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A. 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B. 认为战争是必要的手段C. 认为应该避免战争D. 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答案:D2. 曹刿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A. 先发制人B. 以逸待劳C. 诱敌深入D. 以上都是答案:B3.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军队的规模B. 士兵的士气C. 将领的智慧D. 战争的时机答案:C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______的论述。

答案:战争策略2. 曹刿在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体现了______的战争思想。

答案:以逸待劳3.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______,更在于______。

答案:军事实力;战略智慧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及其意义。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主要是“以逸待劳”,即在战争中,要避免盲目进攻,而是要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发起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策略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慧性,而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体现了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是如何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答案: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而是通过提出战争策略,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减少战争的损失。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上。

他强调以逸待劳,等待时机,用智慧而非蛮力取胜。

这种战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都受到了曹刿思想的启发,将这种以智取胜的战争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成功率。

2. 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策略,并讨论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智慧对决,也是兵法中的经典之一。

曹刿以智慧和谋略击败了强大的敌军,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下面是一些关于曹刿论战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练习题一:曹刿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来取胜?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来取得胜利。

他选择在狭窄的长坂坡上布阵,使得敌军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

同时,曹刿还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

通过合理利用地形,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实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二:曹刿如何利用心理战术来击败敌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来击败了敌军。

他派出使者向敌军传递了一封密信,声称自己部队内部存在不和,士气低落。

这样一来,敌军对曹刿的部队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曹刿趁机出击,配合地形优势和伏兵,成功地打乱了敌军的阵型,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三:曹刿如何运用谋略削弱敌军的实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运用了谋略来削弱敌军的实力。

他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士气大幅下降。

同时,曹刿还利用心理战术,使得敌军产生轻敌之心,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通过这些手段,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力量,为自己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练习题四: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通过合理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敌军。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强敌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力量和武力,而是应该运用智慧和谋略。

只有通过合理的策略和巧妙的手段,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

练习题五:你认为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在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和谋略。

曹刿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击败了敌军。

这表明,在战争中,智慧和谋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无论实力如何强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就很难取得胜利。

曹刿论战练习题(整理)

曹刿论战练习题(整理)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我()()(2)齐师败绩(4)小惠未徧.()(5)遂.逐齐师()(6)神弗福.也(二)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2、民弗从.也()战则请从.()3、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四)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六)、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属引凄异C、召令徒属曰D、属.予作文以记之(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表明了;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了。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战时:战后: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3)(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 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 ___ 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解析版)

《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解析版)

第20课曹刿论战一、基础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jiān)小惠未遍.(biàn)B.民弗.从也(fú)小信未孚.(fú)C.齐师败绩.(jī)下视其辙.(zhé)D.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í)【答案】B【解析】A.间——jiàn;C.绩——jì;D.靡——mǐ;故选B。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答案】D【解析】A.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两个“间”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两个“战”都是“打仗”;故选D。

3.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答案】B【解析】“小大之狱”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

句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B项意思相同;ACD三项,都是作代词;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忌不自信。

A.吾孰与徐公美?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何以战?【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忌不自信”正确语序为“忌不信自”,宾语“自”前置,是宾语前置句。

A.“吾孰与徐公美?”正确语序为“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前置,是宾语前置句;B.“君美甚”正确语序为“君甚美”,状语“甚”后置,是状语后置句;C.“何陋之有”正确语序为“有何陋?”宾语“何陋”前置,是宾语前置句;D.“何以战”正确语序为“以何战?”宾语“何”前置,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5.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答案】D【解析】课文第2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九下13、《曹刿论战》练习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2)彼竭我盈.(3)又何间.焉(4)再而衰.(5)神弗福.也(6)牺牲..玉帛(7)公将鼓.之(8)何以.战(9)战于.长勺(10)公与之乘.(11)齐师伐.我(12)既克.(13)小大之狱.(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5)齐师败绩..(16)公将驰.之二、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4、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 又何间焉B. 战则请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C.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

(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答案:击鼓倒下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一)(12分)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分)A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

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三【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8.B(孚,为人所信服)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10.C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2012年四、湖北省荆州市10.(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11.(2分)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C.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10. B11 .A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五、湖南省益阳市9.《左传》旧传为(朝代)末年鲁国史官(人名)所撰(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又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望其旗靡()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9.春秋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10.①参与②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普遍”③案件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六、贵州省安顺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甲)十年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③池非不深也④亲戚畔之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13、(共4 分每题 1 分)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14、(共4 分,每题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①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②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15、(共3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取信于民(1 分)16、(共4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17、(4 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七、四川省泸州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肉食者鄙鄙:(2)小惠未徧徧:(3)神弗福也福:(4)齐师败绩败绩: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D.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翻译:(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翻译: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4.(共4分)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赐福、降福;大败(一词1分)5.(2分)A6.(共6分)(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八、公与之乘……故逐之”(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虽: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九、【2013年·山东泰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