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2
《语言学纲要》(作者:叶蜚声、徐通锵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分化 总结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外部原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与运用之中。
没有文字保护语言的遗迹,它早就小时多的无影无踪。
活语言总是在缓慢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中的词汇在逐渐更替。
1、同一个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或社会,不同的社团或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可能彼此接触以致统一;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会相应的引起语言的分化、接触、统一。
(社会发展)2、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时候,为了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常常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引发词汇或用法的变化。
(人际交往)总之:(1)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化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2)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3)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内部原因)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收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2、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语言究竟如何变化,还是取决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它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进语言发生变化。
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 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 直接的答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 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 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 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 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 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 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 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 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 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 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 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 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而如果扩张后 的地域仍然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仍然使用共同的 文字和书面语,各地在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就仍然 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虽不完全统一却也不完全分化。在社 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 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 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如“天、山、 水、日、月、人、手、头、身、大、小”等。第二,除了 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词根、词 缀等)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 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 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客家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八大方言区:闽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
十大方言区:晋语区、徽语区、平话区(广西中部一带 )
12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彼此有同源关系。
祖语/母语/原始语/原始共同语——子语/后代语 原始汉藏语 ———— 汉语/藏语(姊妹语言)
苗:苗语、布努语 瑶:瑶语 未定:畲语
苗瑶
16
我国境内的语系分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 、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此外 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17
18
第七章 复习与小结
一、简答: 1. 语言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外因、内因,3因素) 2. 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什么? 3. 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是什么? 4. 世界语言主要有哪些语系? 二、填空 1. 汉语的七大方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______方言,具有强烈的______性。 3. 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_____语系____语族;法语属 于_____语系_____语族;阿拉伯语____语系____语族。 4. 中国境内分布的语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
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世界语言谱系
13
世界主要语系: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南亚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 乌拉尔语系 高加索语系 闪-含语系 (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班图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 尼罗-撒哈拉语系 科依桑语系(霍布督、布须曼语系) 美洲印第安诸语言(语群) 澳洲诸土著语言(语群) 西伯利亚诸语言(语群)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
亲属语言
▪ 3、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 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 同一语言(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亲属语言(子语)
▪ ①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 类,叫“谱系分类”。
▪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语系 →同一语系各个语言的分化层次(亲属关 系的远近):语族 →语支 →语群 →语言 →方言 →土语
▪ 湘方言 长沙话
湖南省大部。
▪ 赣方言 南昌话
江西省,湖北省东南。
▪ 客家方言 四川等。
梅县话
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 闽方言
闽南方言(厦门话)闽东方言(福州话)
闽北方言(建瓯话) 福建、海南、台湾等。
▪ 粤方言 广州话
广东 、广西,港、澳特区。
地域方言
▪ B、一个地域方言与共同语、其他地域方 言的差别,表现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 面。
▪ a、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名异实同,即用 不同名称去称说相同事物。“我、你、 他”,上海话“阿拉、侬、伊”,客家话 “捱ái 、女、渠”;“红薯”,沈阳话 “地瓜”,广东话“番薯”,淅江话“山 薯”,成都话“红苕”。
地域方言
▪ b、语音方面。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是语音, 以语音为主要划分依据,但只考虑几个重 要特点,而暂时不管其他细微差别。
亲属语言
▪ ②关于汉藏语系。 ▪ a、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
最多的两个语系。 ▪ b、语族:汉语、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 ▪ c、共同特点: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没有内部 形态变化;有量词。
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异同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Ø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
(二)地域方言
• 地域方言,通常指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变体, 也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 分支。
•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尤以语音差别最突出,汉语普通话和地域方言最大的差 别是在语音上。
Ø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
• 如斯拉夫语族的国家,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 罗斯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间可以通 话,但却是不同的语言。
• 汉语的北方方言与吴、湘、赣、客、粤、闽方言 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相互间很难通话,但却是同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5. 确定是语言还是方言的标准:
• 6.商阜片:商丘市区、睢县、鹿邑等,f和sh不分,如“喝 水”称作“喝fei”。
• 7.信蚌片:信阳市区、淮滨、罗山、安徽蚌埠,“俺爸俺 妈”听起来像“阿爸阿妈”,且无翘舌音。
• 8.汾河片:三门峡市、渑池、灵宝等,如“脖子”叫“婆航”、 “膝盖”叫“哭气盖”。
3.方言岛
•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 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 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 • 如美国的唐人街就是英语包围汉语的方言岛,四 川官话区域中的湖南话小区,就是方言岛。
Ø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一下子 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 方式,不允许突变。 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亡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 言,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 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2013修订版语概007-第6讲: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的摄口变齐齿)。 ❖ 一般说来,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语言系统中所谓
的不规则现象都是过去的语言保留在今天的语言系统中 的历史层积,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见证。这些现象为 探索语言的历史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7.2 语言的分化
❖ 7.2.1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 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
❖ 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 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常常不一样: 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比
如同样在/i//y/前的/k//ts/,在北京变成/tɕ/,在广州却保 持/k//ts/不变,在苏州则是/k/变成/tɕ/,而/ts/不变(/ts/后
语义泛化,语法搭配能力增强;出现了新的派生构词规则。
❖
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
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
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如把山西汾阳话、北京话和隋唐时的中古音:
❖ 7.1.3 语言演变的特点
❖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 允许突变。 ❖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 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 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 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 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外部因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1.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2.语言作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内部因素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决定着每一种语言的特殊方向。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是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
词汇最快,语音比较慢,语法比较稳定。
(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二、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1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地域方言: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简称方言。
方言形成的原因:(1)地理条件。
(2)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3)语言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方言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相对较小。
3.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各亲属语言之间在语言要素和语言成份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同出一源的痕迹。
4.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作出的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原始基础语(母语)分化为不同的语族,一个语族又分化为不同的语支乃至语群,一个语支或语群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等语群。
❖
系属不明的语言,如:日语、朝鲜语。
❖ 语系→
语族→ 语支→ 语群
❖
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东部、西部、北部 语支
❖
西部语支 →英语、德语、荷兰语
❖
北部语支→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
❖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系。
❖
印欧语系是分布地域最广的语系。
❖
英语、西班牙语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语言。
❖
日尔曼语→英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
岛语、荷兰语
❖
斯拉夫语→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
兰语
❖
可以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
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归在一起,没有历史同源关
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称之为语言的“谱系分类”。
❖ ②语言的“谱系分类”
❖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专集》)
❖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为了表
意的明确性,要求语言必须保持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就会引起
语言系统的变化。
❖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交际是语言发
展的最基本的条件,语言中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在这一
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
②社会的社群分化 指的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
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
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
❖
语言分化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方言谱系分类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它有强烈的。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语系语族;法语属于语系语族;阿拉伯语属于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3.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渐变性不平衡性2.北方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3.社会排他性4.语系语族语支语群5.汉藏藏缅印欧罗曼闪含三、简答题1.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
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
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
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
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
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
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
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
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
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
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只能是渐变的。
如北京话零声母从w到v的变化,且目前人处于变异状态,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
4.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
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5.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这些特点是由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
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老是处在花样翻新的变动之中。
这样的变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
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不平衡性,外部原因——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内部原因——语言各要素的变化速度不均衡。
语言系统各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词汇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其实词汇系统内部演变也体现出不均衡:基本词汇——相对稳固,一般词汇——变化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与社会发展联系不那么直接,因此就稳定得多。
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如语法中格的范畴,古英语名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有主格、宾格、属格(又称所有格)、与格和工具格五种。
发展到现代英语,代词还保留三种格:主格、宾格和属格(如I、me、my);名词则只剩下两种格:通格和属格(如john和john’s)。
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可以不一样。
如古汉语有八个声调,其中入声在今天的北方方言区中已经基本消失了(晋语除外),但在吴方言、粤方言等南方的方言区中还存在。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6.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
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
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
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