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作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更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
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
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时而委婉平静,时而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时而如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
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
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
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
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
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听到全曲高潮时,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
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精选22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精选2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1《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
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
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
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
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
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
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
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
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
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
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
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通用9篇)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读《春江花月夜》有感(通用9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春江花月夜》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经道尽了人间美景。
他虽只有这一首诗流传至今,但是依旧无愧大师风范。
试问自古至今,又有谁能够将春,江,花,月,夜融入的这样好,描绘的这样美呢?作为从小到大在江边长大的孩子,我见过清晨阳光照射下的长江,平缓的江水缓缓向东流淌,金黄色的碎光铺在上面,无端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美感;我还见过正午的长江,大大的太阳高高的悬挂在空中,与底下浩浩荡荡的长江呼应,太阳给长江披上金黄色的战衣,长江给太阳摇旗纳威,两人如同亲密的战友,向着前方的战场义无反顾的冲去;我还见过夕阳下的长江,“半江瑟瑟半江红”,便像一位古装仕女一般,端庄贤淑,风资曼妙。
我以为,阳光下的长江已经够美了,却不知道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我仿佛看见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从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满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察觉。
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乱了心神。
而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观赏的人却是年年代代不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端有一种遗憾,也有一种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动人心的却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丝丝缕缕的情。
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弦。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古今往来,描述相思之情的诗句数不胜数,爱情和相思,自古以来是人类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
春江花月夜感想散文

春江花月夜感想散文《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名曲,也被改编为各个版本,比如古筝钢琴,民乐合奏等形式。
小编精心收集了春江花月夜感想散文,供大家欣赏学习!春江花月夜感想散文:春江花月夜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
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淼。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江花月图徐徐展开。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渚之上,浩瀚无垠江潮与波涛汹涌的海浪相连处,一轮明月随潮冉冉而生。
古筝清脆的丝弦牵引着荡漾的水波低回起伏,漫溢起月的音阶,从东山的一隅慢慢地向群星璀璨的夜空蔓延,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春、江、花、月、夜的朦胧意境,恍惚间,流动多变的韵律断而复续,飞丝相接,月色与浪潮相约于一江春水之上,优美的丝弦和婀娜多情的春江花月发生了共鸣,让人痴迷在与月的古风古韵之中。
月照江心,波心荡月,一叶小舟,披一身清辉,摇曳着娇羞的月影,在平静的春江上拍水而来,舟上的游子伫立于船头,看渺渺轻雾,花林似霰,在这浩无际涯、清明空远的春江花月夜里,对月遥想,哲思如潮,一缕淡淡的的惆怅借月色拥上的心头,征鸿带来亘古的思念,散落在梦里。
清缓的筝音时断时续由轻变重,如老者深沉的低吟,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怅怅的筝音伴着明月轻风,再现人生苦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相似的是月,不相似的是人,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透过这千年的琴韵能否找到生命与宇宙的永恒。
月上中天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缠绵。
古筝悠悠的清音,穿过花影层叠,泻玉泼银,浅浅淡淡的错落在楼台香榭间,沉浸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弦韵里,将一腔难耐难消的孤独与寂寞向着春江花月尽情地倾诉……古筝行云流水般的吟唱,温柔地绵延着,这曲远古飘飞的清歌,收藏了多少流逝的华年,勾起了多少如烟的往事,装点了多少梦境,平添了多少悲愁。
春江花月夜感悟心得

春江花月夜感悟心得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代诗歌,由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
这首诗以描绘江河之美,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对于我个人来说,春江花月夜引发了我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给予了我许多心灵上的感悟与启发。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从中体悟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春江花月夜给予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描绘的江河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恢弘与壮丽。
江水如绸缎般柔软流淌,花朵如细雨般绽放,月亮如银盘般悬挂。
这些美景唤起了我对自然的敬仰之情,让我明白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应该保护并珍惜这个赋予我们生命的美丽世界,而不是破坏它。
其次,春江花月夜让我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诗中通过描述花朵的凋谢和月亮的变迁,向读者传达了万物皆有生老病死的道理。
生命如花朵一般绚烂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也要看淡人生的得失,接受变化和离别。
这样的领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坦然,对待人事物更加从容。
而诗中描绘的江水轻摇,花瓣落下,月亮更新,也给予了我人生追求美好的动力和勇气。
江水不停地流淌,花瓣一片片飘落,月亮不断地升起和消失。
这些景象告诉我,人生就像江水一样,永不停歇,不断前行。
我们要敢于放下过去的失落与困难,追求新生活的可能性。
就像花瓣一样,我们要敢于放飞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月亮的消失和升起,我们要敢于面对起伏和变动,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春江花月夜让我明白到我们的内心是我们情感和灵魂的宝藏。
诗中以江河的永恒与华月的变迁来映照人生,传递了人的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江河的美好还是月亮的变换,都是通过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灵感来表达的。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情感的涌动,它是我们心灵的驿站。
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知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其诗意之美,还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鉴赏分析

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鉴赏分析一、《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由作为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经由郑觐文和柳尧章的音乐改编,形成了同名民族音乐作品,实现了诗歌作品与乐器的完美融合。
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营造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是现如今我国古典名曲之一。
《春江花月夜》这部古典名曲,其标题的引用经历了慎重的思考,包括《浔阳夜月》《秋江月》等,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这个最能概括作品内容的标题。
作品之中,月照全篇,并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作品的配器分析本首作品将乐器的音色凸显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应用,为艺术形象的展现拓展了丰富的空间,呈现出了优质的古典乐曲作品。
在第一段的江楼钟鼓中,主题的奏出由乐队共同完成,十分婉转、优美和平静,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展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度。
在第二至四段中,映射了景色的描绘,是经典的借景抒情,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江风轻吹、花草摇曳的景致中。
音乐动静有序切换,忽远忽近,所运用的乐器均为丝竹类,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更具有灵性,所呈现出的音色融合乐曲中的山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带给每个聆听者一种感受自然的忘我境界。
在的第五、六段,体现的是江水与天空融为一色的壮丽景象,采取乐队齐奏的方式并加快节奏,呈现出遥闻渔歌、由远而近的画面感,激发了听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向往。
在第七、八段中,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了波涛骇浪,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婉转、积极。
第九段是《春江花月夜》全曲的高潮部分,体现的是浪花飞溅的激昂和舟已远去后的平静春江,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带给聆听者无尽的回味。
尾声部分可以理解成在一片欢腾的歌声、箫鼓声都慢慢消失后,夜色终于回归平静的意蕴。
结语从整体上来看,《春江花月夜》这一主题似乎是一首婉转的船歌,乐器节奏的改变似乎是行船过程中的浪花和流水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最终成为微风下水波泛起的涟漪,让人感受传统古典音乐的气度、文化意蕴和审美境界,使《春江花月夜》在每个听众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春江花月夜的思考和感悟作文

春江花月夜的思考和感悟作文
哎呀呀,《春江花月夜》,那可真是一首超级好听的曲子呀!每次听到它,我都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一只小鸟,在春天的江边飞来飞去。
就好像春天到了,江边的花儿都开得好漂亮,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晚上的时候,月亮又大又圆,照在江面上,一闪一闪的,就像好多好多的星星掉在了江里。
我有时候就会想呀,那江里的小鱼会不会也在听这首曲子呢?它们会不会也觉得很好听呀?说不定它们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呢!哎呀,那场面一定很有趣。
还有那些在江边散步的人们,他们是不是也被这美景和音乐吸引住了呢?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在心里默默地感叹:哇,好美呀!
我觉得《春江花月夜》就像是一幅画,一幅特别特别美的画。
它把春天、江水、花儿、月亮都画在了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美好和快乐。
我真的好喜欢《春江花月夜》呀,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希望以后还能听到更多像这样好听的曲子,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写作手法;表达情感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名著。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它正如一朵艳丽的鲜花,以它的芬芳沁透着人们的心灵。
“春江花月夜”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一首古曲,这首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它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为一首琵琶的独奏曲。
1895年时李芳圆将名称改为“浔阳琵琶”,后来到汪昱庭时,又进行了加工润饰,改为合奏的形式,并改名为“浔阳夜月”,直到1925年柳尧章整理后,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郑觐文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
因该曲版本众多,仅采用大同乐会所改变的版本分析。
说到《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它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从最初定名的夕阳萧鼓来看,原作者描写的可能就是傍晚时在穿上演奏萧鼓的情形,不过从上述曲名的变化之中也可以知道近代音乐家们对这首曲子的内容有着新的理解,除了演奏萧鼓的情景外,还联系到了江上的秀丽风景,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并由此歌颂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調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
其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出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变化和发展,乐曲描绘的意境也不断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时而恬淡、时而奔放,将大自然的美一一呈现出来。
《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虽然有很多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使其听起来十分和谐。
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感知乐曲的意境,强化了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春江花月夜》一共分为十段,各段的标题分别是:一、江楼钟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
水光云影奇诡变幻。
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艺术享受。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点,婉转深幽,流畅多变,极具诗情画意。
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乐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长卷山水画,使人听后心旷神怡。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引子+江楼钟鼓。
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兼具引子功能。
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
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
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
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合尾)。
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月上东山。
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
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
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
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风回曲水。
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4.花影层叠。
主题的第三变奏,经过六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气氛为之一变,由琵琶奏出四个先紧后宽的华彩乐句,音乐性格变得变得奇峰突起,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
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
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5.水深云际。
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
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
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
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
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
6.渔歌唱晚。
第五变奏。
首先由洞箫单独吹奏出如歌的旋律,在木鱼的伴奏下做下行模进,如同是从晚归的渔船中飘来的渔人歌声,下行模进制造出飘渺的听觉效果,描画出渔人丰收归来,心情舒畅,闲适高歌的生动画面。
接着乐队进入,速度忽然加快,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诙谐生动。
琵琶领奏好像一位渔夫在领唱,而其他乐器则在每句最后长音上齐奏,又好像中渔夫的应和。
一唱众和,豪情顿生,江面上充满了活跃欢快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气氛。
7.回澜拍岸。
主题的第六变奏。
琵琶以扫轮指法弹奏,模进音型由慢及快,如同渔舟破水而来,掀起波涛拍岸。
接着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
8.桡鸣远濑。
一般演奏中第八段略去或者和第九段合并演奏。
这两段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音和动态的描写,两段均是乐队合奏,用固定音型做递升递降式旋律进行,速度由慢而快,力度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将全曲推向“欸乃归舟”的高潮,曲调张力极强,激动人心,描绘出渔船向岸边竞归,浪花飞溅,声响响彻江面,洄澜起伏,橹声欸乃的热烈场面。
9.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此时,由二胡和筝奏出飘渺的主题旋律,音乐慢慢舒缓下来,春夜的江面又变得静谧迷人,只有最后一声轻轻的锣音,将人们从静夜春梦中唤醒,音乐落下了帷幕。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此曲气质清奇,张力极强,深入刻画了春夜江面,月色清朗,千舟竞归的动人场景,既有传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豪放抒情中见风骨,音乐形象生动细腻,耐人回味,层次分明,架构合理,聆听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不愧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品。
闲暇时间安静下来聆听一曲《春江花月夜》,全曲虽然只分十段,但每一段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乐曲的整体紧紧相关的。
第一段模拟鼓、钟声的几个乐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第一段后半部分是乐曲的主题第一次呈示。
接下去有八段和尾声,各段都是在月夜中所见到的浔阳湖的各种景色。
每一段开始进入时都是一个新的画面。
聆听全曲,幻想月夜春江的美景,跟随舒缓的乐声感受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有时乐声行云流水,仿佛流淌在心间;有时乐声忽然变得欢快,顿时使人充满活力;有时乐器由少而多,曲调张力极强,激动人心。
总之,跌宕起伏的音乐在不同的音符中给人以不同的心情,却总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