换和平”难以 为继。朝要求无条件恢复对话,美、韩坚持唯有朝采取停核、弃核 实际步骤方能重启会谈。如何在两种立场之间寻找中和点,促成重 启会谈,并推动重启后的会谈为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半岛无核化与 和平安排做出努力,考验着中国外交的设计和斡旋力。
(2)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
(3)我国在南沙海域主权的现状——岛礁被侵占 ,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形势十分严峻
南沙群岛被外国侵占示意图
(4)中国立场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
争端。
(5)中国主张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
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
(6)最近争端
资料图:在南海上空巡逻的中国“飞豹”战 斗轰炸机。
(二)“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外交和国 际战略
不当头、不称霸,低调行事,减少国际社会对 中国的戒心 。但也要有所作为。
(三)加强自身硬软实力建设是中国周边外交政 策强有力的支持
硬实力:资源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软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制度实力
(四)具体策略
1.在战略安排上, 应分清主次,尤其
当前“满月形遏制圈”
大力发展同蒙古 的军事合作关系
在阿富汗 和中亚驻军
在韩国和 日本驻军
发展与印度的 战略伙伴关系
加强同东南亚 国家的军事联 盟与安全合作
太平洋方向
“满月形遏制圈”
巴格拉姆 空军基地
乌山空军
基地 大力发展同蒙古 的军事合作关系
横须贺海军 基地(日本)
在阿富汗 和中亚驻军
在韩国和 日本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