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0210210085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知识,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天气变化、白昼与黑夜交替、地球形状、经度与时间计算等方面。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地球自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点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实验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

在一个封闭的箱子内放置一个水球,学生分别把箱子放在阳光下,或者暗处。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记录箱子内的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4)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可以是国内或国外),进行资料查找和分析,探究地球自转对该地区的影响。

例如,选取北极或南极地区,研究该地区长时间白天或黑夜的原因和影响。

(5)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图片、资料或实物等方式呈现。

(6)拓展延伸:通过讲解经度对时间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通过绘制经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经度来计算时间差。

4.总结与评价(1)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强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和时区计算的重要性。

(2)评价: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和个人书面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教学资源-示意图、视频资料、相关书籍-实验用品:封闭箱子、水球-计算工具:经纬度地图、计算器6.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样一节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球与气候、时间等方面的认识。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来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要充分利用教材及地图册中的示意图片,结合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行复习。

要借助实际演示建立空间观念,并落实在图上,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

要学会利用图解法,进一步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

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图解。

要采用逆向思维法,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如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那么对同纬度地区地方时的早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习中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要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地方时和日期的计算方法等等。

【知识构建】本讲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章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大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图1仁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2.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该讲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虽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概念,如何使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的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形成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意义;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自转的意义:形成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难点:地球自转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4. 实践活动法: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异等;6. 总结与反思: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3. 教学视频:播放地球自转现象的视频资料;4.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6.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利用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举例解释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强调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3)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学生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实例分析:(1)教师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2)学生分享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球自转示意图、PPT等;2.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反思地球自转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材料,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3.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的掌握。

七、教学延伸1. 探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讨论地球自转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相关的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直观认识;3. 开展地球自转主题的科学竞赛或展览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案标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过程。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探究活动:2. 通过PPT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包括地球自转的轴、自转速度等基本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和气候分布等。

4.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上的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该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释,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巩固活动:6. 练习活动: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7.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并与地球自转进行联系,加深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

总结活动:8.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练习活动的答案评价。

3. 实地考察或实验报告的评价。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3. 练习题和答案。

4.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自转进行对比和分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doc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3.分析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 4.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知识导图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4.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5.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约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读地球光照图,回答问题。

(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任何时刻被太阳光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地球的自转使各地出现昼夜交替。

(2)周期:24小时,叫做太阳日。

(3)影响: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4)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②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为0°。

③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④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⑤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读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方向,并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2)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产生时差读时区和日界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方时。

①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

②与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位置越靠东,地方时数值越大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差1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知识精析】」、地球自转速度的比较1 .角速度的比较首先看是否为极点,极点上角速度为0;非极点上任何地点(包括海拔不同的地点)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 时、1° /4分钟。

如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

2 .线速度的比较(1) 海拔相同看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纬线上线速度相同,不同纬线上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计算公式为赤道线速度(1 670 km) x cos①(①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南、北纬60°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2) 纬度相同看海拔:同一地点或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如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一)地方时的计算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T-JIC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⑵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贝U F 点位于B 点以西, 应“西减”。

⑶ 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5°⑷ 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 点地方时为:12: 00+ = 15: 00,F 点地15方时为: 45° 24: 00— = 21 : (二)区时的计算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十 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X1小时注:①“ +、一”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

②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

(三)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起飞时A 地时间 +—小?降落时A 地时间J±时差J±时差+ m 小时起飞时B 地时间一小时降落时B 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降落时B 地时间=起飞时 A 地时间土时差+行程时间(m ) (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三、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1. 两种日期变更线的比较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 地起飞,经过 m 小时飞行,降落在B 地,求飞机降落时 B 地的时间。

延伸特点 完全与经线重合|1S itr)LI 界线两侧经度 或时区的 差异两侧可能同为东经度(东时区);或全为 西经度(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东 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西时区)两侧日期差异 0时经线旧的一天新的一天西东180°经线新的一天西东旧的一天与地方时 的关系 只能是日期分界线,既是新一天的时,也是旧一天的 24时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 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二区的区时 成因自然形成的人为规定的关系自然日界线与国际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日期一;宜然日界线与国际日界线 相对时(零时日界线在0°经线上),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2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自然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m ・ m・ i i r r * r ■ * t r r(1)经线展示图示:180°减-天0时所在的塔线(自釀界战)(2)极地投影图示:【方法与技巧】明确日期范围类问题的解法解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 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 0时所在经线向西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 向东至180° (如上图所示),跨240加一天 昨天一M 月6日)-今犬- 口月了日)-昨天 仃月6日)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口期加•天』经过的 顺地球自转方向J 为0时经线,如 翔西向东)[日躺—天,经过的' 为 LBTlgit 如 OB60* W 0"个经度,占全球的 2/3。

解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 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

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例如:(1) 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 3/4。

(2) 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 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3)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 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规律及应用(1)受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转,如下图所示:(2)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初始运动方向 ―11偏转辰的运前方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 “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3) 应用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高考例析】(2018 •课标II 卷)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 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回答1〜3题。

闿响河流, 大咒环流、地转偏向力般建于右岸,1 . 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 2月7日9时B . 2月7日15时 C. 2月7日17时 D . 2月8日7时2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 . 东北方向B . 西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 西北方向3 •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 .生物类型多样B .对全球变暖敏感 C.大气质量优良D .人类活动影响少1 . A 恩斯克堡岛正午地方时为 12时,结合图示为南极,按照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可知恩斯克堡岛的经度约为170° E 。

北京时间是120°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 50°,时差为:50°X 4=200分钟,因此北京时间 大约为:12:00-3:20=8:40 ,接近2月7日9时。

故A 项正确,B C D 项错误。

2 . D 恩克斯堡岛位于 70°S 和80°S 之间,属于极地东风带,其具体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应飘向西 北方向。

故D 项正确,A B C 项错误。

3. B 根据材料所述,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冰盖和冰被、陆缘冰、海冰的理想场所,这些地理事物受全球变 暖影响明显。

所以,该区域的优势是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故B 项正确。

南极地区,气候严寒,不适合生物生存,生物种类较少, A 项错误;整个南极地区人口都比较少、大气质量都比较好,所以人类活动影响小 和大气质量优良不是恩斯克堡岛的独特优势, C D 项错误。

【知识拓展】区时的计算方法1. 确定时区:经度/15 ° (四舍五入取整数)2. 确定时差:同减异加计算时差(每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3. 计算时间:东加西减时差(即向东加时差,向西减去时差)I7OPI8O D——陆缘冰界门2 ----- 洱汗「K ;忖拟匡3冰盖⑴被I2(F 130° |4(F \5(T16(戶畑尸】引尸14沪151尸 16(严【素养提升】 -、选择题1 .图片中工作人员的前进方向是( )A . 东B .西C .南D .北2 •当天22时该同学将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随即看到在美国洛杉矶 (34 ° N,118° W )的好友小明点赞,此时洛杉矶应是()A . 早晨B .中午C .傍晚D .午夜 3 •该日北京比洛杉矶( )A .黑夜时间短B .日出时间晚C .自转角速度大D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1 . C 4月份,北京昼长夜短,日出东北, 7:23分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图中显示工作人员面向阳光,且阳光在工作人员的左侧,故工作人员正在向南行进,选Co2 . A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洛杉矶位于西八区,二者相差 16小时,故北京时间 22时,洛杉矶应为22-16=6时,此时为当地的早晨,选A3. A 该日为4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京比洛杉 矶的纬度高,故北京昼长大于洛杉矶,黑夜时间比洛杉矶短,日出早于洛杉矶;洛杉矶比北京距太阳直射 点近,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于洛杉矶,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选 A o【知识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十15° /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计算地(2018 •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文综地理试题(八) 到了下面的照片。

据此完成 1〜3题。

)某中学组织游学活动,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一学生拍方时 : 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 :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地方时差 ; 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 地方时差。

(2018 •全国省际名校联考(五))逆光是在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时,极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的一种状况。

但有时候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

日出日落时分,光线 与地面的夹角较小 (约为 0°-30°) ,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最有利。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 2017 年北京国际摄影周,某品牌手机拍摄的逆光照片参与了 展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