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语言学课件—第七章-语言和社会

8
二、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3、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文化程度 宗教
③年龄的差别也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差异。现在的年轻 人满嘴时髦的新词,但年纪大的人却不怎么用。 ④文化程度也是影响语言的一个社会因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对语言产生影响。 ⑤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社群,如果相互间的交往不那么频
当一个使用统一语言的社会出现地域分化,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方言或不同的语言。 如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和拉丁语的各个方言发展为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等。
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在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 内部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
(3)社会间接触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社会的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引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
渐变性 不平衡性
9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0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 社会分化的两种形式:地域分化和社群分化。
地域分化: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主要有不完全分 化和完全分化两种。
不完全分化指: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 言”,如方言的形成;
13
❖ 语言的分类:
谱系分类(发生):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 语系、达罗毗荼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 群和语言。有些语言象韩语、日语等,至今还没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
语言学纲要课件(7)

• 一般说来,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 题(“黑话”除外)。
• 如: 行业用语。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用语。 阶层方言,如法国贵族的“沙龙语言”、
“闺秀语言”,美国的“黑人英语”。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强烈的排
他性。 • 网络语言: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 一个人可以同时掌握几种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 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
• 是语言发展 不平衡 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 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如汉语的不同大 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
• 地域方言最显著的区别一般在 语音 方面,但词汇和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 渐变性 和 不平衡性 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两个特点, 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社会发展 和交际创新等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 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 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 本质属性决定的。 语言的这一本质属性—— 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 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只能渐变,否则 不能成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5)客家方言 (梅县话)
(6)闽方言 (闽南:厦门言 (广州话)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 1.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 关系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语言一般称为 “母语”或“原始基础语”、“基础语”。
地域方言如果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就会 发展为独立的语言,从而形成亲属语言。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 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 直接的答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 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 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 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 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 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 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 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 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 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 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 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 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而如果扩张后 的地域仍然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仍然使用共同的 文字和书面语,各地在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就仍然 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虽不完全统一却也不完全分化。在社 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 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 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如“天、山、 水、日、月、人、手、头、身、大、小”等。第二,除了 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词根、词 缀等)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 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 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参考答案(完整)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
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语言学纲要》梳理

《语言学纲要》结构梳理
一、全书知识结构
【导言—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第五章】 :语言系统的结构 【第六章】 :文字和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第七章—第九章】语言的发展
二、贯串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见《序》 ,P1)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集中体现为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二节) 第三章 语音 组合:音位的对立和互补,音位的组合 聚合:元音和辅音(音质划分出来的聚合) 、音位变体和非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 位、音位的聚合 第四章 语法 组合规则: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词和短语组合成句 聚合规则:词类、形态和语法范畴、语言的结构类型 变换就是利用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通过调整(语序等,变换组合结构) 、替换(在聚合群 中)等手段实现的 第五章 词义 词义的组合:第三节 词义的聚合:第二节,包括单义和多义、同义、反义 第九章 语言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词序的改变 聚合规则的发展: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发展 三、 《语言学纲要》的三句总结(提纲挈领) 1.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第一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社会的分化导致语言的分化,出现社会方言的地域方 言;社会的统一促进语言的统一,推动共同语的建立和发展) ,不同社会之间的相互接触导 致语言间的接触(第八章: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的融合,集中表现为洋泾浜和混合 语) ,社会的发展也是语言系统内部结构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力(第九章,例如词汇和词义的 发展)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其符号性的根本体现(上面描述过) 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和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和提示 《语言学纲要》的结构是很清晰的,全书的知识结构分为四块,这样就有了整理的把握,就不迷糊了。 【考查】综观,在四个板块中,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一章) 、语言系统的结构、文字和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是必考的,是最重点。11 年考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第一板块) 、语言 的普遍特征(P119)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等,集中在前六章。
《语言学纲要》7语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具体说来: 具体说来: 语音: 语音:中古字母 双语现象 方言岛 黑人英语 词汇: 词汇:新旧词 网络语言 词义的演变 借词 语法:新兴的使动/被动格式 语法:新兴的使动 被动格式 新兴的插语法 先词后置 无定冠词的产生 欧化句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基本过程 ----分化与统一 ----分化与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会的统一而统一. 会的统一而统一. 分化与统一是语言发展中的两个基本 过程. 过程.这两个基本过程的发展方向是 不同的,所具有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所具有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法国贵族的沙龙语言和闺秀语言. 法国贵族的沙龙语言和闺秀语言. 西方上层社会曾经流传的"客厅语言" 西方上层社会曾经流传的"客厅语言" 《林海雪原》黑话密语. 林海雪原》黑话密语. 天王盖地虎
客厅语言称日历为"将来的记录",把擤鼻 称日历为"将来的记录"
涕说成"轻松了一下鼻子" 涕说成"轻松了一下鼻子",杯子有臭味说 杯子行为不好" 成"杯子行为不好",女主人招呼客人坐时 就说" 就说"请满足这把椅子想要拥抱你的愿望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莎士比亚, 吧".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莎士比亚,莫里哀 等戏剧中很常见:贵族要发动战争, 等戏剧中很常见:贵族要发动战争,他会这 样说: 我衷心悲伤, 样说:"啊!我衷心悲伤,因为我必须拔出 我腰间的剑,使人间平添多少寡妇! 我腰间的剑,使人间平添多少寡妇!"看到 对方流泪: 对方流泪:"为什么你的眼睛噙着满眶的伤 心之泪,就像一条涨水的河流, 心之泪,就像一条涨水的河流,泛滥到它的 堤岸上了.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 堤岸上了."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讲究 客套的女子》 客套的女子》
语言学纲要语言的功能

汉语的“关心、注意、小心、计较、爱护、看管”等词义看来是不相互关联的,但在英语中却用care一词把这些意思都包括进去了。初学英语总以为语词是一对一的,只知道care是“小心”的意思,所以在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时就说“I don‘t care!”他的意思是想说“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可是英语的意思却是“我才不在乎呢。”这种民族语言表达上的差别并不意味着人类思维上的不同,因为一经解释,就可明白无误。
联系:
01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是行为和结果。
03
语言制约言语 个人的言语交际,必须符合 语言系统的社会惯例。
02
信息传递功能
人际互动功能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社会现象。
01
自然现象是没有人类社会之时就已经存在的现象。
02
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才出现的现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
来一份稀饭! 坐下。
(指令功能_directive)
(信息功能_informative)
词组,又叫短语。 那个姑娘的脸红了。
什么时候放假啊? 你什么时候来中国?
(疑问功能_interrogative)
(表达功能_expressive)
1
“要想钱包鼓,准备炒V股!V股V股,就是尾巴股!”
2
表情功能_evocative
3
咱们班的男孩都得去踢球。
4
言语行为功能_performative
5
上面提到的这其中功能都可以归结为交际功能。
6
哈哈,可盼到这一天啦!老天爷总算睁开了眼,阿弥陀佛,那就动手干吧!
7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一般认为,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或方言约有5500多种。语言学家一般确认的语言为2790种,而其中有70%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
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不平衡性和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两 个最重要的特点。
(一)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语言的各个组 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
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 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 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 法就稳定得多。
车奴
房奴
晒客
半糖夫妻 丁宠家庭 学术超男 她经济
2、不同性别
在英语中,adorable (极可爱的) charming(有魅力的)Lovely(极 可爱的) sweet(甜蜜的)几个词女 性常用,而男性很少用。
(二)几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1、阶级习惯语(阶级方言)
对同一个词,不同的阶级可能有不 同的理解以及各阶级总要把本阶级 内部使用的特殊词语强加到语言中 去,形成阶级习惯语。
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 1、北方方言 Z c s zh ch sh 鼻韵尾分n ng 有四个声调。
粤方言
词汇上主要体现在名异实同,用不 同的名称称呼相同的事物。
向日葵
日头转 朝阳转 望天转 朝阳花 向 阳花 转日葵 转日莲 盘头瓜子
(三)汉语方言
汉语一般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 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 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 。
土 匪: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
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 底!
旦底;挖/空工”,“横川”; “侧目”;“缺丑”;“断大”;
“皂底”;“分头”;“末丸”; “田心”
“田力头” “安脱帽”
据说就连算卦的也常用黑话。譬如, 算卦者在街上给某人算卦,旁边有 知情者用黑话向他透底:“火点, 空子,念攒子,老戗是海翅子,杵 头海,海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
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
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
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
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
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
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
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
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
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
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只能是渐变的。
如北京话零声母从w到v的变化,且目前人处于变异状态,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
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这些特点是由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
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老是处在花样翻新的变动之中。
这样的变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
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不平衡性,外部原因——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内部原因——语言各要素的变化速度不均衡。
语言系统各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词汇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其实词汇系统内部演变也体现出不均衡:基本词汇——相对稳固,一般词汇——变化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与社会发展联系不那么直接,因此就稳定得多。
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如语法中格的范畴,古英语名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有主格、宾格、属格(又称所有格)、与格和工具格五种。
发展到现代英语,代词还保留三种格:主格、宾格和属格(如I、me、my);名词则只剩下两种格:通格和属格(如john和john’s)。
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可以不一样。
如古汉语有八个声调,其中入声在今天的北方方言区中已经基本消失了(晋语除外),但在吴方言、粤方言等南方的方言区中还存在。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
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
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
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