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教授整理-建筑-考研-笔记-【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教授整理-建筑-考研-笔记-【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授整理东南大学建筑系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伏羲氏女娲直尺规画方画圆□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狮子·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鱼的演变:·西安半坡村遗址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从五千年文明说起□时间轴:□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中国文明起源示意: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B.C.21——16世纪)二、商三、周·案例: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⑸河南偃师二里头⑹殷墟⑺西周蕲(qí)春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一、战国及秦⑴背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⑵成就·高台式建筑·宫殿建筑内有排水设施和冷藏室·先秦时期出现了砖二、汉⑴背景·罢黜百家“楚汉的浪漫”⑵成就①木构建筑三大结构体系:抬梁、穿斗、井干②楼阁建筑③斗栱的出现和应用④屋盖的基本形式的出现(第五立面)⑤技术上、制砖、拱券技术(主要用于墓室)⑥石阙艺术(高姬墓阙)⑶实例①汉长安②高姬墓阙③白马寺(佛教传入)三、三国两晋南北朝⑴背景·战争、分裂、人口急剧下降·“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精神⑵成就·因为精神的痛而关注彼岸世界→宗教的发展·三种石窟:·山水园林的发展·家具的出现(垂足而坐出现,宋代以后真正开始全面)△南北朝以前主要席地而座,少数民族因长期骑马不习惯席地,便产生了家具,垂足而坐产生⑶实例①永乐寺塔②南朝墓中国建筑史整理笔记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一、WHY:正确认识建筑和树立价值观过去时:修养现在时:古为今用将来时:职业精神二、WHAT:建筑史:“站立的基石”“智慧的积累”·Tadao Ando :有深度的建筑·克罗奇:历史是一门万古长青的知识·建立正确的建筑观三、HOW:⑴文化观的改变·古代的两大体系“道”形而上者,意识形态“器”形而下者,自然科学彼此不相往来1840(鸦片战争)→1861(洋务运动)→1894(甲午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1895(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社会制度的变革1911→五四运动→30年代(文化心理的改变)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0年 1979—1989认识西方建筑之始:建筑之功能、技术、空间→“西方功能好,形式中国好”→反思“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并从根本上了解:弘扬中国文化建筑文化密不可分,“道”“器”相融的结果。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建筑的概念和分类1. 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空间功能的构筑物,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

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等多种类型。

2. 建筑的分类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工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等多种类型。

而从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原理出发,可以将建筑分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两大类。

二、建筑的历史和发展1. 史前建筑史前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早起源,它包括早期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建筑形式。

史前建筑主要以石头、木头和泥土为材料,形成了原始的居住洞穴和石屋。

2.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多利克斯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著名建筑物。

古代建筑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技术水平。

3.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括哥特式建筑、罗曼式建筑和拜占庭式建筑等多种风格。

中世纪建筑以宗教、城堡和市政建筑为主,展现了基督教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4.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它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

现代建筑以钢铁、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形成了摩天大楼、现代别墅、室内设计等多种类型。

三、建筑的设计原理1. 建筑的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建筑的整体结构、承重墙体、框架结构、悬挑结构、索结构等多种形式。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外力作用条件,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功能设计是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建筑的功能定位、使用功能、空间布局、配套设施、采光通风等多个方面。

功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用户需求,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

3. 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形态设计是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美感的表现,它包括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空间组织、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概论重点笔记

概论重点笔记

(一)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1、建筑的功能;2、物质技术条件;3、建筑的形象。

(二)老子对空间的解释: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揉和陶木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虚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平面构成的规律与方法:重复、渐变、发射、特异、聚散(密集、扩散)、近似(四)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种类: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颜色的色彩,即反射白光的色彩;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颜色的色彩建筑色彩造型的基本原则:1、考虑建筑环境;2、依据建筑内容;3、表达审美思想(五)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均衡、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对比建筑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概念要素、视觉要素、关系要素(六)中国建筑的基本沿革: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一般置于柱头或额枋与屋面之间,在结构上挑出屋檐,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举架: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间架: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穿斗式(主要存在于南方)抬梁式(主要存在于北方)《营造法式》宋代李诫《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七)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罗马五柱式:罗马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母度:柱下端半径为一个母度(八)五大建筑师的代表理论及作品、设计特点、简介1、赖特简介: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全套笔记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全套笔记

中国建筑史讲义中国建筑史讲义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

)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

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

”(《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建筑概论笔记

建筑概论笔记

埃及建筑成就;1开创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2产生了最早的住宅,府邸,宫殿,城市,陵墓,庙宇等类型建筑。

3建成了大批有代表性的建筑4创造了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5提高了巨石建筑的水平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技术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组织协作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彩色轴测图)金字塔;1玛斯塔巴住宅2多层金字塔(昭赛尔第一个)3吉萨金字塔(胡夫哈弗拉曼考王)金字塔特点;1都朝向正方位2开始形成了空间序列3象征着通天的阶梯,体现太阳崇拜4尺度巨大外形沉稳。

简洁,突出纪念性5与环境相协调6由单纯的坟墓向纪念碑的衍变,体现了建筑有使用功能向精神功能的转变陵墓的新格局;祭祀的厅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哈特什帕苏墓)古亚洲建筑成就;1创建了住宅,宫殿,城府,山岳台等建筑形制2生土建筑:土坯建造,墙头排树干或铺芦苇3装饰丰富;彩画,陶钉,石板,琉璃砖等4山岳台;土坯或夯土建造的多层高台建筑代表作;乌尔山岳台5宫殿;土坯或夯土建造,装饰豪华,代表作;萨艮二世王宫帕赛玻里斯6新巴比伦城;土坯或夯土建造,外贴琉璃面砖代表作;空中花园伊什达城门建筑技术;砖的产量不大,土坯被广泛的使用,使用劵拱但数量不多,大量使用饰面技术山岳台;山岳台或天体台式一种用土坯砌成或夯土的多层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而立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

也有螺旋式的,这种高台建筑反应了人们对山岳或天体的崇拜。

外墙以土砖为建材,外观很像层层向上的递减的梯状金字塔,神殿建于台基上,最高一层为观象台。

爱琴文明;克里特(克诺索斯宫殿;内院柱廊;上粗下细,柱头,柱身或黑或红,别具一格)尺度巨大,风格平易,形式玲珑,变化突兀,富于装饰,典雅秀美。

迈锡尼(泰仑卫城。

迈锡尼卫城,迈锡尼狮子门)粗犷雄健,防御性强不同;上粗下细的石柱,工字型平面的大门,宫殿以正室为核心古希腊建筑影响;经典的建筑形制,完美的艺术形象,严谨的设计原则,成功的技术经验建筑成就;木建筑向石建筑过度,圣地和庙宇形制的演进,柱式的诞生。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罗西简介: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建筑原理笔记

建筑原理笔记

什么是设计:1词典解释: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提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显然,此处“预先”一词成为设计最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领域,为“未来”提供计划,方案图样的,大致可以称为设计。

2设计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以建筑设计为例,广义的设计可以指从接受任务到完成图面设计成果,再到监督施工并可能随之调整设计,最终设计成果得以以建成并获得使用反馈。

而狭义的设计则只是指接受设计任务到设计成果提交的过程建筑设计的涵盖范围:1广义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规划,给排水,暖,点,园林景观,造价咨询)2一般建筑设计(设计前期,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设计过程:1可行性研究2取得批文3落实设计任务一:掌握必要的批文(使用要求,建筑面积,单方造价和总投资)城市建设部门统一设计批文,用地范围(常用红线划定)有关规划,环境和各种建筑要求。

二:熟悉任务书:建设项目的要求,用途,规模以及一般说明。

3建设项目的组成(单项工程面积房间组成,面积分配以及使用要求)建筑设计项目的投资及单方造价,土建设备及室外工程投资分配。

建设基地(大小,形状,地形,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并附地形测绘图)供电,供水,采暖及空调设备方面的要求并附水电使用许可文件。

设计期限及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要求。

四: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气象,水文,地质,基地环境,城市规划要求,施工技术条件)五:文化传统。

六:生活习惯。

七:风土人情。

建筑设计基本方法:1影响建筑设计的基本因素2从“已知条件”开始3理论分析方法4找到设计的关键影响设计的基本因素:1环境(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信仰等)2人(设计人与受众,人的行为心理)3技术(社会生产力水平)什么是已知条件:任务书,建设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资料,基地环境及城市规划要求,施工技术条件及建筑材料供应情况,与设计项目有关的定额指标及已建成的同类型建筑的资料当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等建筑师的个人积累方法学的意义:1认识世界(对建筑与环境进行观察与分析)2改造世界理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1环境分析(交通道路,周边建筑形态)2几何分析(根据自身的功能需要建筑几何形态关系)3轴线分析(与周边建筑建立联系的有效手段,建立自身秩序性的主要方法)4虚实关系(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关系)5层次与造型(形成丰富的视觉关系)6设计手艺7比例与尺度8空间组织9形态意向理性与经验:1理性主义(前者确定理性原则)2经验主义(后者感觉)建筑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建筑中人的行为分类可分为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不同的行为类型受环境的约束程度不同,环境是行为的载体,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好的建筑环境不仅能引发各类行为的发生,而且活跃的行为也会不断的刺激环境质量的不断优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版) 东南大学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版) 东南大学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2.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3.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二.抬梁式特点①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②工期短,易施工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①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②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③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④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①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②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③提供室外活动场所④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1 简明①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2 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3有机①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4平面、结构、造型①三者的不可分割性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 官式建筑①工官掌管建造②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③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④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⑤人力、财力、技术集中⑥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2 民间建筑①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③建筑式样变化多端④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编修《营造法式》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②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③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清——样式雷家族①始祖雷发达②其家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③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①一种标志性建筑物②面阔一到七间③基本组成柱、梁枋、斗拱、屋顶④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华表①一种标志性建筑②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①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②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书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①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②隋代石匠李春建造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⑤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概况: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建筑教育巴黎美术学院:学院结合传统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为学生提供五个年级的高等教育,分别为三个方向:艺术实践、理论、技巧。

为了有效灵活的提高学生的技能,除了提供工作室以及导师的专业辅导之外,学校定期组织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会晤交流,以及旅行创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不同的国家采风学习、创作。

现代教育的起始点 Ecole Royale des Beaux-Arts Academy 从研究到教学研究会-学院-画室(私人)“罗马大赛”美国的建筑教育:R.M.亨特&美国鲍轧建筑师协会有欧洲的文化背景,现代的大学管理模式 [MIT-康奈尔-伊利诺-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 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也称模仿主义建筑。

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德国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1.技术和艺术应该和谐统一2.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的水平3.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4.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5.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6.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手工艺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课程2.中国早期建筑教育老八校:南京工学院,清华,天津大学,同济,哈工大,西安冶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大名旦:杨廷宝,童寯,陆谦受,李慧伯建筑艺术齐康一、建筑的基本要求:布局,节能。

从外到内,从粗到细。

不仅要有城规的知识,还要有水电暖的知识。

好的建筑师应该下工地。

要研究先进的技术与施工。

二、城市规划:要了解城市的现状地形、气候熟悉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防灾意识三、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多读一些人文,历史。

设计过程中交通很重要。

宏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基本功很重要。

要有社会道德观,职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齐康的代表作品早期曾参与设计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无偿为家乡南京设计了济公院、寒山山门、寒山子修炼处、宝纶诗社旧址及天台宾馆扩建工程1975年南京五台山体育馆1983—1993年福建武夷山庄1988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985年—1996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99年周恩来纪念馆、河南博物馆语录建筑师完全是艺术家也不可能。

因为建筑师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一种结合,但它牵扯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于心理学、地理学等等的研究。

你要在一个历史阶段、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盖什么样的东西,规划局批过去了,但在他的手下不知道批了多少可盖不可看的东西。

我总觉得没有比提高全民的建筑意识观更重要的事儿了。

这你我们皖南民居,老百姓都能自己盖嘛,盖得比你建筑师还好呢。

建筑从我的思想来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但我觉得它的艺术性,是由结构、技术、设备来共同体现的。

画画,我一个人画,你要看就看,不爱看就撕掉了。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

比如说一个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

南京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山陵、夫子庙等一些特色建筑,也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城市。

而现在的城市建设就显得太突飞猛进了,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

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必须贯彻到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中,因为一个建筑万一建起来了,想把它拆除或炸掉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因而,建筑师或者说城市建设者必须研究一个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学习方法:勤奋,善于以人为师,善于记录,刻苦学习,自我体验,始终如一段进城市规划一、城市历史城墙:依山就势,省钱,不规则规律:城市开始建设时靠近小的河,再到大河边,进而到江边,关注建筑高度、密度的变化。

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

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

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

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超过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

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壁纸(19张)南京的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国内最长的城墙沿着成千有很多景区:中华门,清凉门关注交通状况二、我们的城市未来怎样发展?从中心向外扩展,组团式发展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鼓楼-清凉山,中华门……)建筑高度控制三、什么是城市规划?尊重城市历史,立足城市现在,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规划师:协调能力好,沟通能力强在调整中不断演进成玉宁 LANDSCAPE ARCHITECTURE系统的学问,自然与人工 landscape-scenery-garden景观生态学: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

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

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

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

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

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

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

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

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

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审美,体验,科学,文化历史认识自然景观比建筑更进一层设计中总有遗憾只有更好,没有标准答案折衷主义万能景观都市主义:人的智慧在于顺着自然利用自然人类的无知到处可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和平共处核心价值:自然属性《Design with Nature》欧洲大陆的植物大都来自中国多走、多玩、不要读死书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城市建筑群—城市功能的一部分与城市环境对话从整体看单体“不懂得城市设计不是好建筑师”城市的艺术、文化和生活的格调二、怎样认识城市环境北京中轴线,将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筑以及确定建筑朝向,是古人根据对天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例如,在方位认定上,古人认为正南北方位比正东西方位更重要。

这是因为南北方位正,东西方位也就自然正;如果南北方位能分辨出来,东西方位也就自然能找到。

由此,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发明是“指南针”。

为什么要先正南北,这是因为南北朝向有自然标识可以作依据。

古代先民在同自然界打交道过程中发现:白天,人们可以依据太阳子午时的投影确定南北的方向。

夜晚,人们可以依据北斗星的位置确定北极的方向,从而找出南北。

有了南北,自然可以找到东西。

据有关科学家考察,不仅早期人类可以依据太阳、星光确定方向,大部分候鸟在天空中长时间飞行也是靠太阳和星光来辨别方向的。

例如,有一种叫“滨鸟”的候鸟,在飞行过程中,白天是通过分析太阳的偏光来定方向,夜间是通过星星的偏光来定方向。

古代北京城市主要建筑也体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的成果。

辽代北京城市建筑多坐东朝西,反映契丹人追逐太阳的生活习俗,主要建筑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朝向。

北京西山大觉寺修建于辽代,是北京地区比较少见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

从金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北京城市的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突出坐北朝南,主要宫殿都坐落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上。

这种建筑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中华正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又适合北方自然环境特点,那就是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白天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

同时,因为北京是都城,要有明确的朝向和定位,而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就是最明显的城市坐标。

有了明确的南北定位,左、右(东、西)对称的建筑就好安排了。

北京城市中轴线还充分体现了中心的思想和观念,贯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字型的一竖,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的“口”,当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

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城市中心规划不同。

华盛顿城市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展现的是西方文化信仰。

北京的中轴线终止于美丽而宁静的钟鼓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