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避灾与现场急救
矿工井下避灾与自救

❖ (3)在火源上风侧的人员,应迎(逆)着 风流撤退。在火源下风侧的人员,应迅速 戴好自救器顺风撤退。
28
❖ (4)撤退中,应靠巷道有联络出口的一 侧行进,并随时注意出口的位置。
❖ (5)不应直立奔跑,而应尽量躬身弯腰 ,低头快速前进。
❖ (6)撤退时,应利用水浸湿毛巾、衣物 或身上淋水等办法进行降温。
4
❖ 二、在灾区避灾的行动准则
❖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信念。 ❖ 2、加强避灾地点的安全防护,改善避灾
地点的生存条件。 ❖ 3、保持与外部救援人员的联系。 ❖ 4、积极创造自救脱险条件。 ❖ 5、积极配合救护人员的抢救工作。
5
第二节 自救器
❖ 一、定义:自救器是一种轻便、体积小、便 于携带,戴用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个人呼吸 保护装备。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和瓦 斯突出等事故时,供人员佩戴,可有效防止 中毒或窒息。
30
案例四
❖ 某矿井下绞车房,因控制器短路引起明火火 灾。当时现场无人,火势迅猛发展。不久通 风工区和救护队4名职工途经该处发现火情, 烟雾已弥漫了绞车房,正向采区进风巷蔓延 ,直接威胁着整个采区的安全。这4人果断采 取措施,切断了绞车房的电源,就地利用现 场沙子和黄土直接灭火,同时迅速向调度室 报告,救护队很快来到现场,及时扑灭避免 了一场事故。
象,严禁取下口具、鼻夹呼吸或讲话。 ❖ 3.撤离时行走沉着平静,呼吸均匀,速度不可太快
。 ❖ 4.如启动装置失效或无启动装置者应先吹气3-5口。 ❖ 5.注意保护气囊,防止氧气损失。 ❖ 6.平时要避免摔碰,不许座用,防止漏气失效 。
14
❖ 三)压缩氧自救器使用注意事项: ❖ 1.随时注意观察压力表,气压不得低于
井下避灾与互救基本知识

井下避灾与互救基本知识一、井下避灾的基本原则发现灾情先汇报,积极救灾别乱跑;险情太大快撤离,避灾自救勿急躁。
1.及时报告(1)当发现(生)灾情时,事故地点附近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并迅速利用利用最近处的电话或其他方式向矿调度室汇报。
(2)迅速向附近事故可能影响区域发出警报。
(3)汇报灾情时要沉着冷静,如实汇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灾害情况。
(4)事故抢救期间,应随时向矿调度室汇报灾区状况及抢救进展情况。
2.积极救灾(1)根据现场灾情和条件及时进行抢险救灾工作,严禁盲目蛮干。
(2)在保证自身安全条件下听从统一指挥,严禁各行其是。
(3)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4)灾区条件恶化、威胁现场人员安全时,应及时组织安全撤离。
3.安全撤离(1)沉着冷静。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做好充分准备,谨慎妥善地行动。
(2)统一行动听指挥。
所有人员不得各行其是、盲目蛮干。
(3)团结互助。
所有遇险人员要互相协作,同心协力到达安全地点。
(4)加强安全防护。
撤退前所有人要戴好必备的防护用品和器具,行动中不得盲目狂奔乱跑,遇积水区、冒落区等危险地段,应探明情况后谨慎行进。
(5)选择正确的撤退避灾路线。
撤退前要尽量选择安全条件好、距离短的避灾路线,不能侥幸冒险,更不能犹豫不决而贻误时机。
4.妥善避灾当无法安全撤离灾区时,遇险人员应妥善进行避灾自救:(1)选择安全的避灾地点。
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他安全地点(如两道风门之间、独头巷道或硐室)暂时躲避,等待救援;或利用现场的设施、材料构筑临时的避难硐室。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树立坚定的获救脱险的信念。
不悲观失望和过分忧虑,不急躁盲动、冒险乱闯。
(3)加强避灾地点的安全防护。
①在避灾时要密切注意事故的发展和所在地点的情况变化,必要时要加强避灾地点的安全防护(如支护、建临时风障、开启压风管等);②在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限时,立即使用自救器和其他防护用品;③发现避灾地点条件恶化、危及避灾人员安全时,应立即转移,寻找安全地点;④转移时,要沿途设置明显的标记,以便救护人员寻找和救援。
灾害事故的自救、互救及避灾方法

灾害事故的自救、互救及避灾方法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透水和冒顶事故时,现场人员要迅速戴好自救器,正确分析和判断灾情,根据对事故的观察和判断,有秩序地撤出灾区,并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调度室迅速通知有关人员,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启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根据灾害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人员分布、救灾的人力和物力,制定抢救方案,进行救灾。
一、井下发生火灾1、位于火源进风侧人员,应迎着新风撤出。
位于火源回风侧人员,如果距火源较近且火势不大时,应迅速冲过火源撤到进风侧,然后迎风撤退;如果无法冲过火区,则沿回风撤退一段距离,尽快找到捷径绕到新鲜风流中,按避灾路线撤出。
2、在撤退时,所有处于烟火威胁区域的人员,要立即佩戴自救器,迅速向新鲜风流中撤退。
3、如果退路被堵或其他原因实在无法撤出,应利用独头巷道、硐室或两道风门之间的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构筑临时避难硐室,尽量隔断风流,防止烟气侵入,然后静卧待救;4、撤离时,如果巷道已经充满烟雾,绝不可惊慌,不能乱跑,要迅速辩认出发生火灾的地区和风流方向,然后沿着地俯身摸着铁道或铁管有秩序地外撤。
5、要设法同地面取得联系,以便救护队前来救援。
二、井下发生瓦斯爆炸、煤尘爆炸1、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事故时,要立即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离灾区;巷道受到严重破坏,无法撤离,佩戴自救器后,尽快撤离到新鲜风流中去;如果巷道无法疏通,遇险人员要稳定情绪,坐到支护良好巷道下一侧,或进入硐室,并佩戴好自救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如利用风筒设置风障阻隔毒烟、火焰等),建立临时避灾硐室进行避灾自救。
2、爆炸的瞬间,爆炸周围的空气有颤动现象和咝咝的空气流动声,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背向空气运动的方向倒地俯卧,面部贴地,用毛巾或手捂住口、鼻,暂停呼吸,防止高温气流吸入体内。
俯卧时用矿工帽护住颈项,用衣物护住身体各个部位避免烧伤和烫伤。
爆炸过后迅速佩戴好自救器,认清方向沿避灾路线尽快撤到新鲜风流中。
矿井发生事故后的自救和互救

矿井发生事故后,矿山救护队至服务矿井的距离以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限,在出现意外灾变事故后报警到救护队赶到实施救援这段时间,矿工的自救、互救与现场急救,可以减少事故危害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第一讲矿工自救、互救矿工自救,就是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
矿工互救,就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没有受伤的矿工妥善的救护灾区受伤人员的行为。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干部、工人都必须学习和掌握井下自救、互救和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
”一自救、互救的基本原则(一)矿工自救应遵守“灭、护、撤、躲”四原则:1.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2. 护:因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或配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
3. 撤: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要以最快速度,选择最近的路线撤离灾区。
4. 躲:如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时,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他安全地点暂时躲避,等待援救,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
(二). 矿工互救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1. 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
2. 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
3. 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后搬运。
(三). 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1. 报告灾情。
立即电话报告调度室。
报告内容:(1). 事故性质。
将看到的异常现象(火焰、飞尘等),听到的异常声响,感觉到的异常冲击如实汇报。
不能凭主观想象判断事故性质,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
(2). 事故发生地点。
(3). 灾害程度。
2. 积极抢救。
(1). 沉着冷静。
(2). 服从统一指挥,严禁单独行动。
(3). 保障救灾人员安全,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出、顶帮二次跨落等再生事故的发生。
井下发生水灾事故时的避灾原则

井下发生水灾事故时的避灾原则如因涌水量剧增,现场无法抢救或者将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井下所有职工,必须在跟班队长的带领下,沿着规定的避灾路线和安全通道撤退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在行动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撤退前应设法将撤退的行动路线和目的地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
2、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迅速撤往突水地点以上的地点,尽量避免进入突水地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3、撤退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防止被水中流动的矸石或木料撞伤。
4、如因突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指示,迷失了行进的方向时,遇险人员应迎着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时,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
6、撤退中,如因冒顶或积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寻找其它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封堵无法撤退时,应组织好灾区人员避灾,等待救护人员的营救。
7、现场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发生水灾时避灾路线。
井下预防火灾应急预案

井下预防火灾应急预案
井下预防火灾应急预案内容如下:
一、火灾预防措施
1. 对井下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消防设施完好无损。
2. 严禁在井下作业场所吸烟,禁止使用明火。
3. 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妥善存放,严禁随意堆放杂物。
二、火灾应急处理
1. 发现火情立即按下火警按钮,通知现场所有人员迅速撤离。
2. 使用灭火器或其他适当工具进行初期扑救,避免火势蔓延。
3. 通知地面救援人员前来支援,做好现场指挥和协调工作。
三、事后处理
1. 确保火灾现场得到彻底扑灭后,对井下作业场所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火灾原因。
2. 对事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确保其身心健康。
3. 对于火灾造成的损失,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做好事后处理工作。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必须接受火灾应急处理培训,掌握基本的灭火知识和逃生技能。
2. 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杜绝火灾发生的可能。
抢救井下遇险人员及避灾的方法

抢救井下遇险人员及避灾的方法一、矿用自动呼救器和寻人仪矿用自动呼救器是一种供井下人员遇困境或险情自动报警呼救的安全器具。
当佩戴人员走动或工作时,仪器不报警;当人员处在静止或在险区遇到困境不动时,仪器自动发出声响报警信号(也可以手动报警),及时给营救人员提供准确的方位和地点,从而缩短营救时间,减少人员伤亡。
它主要由电源、传感器、整形延时电路、秒信号电路、讯响器等组成。
它体积小、质量轻、能随时佩戴,连续呼叫时间不少于8小时。
矿井寻人仪主要用于矿井冒顶事故的寻人、定位的救护探测仪器。
它由微型发射器和接收机(主机、耳机、接收天线)组成。
微型发射器由下井人员佩戴,安装在矿灯内,利用矿灯作电源,可以发出呼救信号。
其耗电功率小,质量轻工作稳定,操作简便,不影响矿灯的正常照明。
接收机接收信号后即可判定被困人员位置,其探测范围不小于25米。
美国有地震波和电磁波两类寻人探测器。
井下遇险者敲击巷道壁的震动波,可被安在地面的地震波接收器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就可确定遇险者的位置,控制范围可达800米,深度为300米。
假若接收器安在井下,效果更好。
电磁波寻人探测仪是利用矿灯作电源,遇险矿工向地面发出讯号,通过地面接收机,可与遇险者进行简单通话。
波兰研制的寻人仪,发射块安装在矿灯盒盖内,利用矿灯作电源,接收机为携带式的,寻人距离为40米(包括穿透煤层)。
它不但能迅速确定遇险者的准确位置,而且能够根据频率大小判断遇险者的姓名。
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避灾方法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强大的爆炸声和连续的空气震动,产生很强的高温气浪,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时候,一定要沉着,不可惊慌,也不要乱喊乱跑,并积极自救。
自救的方法是:迅速背向空气震动的方向,脸向下卧倒,头要尽量低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衣服等物盖住身体,使肉体的外露部分尽量减少。
在爆炸的一瞬间,要尽可能屏住呼吸,防止吸入大量的高温有害气体。
与此同时,要迅速取下自救器,按照操作方法把它戴好。
矿山井下避灾与互救的原则

矿山井下避灾与互救的原则在矿井发生火灾、水害、瓦斯、顶板等灾害事故以及机电、运输等意外事故的初始阶段,所波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危害一般是比较小的。
这时,既是扑灭和控制事故的有利时机,也是决定矿井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时刻。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事故发生的突然,矿领导干部和矿山救护队等一时难以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工作。
所以,井下矿工及时地应用井下避灾与急救知识积极开展急救避灾工作,对于保护自身安全,抑制灾情扩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井下避灾,就是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
井下避灾应遵守“灭、护、撤、躲”四原则(1)灭。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2)护。
当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人员安全时,或佩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3)撤。
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要以最快速度,选择最近的路线撤离灾区。
(4)躲。
如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时,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他安全地点暂时躲避,等待援救,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
矿工互救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1)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
(2)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
(3)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后搬运。
(4)伤员搬运注意事项:伤员在井下经过初步急救处理后应迅速向地面转送。
转送搬运工作应做到及时正确。
a搬运方法1)伤情不重时,可以根据情况采用扛、背、抱、扶的方法,将伤员运出事故地点,然后搭车运到地面。
2)伤情转重,如大腿骨折、大出血或休克时,一定要用担架抬送。
担架可用木板、竹疤、木棍和绳子等临时绑扎把担架准备好并放平后,两人站在伤员的一侧,其中一人抱住伤员颈部及下背部,另一人抱住伤员臀部和大腿,平稳地将伤员放在担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