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池塘暮》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萧萧池塘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萧萧池塘暮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音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夜书所见》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夜书所见》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一)(4分)夜书所见叶绍翁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②,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叶绍翁,南宋中期人,曾在朝廷做小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8.通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9. 本诗构思奇巧,意蕴丰富。
试任选一个角度(结构、写法、语言等)写一段赏析文字。
(2分)答案:8.答案: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示例一以景写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示例三对比手法。
儿童夜捉促织,用儿童的乐景反衬作者客居他乡的悲情。
示例四通感运用。
诗中萧萧的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引发作者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示例五巧用典故。
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篇1【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小题1】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2】品味语言。
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应答”的表达作用。
(3分)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萧萧池塘暮”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小题4】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
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3分)【小题5】作者看到原本美丽鲜活的池塘渐入迟暮,丧失了一切生机,甚至终有一天将会消失,很让人痛心。
怎样才能重现“烟锁池塘柳”的胜景呢?请写出你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60字以内)(5分)参考答案【小题1】第1节引用是为了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故乡的池塘;(2分)第12节引用是为了突出“烟锁池塘柳”将成为真正的残对,绝联,突出池塘的现状让人堪忧,表达对池塘将不复存在的感慨。
(2分)【小题2】应答,是回应、回答,这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这些美丽的景象当做池塘对人们呼唤的回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池塘美丽景色的喜爱与赞美(1分)。
【小题3】作者以“萧萧池塘暮”为题,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的池塘的美丽与生机以及现在池塘触目惊心、已近迟暮的现状(1分),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池塘的赞美与热爱及对池塘现状的惋惜、痛心(1分),题目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4】生态的恶化(1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1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
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
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
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
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
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
【注释】①田畈(f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本文作者按照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_____的特点。
(4分)
2.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3.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
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4.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4分)
答案:
1.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2.【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3.答案要点:
(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4.答案要点:
(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