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老舍《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老舍《我的母亲》优秀教案老舍《我的母亲》教案1一、教材依据《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教学__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二、设计思想:《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该篇__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因此,__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

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__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五、教学难点: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

七年级语文上《我的母亲》

七年级语文上《我的母亲》

语文七年级《我的母亲》备教指要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通过对母亲生前几件生活琐事的记叙,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子之间的眷眷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追念之情。

一、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呢?1.文章的主题符合本单元的要求。

2.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引发学生对亲情的进一步理解。

3.文章语言质朴、细腻,叙事线索清晰,学习这样的文章,对学生的习作有所帮助。

二、提示几个学习要点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作者回忆了母亲四件生活往事。

第一件写元宵节“巡阅”;第二件事情写了生活的压力,母亲情感的宣泄;第三件事写了母亲爱子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态;第四件事主要写了母亲的辛劳。

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追思和感念之情。

理解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很多往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泼、欢悦、温柔、勤劳、善良而美丽的女性。

这也是作者心中的母亲形象。

这个形象在结尾一段也有一个总括的评述: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

3.文中的哪些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作者记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蕴涵的情感是丰富的,真挚的。

这些小事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因此,引发的感触也会很多。

引导学生捕捉这瞬间的感触,可以引发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4.理解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所生发的感慨。

文章结尾的这段话是对母亲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既是情感的升华,也是对旧社会的抨击。

既是对母亲的礼赞,也有向时代发出的呐喊。

三、提几个教学建议1.本文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应引导学生从平凡中看母亲的伟大之处。

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自己的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2.文中的父母对作者的教育方式,是不足取的,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3.文章结尾一段意蕴深远,让大家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邹韬奋《我的母亲》学案5

邹韬奋《我的母亲》学案5

课题:我的母亲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2.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探究,继续理解截取材料写作的方法及作用。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二、重点、难点: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法的理解。

三、资料链接:1.聚焦作者: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著名的抗日斗士。

1928年开始,邹韬奋正式用“韬奋”这个笔名发表文章。

他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

一方面要韬光养晦,一方面要奋斗。

2.作品信息:本文选入教材时有所删节,为澄清阅读时可能产生的误解,作两点说明:1、第二件事中的“妹仔”容易让人误解为邹韬奋的妹妹,实际上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年轻女仆,和母亲非常亲热,竟好像母女。

2、文中所选四件事本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可第三件事的时间是“我”十岁时,第四件事的时间是“我”八岁时,导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第三件事删去了前一部分: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有点儿莫名其妙!……我到十岁时,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先生的束脩已加到十二元,增加了三倍。

四、自主学习:(一)查字典,注音或者写出汉字查氏()瞥见()惺忪()女红()歉jiù() xīxū()人影chōngchōng()Zhǎn()转蹑()手蹑脚 xúnxún()善诱(二)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惺忪:莫名其妙:循循善诱:饮泣吞声:娓娓动听:(三)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小题1.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关于母亲的哪四个片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读了这些片段,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请试着用如下的方式填空)读了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3、你从中体会到了“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五、合作探究1.作者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两次写到“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

《我的母亲》学习思考题目及答案解析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学习思考题目及答案解析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学习思考题目及答案解析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文章简介《我的母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篇散文。

该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与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平凡而勤劳的人生经历。

文章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通过一系列具体细节和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鲁迅对其母亲无限的爱和感悟。

同时,该篇文章也启发了人们深入反思和思考母爱的伟大与精神内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响应和反响。

二、学习思考题目及答案解析1、文章中体现了哪些方面的母爱?答案解析: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鲁迅生儿育女的付出和辛劳、对鲁迅学业和人生发展的长期关注和支持、对鲁迅清廉守正、胸怀天下的家教培养、对鲁迅养育成人后和谐家庭生活的倾囊相助等多方面的母爱。

可以说,鲁迅对母亲的感悟和褒扬深深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文学样本,让我们从中汲取到爱与感悟的力量。

2、透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哪些情感和人生感悟?答案解析: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鲁迅对自己的出身和母亲的人生经历有着深沉的自省和理解,他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无私奉献和顽强坚持的勇气和节操,从而提醒我们要珍惜并让母亲的坚韧与付出得以尊重和体现。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生命的肯定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希望以此来激励我们始终不忘初心,追求理想和信仰。

3、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解析:文章所体现的母爱、亲情和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可以让我们反思珍惜亲情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生活中保持坚韧和毅力的重要性。

历经风雨的母亲,让人们感受到坚毅的人生态度和勇往直前的信念,这种精神指引了人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和信心,让我们始终不忘初心,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总结通过对《我的母亲》的学习思考和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家对母亲深深的感悟和敬仰之情,还可以在其中捕捉到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感悟。

正如鲁迅在文中所说:“老实说,我要是能活到八十岁,还愿蹭蹭,也只能事事想到母亲,想到她的眼睛和笑容”。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7篇)《我的母亲》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3、认识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回忆散文的写法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难点: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有名的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是谁的作品吗?对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20世纪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二十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舍先生讲述的他的母亲的故事。

请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把生字词找出来,查字典解决,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练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能说出其意思):殷勤揣在怀中撮土挨打掂量丧事殷红揣摩一撮子挨家挨户惦念廿位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讲出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理清思路,学生概括,老师归纳总结。

参考:母亲的身世;母亲的出嫁、生“我”;母亲的勤俭持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保护儿女;爱子情深;母对儿的理解、牵挂;儿对母的想念;儿对母的哀悼、感激和怀念。

齐读最后一段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这种感情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及对母的感激、怀念。

2、文中所叙述的事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参考:反映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第二课时三、探究研读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母亲身世的叙述在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的母亲》课件【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的母亲》课件【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的母亲》课件【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母亲形象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体悟父母与子女间的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1.学习截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2.学习记叙中穿插必要议论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一)初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阅读、回答:一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二)概括出四件事,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7-8段):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细品课文,感受挚爱亲情(一)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然而这四个片段就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每件事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特点?分组讨论四个片段、回答、明确:(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表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奉献精神,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

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
一、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第5~8段),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

第三部分(第9~12段),写母亲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3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二、主题思想
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九年之中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三、难句解析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野蛮”并无贬意,“野蛮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混”,表明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也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如果”是假设的意思。

这句话是作者讲自己待人处事的优良品德来源于慈母的教训和影响。

用“如果”来假设自己只要具有那些美德。

寻根溯源,就要归功于母亲。

这一假设,既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品格,又不妨碍对母亲表示敬重感激之情。

4、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这两句话说的是母亲的严格教育使作者很早就具备了独立生活、自我克制能力,强调母亲对作者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独立生活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四、问题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
1
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⑴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⑵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课文为什么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⑴“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给了我“做人的训练”
⑶“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4、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
⑴如何待人?
⑵如何当家?
5、怎样理解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及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6、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行?
⑴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⑵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⑶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⑷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⑸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⑴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⑵本文写母亲的这些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⑶对胡适这样的母亲,你喜欢吗?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