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修订稿
(7)消防防火封堵的相关规范及标准

CECS154:2003《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防火封堵在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是否考虑过: 电缆桥架、金属管道、电缆束、可燃管道共同贯 穿时,诸如此类复杂情况的处理? 防火封堵材料的寿命,是否能与主构件协同作用? 防火封堵材料能否满足特殊环境下对防烟、防水、 气密性、抗爆等特殊要求? 对动态缝,防火封堵材料的伸缩率是否能抵抗位 移?
安装实例
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密封空洞
安装实例
国内防火胶泥密封孔洞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由于必须考虑防烟性能,国内产品无法提供阻烟性 能方面的报告!!! 目前在电信等重要建筑中,阻火包被广泛使用。
作为业主,是否考虑过其使用的安全性?
较常用的阻火包是否适用于 对阻烟要求较高的场所呢?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料封堵。
7.2.11 位于墙、楼板两侧的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之间的
风管外壁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5.3 建筑构造 5.3.9 电缆沟及电缆隧道在进出主厂房、主控制楼、配电 装置室时,在建筑物外墙处应设置防火墙。电缆隧道的 防火墙上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5.3.10 当管道穿过防火墙时,管道与防火墙之间的缝隙 应采用防火材料填塞。当直径大于或等于32mm的可燃 或难燃管道穿过防火墙时,除填塞防火材料外,还应采 取阻火措施。
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6.7.4 当电缆采用架空敷设时,应在下列部位设置阻火措施 穿越汽机房、锅炉房和集中控制楼之间的隔墙处 穿越汽机房、锅炉房和集中控制楼外墙处 架空敷设每间距100m处 两台机组连接处 电缆桥架分支出 6.7.5 防火墙上的电缆孔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 进行封堵,并应采用防止火焰延燃的措施。其防火封 堵组件的耐火极限应为3h。
防火封堵材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防火性能:检测材料 的耐火极限、燃烧性 能等
耐腐蚀性能:检测材 料在酸、碱、盐等环 境中的耐腐蚀性能
老化性能:检测材料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 性能变化情况
机械性能:检测材料 的抗压强度、抗拉强 度等
环保性能:检测材料 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
施工性能:检测材料 的施工难易程度,是 否易于安装和拆卸
据。
防火封堵材料的 耐火极限应符合 相关国家标准和 行业标准的要求。
燃烧性能
01
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良好的燃烧性能,不 易燃烧,燃烧时无毒、 无烟、无滴落物。
02
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较高的耐火极限,能 够承受长时间的高温 和火焰冲击。
03
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良好的抗热辐射性能, 能够有效阻挡热辐射 的传递。
防止火灾蔓延。
智能防火封堵材料 可以应用于各种建 筑和设施,提高防
火安全性。
2
防火性能
耐火极限: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足够的耐火极限,以保证在火灾 发生时能够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抗压强度: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足够的抗压强度,以保证在火灾 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防
止火势蔓延。
燃烧性能: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 良好的燃烧性能,在火灾发生时 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烟雾,避免
对人体造成伤害。
检测结果分析
01
检测项目: 防火性能、 耐火极限、 耐腐蚀性等
02
检测方法: 燃烧试验、 耐火极限试 验、耐腐蚀 性试验等
03
检测结果: 符合标准要 求,满足防 火封堵材料 技术要求
04
分析结论: 防火封堵材 料性能稳定, 可应用于防 火工程中
4
环保型防火封堵材料
消防防火封堵的相关规范及标准

如厚度小于240mm、有电缆桥架、有风管等情况,仅仅按照GA161标 准进行测试无法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
.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中有关源自文的解释:条文二:3.1.2 贯穿防火封堵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
.
CECS154:2003《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防火封堵在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是否考虑过:
电缆桥架、金属管道、电缆束、可燃管道共同贯 穿时,诸如此类复杂情况的处理?
防火封堵材料的寿命,是否能与主构件协同作用? 防火封堵材料能否满足特殊环境下对防烟、防水、 气密性、抗爆等特殊要求? 对动态缝,防火封堵材料的伸缩率是否能抵抗位 移?
.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是一本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用于指导防火封堵设计与施工的推荐性标准。
1.总则 2.术语 3.贯穿防火封堵 4.建筑缝隙防火封堵 5.施工与验收 附录A 防火封堵产品一览表 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中有关条文的解释:
.
有关消防防火封堵
目前国内的测试标准 GA161-1997
有机防火堵料试件外形尺寸为 508mm×502mm ×240mm,并 作成九孔模具(框架),堵料填塞 于100mm×l00mm小孔中。
无机防火堵料试件外形尺寸为 508mm×502mm×240mm,中央孔洞为 408mm×402mm×240mm,壁厚50mm, 堵料直接浇筑在孔洞内,并保持堵料两面平 整。
3.1.6条文说明:
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

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 161—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997—03—25批准1997—10—01实施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美国ASTM E814—83《贯穿型防火封堵材料耐火试验方法》及依据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进行编制。
在技术内容上,其耐火性能检(试)验方法、判定准则与ASTME814—83等效,理化性能及材料分级则主要参照GB/T 208—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等标准。
编写规则符合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其目的在于使我国防火建材工业的发展及应用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及经济交流的需要,便于国家宏观控制产品质量,统一检验标准,使防火封堵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技术化。
非等效采用ASTM E814—83制定本标准时,其耐火性能的检验方法及判定准则基本源于ASTM E814—83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条件,如贯穿物的设置、测温点的布置、观察与记录及判定准则等等,各项性能指标、分级标准、试件规格等则主要依据我国现行技术规范及国情,综合生产厂企业标准及发展水平制定。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3月25日,从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易秉模、陈茂萱、王良伟、聂涛。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火封堵材料的定义,以及产品的分类、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的各种开口所使用的防火封堵材料,包括无机防火堵料、有机防火堵料以及阻火包等各类防火封堵材料。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防火堵料技术要求

防火堵料技术要求
贯穿防火封堵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贯穿物类型和尺寸、贯穿孔口及其环形间隙大小、被贯穿物类型和特性,以及环境温度、湿度条件等因素。
防火封堵材料不得含有卤素,不得含有挥发性有机溶剂,不得产生有毒气体,其中的成分也不得腐蚀电缆。
防火封堵材料在其有效期内无剥落、开裂、变质、流油等现象;有效期内,防火封堵材料表面不得由于环境潮湿,发生生物霉变而腐蚀电缆。
所有防火封堵材料必须能够提供30年以上的使用期校证明。
防火封堵材料能够适应地铁长期振动环境,能够提出4mm以上的震动位移适应性测试报告。
防火封堵材料能提供UL测试系统工法及FM认证。
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

b)贯穿物——电缆或穿管(钢管)背火端表面(距封堵材料表面)25mm处,任何一支热电偶温升达到180℃的时间(min);
c)除以上固定测温点测定的温升外,对试件背火面有疑惑的任何相关部位(电缆及穿管的端头、缆芯除外)可用移动热电偶予以测定,其数据(时间一温升)可用于隔热性判定。
GB 4218—84化工用硬聚氯乙烯管材的腐蚀度试验方法
GB 9278—8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 9978—8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GB/T13452.4—92色漆和清漆钢铁表面上的丝状腐蚀试验
GB 14907—94钢结构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
?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防火封堵材料:用于封堵各种贯穿物如电缆、风管、油管、气管等穿过墙(仓)壁、楼(甲)板时形成的各种开口以及电缆桥架的防火分隔,具有防火功能,便于更换的材料。
蒸馏水发生器;
比重瓶:200~250mL;
温度计:分度值为0.5℃;
烧杯等。
5.2.3.3对试样的要求
塑性固体料,将试样制成直径约4mm的小圆球,称取30~40g,取样准确至0.01g。
5.2.3.4试验程序
有机防火堵料(塑性固体)密度的测试按GB/T 208—94第二篇进行。
密度以两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两次试验结果的差不得超过0.05×103kg/m3。
4.2技术指标与分级
4.2.1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
按其耐火时间分为三级,即:一级≥180min;二级≥120min,三级≥60min。其缺陷类别为A类。
4.2.2防火封堵材料的理化性能技术指标(见表1)。
?
消防防火封堵的相关规范及标准

如厚度不不小于240mm、有电缆桥架、有风管等状况,仅仅按照GA161 原则进行测试无法满足实际使用旳规定!!!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中有关条文旳解释: 条文二: 3.1.2 贯穿防火封堵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原则《防火封堵材料旳性能规定和试验措施》
在选择防火封堵材料时必须考虑到它旳 使用寿命! 使用旳寿命将直接影响到方案旳经济性!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
: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中有关条文旳解 释:
条文三:
3.1.6 重要公共建筑、电信建筑、精密电子工业建筑 和条文人阐员明密: 集、对烟气较敏感
场所中旳防火封堵,宜采用阻烟效果良好旳贯 穿重火要灾防公时火共 旳封建烟筑和堵和毒组人气件员对密人。集 员场轻所易,导因致其伤建害筑。规电模信大建、筑空和间精大 密、电人子员工密业集建,筑
11.3 电缆及电缆敷设
11.3.1 电缆从室外进入室内旳入口处、电缆竖井旳出入 口处、电缆接头处、主控制室与电缆夹层之间以及长度 超过100m旳电缆沟或隧道,均应采用防止电缆火灾蔓延 旳阻燃或分割措施,并应根据变电站旳规模及重要性采 用下列一种或数种措施:
采用防火隔墙或隔板,并用防火材料封堵电缆通过旳孔洞 电缆局部涂防火涂料或局部采用防火带、防火槽盒。
GA161旳规定,且应按工程设计状况增长材料对环境适应性测试。
条文阐明:
由于老化等原因,大多数有机防火封堵材料均有一定旳使用年限。 所选用旳防火封堵材料应具有良好旳耐久性能,应与被贯穿物或贯穿物旳使用 年限相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防火封堵材料耐久性旳测试原则,国外一般由厂家提供有关 防火封堵材料耐久性旳证明。 当选用旳防火封堵材料失去应有旳防火性能时,应及时更换。
防火封堵方案

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2.1工程概况根据防火分区的要求,青岛体育馆工程防火卷帘门上部洞口和通道防火门上方洞口及风管穿墙洞口、电缆桥架穿墙洞口等须进行防火封堵。
此部分洞口封堵设计耐火极限均为3h。
风管贯穿楼板水平洞口也须进行防火封堵,其设计耐火极限为1.5h。
以上封堵原则上可以适当采用砖结构或砂浆等不燃材料进行封堵,不能采用砖结构或砂浆进行封堵的部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火封堵。
风管穿墙洞口、电缆桥架穿墙洞口和防火卷帘门上部洞口尺寸较大,洞口两端先固定安装钢框架作为骨架,两个钢框架之间的孔洞填充满TN-FZ阻火包。
钢框架上绑扎钢板网,钢板网上抹涂TN-FD-II无机防火堵料20~30mm以上厚度进行封堵。
为方便检修,电缆和电缆桥架两端的环形间隙抹涂TN-FD-I有机防火堵料。
洞口孔隙宽度在50mm以下可直接填充TN-FD-I有机防火堵料或TN-FD-II无机防火堵料进行封堵。
风管贯穿楼板水平洞口底部用膨胀螺栓或射钉枪固定角钢作龙骨,龙骨上绑扎双层钢板网,钢板网上灌注满TN-FD-II无机防火堵料进行封堵。
2.2特点分析2.2.1水、角钢、钢板网、TN-FD-II无机防火堵料、TN-FD-I有机防火堵料、TN-FZ阻火包、架子管、脚手板等材料且均需从±0.00m人工运至各楼层,材料运输有一定难度。
2.2.2地下施工需保证足够照明及通风。
2.2.3防火卷帘还未安装,部分通道防火门上方过梁未浇筑,部分洞口风管还未安装,有些洞口其它专业施工还未完成,影响防火封堵施工。
2.2.4洞口分散,每一处都必须单独搭设架子,架子搭设量大。
2.2.5通道防火门上方洞口有多重管线穿过,孔洞不规则,人员无法进入;很多部位施工操作面狭小,离地高度最高在6m以上,架子只能搭设到风管底部,给防火封堵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3.施工部署3.2施工组织顺序3.2.1施工组织:按楼层展开施工。
3.2.2施工顺序:脚手架搭设→洞口四周围护、清理→洞口钢框架制作安装→填充TN-FZ 阻火包→钢框架上固定粗、细双层钢板网→钢板网上涂装TN-FD-I有机防火堵料和TN-FD-II无机防火堵料→验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 A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 161—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997—03—25批准 1997—10—01实施??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美国ASTM E814—83《贯穿型防火封堵材料耐火试验方法》及依据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进行编制。
在技术内容上,其耐火性能检(试)验方法、判定准则与ASTME814—83等效,理化性能及材料分级则主要参照GB/T 208—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等标准。
编写规则符合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其目的在于使我国防火建材工业的发展及应用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及经济交流的需要,便于国家宏观控制产品质量,统一检验标准,使防火封堵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技术化。
非等效采用ASTM E814—83制定本标准时,其耐火性能的检验方法及判定准则基本源于ASTM E814—83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条件,如贯穿物的设置、测温点的布置、观察与记录及判定准则等等,各项性能指标、分级标准、试件规格等则主要依据我国现行技术规范及国情,综合生产厂企业标准及发展水平制定。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3月25日,从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易秉模、陈茂萱、王良伟、聂涛。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火封堵材料的定义,以及产品的分类、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的各种开口所使用的防火封堵材料,包括无机防火堵料、有机防火堵料以及阻火包等各类防火封堵材料。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208—94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 710—91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T 2611—92 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GB 4218—84 化工用硬聚氯乙烯管材的腐蚀度试验方法GB 9278—88 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GB 9978—88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T13452.4—92 色漆和清漆钢铁表面上的丝状腐蚀试验GB 14907—94 钢结构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防火封堵材料:用于封堵各种贯穿物如电缆、风管、油管、气管等穿过墙(仓)壁、楼(甲)板时形成的各种开口以及电缆桥架的防火分隔,具有防火功能,便于更换的材料。
?4 技术要求4.1 分类防火封堵材料按其组成成分和性能特点可分为:——无机防火堵料:以无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粉末状固体,与某种外加剂调和使用,具有适当和易性。
——有机防火堵料:以有机材料为主要成分,具有一定可塑性和柔韧性。
——阻火包:将阻火材料包装制成的包状物体。
适用于较大的孔洞的防火封堵或电缆桥架防火分隔(阻火包亦称耐火包或防火包)。
4.2 技术指标与分级4.2.1 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按其耐火时间分为三级,即:一级≥180min;二级≥120min,三级≥60min。
其缺陷类别为A类。
4.2.2 防火封堵材料的理化性能技术指标(见表1)。
?5 试验方法5.1 耐火性能5.1.1 试验装置5.1.1.1 耐火试验炉符合GB 9978—88中2.1的要求。
耐火试验炉应满足试件安装、升温条件、压力条件、温度测试及试验观察等要求。
5.1.1.2 测温设备——炉内温度测试对防火封堵材料进行耐火性能试验时,应进行明火升温。
炉内温度测量,采用丝径为0.75~1.0mm热电偶,其热端应伸出套管25mm,热电偶感温端距试件安装墙面100mm。
炉内热电偶的数量不得少于5支。
——试件背火面温度测量试件背火面——堵料或阻火包包体表面、电缆表面或穿管表面温度的测量,采用丝径为0.5mm的热电偶,Ⅱ级精度,数量不得少于4支。
分布是:堵料或阻火包表面距贯穿物表面25mm处,选两处,共2支,贯穿物(电缆或穿管——钢管、瓦斯管、瓷管或塑料管等)表面距堵料或阻火包表面25mm处2支,另设1支移动测温热电偶,必要时用来监测试件背火面可疑点的温升,其数据应作为判定依据。
——测温设备的精确度测温仪器设备的精确度(系统误差)应达到:炉内土15℃表面或其他土5℃5.1.2 试验条件5.1.2.1 升温条件符合GB 9978—88中3.1的要求。
5.1.2.2 炉内压力条件对于垂直安装的试件作耐火试验时,试件底面所在水平面应保持正压:对于安装在楼板上的试件作耐火试验时,在离试件受火面100mm的平面上应保持为正压。
5.1.3 试件制作防火封堵材料耐火试验试件规格为:508mm×502mm×240mm试件应是堵料或阻火包和电缆、穿管等材料的组合体。
5.1.3.1 堵料无论是有机防火堵料、无机防火堵料、膨胀型防火堵料或是非膨胀型防火堵料,均应制作成508mm×502mm×240mm的试件。
对有机防火堵料,试件外形尺寸为508mm×502mm×240mm,并作成九孔模具(框架),堵料填塞于100mm×100mm小孔中,如图1所示。
对无机防火堵料,试件外形尺寸为508mm×502mm×240mm,但中央孔洞为408mm×402mm×240mm,壁厚50mm,堵料可直接浇筑在孔洞内,并保持堵料两面平整,如图2所示。
若需针对实际工程作检验,其耐火试验安装情况应参照图3进行。
试件包括框架、封堵材料、贯穿物及托架,可直接在预留的孔洞内制作,电缆——外径ф30mm~ф40mm,长度1 500mm,数量8根,受火端封头(封头长度50mm,厚度25mm),暴露于火场的电缆长度300mm,穿管(钢管)——外径ф40mm,长度1 500mm,数量1根,受火端用供试堵料堵塞管内径,堵塞长度100mm,钢管伸出试件受火面300mm。
5.1.3.2 阻火包耐火试验时,将阻火包直接堆砌在预制框架孔洞内并保证阻火包两面平整,框架外形尺寸508mm×502mm×240mm,壁厚50mm,孔洞尺寸为408mm×402mm×240mm,如图2所示。
试件亦应包括阻火包、电缆、穿管等。
电缆与穿管穿过阻火包,规格型号同堵料耐火试验一致;贯穿物受火端的处理,电缆用单个阻火包,头扎牢,穿管内填约100mm的包体材料。
5.1.3.3 状态调节对有养护期要求的防火封堵材料,试件制成后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进行养护,待试件(样)达到养护期后方能进行耐火试验,对于无养护要求的阻火包、有机防火堵料、塑性防火堵料及其他防火封堵材料等可不受此限制。
5.1.4 试验程序5.1.4.1 条件准备当试件制作需在试验现场施工时,封堵材料应易于施工并按提供的材料配合比进行配料制样,其他防火封堵材料可按实际使用情况直接制成试件。
贯穿物的悬臂端应采用有效的支承(托架)。
5.1.4.2试件的安装试件安装应反映实际使用情况,通常情况下应将试件安装在垂直燃烧试验炉炉门的中央进行耐火试验。
在试件的背火面分别对其堵料或阻火包、电缆及其他贯穿物表面布置热电偶以测量背火面温升情况。
????图1~图3中所示;A——位于防火封堵材料或阻火包背火表面,离贯穿物距离为25mm处布置的热电偶:B——位于试件背火面各贯穿物件上,离防火封堵材料或阻火包表面25mm 处布置的热电偶。
5.1.4.3 测量与观察炉内温度测量用热电偶应符合5.1.1.2中规定,热电偶的设置应不少于5支,温度记录周期不大于30 s。
——试件背火面温度的测量与观察试件背火面温度包括背火面封堵材料表面的温度、背火面电缆表面的温度及背火面穿管表面的温度。
热电偶的分布、规格、精度等应符合5.1.1.2条的规定。
这些热电偶的工作端直接与材料或贯穿物的表面接触,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背火面温度的变化。
——完整性确定完整性是否破坏、丧失依据三条:(1)试件出现裂缝或孔隙,有火焰或热汽流穿出,点燃棉垫,(2)直接观察裂隙、包体收缩沉降出现连续火焰达10s以上。
(3)防火封堵材料体积收缩产生贯穿性裂缝达1mm以上。
棉垫的要求与使用应符合GB 9978—88中5.3.6的要求。
——隔热性防火封堵材料隔热性的测定与观察;a)封堵材料背火面,应记录表面任一测温点温升达到180℃的时间(min),b)贯穿物——电缆或穿管(钢管)背火端表面(距封堵材料表面)25mm处,任何一支热电偶温升达到180℃的时间(min);c)除以上固定测温点测定的温升外,对试件背火面有疑惑的任何相关部位(电缆及穿管的端头、缆芯除外)可用移动热电偶予以测定,其数据(时间一温升)可用于隔热性判定。
5.1.5 耐火极限判定准则试验中出现5.1.5.1、5.1.5.2规定的任何一项时,即表明该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已达到极限状态,所记录的时间即为该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极限(min)。
5.1.5.1 完整性丧失完整性丧失的特征是,在试件的背火面有如下现象出现;a)点燃棉垫;b)孔隙形成,有连续10s的火焰穿出;c)被检材料产生体积收缩,形成1mm宽度以上的裂缝,且肉眼可见火光。
5.1.5.2 失去隔热性a)被检材料背火面任何一点温升达到180℃;b)任何贯穿物背火端距封堵材料25mm处表面温升达到180℃。
5.1.6 耐火性能的表示以试件的耐火极限(min)来表示的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精确到1min。
5.2 理化性能5.2.1 外观采用目测与手触摸结合的方法进行。
5.2.2 干密度5.2.2.1 试验条件干密度测试应在室温(20℃土5℃)条件下进行。
5.2.2.2 装置电子天平:感量为1g;卡尺:精度0.1mm;恒温箱。
5.2.2.3 试样的制备将调和好的无机防火堵料倒入规格为62.5mm×40mm×40mm的试模内,捣实抹平,待基本固化后脱模。
试样的调和与养护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进行。
5.2.2.4 试验程序在试样达到GB 9278—88中4.1及GB 14907—94中5.9.1规定的养护条件后,用卡尺和天平分别测量每个试样的边长(精确至1mm)和质量(精确至1g)。
按式(1)计算干密度:VG=ρ (1)式中:ρ——干密度,kg /m 3; G ——质量,kg ; V ——体积,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