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周易》

合集下载

白话易经全文

白话易经全文

白话易经全文易经学习入门-——-何为易经:何为易经:易经: 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易经广大精微无所包容上古的伏羲氏“仰视、俯视、广角”——创造八卦图中古的周文王—-六十四卦周易近古的孔子-—做十翼——易经是集体创作的。

易经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伦道德,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现代人学习易经的实际意义:1、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2、具有神秘性道德性3、求同存异何为阴阳:太阳是阳,月亮是阴 ;春夏是阳,秋冬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大拇指是阳,四指是阴单数是阳,双数是阴——头是阳,脚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发芽时阳,叶子是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阴阳是分不开的,阴阳合一!中国人是同时说两句话的,一阴一阳“不以成败论英雄。

成者为王,败者寇;礼让为先,当仁不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阴阳.阴阳是相对的,它是会变动的,阴阳是合一的。

阳代表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两仪图表示:1、它是圆的 2、不要去伤害别人3、阴阳互动.阳在先阴在后,八卦图中纯阳卦在上,纯阴卦在下,男人是阳,女人是阴,男尊女卑的思想正确?不正确,天高高在上,地低低在下,本来就是事实,天就比地尊贵吗?地球最大的功能就是把天紧紧的拉住,大地不说话,把天捧的高高的,天都听大地的.因此母亲就称为大地.我们为何称为中华,中就是太极。

华就是生的“两仪、四相、八卦"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中,就是太极,就是仁,仁就是一阴一阳。

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一切一切都是太极!何为太极:伏羲氏的一画开天一生二,二合一.创造出阴阳符号,和八卦图!太极:太由大和小构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称为太极!是孔子起的.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的平台。

一阴一阳. 相互交替不断转换。

(亦有太极是生两仪.——孔子)太极就是宇宙万事万相共同的基因。

道法自然,易经中的吉凶,吉就是顺其自然凶就是不顺其自然。

变的当中有个不变的东西叫规律。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

(完整版)六十四卦速查表(带卦象)

(完整版)六十四卦速查表(带卦象)

上卦下卦1乾天2兑泽3离火4震雷5巽风6坎水7艮山8坤地《周易六十四卦速查表》1乾2 兑泽3 离火4 震雷5 巽风6 坎水7 艮山8 坤地天乾为天泽天夬火天大有雷天大壮风天小畜水天需山天大畜地天泰天泽履兑为泽火泽睽雷泽归妹风泽中孚水泽节山泽损地泽临天火同泽火革离为火雷火丰风火家人水火既济山火贲地火明夷人天雷无火雷噬嗑震为雷风雷益水雷屯山雷颐地雷复泽雷随妄天风姤泽风大雷风恒巽为风水风井山风蛊地风升火风鼎过天水讼泽水困火水未济雷水解风水涣坎为水山川蒙地水师天山遁泽山咸火山旅雷山小过风山渐水山蹇艮为山地山谦天地否泽地萃火地晋雷地豫风地观水地比山地剥坤为地一、乾为天卦:困龙得水卦辞: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

所有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

推断:词讼和吉,病人痊愈,功名有成,求名大吉。

乾者健也。

刚健不曲中正之谓,故有困龙得水之象。

夫困龙得水者,乃是一条蛟龙,久困渊中不得伸展,忽然天降大雨,得雷鸣而起,任意飞奔。

占此卦者时来运转之兆也。

“象曰”蛟龙久困在渊中,一日飞奔起半空,来往飞奔能变化,从今有祸不能凶。

往日柴世宗推车贩伞,久不遇时,曾占此卦,今结果有郭威绝嗣,将位让于给他,身居大位。

就如困龙得水之象。

“诗曰”龙腾活理闲沙漠,曾受虾戏在人间,已到雷声风雨至,四周八方都安全。

“断曰”大吉之课,无不欢乐,上人见喜,诸事不错。

二、天风姤卦:他乡遇友卦辞:他乡遇友喜气欢,须知运气福重添。

自今交了顺畅运,向后保留不有关。

推断:功名有成,家宅安全,失物得见,占病不如。

姤者遇也,萍水相遇,有他乡遇友之象。

所谓他乡遇友者,是行人久困在外,举目无亲,偶遇一友相亲相爱,甚是愉悦,占此卦者,时来运转之兆也。

象曰:困穷他乡志不伸,忧虑孤单到于今,时来只因逢知友,面对相谈大放心。

往日魏国人范睢避难秦国,曾占此卦,果然遇一故友,推荐秦王重用之,封为丞相,应了他乡遇友之卦。

诗曰:他乡遇友喜气欢,须知运气福重添,自今交了顺畅运,向后管保不有关。

(完整版)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全文)

(完整版)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全文)

邵伟华周易预测学作者:邵伟华01章基本理论和方法周易预测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通用的一种方法。

它的特点是起卦方法比较灵活随意;断卦或依据卦象,或依据地支装上六亲用生克之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加之其测之人断事准确性又较高,故而倍受大家喜爱。

但有不少人说自己学习周易多年了,至今仍不得要领,断起卦来不知从何处下手。

从反映的问题看,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卦理不明,知其法而不知其理;二是诸书所讲的方法和理论比较混乱,前后不能保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三是对《梅花易数》和《六爻课》两种方法相列互混淆不清。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眉目,尽快学会断卦,本讲义针对以上问题对予以讲解,并着重重对六爻的理论和方法从概念和运用上进行详细论述。

02章《梅花易数》与《六爻yao课》的区别用《梅花易数》和用《六爻课》断卦方法有何区别?同一件事用两种方法分别而断,其结果是否相同?这是不少读者所询问半感迷惑的问题。

其原因一是看有关的书多了,杂了;二是现代有些书上举例,把两种方法混淆应用;三是出于《大衍卦》预测方法之因。

在此有必要予于澄清和说明,否则,它将有碍于大家对这两种预测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用梅花易数断卦和用六爻断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因为梅花易数是用体卦和用卦与变卦之间生克关系和万物类象来断的;而所摇的六爻卦则是用五行生克的方法去断的。

用梅花易数预测是看上卦和下卦,体卦与用卦,上互与下互(包括变卦之互间,上卦与变卦,下卦与变卦,上互与下互,下互与下互之间的生克关系。

同时返要看各卦之间的形态关系和生克关系。

对这些要凭看、想、象,然后把看想象串联在一起构成连锁反映,同时还要把时空、反应、第一感觉结合在一起思维之后方可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若这些环节中有一处出现误差,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学习目的:★用摇卦方法预测,则完全是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进行的。

它是看世爻、用爻、应爻、变爻、日、月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

它的准确度完全来源于预测者对五行生克制化的熟练程度。

《易经》原文完整版

《易经》原文完整版

《易经》原文完整版《易经》易经,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宇宙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和辩证思想的哲学典籍,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博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生命、自然、科学、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简介《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周易》相传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

“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预测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为孔子所撰。

周易,所谓周者:一为“周代”,二为“周普”。

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

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易”者,“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三字经(完整版)

三字经(完整版)

《三字经》完整版全文带拼音rén zhī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dào guìyǐ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xīmèng mǔ zélín chǔ zǐbùxué duàn jī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āng jiāo wǔzǐ míng jùyáng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yǎng bújiào fùzhīguò jiào bùyán shīzhī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zǐbùxué fēi suǒyí yòu bùxué lǎo héwéi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yùbùzhuó bùchéng qì rén bùxué bùzhī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yǒu xílǐy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xiāng jiǔ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qīn suǒdāng zh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róng sìsuì néng ràng lí dìyúzhǎng yíxiān zhī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shǒu xiào tì cìjiàn wén zhīmǒu shù shímǒu wén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yīér shí shí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sān cái zhě tiān dì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yuè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zǐqīn fūfùshùn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yuēchūn xià yuēqiūdōng cǐsìshí yùn bùqió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yuēnán běi yuēxīdōng cǐsìfāng yìng hūzhōng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yuēshuǐhuǒ mùjīn tǔ cǐwǔháng běn hūsh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shígān zhě jiǎzhìguǐ shíèr zhī zǐzhìhài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yuēhuáng dào rìsuǒchán yuēchìdào dāng zhōng quán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chìdào xià wēn nuǎn jí wǒzhōng huá zài dōng běi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hán yùjūn shuāng lùgǎi yòu gāo yuán zuǒdàhǎi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yuējiāng hé yuēhuái jì cǐsìdú shuǐzhījì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yuēdài huá sōng héng héng cǐwǔyuè shān zhīmíng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gǔjiǔzhōu jīn gǎi zhì chēng xíng shěng sān shíwǔ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yuēshìnóng yuēgōng shāng cǐsìmín guózhīliáng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yuērén yì lǐzhìxìn cǐwǔcháng bùróng wěn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dìsuǒshēng yǒu cǎo mù cǐzhíwù biàn shuǐlù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yǒu chóng yú yǒu niǎo shòu cǐdòng wù néng fēi zǒu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jì cǐliùgǔ rén suǒshí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mǎniúyáng jīquǎn shǐ cǐliùchù rén suǒsì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yuēxǐnù yuēāi jùài wùyù qīqíng jù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qīng chìhuáng jíhēi bái cǐwǔsè mùsuǒshí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suān kǔgān jíxīn xián cǐwǔwèi kǒu suǒhán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shān jiāo xiāng jíxīng xiǔ cǐwǔxiù bísuǒxiù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páo tǔgé mùshíjīn yǔsīzhú nǎi bāyīn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yuēpíng shǎng yuēqùrù cǐsìshēng yítiáo xié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gāo zēng zǔ fùér shēn shēn ér zǐ zǐér sūn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zìzǐsūn zhìxuán zēng nǎi jiǔzú rén zhīlún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fùzǐēn fūfùcóng xiōng zéyǒu dìzégōng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zhǎng yòu xù yǒu yǔpéng jūn zéjìng chén zézhōng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cǐshíyì rén suǒtóng ng shīxù wùwéi bèi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zhǎn qíshuāi dàxiǎo gōng zhìsīmá wǔfùzhōng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lǐyuèshè yùshūshù gǔliùyì jīn bùjù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wéi shūxué rén gòng zūn jìshízì jiǎng shuōwén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yǒu gǔwén dàxiǎo zhuàn lìcǎo jì bùkěluàn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ruòguǎng xué jùqífán dàn lüèshuō néng zhīyuán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fán xùn méng xūjiǎng jiū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dòu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wéi xuézhě bìyǒu chū xiǎo xuézhōng zhìsìshū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lún yǔzhěèr shípiān qún dìzǐ jìshàn yán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mèng zǐzhě qī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rén yì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zuòzhōng yōng nǎi kǒng jí zhōng bùpiān yōng bùyì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zuòdàxué nǎi zēng zǐ zìxiūqí zhìpíng zhì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zhōng shūshú xiào jīng tōng rúliùjīng shǐkědú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shīshūyì lǐchūn qiū hào liùjīng dāng jiǎng qiú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cáng yǒu zhōu yì sān yìxiáng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yǒu shìmìng shūzhīào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wǒzhōu gōng zuòzhōu lǐ zhùliùguān cún zhìtǐ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dàxiǎo dài zhùlǐjì shùshèng yán lǐyuèbèi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yǒu guófēng yǒu yǎsòng hào sìshī dāng fěng yǒng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shījìwáng chūn qiūzuò yùbāo biǎn biéshàn è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shì yǒu gǔliáng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ěr yǎ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jīng xùn cǐmòxiān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gǔshèng zhù xiān xián zhuàn zhùshūbèi shísān jīng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zuǒzhuàn wài yǒu guóyǔ héqún jīng shùshíwǔ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jīng jìmíng fāng dúzǐ cuōqíyào jìqíshì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wǔzǐzhě yǒu xún yáng wén zhōng zǐ jílǎo zhuāng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jīng zǐtōng dúzhūshǐ kǎo shìxì zhīzhōng sh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zìxīnóng zhì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zài shàng shì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xùn chēng shèng shì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xià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xiàchuán zǐ jiātiān xià sìbǎi zǎi qiān xiàshè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tāng fáxià guóhào shāng liùbǎi zǎi zhìzhòu wáng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zhōu wǔwáng shǐzhūzhòu bābǎi zǎi zuìcháng jiǔ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zhōu gòng hé shǐjìnián lìxuān yōu suìdōng qiān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zhōu dào shuāi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shǐ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bàqiáng qīxióng chū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yíng qín shì shǐ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hàn zhēng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gāo zǔxīng hàn yèjiàn zhì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guāng wǔxīng wéi dōng hàn sìbǎi nián zhōng yúxiàn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wèi shǔwú zhēng hàn dǐng hào sān guó qìliǎng jìn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sòng qíjì liáng chén chéng wéi nán cháo dūjīn líng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ī yǔwén zhōu xīng gāo qí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dài zhìsuí yītǔyǔ bùzài chuán shītǒng xù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táng gāo zǔ qǐyìshī chúsuíluàn chuàng guójī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èr shí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èzhī guónǎi gǎi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liáng táng jìn jíhàn zhōu chēng wǔdài jiēyǒu yóu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zhào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shíbāchuán nán běi hùn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liáo yǔjīn jiēchēng dì yuán mièjīn juésòng shì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yútúguǎng chāo qián dài jiǔshínián guózuòfèi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dài chéng zǔ qiān yān jīng shíliùshì zhìchóng zhēn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quán yān sì kòu rúlín lǐchuǎng chū shén qìfén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qīng shìzǔ yīng jǐng mìng jìng sìfāng kèdàdìng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yóu kāng yōng lìqián jiā mín ān fù zhìjìkuā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dào xián jiān biàn luàn qǐ shǐyīng fǎ rǎo dūbǐ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tóng guāng hòu xuān tǒng ruò chuán jiǔdì mǎn qīng mò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gémìng xīng fèi dìzhì lìxiàn fǎ jiàn mín guó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gǔjīn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luàn zhīxīng shuāi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shǐsuīfán dúyǒu cì shǐjìyī hàn shūèr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hòu hàn sān guózhìsì jiān zhèng jīng cān tōng jiàn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完整版)周易六十四卦图(全)

(完整版)周易六十四卦图(全)

周易六十四卦图
此图可自行编辑
乾(天) 兑(泽) 离(火) 震(雷) 巽(风) 坎(水) 艮(山) 坤(地)

乾为天泽天夬火天大有雷天大壮风天小畜水天需山天大畜地天泰

天泽履兑为泽火泽睽雷泽归妹风泽中孚水泽节山泽损地泽临

天火同人泽火革离为火雷火丰风火家人水火既济山火贲地火明夷

天雷无妄泽雷随火雷噬嗑震为雷风雷益水雷屯山雷颐地雷复

天风姤泽风大过火风鼎雷风恒巽为风水风井山风蛊地风升

天水讼泽水困火水未济雷水解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地水师

天山遁泽山咸火山旅雷山小过风山渐水山蹇艮为山地山谦

天地否泽地萃火地晋雷地豫风地观水地比山地剥坤为地。

《三字经》原文(完整版)

《三字经》原文(完整版)

《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zhu)。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zhuo),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ti),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wen 乱)。

稻粱菽,麦黍(shu)稷(ji)。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shi)。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pao)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dou)。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yong),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gu)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cuo)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xun)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xi)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完整版)经史子集分类

(完整版)经史子集分类

经部十三经(13种)00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00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00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00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00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00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00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008.《春秋公羊传》——三科九旨,一统大同00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豕,是非难辨010.《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0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0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013.《孟子》——民贵君轻,王道荡荡其他(7种)014.《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015.《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016.《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017.《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018.《白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019.《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020.《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史部二十六史(26种)02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02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02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02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025.《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02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02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028.《梁书》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习02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03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03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03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03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03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03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03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03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03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03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04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041.《辽史》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042.《金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人意04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无比,其陋无敌044.《明史》清•张廷玉等——一波三折,百年乃成04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一人之力,千钧之功04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别杂史(24种)047.《逸周书》——收之圣人,失之圣人048.《国语》——风云一代,春秋八国049.《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方,睥睨天地050.《列女传》汉•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051.《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小说052.《越绝书》后汉•袁康——吴言越语,君问臣答053.《人物志》三国魏•刘邵——知人善任,书中伯乐054.《华阳国志》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055.《山海经》——山中奇谭,海外奇观056.《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生面,妙不可言057.《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香犹闻05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遐方异俗,绝壤殊风059.《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隋炀一世,烟花一现060.《贞观政要》唐•吴兢——君贤臣忠,长治久安06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062.《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宋元易鼎,蒙汉交锋063.《五代史补》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足补史064.《蛮书》唐•樊绰——滇水之边,云天之南065.《吴地记》唐•陆广微——大唐江南,全景苏州066.《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方067.《通典》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068.《史通》唐•刘知几——为史者宜置于座右069.《桯史》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非070.《文史通义》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野史(14种)071.《穆天子传》——思接千里,神驰八极072.《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兴废始末,焕焉在目073.《唐摭言》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074.《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075.《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老076.《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077.《靖康传信录》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078.《蒙鞑备录》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079.《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弯弓大漠,立马中原080.《元朝秘史》元•佚名——黄金家族黄金册081.《备倭记》明•卜大同辑——空言空语,纸上谈兵08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比正史083.《南明野史》清•三馀氏——江山已逝,苟延残喘084.《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目录(6种)085.《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086.《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087.《书林清话》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088.《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89.《书目答问》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09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经史子集,纲举目张子部诸子(30种)091.《老子》春秋•李耳——道不可道,玄之又玄092.《庄子》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093.《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名不符实094.《韩非子》战国•韩非——人非有爱,法本无情095.《淮南子》西汉•刘安——荟萃诸子,旁搜异闻096.《列子》战国•列御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097.《墨子》战国•墨翟——兼爱其仁,非攻其义098.《荀子》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09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00.《文子》春秋•辛钘——杂糅百家,道为其旨101.《关尹子》春秋•关尹——九阳至极,大道其成102.《鹖冠子》战国•鹖冠子——深浅莫测,真伪难辨103.《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一字千金104.《晏子春秋》战国•晏婴——传记鼻祖,小说滥觞105.《管子》战国•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06.《商君书》战国•商鞅——任法明术,强兵弱民107.《慎子》战国•慎到——天道因循,贵势尚法108.《尹文子》战国•尹文——名有三科,法有四程109.《邓析子》春秋•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110.《论衡》东汉•王充——疾虚妄,斥鬼神111.《盐铁论》西汉•桓宽——朝野对话,官民争胜112.《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113.《申鉴》东汉•荀悦——政之大经,法教而已114.《新论》汉•桓谭——生死相待,形神相依115.《新书》西汉•贾谊——伤逝贾子,绝代鸿文116.《孔丛子》汉•孔鲋——圣人之言,后世之教117.《太玄经》汉•扬雄——玄生万物,九九归一118.《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119.《刘子》北齐•刘昼——礼教为先,无为是务120.《金楼子》梁•萧绎——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儒家(10种)121.《法言》西汉•扬雄——儒学正统,孔圣独尊122.《说苑》西汉•刘向——分门别类,稽古谈史123.《新序》西汉•刘向——嘉言懿行,可叹可敬124.《新语》汉•陆贾——秦所以亡,汉所以兴125.《忠经》汉•马融——天下至德,莫大乎忠126.《孔子家语》汉•佚名——孔氏家学,源远流长127.《朱子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128.《传习录》明•王阳明——心外无学,传而习之12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身边之事,日常之理130.《一贯问答》明•方以智——一以贯多,不妨矛盾释家(10种)131.《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万事皆空,当如是观132.《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众心本净,修禅自明133.《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无量,往生极乐134.《肇论》东晋•僧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135.《法苑珠林》唐•道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136.《坛经》唐•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37.《童蒙止观》隋•智顗——止以收心,观以启悟138.《弘明集》梁•僧祐——道以人弘,教以文明139.《祖堂集》五代•静、筠禅僧——中土失传,海外遗踪140.《五灯会元》宋•普济——佛法如灯,代代相传道家(10种)141.《抱朴子》晋•葛洪——求仙炼丹,谈玄论道142.《无能子》唐•无名氏——天地无心,万物同归143.《化书》五代•谭峭——化之为道,流转无穷144.《太平经》——木兰树下,神人问答145.《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摄道藏之英,略诸子之奥146.《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内外兼修,天人合一147.《老子想尔注》——道为至尊,积善成功148.《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149.《海内十洲三岛记》汉•东方朔——海上有仙山,虚无缥缈间150.《真诰》南朝梁•陶弘景——众真降授,三君手书杂家(25种)151.《吴子》战国•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52.《鬼谷子》——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153.《三略》旧题汉•黄石公——揽英雄之心,立不败之地154.《六韬》旧题周•姜尚——文韬武略,兵书之祖155.《素书》三国•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56.《忍经》元•吴亮——一忍成仁,百忍成圣157.《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158.《梦溪笔谈》宋•沈括——走笔天下,纵谈百科159.《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医,岐伯释疑160.《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医科圣典,药学大全161.《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画宗六法,气韵为上162.《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画史之祖,遗泽千秋163.《法书要录》唐•张彦远——意在笔先,法成书后164.《海岳名言》宋•米芾——别寻蹊径,独阐精微165.《林泉高致》宋•郭熙——近水遥山皆磊落166.《棋经十三篇》宋•张拟——成败纵横界,生死黑白间167.《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大唐之音,歌舞升平168.《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文两倾国169.《茶经》唐•陆羽——临溪烹茗,缓缓醉矣170.《酒经》宋•朱肱——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171.《随园食单》清•袁枚——烹天下美食,品人间至味172.《九章算术》汉•张仓——一问一答,百题百解173.《氾胜之书》汉•氾胜之——农耕之本,趋时得法174.《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方圆,丈量天地175.《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天工巧夺,开物成务笔记(25种)176.《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魏晋风流,尽收眼底177.《大唐新语》唐•刘肃——事关政教,言涉文词178.《幽闲鼓吹》唐•张固——偶记君臣事,尽话朝野闻179.《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180.《北梦琐言》宋•孙光宪——孤唐五代,乱世碎影181.《唐语林》宋•王谠——唐人世说,风俗可辨182.《容斋随笔》宋•洪迈——笔记之珍,南宋之冠183.《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放翁虽老,其学弥高184.《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博而匪滥,醇而寡疵185.《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千古繁华一梦中186.《湘山野录》宋•文莹——佛家闲笔,野外别传187.《梦粱录》宋•吴自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188.《铁围山丛谈》宋•蔡絛——边城梦回,流人呓语189.《渑水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士林清议190.《唐才子传》元•辛文房——诗才济济,诗风泱泱191.《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光照西土,风越南疆192.《古今风谣》明•杨慎——古今多少事,且听风中谣193.《陶庵梦忆》明•张岱——前尘已逝,往事堪嗟194.《旧典备征》清•朱彭寿——大清国故,殚见洽闻195.《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读古人之书,揣今世之争196.《廿二史劄记》清•赵翼——考正史之得失,究历代之兴废197.《陔馀丛考》清•赵翼——读书偶得,治学深究198.《广东新语》清•屈大均——粤风岭俗,身经目睹199.《日知录》清•顾炎武——生平志业,皆在其中200.《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类书(5种)201.《艺文类聚》唐•欧阳询——随类从事,因事辑文202.《初学记》唐•徐坚——非止初学,可为终身203.《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天地人物,包罗万有204.《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故事渊薮,小说大成205.《七修类稿》明•郎瑛——考辩史馀,论载典外小说(25种)206.《搜神记》晋•干宝——谁道天下无神,且看人间有鬼207.《游仙窟》唐•张鷟——误入神仙地,迷堕温柔乡208.《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说鬼谈狐,入世三分209.《断鸿零雁记》民国•苏曼殊——行云流水,孤僧情悟210.《西游记》明•吴承恩——求心证性,历难成佛211.《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官逼民反,替天行道21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青梅煮酒,谁是英雄213.《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酒色财气,四大皆空214.《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世事多讽,喻以导愚215.《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世情多舛,警以劝俗216.《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世人多醉,醒以戒心217.《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重翻旧曲,再酿新蒸218.《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世风日下,近事堪忧219.《型世言》明•陆人龙——末世颓风,树型正俗220.《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楩——口传心授,话皆有本221.《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革殷命222.《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撰冯梦龙、蔡元放改编——春秋争霸,战国称雄223.《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十年辛苦,字字血泪224.《儒林外史》清•吴敬梓——魃魅魍魉,毫发毕现225.《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冤仇相报,两世姻缘226.《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月华空驻水空流227.《七侠五义》清•石玉昆——除暴安良,快意恩仇228.《老残游记》清•刘鹗——棋局已残,吾国已老229.《侠义风月传》清•名教中人——窈窕淑女,侠士好逑230.《孽海花》清•曾朴——孽海浮沉,早登觉岸集部总集选集(18种)231.《文选》梁•萧统编——文选烂,秀才半232.《六朝文絜》清•许琏——风月无边,黯然销魂233.《骈体文钞》清•李兆洛——俪句偶语,片金漱玉23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至文,入我毂中235.《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子怀楚236.《玉台新咏》陈•徐陵——艳歌多寂寞,离恨不堪闻237.《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一编尽览238.《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诗家胜境,气象万千239.《敦煌变文》——佛家俗讲,圣窟遗稿240.《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独辟蹊径,别寻理趣241.《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宗唐承宋,风味自成242.《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诗教温柔,人伦敦厚24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浮辞尽弃,艳歌莫论244.《全唐五代词》——词坛初景,春光烂漫245.《全宋词》——词坛盛景,风华绝代246.《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词坛晚景,夕阳无限247.《挂枝儿》明•冯梦龙——语笑天然活生香248.《晚清文选》——世上风云,笔底波澜别集(10种)249.《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贵胄清华,超然高蹈250.《陶渊明集》晋•陶潜——归去来兮,采菊东篱251.《韩愈集》唐•韩愈——才雄百代,文动八表252.《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文道合一,不平则鸣253.《欧阳修集》宋•欧阳修——天地自在,山水从容254.《苏轼集》宋•苏轼——大江东去,千古风流255.《张载集》宋•张载——天地立心,万世太平256.《元好问集》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257.《王阳明集》明•王守仁——心外无物,知行合一258.《人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戏曲(7种)259.《西厢记》元•王实甫——一见钟情,终成眷属260.《窦娥冤》元•关汉卿——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261.《琵琶记》元•高明——琵琶弦断,谁人堪听262.《牡丹亭》明•汤显祖——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263.《娇红记》明•孟称舜——生死相随,不离不弃264.《桃花扇》清•孔尚任——桃花扇底烟尘绝265.《长生殿》清•洪昇——此恨绵绵无绝期文论(15种)26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体大思精,笼罩群言267.《文笔要诀》唐•杜正伦——虚字助词,句首何用268.《诗品》梁•锺嵘——诗分三品,人分三等269.《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诗中有品,品中有诗270.《文镜秘府论》日•遍照金刚——六合四声,诗格大成271.《本事诗》唐•孟棨——不究其根,孰明厥义272.《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追本溯源,望题思义273.《六一诗话》宋•欧阳修——诗话先河,醉翁绝笔274.《瓯北诗话》清•赵翼——五代十家,诗坛独步275.《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276.《本事词》清•叶申芗——词缘于事,情动于中277.《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豪怀不肯同零落278.《人间词话》清•王国维——人间阅尽,境界天开279.《闲情偶寄》明•李渔——信手拈来,皆成妙旨280.《宋元戏曲史》清•王国维——曲学祧祖,风气首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2、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4、俗话说:礼轻情谊重; 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5、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周易》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要具有博 大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超凡气度。
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破立勇气。 《周易》认为变革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没有 变革就没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说得上是变革。
⑷以人为本、重生利物的仁爱思想。 《周易》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讲“重生”,也 讲“利物”之德。
观梅占
邵康节
邵康节 (康节为谥 号) 名雍,字尧夫。
宋朝时代的著名卜 士。
是中国占卜界的主 要代表人物
《梅花易数》
观梅占
今二雀争枝坠地, 怪也。
推测——有女 子折花,园丁 不知而遂之, 女子失惊坠地, 遂伤其股。
辰年五数 十二月十二数 十七日十七数 共三十四数 2取兑 申时九数 共四十三数 3取离
者使用的占卜书。
在性质上,《周易》 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 后来,由于《易传》的 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 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 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 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 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 其影响深远光大。
二、《周易》的成书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艺文志》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周易》的性质
《周易》的成书

《周易》的结构★

《周易》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如何占卜
一、《周易》的性质

远古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
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
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
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
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
1、卦符(卦画)
(阳)与 易》的基本卦画符号。
(阴)两个符号是《周
“易有太 极,是生 两仪,两 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 卦。”
伏羲八卦次序图(宇宙的生成过程)
2、八卦 由阴阳两个符号连叠三层而构成的图形。用这
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风、火、水、 山、泽”等物象。
(乾) (坤) (震) (巽)
泽火革
兑金为体,离火克之。互中巽木, 复生起离火,则克体之卦气盛。兑 为少女,因知女子之被伤,而互中 巽木,又逢乾金、兑金克之,则巽 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有伤股之应。 幸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女子但 被伤,而不至凶危也。
反目成仇
《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三羊开泰 三阳开泰
“三阳”意为春天开始。根据“泰卦”的释义, 引申为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三阳开泰”,或“三 阳交泰”、“三羊开泰”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 福的吉利之辞。
《周易·系 辞上》:
中华文化的奇葩: 《周易》
“《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是一 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组成的。同时,又 加上以后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 ,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都还发着 神秘的幽光。”

—— 郭沫若
三阳开泰
否极泰来
仁者见仁 知者见知 群龙无首 洗心革面
立竿见影
革故鼎新
防微杜渐
兑 泽 悦 少女 口 羊
3、六十四卦
把八个单卦,按照上下 两两组合,就可以得出64
种组合方式,即六十四 卦,又称复卦。
每一个复卦都是由六 个爻组成的,所以复卦又
称为六爻。
晋卦
上 离
下 坤

如何看卦读卦?
上六 六五 六四 六三
九二 初九
小过
上六
六五 九四 九三 六二 初六
六十四卦结构 《周易》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
伏羲 是中国神话中 的人物,又被称为我国 的人文初祖。相传他一 画开天,画出了八个卦。 在他统治的时代,《周 易》只有八个符号,没 有任何文字。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文王 是周族的首
领,因反对商纣王被囚 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 县内),传说被囚期间 把伏羲的八卦演化为六
十四卦并加上卦爻辞,
因此司马迁说“文王拘 而演《周易》”。
羑里城的周文王像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孔子 是我国著名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又是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按照 传统的说法,《易传》是 他晚年创作的。从下述文 献可见孔子与《易》学: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
每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 例说:中孚
视频:
随卦解读——《择善而从》_ 曾仕强
四、《周易》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周易》之所以被如此的重视,首先是因 为它特殊的符号体系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确立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 范畴,建构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辩证法体系。
阴阳鱼太极图
有趣的互相矛盾的俗语
(坎) (离) (艮) (兑)
伏羲八卦方位图
八 卦 的 基 本 象 征 物
视频:
《八卦定乾坤》—曾仕强
16
八卦属性表
卦自 名然
特 性
家人
肢 体
动 物
乾天 健 父
首马
坤地 顺 母
腹牛
震 雷 动 长男 足 龙
巽 风 入 长女 股 鸡
坎 水 陷 次男 耳 猪
离 火 附 次女 目 雉
艮 山 止 少男 手 犬
6、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俗话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可俗话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易》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⑴天人合一、致中和的和谐观念。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 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伏羲八卦 文王64卦
孔子《易传》
三、《周易》的结构
《周易》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构成。
1、《易经》:符号系统(六十四卦) 文字系统(卦辞和爻辞)
2、《易传》:共十篇,被附在经后来解释经, 其作用和形式犹如鸟的翅膀一般,所以叫“十 翼”。即《系辞》上下、《彖辞》上下、《象》 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 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