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 教学大纲

宗教学  教学大纲

宗教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英文):宗教学;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思想政治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重在讲解并评估宗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本课程的目标有二:1、掌握宗教与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2、应用宗教学与国际关系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不断演进的国际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当今涉宗教国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以当下热点的宗教生活问题基本的案例进行理论的研讨和案例的分析。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宗教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思维,从宗教学的视角去思考宗教生活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的考核考试由平时成绩(40%)和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60%)两部分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考勤、参与度、课堂讨论(Presentation)和平时作业等方。

宗教概论授课纲要07-3

宗教概论授课纲要07-3

宗教学概论(授课纲要)教材:《宗教概论》段德智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翟志宏、黄超前言(第一讲)第一章宗教的起源(第二讲)第一节宗教的迷宫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三讲)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第三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第四、五、六讲)第一节犹太教概论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第四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第七、八、九讲)第一节印度教概论第二节佛教概论第二节道教概论第五章宗教的要素(第十、十一讲)第一节宗教意识(1):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第二节宗教意识(2):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第三节宗教行为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第十二、十三讲)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第十四、十五讲)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第十六讲)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第十七讲)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附注:课程其间,初步考虑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具体内容和具体时间待定)。

1。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宗教学研究或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将四大板块五个方面内容的顺序设计为:概论→历史→本质与功能→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

这一顺序一方面根本颠倒了多数相关教材所设定的先讲宗教的要素和本质,后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传统顺序,更加符合逻辑与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更加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本质到事物的普遍本质然后再到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论顺序和规律;同时,这一顺序也比较充分地兼顾了该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如何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问题。

整个课程1个学期18周,每周3学时,计54学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内容章节学时
3
1.导论第1章:导论(宗教的定义与宗教学
的学科性质、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
2. 历史版块第1章:宗教的起源 3
第2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3
第3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下) 6
3. 本质板块第4章:宗教的要素 6
第5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3
第6章:宗教的普遍本质 6
4. 当代版块第7章:当代宗教的国际现状与特征 3
第8章:宗教的世俗化 3
第9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3
5. 中国版块第10章: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特征 3
第11章:宗教与社会主义 3
课堂讨论 3
实践教学 3
期中考试 3
注: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中的章节和内容与本课程使用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略有变动。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第三节春秋战国至秦代的宗教信仰
3课时
第二章中国儒教
第一节儒家、儒学与儒教
第二节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
第三节儒教的特征及历史影响
3课时
第三章中国佛教
第一节印度佛教在汉地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中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派别
3课时
第四章中国道教
第一节道家思想与黄老之学
第二节道教代表人物与主要派别
第三节道教经典的传承系统
4.制作教学课件,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注意不与教材脱节的情况下,旁征博引,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
关于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难点的思考。
本课程首先遇到的一个知识点与难点,是如何界定宗教与宗教学。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
为了便于展开本课程的教学,从宗教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出发,本课程做出以下初步界定。
2.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围绕授课的核心问题,进行必要的资料补充,以使学生对某些专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还要注意利用校图书馆以及系所资料室的条件,服务课程教学工作。
3.为了使课程内容得到有效的传授,本课程主讲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适量举办小型的学术研讨会。
释慧开《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Paul Tillich(1886-1965),Dynamics of Faith(信仰的原动力)。Harper Torbooks, Harper or Row,New York,1957。
网站
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道教。
3课时
第二章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节中西方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
第二节宗教观的调整
第三节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编码:Z211206总学时/总学分:54/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宗教学概述教学要点: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教学要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行为四、宗教组织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教学要点: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第二节原始宗教。

(2)第三节民族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
一、宗教观念
二、宗教情感
三、宗教行为
四、宗教组织
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
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
教学要点:
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
第二节原始宗教。

(2)
第三节民族宗教。

(3)
一、古代埃及宗教
二、古代巴比伦宗教
三、古代中国宗教
第四讲世界宗教概说
教学要点:
世界宗教的特点;佛教基本知识;基督教基本知识;伊斯兰教知识。

教学时数:
1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世界宗教的特点。

(1)
第二节佛教基本知识。

(3)
一、佛教的创立和基本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典籍
第三节基督教基本知识。

(3)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第四节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3)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二、《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宗教与政治、道德、艺术、科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要点: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宗教与道德的;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与政治的关系(1)
第二节宗教与道德的关系(1)
第三节宗教与艺术的关系(1)
第四节宗教与科学的关系(1)
第六讲中国的宗教理论和政策
教学要点:中国的宗教政策;新时期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宗教政策(3)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宗教五性的提出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新时期党和政府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1)
三、参考书目
1、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晓朝著:《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罗竹风著:《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麦克斯•缪勒著《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谢•亚•托卡列夫著:《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李刚主编:《古今中外宗教概观》,巴蜀书社,1997年版。

8、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