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李子柒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李子柒,“现象级”网红。
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
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
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
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
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
”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
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
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
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论述类文本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庚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庚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 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決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爰、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
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
“天命” 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新疆中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12分)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
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
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
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
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
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
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
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
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
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
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
“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2020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意,完成题目。
(13分)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莫砺锋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的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非连续性文本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
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
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
“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
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
“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
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
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
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
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
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
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
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
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
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
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
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
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
但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
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
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入神”,“穷神知化”。
“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
《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4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內求。
C.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4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B.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D.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4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的方法成为当今主导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哲学不再讲直觉。
B.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各派在思维方法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劣。
C.名、墨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D.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答案】
42.C
43.B
44.A
【解析】
4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方以智提出过观察和分析的理论,但不是比较系统的理论。
4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过度解读,因果关系不成立。
4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