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1 课程背景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系统地介绍化学工程原理、原则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理解化工过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化工工程问题。
1.3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 化学工程基本概念和化学工程计算基础
- 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
- 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
- 传递过程和传递方程
- 热平衡和传热过程
- 质量平衡和传质过程
- 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动力学
- 化工流程和装备
二、教学方法
2.1 教学形式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讲义配套进行,实践操作部分主
要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进行。
2.2 教学手段
- 理论讲授: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地观察,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工基本理论、化工过程综合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工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使学生熟悉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化工基本理论1.1 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与速率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常态1.2 物理化学基础- 热力学基本原理- 混合物热力学性质- 相平衡与相图2. 化工过程综合设计2.1 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 传热、传质、传动基本概念与数学模型- 传递过程的控制方程2.2 化工反应器设计- 反应速率与反应器类型选择- 反应器设计与优化2.3 流程流动与分离-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与控制方程- 分离技术与设备选择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等。
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考核要求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参加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材参考1. 《化工原理导论》,李鸿翔,化学工业出版社2. 《化工原理与计算》,王志刚,化学工业出版社七、参考资源1.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期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与实践案例。
2. 相关化工工艺软件:ASPEN、HYSYS等。
八、学习建议1. 加强课前预习,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2.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于化工原理的理解;3. 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4. 注重课程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培养应用能力;5. 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浙大838化工原理考研大纲

浙大838化工原理考研大纲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化工原理的大纲如下:
一、基本原理
1.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
2.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4. 过程热力学与能量平衡
二、化学工程单位操作基础
1. 分离工程基础
2. 吸附过程与设备
3. 萃取过程与设备
4. 吸收过程与设备
5. 溶剂萃取与吸附
三、化学过程模拟与优化
1. 化学过程的数学模型
2. 常规反应器模型
3. 传质与输运过程模型
4. 化学过程的优化
四、基本化工过程
1. 固体颗粒过程
2. 液相有机反应工程
3. 液-液相等速反应工程
4. 气相反应与催化工程
5. 转化与转变性质过程工程
五、化工热力学
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基础
2. 混合物热性质与热力学计算
3. 热化学计算
六、过程分析测量与控制
1. 过程分析基础与技术
2. 过程测量与仪器
3. 过程控制基础
4. 控制器设计与稳态分析
5. 过程控制与稳定性分析
七、化工系统工程
1. 过程综合与系统优化
2. 化工流程综合设计
3. 实时过程优化与控制
以上即为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化工原理的大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1.实验目的本实验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化工原理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意识。
2.实验内容(1)化学平衡实验: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观察不同反应的平衡位置的变化,并探究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2)物质的相变实验: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因素,观察物质的相变现象,并研究相变规律。
(3)化学动力学实验: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测定反应速率,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4)质量守恒实验:通过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测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能量守恒实验: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6)分离与纯化实验:通过蒸馏、萃取、结晶等分离技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与纯化,并研究不同分离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效果。
3.实验设备和材料(1)实验室基本设备:实验室平衡、恒温槽、热力实验室、玻璃仪器等。
(2)实验材料:不同溶液、固体物质,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4.实验原理与方法(1)实验原理:对每个实验,详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化工原理,包括平衡原理、动力学原理、相变原理等。
(2)实验方法: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规范,例如如何配制化学品溶液、如何调节温度等。
(3)实验数据处理:介绍实验记录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5.实验安全(1)实验室安全:强调实验室常识,包括实验室危险品的识别、储存和处置方法,紧急处理方法等。
(2)个人安全:引导学生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如眼镜、手套等。
6.实验评估与学习指导(1)实验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估,对学生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2)学习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和评估结果,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化工原理的理解。
7.实验综合实践(1)实习班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室综合实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化工原理和实验技能,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化工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
考研《化工原理》考试大纲(学术学位)

1.何潮洪,刘永忠,窦梅,冯霄.《化工原理》(上),科学出版社,2017
2.何潮洪,伍钦,魏凤玉,姚克俭.《化工原理》(下),科学出版社,2017
3.余立新,蒋维钧.《化工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姚克俭,姬登祥,俞晓梅等.《化工原理实验立体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熟练掌握简单管路、并联管路和分支管路的计算方法;
(6)掌握流速、流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流体输送机械
(1)深入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流量、压头、功率和效率等概念,熟练掌握泵的特性曲线;
(2)掌握离心泵的操作原理,理解气缚和汽蚀现象;
(3)熟练掌握离心泵选型和安装高度计算的方法;
(4)熟练掌握不同类型流体输送机械的流量调节方法;
6.传热设备(换热器)
(1)了解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换热设备;
(2)熟练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选型和设计方法;
(3)熟练掌握换热过程的强化途径;
(4)了解其它类型换热器的结构及其特点。
7.质量传递基础
(1)理解两相传质过程概念;
(2)熟练掌握相组成的各种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费克定律和分子扩散速率的计算;
(4)理解对流扩散概念,熟练掌握对流扩散速率的计算。
8.气体吸收
(1)熟练掌握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亨利定律的三种形式;
(2)熟练掌握吸收速率方程、总传质系数和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吸收塔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4)熟练掌握低浓度气体吸收塔溶剂用量和填料层高度、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专业类别:
■学术型□专业学位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章:引言- 化工原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化工原理与现代化工产业的关系- 化工原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2. 第二章:质量守恒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质量守恒的连续性方程-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3. 第三章:能量守恒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能量守恒的热力学方程-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4. 第四章:物质平衡原理- 混合物质平衡的表述与应用- 化工反应平衡的物质平衡方程- 物质平衡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5. 第五章:动量守恒原理-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动量守恒定律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6. 第六章:传质原理- 传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线性传质模型和非线性传质模型 - 传质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7. 第七章:传热原理- 传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热传导方程 - 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传热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8. 第八章: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优化化工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在工业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设计,提高其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能力。
5.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笔试和实验考核,考察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审和评分,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化工计算和分析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工艺研究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和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熟悉常见化工流程和装置,并能进行基本的工艺设计;(4)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基本知识。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进行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化工计算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基本化工实验的能力;(4)培养学生进行工艺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化工原理基础(1)化工原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化工原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化工工程中的作用;(3)化工原理与化工工艺的关系;(4)化工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化学反应原理(1)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3)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分析;(4)常见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分析。
3. 热力学原理(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函数;(3)物质的相变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分析;(4)化工热力学计算方法和实例。
4. 质量和能量传递原理(1)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质量传递的机理和计算方法;(3)能量传递的机理和计算方法;(4)质量和能量传递的实例和工程应用。
5. 化工流程与装置(1)化工流程的概念和分类;(2)常见化工流程的原理和特点;(3)化工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4)化工流程和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
6. 化工安全与环保(1)化工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常见化工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3)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4)化工安全与环保的法律和政策。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1)讲授: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辅助,全面系统地传达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机械制图》、《算法语言》、《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化工原理》是研究和探讨化工生产中大规模改变物质物理性质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研究物理加工过程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规律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这一学科中最早形成、基础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学科分支。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自学、设备实物或模型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辅。
3.课程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1)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理论。
通过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数学模型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2)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单元过程和设备”选择的能力、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具备进行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具备单元过程在操作中发生故障时如何寻找故障的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单元操作辅助计算的能力;具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3)通过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
一是针对现有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动脑分析、动手解决;二是针对现有单元操作中技术上不合理的地方,能够发现并提出改进措施,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4.课程总学时: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制药类专业110学时,其中化工原理(一)A55学时,化工原理(一)B55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基础理论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设计、设备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关系。
Δ物理量的因次、单位与单位换算:单位制与因次的概念。
几种主要单位制
(SI.CGS制.MKS工程单位制)及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单位换算的基本方式。
第一章流体流动
流体的性质:连续介质的假定、密度、重度、比重、比容、牛顿粘性定律与粘度。
牛顿型与非牛顿型流体。
流体静力学:静压强及其特性;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压强的表达方式;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离心力场中压强的变化规律。
流体流动现象:流体的流速和流量;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流体的流动型态;雷诺准数;当量直径与水力半径;滞流时流体在圆管中的速度分布;湍流时的时均速度与脉动速度;湍流时圆管中时均速度的分布;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及分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Δ 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Δ能量衡算方程;柏势利方程;Δ能量衡算方程和柏势利方程的应用。
流体阻力:Δ阻力损失的物理概念;边界层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粘性阻力与惯性阻力;湍流粘度系数;Δ沿程阻力的计算;滞流时圆管直管中沿程阻力计算;滞流时的摩擦系数;湍流时的摩擦系数;因次分析法:用因次分析法找出表示摩擦阻力关系中的数群;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Δ局部阻力的计算。
管路计算:管径的选择;Δ简单管路、并联管路及分支管路的计算;管路布置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流量与速度的测量:测速管、孔板、文丘里流量计及转子流量计的构造、原理及应用;流量计的选型、安装及使用。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概述:流体输送问题的重要性,流体输送机械的类别,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扬程、流量、效率与功率)。
离心泵:Δ离心泵的基本构造与作用原理(包括轴向推力的平衡方法及气缚现象);Δ离心泵的理论分析(离心泵基本方程,从基本方程分析离心泵的结构和性能);离心泵内各种损失);Δ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其应用;不同条件下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换算;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允许安装高度;Δ离心泵的工作点与理论调节;Δ离心泵的类型与选择。
其他类型泵:Δ往复泵的基本构造、作用原理及理论调节方法;Δ齿轮泵、螺杆泵及旋涡泵的作用原理及理论调节方法;各种泵的适用场合;Δ正位移泵与离心泵的比较。
离心式风机的特性曲线及选型。
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及固体流态化概念
概念:气态非均相物系与液态非均相物系;非均相物系分离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重力沉降:Δ颗粒沉降的基本规律(沉降过程的力学分析,自由沉降时沉降速度的计算)重力沉降器,悬浮液的沉聚过程;沉降过程的强化途径。
离心沉降:惯性离心力作用下的沉聚速度;Δ旋风分离器(基本构造.作用原理、分离效率.流体阻力、结构型式与选用);旋液分离器;沉降式离心机。
其他除尘方法及设备:电除尘、湿法除尘器、惯性除尘器、袋滤器;除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过程的特点;推动力与阻力;过滤介质;助滤剂。
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液滤机、转筒真空过滤机、过滤式离心机等。
过滤计算:过滤基本方程;Δ恒压及恒速过滤方程;Δ间歇式及连续式过滤机的计算;过滤常数的测定。
第四章传热
概述:化工生产中常见的传热过程;实现传热过程的三类设备(直接混合式,间壁式及畜热式);加热和冷却方法;载热体和冷却剂的选择;水蒸气的生产过程及其特性;饱和水蒸气表;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特点;化工中如常见的组合传热方式;稳定传热与不稳定传热。
热传导: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定律;Δ导热系数;平壁(单层与多层)的稳定热传导;Δ圆筒壁(单层与多层)的稳定热传导;串联热阻的概念。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的分析;传热边界层;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因次分析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有关准数的物理意义;Δ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采用准数关联式综合实验数据的好处,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Δ蒸汽冷凝时的对流传热(两种冷凝方式);Δ影咱冷凝传热的因素,冷凝水除器及不凝性气体的排除;Δ蒸汽冷凝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液体沸腾时的对流传热(液体沸腾传热的规律——自然对流、核状沸腾与液状沸腾,影响沸腾传热的因素,大容器沸腾及管内沸腾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Δ工业用换热器中对流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
热辐射:基本概念:斯蒂芬一玻尔茨曼定律;克希科夫定律、两固体间的相互辐射传热;高温测定中的辐射误差、设备热损失。
Δ两流体间壁传热过程的计算:传热速率方程、传热速率或热负荷的计算、平均温度差的计算、传热系数计算式的推导、总热阻与分热阻.主要热阻与非主要热阻的概念、污垢热阻、工业用换热器中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壁温的估算、利用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效法进行传热计算;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换热器:换热器的型式(夹套式、蛇管式、套管式、列管式、板式.板翘式、螺旋板式与翘片管式);特点及选型;Δ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热应力及其消除方法、设计方法)。
第五章蒸馏
精馏过程的主要问题:Δ精馏原理;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拉乌尔定律;气液平衡图;t-x(y)图与x-y图;总压对x-y图的影响;恒沸点概念;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平衡蒸馏、简单蒸馏及精馏的区别;利用t-x(y)图说明精馏原理。
Δ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理论塔板的概念;求取理论塔板数的途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提馏段操作线方程;两操作线交
点的轨迹——q线方程;逐板法及图解法求理论塔板数;不同进料状态的比较;回流比的确定(最小回流比,全回流与操作回流比);进料装置的热量衡算;确定操作压强的原则;多侧线精馏塔的操作线;塔釜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时的操作线;理论塔板数的捷算法;等板高度;分凝器应用场所。
间歇精馏的基本概念:特殊精馏,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的原理、流程、应用和场合;水蒸汽蒸馏的基本概念及适用场合。
多组分精馏的特点。
第六章吸收
概述:吸收在化工中的应用;吸收剂、吸收质与惰性气体;填料塔的构造;吸收过程的主要问题。
Δ吸收的基本理论: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相组成的各种表示方法与相互换算;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亨利定律;影响吸收相平衡的因素);吸收过程的调节。
Δ单相流体中的传质机理(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扩散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在气相及液相中的稳定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对流扩散);两相流体间的传质机理;双膜理论;吸收速率方程(以不同浓度表示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传质系数和推动力的严格对应关系及传质系数的换算,传质系数和传质分系数的关系)。
Δ吸收塔的计算:吸收剂的选择;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液气比及吸收剂用量。
塔填料的选择: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图解积分法、对数平均推动力法、传质单元高度法等),板式吸收塔理论板数的计算。
吸收分系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的经验式。
解吸过程与吸收过程的对比。
第七章塔的设备
概述:塔设备的一般要求;塔设备的分类;填料塔与板式塔的特点。
板式塔的基本结构,有降液管式(塔板流动型式,降液管及溢流堰,板型——泡罩塔、筛板塔.浮阀塔.舌形和浮舌形塔、浮动喷射塔等);穿流式(筛孔及栅缝式穿流板)。
有降液管板式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堰上的液流高度:降液管内液面高度;负荷性能图.
浮阀塔的设计计算:塔径、塔板间距、液流程数、溢流装置、塔板布置;板上的浮阀数和开孔率、塔板压降和淹塔情况校核、雾沫夹带和漏
液的校核.浮阀塔的负荷性能图。
填料塔:填料:填料塔内的流体力学特性;液泛速度与塔径计算;最小喷淋密度的校核;填料层的压强降;填料塔的其他构件。
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及塔设备的选型。
第八章干燥
概述:干燥过程的应用;干燥方法(对流加热干燥、接触加热干燥、辐射加热干燥、介电加热干燥.冷冻干燥);对流干燥的流程;干燥过程的实质。
Δ湿空气的状态参数与湿度图;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湿含量、相对湿度、焓、比热、比热容、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湿空气的湿度图的作法与应用。
Δ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湿物料中水分含量的表示法;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利用湿度图求空气状态变化的方法;干燥器出口空气状态的选定原则;干燥器的热效率。
Δ固体物料的干燥机理: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根据干燥速率曲线分析干燥过程的机理(等速干燥阶段、降速干燥阶段、临界湿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干燥过程可能对物料质量产生的影响:干燥条件的选择.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的计算。
干燥设备,厢式干燥器、气流干燥器、沸腾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干燥器的选型。
干燥器的设计举例,气流干燥器的计算。
☆空气湿度的调节方法。
第九章实验课程内容(* 注:初试不包括第九章实验课程的内容,但复试包括)
1、绪论
2.测量仪表及测量方法简介
3、流体流动型态的观察与测定、柏势利方程实验
4、管道阻力测定
5、离心泵性能的测定
6、过滤实验
7、传热实验
8、吸收实验
9、干燥实验10.精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