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针对地面上的冲沟,需要先将松土清除,随即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即可,也可以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或者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来治理冲沟。

通常黄土高原的冲沟多是由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冲沟形状宽窄不一,深度越深,对于地形和地貌以及土层的破坏力也就越强。

一、黄土高原冲沟治理1、治理方法(1)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地修建梯田耕作。

(2)针对地面上的冲沟,可首先清除松土,接着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压)实,因为土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若用作地基,可采取加宽基础处理。

(3)针对边坡上的冲沟可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或者使用浆砌块石填砌至坡面一边,在坡顶作排水沟以及反水坡,阻止冲刷坡面,在下部设排水沟,防止冲蚀坡脚。

2、冲沟产生的原因(1)黄土高原冲沟多是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暴雨首先会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随即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当浅沟进一步被冲刷后,就成为冲沟。

(2)冲沟的形状宽窄不一,如果冲沟的沟槽较深,便会破坏地形、地貌以及土层。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大规模的开矿以及修路,从而破坏植被。

2、危害(1)水土流失严重会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且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易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3、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等各业的生产活动。

(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3)采取打坝淤地以及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耕种等导致了植被覆盖度下降和土壤的质量下降。

2. 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另外,高原地形的存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和棉花为主,在土地利用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首先要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实行草、林、果等多种经济林带,不仅可以提供商品林产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例如,采用灰化法、胶凝剂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防风林、沟槽、坎地、塘坝等,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推行。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一)气候因素黄土高原虽属季风气候区,但距海洋较远,大陆性气候又有一定的表现。

由东南向西北大陆性程度逐渐增强,东南属半湿润气候,中部为半干旱气候类型,西北部属干旱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的特点主要是位于西风带内的地面低压系统活动频繁,从而造成多暴雨天气。

夏秋降雨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雨量及降雨强度均大。

暴雨多、强度大的这种气候特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二)土壤因素黄土是典型的粉砂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粉砂,尤其是粗粉砂,其次还含有一定量的极细砂及粘粒,使黄土的抗冲性很差。

黄土的空隙度虽较大,但空隙很小,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都属于毛管空隙,雨滴击溅后极易堵塞,很不利于黄土的透水入渗,易产生超渗产流,导致水土流失。

(三)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大体上可分为陇西高原、陕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三个部分。

以六盘山为界,东西分异明显。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

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四)毁坏植被,陡坡耕种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五)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

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六)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降水不足、地形陡峭、土壤肥力低等。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少,且大部分为暴雨,导致水分难以渗透土壤,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地形陡峭,土壤容易被冲刷。

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人为活动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几十年里,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大规模的开垦活动破坏了植被覆盖,使土壤暴露在风雨的侵蚀下。

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过度消耗,无法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植被对于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应大力推行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其次,要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因此,应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田排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此外,应加强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技术培训。

农民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从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程度。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广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的伤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但由于近年来种种原因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到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首先,当地气候条件不适宜。

黄土高原南北横贯,沿线干旱并加重干旱程度,平均降水量低,无法满足土壤的水分需求,形成水土流失的背景。

其次,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

植被破坏、人为挖沟暴沙、滥伐林木等人类活动形式更加加重了水土蜕变的现象。

此外,环境保护不力也是一个原因。

污染、园林建设和资源开发等行为进一步损害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状况。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对土地要有正确的开发和保育观念,积极进行护土工程。

其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补救措施。

此外,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禁止违法开采和滥砍滥伐,建立合理的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总而言之,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除了运用技术措施,建立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更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根除现有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技术研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技术研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技术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土地退化区之一。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治理技术。

本文将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地质状况特殊,土质疏松,植被脆弱,气候特征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1. 降水和侵蚀: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而且脆弱的土壤容易流失。

而风化破碎的黄土层次清晰,容易被水冲刷。

长期以来,降水侵蚀是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推动力。

2. 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黄土高原作为农业区域,由于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农业耕地的过度使用和毁坏等行为,加剧了土地的脆弱性,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

3.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黄土高原地区盛行的坡耕地和旱作土地,存在很高的风险,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而且,大片的农田经过长时间的不合理耕作,土壤质量下降,稻谷收益也逐渐下降。

二、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复杂,治理技术的选择也需要多方面的考虑。

以下是一些已经被广泛研究和采用的治理技术:1. 林草植被恢复:植被对于抵御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和保护原生林草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结构,减缓水流速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长期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

2. 激活地下水:地下水是黄土高原的重要水资源,但因为黄土层的流动性差,土壤缺水。

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灌溉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利用地下水,为植被提供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3. 建立防护林网:黄土高原地区风力较大,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建立防护林网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防护林网可以提供风景观赏和经济效益,实现治理的多重目标。

4. 土壤修复和改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亟需修复和改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广袤而又苍凉,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片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计,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水土流失,真是个让人心痛的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咱们聊聊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崎岖,降雨量不均,尤其是夏天暴雨频繁,冲刷土壤,水土流失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

风也在作怪,干燥的气候使得土壤容易被风吹走。

想想那些黄土飞扬的场景,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接下来,是人类的活动。

过度放牧,树木被砍伐,土地遭到侵蚀。

很多地方,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失去了保护。

尤其是农田的轮作不合理,导致土壤贫瘠,根本无法自我修复。

这样的情况,让人感到无奈,甚至有些心寒。

治理措施也不是没有。

首先,植树造林,这个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治本之策。

树木可以固定土壤,阻挡风雨,给土地穿上“保护衣”。

其次,修建梯田,科学种植,这样不仅能保持水分,还能减少土壤的流失。

农民朋友们,也要学会合理放牧,做到循环利用,才能让土地恢复生机。

还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是关键。

加大对黄土高原的关注,推动科研,制定相应。

像是提供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农业,真正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人与自然,才是最好的搭档。

当然,黄土高原的未来,不仅仅依靠这些措施。

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这片土地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农民,大家都要齐心协力,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光彩。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土地的热爱;每一个小行动,都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最后,总结一下。

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但治理的方向是明确的。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片土地,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沃土。

希望未来,黄土高原能够重现生机,绽放出新的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
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的西北部偏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土地,它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耕作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食物。

然而,曾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黄土高原,逐渐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贫瘠的土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大量的养分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殆尽,土地的肥力降低,因而收成减少,损失巨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黄土高原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面积较大,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对于该区域工农业影响在不断加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该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

自然因素中首先为黄土特性,无理层,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土质酥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

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

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然后为植被因素,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

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较低,而径流减少率和侵蚀较少率却在逐年增加,而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则会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然后是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地面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

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

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再次为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还有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内力因素,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

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且以上升为主,强烈的大面积上升阶段与相对宁静阶段交替出现,因此使黄土高原地区沟谷受到很大的侵蚀,而黄土高原是我国强震频繁的地区之一,其受到的地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而在人为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乱砍滥伐,开荒,坏了地面植被,地表失去保护。

遇暴雨冲刷,成水土流失,昔日的绿树丛生的林区已成为光山秃岭,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过度放牧同样可以使植被的覆盖率急剧地减少,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在广大山区群众为解决生活薪柴砍伐林木,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场人为过度放牧、铲草皮、挖草根破坏了草场,从而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随着城市发展,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始逐渐地增多,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

城市建立在一定的空间基础上,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城市的建设需要多种原料来做为支撑,这无疑要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其附近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于水土流失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大量的修筑路面对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一旦开发,往往造成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影响地区的环境,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先进的科技、丰富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以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实施了多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政策与措施,广大学者也围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与配置、坡地水土流失的机理与影响机制、坡地植被类型的生态恢复效果与效益评价等内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利用生物措施进行治理为根本措施,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小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要加大这一地区的绿化程度,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植物,以充分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效。

继续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强该地区小流域的绿化建设,把黄土高原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地区。

工程措施,即利用工程原理防治水土流失。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林立,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造成夏季雨水集中,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而春冬季节水源较缺乏,因此应该尽力调节其季节分配,合理利用降水来发展绿化,还应该加强适当的工程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坚持打坝淤地,兴建小型水库、堤坝、梯田以及平整土地等,以截泥留沙,限制水土流失的发展和加剧。

农业技术措施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为加强农业耕作技术,重点为土壤的疏松,有效地在土地的上方形成一层防护膜,减少雨水对于土地养分的冲刷作用,提高土壤的吸收蓄纳能力,避免长生地表径流。

推广新进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以减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尽管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防护活动,来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的恶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林草植被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总体上看,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森林植被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林分生长不良,生态恢复较慢。

水土保持要防治结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建立措施配套、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2]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唐克丽,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为例。

[J]第四纪研究,2000
[4]江忠善,黄土高原南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

水土保持学报,1995
[5]李忠魁,小流域治理的哲学思考。

水土保持通报,1994
[6]姜娜, 邵明安, 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2001
[7]刘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
[8]课程教育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家教科属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