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2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教案三篇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幼⼉园中班《爬⾏动物》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爬⾏动物 活动⽬标: 1、认识⼏种常见的爬⾏动物,初步了解爬⾏动物的各种爬⾏⽅式。

2、通过观察图⽚和倾听介绍,了解爬⾏类动物的基本类型,感知他们的外形特征和上⽕习性。

3、喜欢模仿动物爬⾏,注意不与同伴发⽣碰撞 活动准备: 1、《幼⼉⽤书》⼈⼿⼀册,实物展⽰仪⼀台。

2、电动爬⾏玩具,例如:长长的⽑⽑⾍。

3、师⽣共同收集各种会爬的动物或图⽚ 4、有条件的幼⼉园可以引导参观爬⾏动物馆,让幼⼉直观地感受各种爬⾏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玩具,引起幼⼉的兴趣。

——出⽰并启动⽑⽑⾍玩具,提问:“这是什么?看看他是怎么⾏⾛的? ——教师:除了⽑⽑⾍会爬,你知道还有谁也会爬⾏。

2、引导幼⼉观察阅读《幼⼉⽤书》,感知⼏种常见的认识的爬⾏动物。

——教师:画⾯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是怎样⾏⾛的? ——教师:他们⽤什么来爬⾏?怎样爬⾏? 3、引导幼⼉看图感知四类爬⾏动物,丰富幼⼉对爬⾏类动物的认识。

——⽤实物展⽰仪放⼤《幼⼉⽤书》上的画⾯,观察认识蜥蜴。

① 教师: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的?你还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 ② 教师⼩结:壁虎、变⾊龙都是蜥蜴。

壁虎有两只⼤⼤的眼睛,但是没有眼⽪,所以他的眼睛⼀直睁着的。

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

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

不过,她还会再长出⼀条尾巴来。

壁虎捉蚊⼦、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观察认识蛇。

① 教师:蛇是怎样爬⾏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的?请你学⼀学蛇爬⾏,你还知道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② 教师⼩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游动。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如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爬行动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关爱爬行动物。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爬行动物的图片、模型等,了解其特征。

2. 比较法: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比较爬行动物与其它动物的异同。

3.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认识和看法。

4. 实践法:让幼儿参与保护爬行动物的实践活动,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爬行动物的图片、模型、视频等。

2. 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观察和活动。

3. 材料:笔记本、彩笔等,用于幼儿记录和绘画。

4. 课外资源:关于爬行动物的书籍、网络资料等。

六、教学内容:1. 爬行动物的分类:让幼儿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类别,如蜥蜴、蛇、龟、鳄鱼等。

2. 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让幼儿了解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森林、沙漠、水域等。

3. 爬行动物的食物链:让幼儿了解爬行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动物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教师简要讲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3. 观察:让幼儿观察爬行动物的模型、视频等,加深对爬行动物的认识。

4. 讨论: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认识和看法。

5. 实践:让幼儿参与保护爬行动物的实践活动,如制作保护标语、签订保护协议等。

八、教学评价:1. 幼儿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爬行动物说课稿-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爬行动物说课稿-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爬行动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几种动物类群的基础上,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进一步认识。

这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动物的进化、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两栖动物,从青蛙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两栖动物的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等。

接着介绍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讲述了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像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等。

教材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将这两类动物的特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常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准确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标本以及视频资料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类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尤其是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呼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其进化意义。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动物的类群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对于动物充满了好奇,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比如在池塘边看到过青蛙,在草丛里看到过蜥蜴等。

但是,他们对这两类动物的认识还比较表面,缺乏系统的了解。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精品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精品教案
从特例到普遍,使概念体系更全面完善和系统。
【展示图片】展示青蛙与蜥蜴肺的结构示意图。
图片比较,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上的差异,建构出爬行动物呼吸的优势。
【总结】青蛙的肺结构相对简单,蜥蜴的肺,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出无数的蜂窝状的小室,其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以及气体交换的面积。甚至有的巨型蜥蜴有肌肉发达的咽喉,像风箱一样往肺内打气,从而提高呼吸效率。
拓展延伸。
环节七: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出能力。
【总结】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八: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三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蜥蜴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重要概念的内涵。
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总结】蜥蜴为体内受精,陆地上产卵,而且卵很大,内部的营养也很充分,卵黄、卵白都为幼体的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此外,卵外有坚韧的壳,防止卵内受到伤害,防止水的流失。而且个体在陆地上直接从卵发育成幼体。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避役”。
【讲解】避役俗称变色龙,能捕食昆虫,其中包括危害林木的昆虫。
【活动】学生展示其他爬行动物,互相交流。
小组间展示并交流。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及表达的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爬行动物的介绍,你能总结出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吗?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强调】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脊椎动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对水的依赖。
环节三
讲授新课:
爬行动物的特征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奇妙的爬行动物教案2冀教版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奇妙的爬行动物教案2冀教版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爬行动物重点,强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讲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如卵生、卵胎生、胎生等,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
5.爬行动物的饮食习惯:介绍爬行动物的食性,如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等,并讲解它们的食物来源。
6.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阐述爬行动物运动的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游泳等。
7.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爬行动物。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掌握爬行动物的信息技术方法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有效地搜索相关信息、如何处理和分析信息等挑战。此外,在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学生可能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疑问,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处理图片和文字等。此外,他们可能也对一些爬行动物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如恐龙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那些对电脑和互联网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掌握相关技能。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动手实践,有的喜欢理论学习,有的则喜欢探讨问题。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爬行动物表演》 (2)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爬行动物表演》 (2)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爬行动物表演》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模仿并表演爬行动物的动作;2.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协调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爬行动物的图片或玩具模型;2. 游戏道具如障碍物等。

三、教学过程:1. 班会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玩具模型,向幼儿介绍不同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蛇、龟等,并询问幼儿对这些动物是否感兴趣。

2. 游戏规则介绍: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进行表演。

然后设置一条起点线和终点线,中间放置一些障碍物。

小组成员按照爬行动物的方式沿着障碍物行进,尽量不碰到障碍物,到达终点线为胜者。

3. 学前活动:由教师指导幼儿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如身体柔软、四肢灵活等,并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的爬行动作。

4. 游戏实施:教师设置障碍物,并指挥幼儿表演爬行动物的动作沿着障碍物走到终点。

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是否正确,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游戏评价与反思: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过程,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幼儿不仅能够锻炼大肌肉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模仿爬行动物的动作,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动物,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幼儿能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扮演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能够及时给予幼儿的动作反馈,鼓励幼儿的参与和创新能力。

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评价和反思,帮助幼儿分析和总结游戏中的经验和不足,以便下次活动时能够做得更好。

总之,这个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认知能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方式。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2 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件02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2 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件02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 然而青蛙是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一、两栖动物 1.代表动物——青蛙
蝌蚪有尾,用鰓呼吸,在水中生活
青蛙有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在野外观察时,你会在稻田、池塘、溪流边的陆地上或水中发现青蛙。它如何 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呢?
一、两栖动物 1.代表动物——青蛙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习目标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各自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 构特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领悟动物与环境和谐共存 的生物学观念
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前导入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鳖
鳖俗称甲鱼,头星三角形,背甲卵圆 形,四肢扁平。人工养殖的鳖可以食 用,鳖甲可以入药,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避役
避役俗称变色龙, 能捕食昆虫,其中 包括危害林木的昆 虫。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用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药用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农业除虫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科学研究
—感谢各位同学—
鳖属水陆两栖类的变温爬行动物, 可食用也可药用, 又称甲鱼、团鱼、王八等
二、爬行动物 4.常见爬行动物
蛇属变温爬行动物,全身覆鳞,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二、爬行动物 5.爬行动物的特点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 的依赖,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 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课件.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课件.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爬行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了解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难点: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爬行动物实物或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爬行动物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a.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爬行动物的特征、分类。

b. 举例讲解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特征匹配。

4. 小组讨论:探讨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的特征a.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b. 用肺呼吸c. 卵生或少数卵胎生d. 体温不恒定2. 爬行动物的分类a. 龟鳖目b. 有鳞目c. 蜥蜴目d. 蛇目e. 鳄目3. 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a. 生活环境b. 食物来源c. 繁殖方式4.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 捕食者b. 被捕食者c. 生态工程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爬行动物,并描述其特征。

b. 简述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c. 分析爬行动物的生存策略。

2. 答案:a. 见板书设计。

b. 见板书设计。

c.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不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爬行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态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需加强对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认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爬行动物保护,了解我国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变色现象
3.蜕皮现象
三、骨骼
(一)头骨:
1.头骨顶部隆起,为高颅型
2.次生性腭:由前颌骨、 上颌骨的腭突、腭骨、 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 使内鼻孔后移。
3.枕髁:单枚枕髁
4.颞窝:
无颞孔类:古、 龟鳖
合颞孔类:兽齿类 双颞孔类:蛇、蜥蜴
上颞孔类:鱼龙类
(二)脊柱:
分化为颈、胸、腰、荐、尾; 椎体后凹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体与角膜距离及晶 体的曲度,。
2.听觉器官
内耳:瓶状囊比两栖类明显,鳄的瓶状囊有卷曲。 中耳: 外耳:骨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蛇适应穴居,骨膜、外耳道、耳咽管退化,耳柱骨 保留。
3.嗅觉器官
鼻甲骨:
犁鼻器:蜥蜴和蛇在鼻腔前面有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 叫犁鼻器。
4.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唇窝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十、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一对,以盘旋的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
楔齿蜥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一对,位于体腔背壁,一对输卵管以喇 叭口开口体腔。
体内受精: 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卵胎生:
爬行纲的主要特点
1. 体内受精,陆上产羊膜卵,彻底摆脱了生殖对水 的依赖 。
2.输尿管:
为后肾导管 原中肾导管在雄性专输精,雌性退化。
3.膀胱:
胚胎发育时,尿囊基部扩大形成尿囊膀胱,开口泄 殖腔腹壁。 鳄、蛇无膀胱。
4.盐腺:
某些爬行动物具有特殊的盐腺;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 保持水盐代谢平衡。
5.含氮废物的排除: 爬行动物的含氮代谢废物为尿酸
八、神经系统
1.大脑: 大脑壁在原脑皮和古脑皮间有椎状细胞出 现、聚集成神经细胞层构成新脑皮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适于在陆地上繁殖.拓宽了其生存环境,使其真正成 为了陆栖动物。
第二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1.体形: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2、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3、四肢强健,五指(趾),末端具爪 4、有外耳道,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
二、皮肤:
1.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皮肤腺不发达,失去呼吸 的功能
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气管和支气管分化明显。 由于胸廓的出现,增强了肺呼吸的动力。
8.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善的双循环(故变温休眠)。但心 脏分隔进一步复杂,有氧血和非氧血的混合程 度较两栖类降低。
9.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肾脏排泄器官,其完全失去 与体腔的联系,而以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 了排泄效率。
2.动脉 (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血)
肺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弓
右部 心室的中央 左侧
3.静脉
与两栖纲相似
不完全双循环。
七、排泄
1.肾脏:个体发育经历前肾、中肾阶段,成
体的一对后肾
位置:位于腹腔后部背侧,表面分叶或光 滑。
特点:肾单位多、泌尿能力强。
肾小管长、卷曲,水分重吸收能力强。
鳄、蛇两肾不对称,右肾靠前。
2.视神经纤维不仅投射到中脑,也投射到丘脑、通向大 脑,低级中枢的神经功能向大脑过渡。
3.外周神经:脑神经12对
新产生的XI脊副神经、XII舌下神经。 脊副神经分布到咽、喉、肩部肌肉; 舌下神经分布到颈部、舌部肌肉。
九、感官
1.视觉器官
1)眼睑、瞬膜和泪 腺
2)巩膜骨:具支持 作用。
3)锥状突。 4)睫状肌:改变晶
1.颈椎数目多分化为寰椎、枢椎 和普通颈椎。
2.胸廓:由胸椎、肋骨、 胸骨尾成的骨框。
爬行动物开始有胸廓!
3.荐椎:2块,加强后肢的支持和运动能力。
爬 行 动 物 的 颈 椎 和 荐 椎
4.尾椎:数量多。 蜥蜴类尾中部有一未骨化的盘状结构,避敌时在此
自截,该部位细胞有增生能力。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
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
(三)附肢骨
1.肩带:乌喙骨、 前乌喙骨、肩胛 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
2.腰 带 :髂 骨、 坐骨、耻骨围 成骨盆。
左右坐骨在中 线处联合,加 强对内脏的保 护,这种骨盆 称为闭锁式骨 盆
坐骨联合 髋臼
3.前肢:肱骨 与肩带成90度 角相关节。桡、 尺骨分离。五 趾型附肢,前 端有爪。
4后肢:股骨 与腰带成直角 相关节。胫腓 骨分离。
四、肌肉
1.皮肌: 控制鳞片的活动,完成蛇形运动
2.肋间肌:
外层为肋间外肌
内层为肋间内肌
功能:协同腹肌完成呼吸作用。
3.咬肌 闭口肌 开口肌
五、消化
1.口腔:齿 侧生齿:牙齿基部一侧以结缔组织附着在颌
骨侧面。蛇、蜥蜴
端生齿:牙齿基部以结缔组织附着在颌骨表 面。飞蜥、沙蜥
3.肺 位于胸腹腔前部背面的一对囊状结构。
(二)呼吸方式:
口咽式呼吸
水栖的种类:副膀胱
腹式呼吸 : 吸气--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腔扩大。 呼气--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廓缩小。
七、循环
1.心脏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鳄鱼已经完 全分隔成2个心室,2体动脉弓间留有一个潘氏孔。
第十八章 爬行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进化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爬行纲动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爬行纲的分类
教学重点:
1.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进化史上的意义 2. 爬行纲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羊膜卵的出现
两栖类登陆成功后有四个问题没有解决:
①陆上繁殖 ------羊膜卵 ②成体肺呼吸不完善-----完善的肺呼吸 ③保水能力很低------角质的鳞片 ④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未能真正的解决
2.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覆盖角质鳞片或骨板,有 效地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3. 四肢较两栖动物更加强健,指(趾)端具爪。 4.脊柱进一步分化,颈椎数目增加,前两枚特化为
寰锥和枢椎,头部灵活性增强。出现了两枚荐椎, 与腰带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
5. 躯干肌肉进一步复杂化,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肤肌。 6.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口腔与呼吸道明显分开。 7.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具有较两栖复杂的分隔,
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形成的齿槽内。鳄
口腔腺发达, 毒蛇的口腔腺特化为毒腺
舌 :触觉功能(鳄)、警示、捕食
石龙子的舌
变色龙的舌
2.盲肠:大肠与小肠交界处形成盲肠,盲肠与消化植物 纤维有关,植食性盲肠发达。
3.大肠与泄殖腔:有水分重吸收机能。
六、呼吸
1.内鼻孔后移到喉附近。
2.随颈部的出现,产生较长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2个支 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