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

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的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和地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水文循环、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灾害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水文地质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1. 课程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1. 水文地质学概述了解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水文循环学习水文循环的概念、水文要素(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等)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
1.3. 地下水学习地下水的概念、水文特征(水文循环对地下水的影响,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流动规律等)、地下水质与水污染、地下水开发与利用以及地下水资源管理等。
1.4.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了解不同地质环境下地下水和地表水关系的特殊性。
1.5. 水文地质灾害学习洪涝灾害、旱灾、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成因、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地质和水文特征。
2. 组织形式2.1. 实践教学本次课程设计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水文地质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每位学生将制定并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包括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以及最后的实验报告。
2.2.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包括必要的数学计算和实验技能的演示。
2.3.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其中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左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左右。
三、期望效果和评估指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水文地质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特别是针对地下水水文特征、地下水质量、地下水利用等具体问题的掌握。
2. 实践运用水文地质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应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并利用实验手段观测、掌握和分析水文地质现象和事实,分析形成机理。
水文地质勘查课程设计

水文地质勘查课程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0-1姓名(学号):韦升华3100205127陈柳明3100205119 指导老师:郭纯青实习七百泉地区岩溶水水资源评价一、实习目的1.加深理解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培养运用动态资料简历均衡方程的能力;2.灵活运用“补偿疏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习要求1.分析百泉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动态类型、年及多年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2.按图13建立天然条件下无补给期、补给期的均衡关系式;3.运用表26,表27和图13的资料,评价1973年可开采量,并论证其保证程度。
三、百泉单元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简介本单元位于邢台西部山区,属太行山东南翼中段,地势西高东低。
前震旦系老片麻岩和震旦系石英砂岩出露于西部山区的背斜核部,向东寒武,奥陶系依次出露,构成一个大致呈北东向,一碳酸盐岩为主的单斜自流水盆地。
西部边界由震旦系相对隔水层组成,南以北洛河背斜的地下分水岭与黑龙洞水文地质单元相邻,东靠弧形大断裂构成的隔水边界,形成一个独立的基本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
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大面积出露,产状平缓,厚而稳定,以及溶蚀裂隙发育。
岩溶水主要接受降雨和河水的渗漏补给。
河流均源于西部片麻岩山区,降雨为主要补给源,在流经碳酸盐岩分布地段时,产生大量渗失,形成干谷。
岩溶水径流、排泄特点受构造的明显控制,宏观上在“单斜”构造“正”地形的控制之下,呈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径流总趋势。
在京广线以东,受阻于弧形大断裂,以大泉的形式溢出地表。
是在水文网的补给作用,断裂的导水作用和煤系地层的阻水作用综合影响之下,以富水带形式出现的。
区内地下水水力坡度很小,仅千万分之几或零点几,而地下水水位变幅则较大,补给区在丰水年总变幅可大于60m,其水均衡主要反映在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变化上。
四、实习内容(1)百泉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动态类型,年及多年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由百泉水文地质区域岩溶地下水水资源形成结构图、历年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曲线图以及区内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可见区内主要补给源为降雨补给与河水的渗漏补给。
永交市水文地质课程设计

专门水文学课程设计永交市水文地质报告目录第一章自然地理条件 (1)第一节地形 (1)第二节水文 (1)第三节气候 (2)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 (2)第一节地层 (2)第二节构造 (4)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4)第二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第三节地下水化学特征 (7)第四节地下水动态特征 (8)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10)第一节水质评价 (10)第二节水量评价 (11)第五章地下水开采设计 (13)第一节选择永交市供水水源地 (13)第六章结论 (13)第一章自然地理条件第一节第一节地形研究区位于永交市,地貌上研究区北西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南东部以丘陵地带为主,有庙山、石屏峰,紫阳山等低山丘陵分布,与东湖、黄河等天然水系的交相呼应,形成了总体上南东高,北西低的的地形特征。
研究区平原地带的海拔高程在500~960m,丘陵地带峰顶海拔高程一般在890~1381m,海拔最高的为石屏峰(1381),最低位黄河(500)。
研究区内水系分布密集,黄河在研究区西部呈南北走势,并有涞阳河、汾阳河两个支流位于两个地貌单元。
研究区北部有少量成因不明的黄土出露。
第二节第二节水文研究区的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在研究区纵横交错,主要的水系有黄河、涞阳河、汾阳河、东湖。
依据丘陵地貌划分的分水岭提供了天然的汇水条件,水系的总体流动方向为由南到北,由东向西,有丘陵到平原地带再集中汇入黄河。
区内地下水的赋存于碳酸盐岩含水层中,赋存不均一,其中部分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
在灰岩夹白云岩的地区以及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岩溶水、裂隙水明显富集,地下水流动总体方向与地表水一致。
图1 河流泉流量历时曲线从水文站的观测资料上来看,兰村泉涞阳河与汾阳河流量季节性变化明显:7、8、9月份水量丰富,在8月份的水量最高,分别333/s,12、1、2月为枯水期。
第三节第三节气候研究区年平均降雨量为509.5mm,主要集中在6~9月,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日降雨量最大可达117.7mm,冬季降雨量少,时有干旱发生。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目录1概述 (1)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2)2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2)2.1气象水文 (2)2.2地形地貌 (3)2.3含水层及富水性 (3)2.4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4)2.5地下水环境 (4)3抽水试验 (6)3.1抽水试验目的 (6)3.2抽水试验主孔、观测孔布置要求及原则 (7)3.2.1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 (7)3.2.2观测孔布置的原则 (7)3.3抽水试验类型 (8)3.4技术要求 (8)3.4.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8)3.4.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10)3.5抽水试验的设备及安装 (12)3.5.1抽水设备的选择 (12)3.5.2抽水设备的安装 (12)3.6抽水试验的组织措施 (14)3.7抽水试验经费预算 (15)3.8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6)4白岩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19)4.1地下水资源水量评价 (19)4.2白岩水源地水质评价 (27)附件: (29)1概述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为了满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就要通过取水工程从水源地中对地下水进行开发利用。
在选择水源地位置的时候,一般要考虑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为满足水量要求和节省建井投资,供水水源地或开采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上。
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为保证水源地投产后能按计划正常运行,选择水源地时应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
为保证取出水的质量,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和恶化、便于保护的地段。
在选择水源地时,还应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考虑。
白岩水源地位于贵州省黔南福泉市黄丝镇,该镇东邻马场坪办事处,西抵贵定县定东乡,南交麻江县景阳乡,北接福泉市岔河乡。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课程设计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水文地质学是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
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水资源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
的影响。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方法
和应用进行系统讲解,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第六版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已经在多所高校
得到广泛应用和好评。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将以第六版的著作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和实践。
二、课程目标
1.理解水文地质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
2.掌握水文地质学常用的调查、分析、计算和评价方法;
3.熟悉地下水的分布、流动、水质、水文地质条件和演化规
律;
4.能够应用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水文地质问题
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设计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一章或多章课程内容。
单元章节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供水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

供水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供水是城市建设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之一。
供水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以及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过程的学科。
供水水文地质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以水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运移规律,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同时,延伸到供水工程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通过实践案例引领学生探索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与地表水的关系;2.能够掌握供水工程中地下水相关的基本知识;3.能够掌握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课程名内容课程介绍课程背景介绍,教材内容简介及学习方法地下水形成与分布规律普通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分层性地下水在供水中的如何选择井址,防止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的采集课程名内容应用与利用地下水的运作规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地下水运移与地表水关系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常用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实践案例讲解以供水工程中实际案例为主,引领学生探索水资源的利用方法和途径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1.讲授: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供水水文地质学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供水工程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和技巧。
3.实际操作: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包括调查井位、水文地质勘测等。
评价方法1.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来检测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实践项目评估:根据学生的实践项目成果,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参考教材1.《供水技术与设施》张萌萌编著,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年2.《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李琳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四、实践项目项目名称城市供水调查及井位选择项目目的通过实地勘察,了解城市供水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井位,并提出相应的井址规划方案。
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在学习供水水文地质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永交市水文地质图,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选择供水水源地及进行开采设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提纲及内容要求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图中水文网的发育及所附剖面图上的地形变化分析本区地势特点及汇水条件.2.水文:分析水文网的发育情况、水系发育与地形、岩性及构造的关系.利用水文站所测资料绘制河流流量历时曲线,根据曲线分析河流流量变化特点。
3.气候:绘制该区气象要素曲线:分析降水及蒸发情况.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分析各层的层序、岩性及分布规律.2.构造:分析区域构造特点、主要构造类型的展布规律及对地形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埋藏分布规律:根据地层岩性、结构及钻孔、泉等资料划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并分析各含水岩组的含水性及埋藏分布规律.2.地下水补给、径流情况与排泄方式,并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3.地下水化学特征,根据所附资料,总结本区地下水化学性质、水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4.地下水动态:分别绘制14号孔,晋柏泉和兰村泉的水位或流量动态曲线,分析各曲线特点及影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地下水资源评价1.地下水水质评价选择代表性水点分别按生活用水、工业锅炉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坪准进行评价,确定适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含水层(组)及分布范围。
2.地下水水量评价根据永交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按所划分的区域选择评价方案。
(1)基岩山区地下水补给资料评价.①根据水文站及泉的资料,计算基岩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径流模数;②根据径流模数计算地下水补给量;③根据晋柏泉动态,采用相关分析法预测丰、平及枯水年的泉水流量;(2)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资源评价①建立均衡方程式②根据动态观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臃水入渗系数③计算平原地区地下求补给量五、地下水开采设计1.选择永交市供水水源地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结果,选择永交市供水水源地(近期需水量为3万立方米/日,远期为5万立方米/日)。
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新)

《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用)黄广龙编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目录一、课程设计步骤 (1)二、课程设计要点 (1)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2)四、主要关键技术的分析、解决和方案比较 (2)《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步骤1、认真复习“水文地质学”中的有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2、针对某具体的基坑工程进行降排水设计,通过计算进行降水方法的比选;确定最优的降排水设计方案。
3、整理计算资料,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计算书。
4、完成降水平面布置图(应包括基坑、井点或管井、观测井、泵组设置及排水布置位置等);降水区剖面图(包括水文地质剖面、降水孔及降水浸润曲线等);降水井及观测孔结构图;必要的设计说明。
二、课程设计要点1、根据场地要求及场地条件,确定经济技术合理的降水方案。
2、确定降水设计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系数K,影响半径、含水层厚度H,基坑中心水位降深S)。
3、根据所需降深及水文地质参数、估算涌水量,计算单井出水量。
4、确定井数及布井方案。
5、验算各点降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降水井设计,根据上述要求确定井深结构(包括井深,过滤器及水泵类型等)。
8、每人上交一份不少于8000字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1)设计依据,任务来源,降水范围,深度和工期要求等。
(2)降排水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将水区的地形、水文、气象及周围环境状况。
(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岩性、结构,含水层类型、富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动态特征等。
(4)降水方案设计计算:降水方法的选择;降水设计方案的计算与优化。
(5)降水施工技术要求:钻探施工技术要求;井点管结构设计要求;下管、填料、洗井要求;设备安装与管理要求;降水场地的供排水部署及要求。
(6)降水监测和管理:降水期间的水位、流量观测要求;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
(7)需要完成的图件:降水平面布置图(应包括基坑、井点或管井、观测井、泵组设置及排水布置位置等);降水区剖面图(包括水文地质剖面、降水孔及降水浸润曲线等);降水井及观测孔结构图;必要的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班级:水资111学号:1108100251姓名:祖成庆目录1概述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1)2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2)2.1气象水文 (2)2.2地形地貌 (2)2.3含水层及富水性 (2)2.4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2.5地下水环境 (3)3抽水试验 (4)3.1抽水试验目的 (4)3.2抽水试验主孔、观测孔布置要求及原则 (5)3.2.1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 (5)3.2.2观测孔布置的原则 (5)3.3抽水试验类型 (5)3.4技术要求 (6)3.4.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6)3.4.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7)3.5抽水试验的设备及安装 (8)3.5.1抽水设备的选择 (8)3.5.2抽水设备的安装 (10)3.6抽水试验的组织措施 (10)3.7抽水试验经费预算 (10)3.8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1)4白岩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14)4.1地下水资源水量评价 (14)4.2白岩水源地水质评价 (17)附件: (18)1概述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为了满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就要通过取水工程从水源地中对地下水进行开发利用。
在选择水源地位置的时候,一般要考虑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为满足水量要求和节省建井投资,供水水源地或开采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上。
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为保证水源地投产后能按计划正常运行,选择水源地时应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
为保证取出水的质量,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和恶化、便于保护的地段。
在选择水源地时,还应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考虑。
白岩水源地位于贵州省黔南福泉市黄丝镇,该镇东邻马场坪办事处,西抵贵定县定东乡,南交麻江县景阳乡,北接福泉市岔河乡。
距贵阳约80公里,距都匀约45公里,福泉市府约26公里,凯里市约80公里。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9多平方公里,辖4个村,55个村民组,共有4430余户2.03万人,耕地面积1.67万亩,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
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使黄丝镇2万多人的饮水得到保证,缓解该镇饮水困难的压力,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发展。
同时,该水源地对其周边县市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邻地区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问题,对整个福泉市乃至整个黔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很有必要性。
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1)《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原国家冶金工业局,2001);(2)《供水水文地质手册》(机械工业勘测单位,1983.3,地质出版社);(3)《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贵州省建设厅,2004);(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2);(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国家技术监督局,2004)。
2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2.1气象水文白岩水源地位于贵州省中部福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
介于东经107°14′24″~107°45′35″和北纬26°32′28″~7°02′23″之间。
境内地势西部和北部较高,东部次之,中部和南部较低,最高海拔1715.8米,最低海拔614米,平均海拔1020米。
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
土壤类型以石灰土最多,黄壤次之,水稻土和紫色土较少。
在气候分区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左右,,无霜期245~278天,年均降水量1033~1220mm。
2.2地形地貌白岩水源地属中低山沟谷区,最高点为白岩山头,高程1338.5m,最低点为白岩脚翁光河,高程1150m,最大高差约232m,山坡坡度一般为30°~40°。
2.3含水层及富水性白岩水源地出露地层有:1)中寒武系石冷水组(∈2s),为灰色或灰白色中厚层与薄层白云岩互层,间夹泥质白云岩,可分3段,厚度86m,产状60°∠32°。
为强含水岩层。
2)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厚度165m,风化严重。
为强含水岩层。
3)中寒武系高台组(∈2g),为灰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泥岩,厚度45m。
含水性一般,据泥质白云岩中泥质的含量而定,泥岩为弱透水层或隔水层。
4)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P2q+m),为灰色厚层灰岩,厚度大于220m,岩溶强烈发育。
为强含水岩。
2.4地下水补径排特征该水源地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也有部分越流补给。
降水在该地白云岩及灰岩中储存运移。
其排泄路径主要是通过区内较为发育的断裂构造而进行,推测为断裂构造蓄水系统类型。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有:a)F1断层为一条区域性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8°,断层破碎带出露宽度25~75m。
b)F2断层为一条区域性断层,在罗家湾附近交汇到F1断层上,倾向北东,倾角65°,断层破碎带宽5~20m。
电测深剖面资料表明,断层下盘影响带的宽度约40m,电测深异常影响深度60~80m。
c)F3、F5断层性质不明。
2.5地下水环境白岩溪为与岩层走向近直交的横向河谷,本坡自然角28°~40°,谷底高程1172m,坡顶高程1225m,相差53m,坝址区近垂直于该河谷发育有几条冲沟,其中罗家湾向出露有S06上升泉,流量4.46L/s。
白岩溪谷之中,主要为白云岩含水层,含比较丰富的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具承压性质(自流水),测压水头最高达+8.36m,地下水枯季总流量48.16L/s。
水源地北、东、南面为地表水分水岭,西面为隔水层边界,坝址区北西面,钻孔揭露存在地下水分水岭。
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局部地段存在越流补给,例如罗家湾S06泉,推断为库区以南在P2q+m岩溶管道含水系统沿F1和F2断层交汇部产生对库区的越流补给。
以F2断层为界,西盘(下盘)为岩溶裂隙承压分布区,东盘(上盘)为岩溶裂隙潜水分布区。
承压水分布区,为∈2s薄~中厚层白云岩,其间夹薄层泥质白云岩(起相对隔水作用),形成层向承压水,出露上升泉S06,钻孔揭露承压水头+0.20~+8.61m,流量1.046~1.83L/s。
潜水分布区,为∈2-3ls薄~中厚层白云岩,构造及风化裂隙发育,赋水性相对较均匀,地下水沿裂隙和层向裂隙由库区两侧向沟谷汇集排泄,并在沟底以下降泉形式出露地表,流量在0.001~0.5L/s。
图2-1 白岩水源地水文地质简图3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是通过从钻孔或水井中抽水,定量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判断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野外试验方法。
3.1抽水试验目的1)直接测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和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2)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K、T、μ、α)的主要方法;3)抽水试验可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系数等,并可根据水位降深和涌水量选择水泵型号;4)通过抽水试验,可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允许)开采量;5)可以通过抽水试验查明某些其他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边界性质和强径流带位置等。
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查清∈2s白云岩地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Q涌,F2断层阻水、导水性,地下水沿F2下盘的越流补给条件等。
3.2抽水试验主孔、观测孔布置要求及原则3.2.1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A.布置抽水孔的主要依据是抽水试验的任务和目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其布置原则各异。
B.在布置带观测孔的抽水井是,要尽量考虑利用已有水井作为抽水时的水位观测孔。
C.抽水孔附近不应有其他正在使用的生产水井或其他与地下水有联系的排灌工程。
D.抽水井附近应有较好的排水条件。
3.2.2观测孔布置的原则1)为了求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观测孔,一般应和抽水主孔组成观测线,所求水文地质参数应具有代表性。
2)当抽水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含水层的边界和位置时,观测线应通过主孔、垂直于欲查明的边界位置,并应在边界两侧附近均布置观测孔。
3)当抽水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垂向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则应在同一观测线上布置分层的水位观测孔。
4)观测孔深度:要求揭穿含水层,至少深入含水层10~15m。
根据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抽水试验主孔的布置远离含水层的透水、隔水边界,布置在含水层的导水及储水性质、补给条件、厚度和岩性条件等有代表性的地方。
本次抽水试验主孔应布置在寒武系娄山关组的白云岩含水层中,即白岩溪右岸;并且在寒武系石冷水组白云岩布置主孔也能实现抽水试验的目的,即也可将主孔布置在白岩溪左岸。
最终将抽水试验主孔布置在翁光河右岸白岩溪左岸附近的ZK3,而观测孔根据抽水试验的目的布置在白岩溪中部的ZK4。
3.3抽水试验类型本次抽水试验分别进行了稳定流单孔抽水和非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
3.4技术要求3.4.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一)对水位降深的要求:为提高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精度和预测更大水位降深时井的出水量,正式的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要求进行3次不同水位降深(落程)的抽水,要求各次降深的抽水连续进行;对于富水性较差的含水层或非开采含水层,可只做一次最大降深的抽水试验。
一般抽水试验所选择的最大水位降深值(S max):潜水含水层S max=(1/3~1/2)H(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承压含水层,S max小于或等于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的水头高度。
当进行3次不同水位降深抽水试验时,其余两次试验的水位降深,应分别等于最大水位降深的1/3~1/2。
当含水层富水性较好,而勘探中使用的水泵出水量又有限时,要求S max等于水泵的最大扬程(或吸程)即可。
当S max降深值不太大时,相邻两次水位降深之间的水头差也不应小于1m。
(二)抽水试验流量的设计:由于水井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位降深的大小,因此一般以求得水文地质参数为目的的抽水试验,无须专门提出抽水流量的要求。
但为保证达到试验规定的水位降深,试验进行前仍应对最大水位降深时对应的出水量有所了解,以便选择适合的水泵。
其最大出水量,可根据同一含水层中已有的出水量推测,或根据含水层的经验渗透系数值和设计水位降深值估算,也可根据洗井时的水量来确定。
(三)对抽水试验孔水位降深和流量稳定后延续时间的要求:按稳定流抽水试验所求得的水文地质参数的精度,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抽水试验时抽水井的水位和流量是否真正达到了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