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读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读《钟鼓楼》有感

读《钟鼓楼》有感

读《钟鼓楼》有感读《钟鼓楼》有感钟鼓楼其实是两个楼,钟楼瘦、鼓楼胖,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他们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部。

钟鼓楼见证了他们脚下北京市民的历史变迁。

想知道八十年代初期北京人的生活吗?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刘心武以钟鼓楼为背景,以薛大娘的儿子薛纪跃结婚为线索,逐步引出住在这所四合院里邻居的生活状态。

里面出现的人作者差不多都写出了他们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是八十年代北京居民的普通生活故事,那个年代是属于他们的历史。

作者用一年写出了一天却又是他们伴生的平淡故事。

故事虽简单,却多了一份真实,恰如你和我的。

农历十一月初八,公历12月22日。

无论从那一历看这天都似乎不是什么倒霉的日子。

不错这是薛大娘为他儿子挑的大喜日子,她早上五点就起床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干的,检查了洗净切好的白菜、油菜和胡萝卜,裹上鸡蛋面粉炸过一道的小黄花鱼,发了一夜的木耳、黄花和笋干,为的是图个心安。

可见那时结婚宴酒是不错的,跟我们现今也差不了多少。

薛大娘首先遇到的是住在院右首的荀磊,荀磊是专门送喜字来的,这也为他后来花500元买瑞士表埋下了伏笔。

这个从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现刚从国外回来在重要部门做翻译,父亲是修鞋匠。

作者不是以一个人为主角展开,而是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的方式描述他们的故事。

薛纪跃和他即将过门的媳妇潘秀娅此时正商量着如何用一千五百元置办他们的婚礼。

首先刨去三百元摆席、散糖的钱,用五百元跑遍全城买了一张双人弹簧床、三开大立柜、葛丝沙发、两头沉的写字台、靠背镜的五斗橱、方圆通吃的折叠桌、带高挑毛巾架和双皂框的脸盆架、四喇叭的录音机。

女人总需要为自己考虑点,于是让纪跃承诺买一块三百元的瑞士表作为结婚礼物。

当然结婚的时候,新娘不能走过来吧?还得要一辆出租轿车来接。

与纪跃的哥哥和嫂嫂纪徽和孟昭英相比昭英只坐过轿子和一对掺了三成锡的银镯子,潘秀娅真是高档幸福多了。

他们的邻居詹丽颖是个口无遮拦做坏事又好事做绝的人,是个让人恨又让人爱的人物。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读后感(一):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记忆作为一个岁数不大不小的老北京,八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书中的很多生活片段,场景,话语,还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那时的北京正在蓬勃的发展,社会健康而稳定,人们简单而快乐。

尤其书中描写的人物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感觉更象一部话剧,我仿佛能看到舞台上老北京的背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人们……书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50岁以上的人看,都会勾起往昔记忆的!《钟鼓楼》读后感(二):平凡人物间的不平凡情感老北京,大杂院。

包罗万象,融汇众生。

从老薛家娶媳妇到百年间历史的穿插,归结于时间的圆形,定点于钟鼓楼的喜乐。

每个人生活都不易,深陷生存,邻里,婆媳,妯娌,夫妻这些些小的矛盾之中,更是被覆在那些隐秘而强大情感之中。

张秀藻的暗恋如此,荀大爷的叹息如此,詹丽颖的狂骂如此,瞻台的烦忧亦如此。

好在生活并不完全如此。

话语和隐忍亦可安慰彼此。

新媳妇在大伯子的宽慰下安稳;路喜纯在隐忍中成全了薛家,也成全了自己;庞其杉在张奇林的用心下突破了自己;梁福民和郝玉兰在薛家和一干邻居真诚下感到自己的自私;孟昭英在体会中忍下了婆婆的责难,让劳碌的婆婆心里有些安慰……这些情感虽煎熬着我们,但更多的是人生的美好。

《钟鼓楼》读后感(三):一场闹心的婚礼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

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儿很纯正,心理描写传神,让我这个九零后穿越到了那个不平静的80年代。

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时候,有点丧失兴趣,因为描写繁琐的缘故,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注定没有结局的缘故,抑或是编排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缘故,总之我是撑着看完最后一页,也只能得出个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大杂烩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感慨。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钟鼓楼》是由巴金创作的一部较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钟四嫂为了生计而抛弃丈夫,嫁给了富商钟愿,在鼓楼附近开了一家饭馆,最后却因经商失败陷入困境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钟四嫂的遭遇和境遇,展现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生存现实和人性的深沉与复杂。

《钟鼓楼》一书的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农村,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说刻画了钟四嫂这个角色的人性,她是一个既努力又不幸的女人,为了生存而重复着放弃和失去的循环。

她放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嫁给了钟愿,为了维持饭馆的生意,她忍辱负重,煎熬艰难。

然而,尽管她努力地工作着,她不断地遭遇困难和挫折,最终使她陷入了绝望之中。

这部小说还刻画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小说中的人物们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他们受到严重压迫和剥削。

钟四嫂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代表了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她代表了那些在社会底层生活并为生计奔波的人,每一次的努力似乎只能得到更多的苦难和痛苦。

小说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钟鼓楼》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使得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产生共鸣。

钟四嫂是一个极度复杂的人物,她既忠于自己的内心,又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选择了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但这种选择最终只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她是一个既可怜又令人尊敬的女人,她的坚持和努力使她成为了一个饭馆的老板,但最终她的努力却被时代所击垮。

钟四嫂的形象给人一种无限的思考空间,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此外,《钟鼓楼》还通过描写富贵人家和贫苦劳动者之间的鸿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小说中的富商钟愿是一个贪婪、残酷的人物,他不仅对钟四嫂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还对其他贫苦劳动者进行了同样的行为。

小说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呼吁对社会不公和压迫进行反思。

总的来说,《钟鼓楼》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妇女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黑暗面,让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钟鼓楼读后感(通用7篇)

钟鼓楼读后感(通用7篇)

钟鼓楼读后感(通用7篇)钟鼓楼读后感篇1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整本书描写鼓楼附近一个传统四合院里的租客们的人生故事。

人生百态,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丰富多彩。

路喜纯的父母早逝,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疏于被管教而长歪,反而很善良,很能忍耐,又上进又聪明,这样的他前途自然光明无限。

澹台智珠虽然活跃在舞台,但是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和慕樱有着完全不同的三观。

舞台上光鲜的她生活中烦恼不断,现在工作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孟昭英和薛纪徽是一对心地宽厚的夫妻。

所以很快和同样心地宽厚三观相近的路喜纯相熟并亲近起来。

有被这样的感情温暖到。

冯婉姝、荀磊以及张秀藻都是新时期进步青年,他们关于时间-历史-命运-使命的讨论让我热血沸腾,他们的三观和薛大娘、詹丽颖自然完全不同,和孟昭英薛纪徽夫妇、路喜纯也不同,和澹台智珠同样不同。

他们有文化,有知识,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探索人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希望。

他们的年龄是可爱的,外表是美好的,内涵是深厚的,学识更是身边人钦佩且无所企及的。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潘秀娅和杏儿是城市和农村出来的平凡的女孩,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所思所想由她们自己生长的环境决定,性格说不上好与不好。

她们都有可爱之处。

海西宾也是三观蛮正的年轻人。

龙点睛这个人让我觉得愤怒恶心,不想让他有好的结局。

慕樱的人生在不断的进步,身边的男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言论让我无法反驳,甚至还觉得有点对。

她说“责备爱情的多变,就如同责备世界本身丰富多彩一样。

”“如果爱情消失了,那么再维系婚姻关系便是虚伪,是真正的不道德。

”这些言论虽然看起来过于大胆,但好像又很对。

我从39年后的今天看这些言论依然觉得无法肯定,但是我大部分同意。

人类历史、个人命运、时间。

钟楼和鼓楼见证着时间的变迁,见证着一个一个、一代一代人的命运,见证着人类历史。

沧桑巨变,钟鼓楼依然在。

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波涛汹涌,外部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有着完全不同的三观,无法说谁的正确谁的不正确,因为世界本身都是这样丰富多彩,而我,也只是这样平凡的一个人。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颐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古都西安钟鼓楼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

小说借用钟鼓楼的历史背景,在继承中注入了文化认同和家族传承的意义,强调了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家族赋予的情感力量。

小说以史实为依据,努力营造出古都与家族深植的文化精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性和民族归属感。

作者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格调。

小说的语言古朴优美,情感细腻,让许多读者为之倾心。

小说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温馨与亲情,表达了对于爱情和家庭的强烈感悟和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情感叙事和文化呈现中,作者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底层,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钟鼓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现代文化名著,它将历史文化、家族情感、文学创作和价值探索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思想意义,对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究家族文化的特点并为当代文学的积淀都有很大的推动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让我更加具备了文化自信心。

钟鼓楼读后感(通用15篇)

钟鼓楼读后感(通用15篇)

钟鼓楼读后感钟鼓楼读后感(通用15篇)钟鼓楼读后感篇1钟,我们知道,鼓,我们知道,楼,我们也知道。

然而当这三个简洁的汉字组合起来时,一种新境界诞生了。

晨钟暮鼓我们知道,“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我们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也知道,但它们和一座楼是什么关系呢?关于钟鼓楼,我粗粗翻过刘心武的一本小说,名字就叫《钟鼓楼》。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陈说着市井的悲欢、几代人的命运,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

事到如今,小说的具体情节我差不多忘完了,但钟鼓楼和市井的关系在我心中从此构建了起来。

在某一意义上,我总把它和大巴扎联系到一起。

我只在现实中见过两座钟鼓楼,一座是在张掖,逛夜市时路过。

另一座就是惠远古城的钟鼓楼。

在来惠远古城之前,就在老照片上见过。

那是《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1910年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是黑白的,但画面很干净,与他一路拍摄的其他城池不同,丝毫没有破败的感觉。

钟鼓楼下的行人、店铺和马车分明叙说着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富足。

后来读谢彬的《新疆游记》,才知道那时候的惠远古城有“小北京”之誉。

现实中的钟鼓楼比照片上的还要漂亮,加上平台一共四层,歇山顶样式,碧绿的琉璃瓦光彩流溢,在阳光的照耀下,甚是气派。

相传这是光绪九年(1883年),甘肃酒泉二兄弟仿照他们留在酒泉的钟鼓楼制造出来的,是全疆仅存的一座传统高层木结构建筑。

步入拱门,站在楼洞正中,只见东西、南北城门各成一线,正所谓“四通八达”。

顺着石砌的肠道,可登临平台。

钟鼓楼各层呈正方形,随楼层递增而缩小。

墙角皆有一根金柱升入屋顶。

屋顶正脊正端飘着龙影,中间隐约可见宝瓶和戟形铁刹,戗脊尽端还装饰着仙人神兽图案。

屋檐下、梁柱额枋均添了彩画,屋檐角则悬挂着小铜铃,有风吹过,丁当作响,如沙漠传来的驼铃声。

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三层设有钟和鼓,以燃香计时,香比筷粗,香上刻有相等的间距,以表示几更几点。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冲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
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触及。

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宫廷和社会中的经历,揭示了权力、贪婪、爱情等人性的复杂面貌,让我对于人性的多维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儒家文化、宫廷礼仪等方面
的描写,也让我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钟鼓楼》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描写,让读者不仅能够享受到小说
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深思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问题。

这部作品让我反思自己
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钟鼓楼》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读后令人深思并且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关于《钟鼓楼》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钟鼓楼》读后感(精选5篇)

《钟鼓楼》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钟鼓楼》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钟鼓楼》读后感1作为一个岁数不大不小的老北京,八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书中的很多生活片段,场景,话语,还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那时的北京正在蓬勃的发展,社会健康而稳定,人们简单而快乐。

尤其书中描写的人物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感觉更象一部话剧,我仿佛能看到舞台上老北京的背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人们……书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50岁以上的人看,都会勾起往昔记忆的!《钟鼓楼》读后感2老北京,大杂院。

包罗万象,融汇众生。

从老薛家娶媳妇到百年间历史的穿插,归结于时间的圆形,定点于钟鼓楼的喜乐。

每个人生活都不易,深陷生存,邻里,婆媳,妯娌,夫妻这些些小的矛盾之中,更是被覆在那些隐秘而强大情感之中。

张秀藻的暗恋如此,荀大爷的叹息如此,詹丽颖的狂骂如此,瞻台的烦忧亦如此。

好在生活并不完全如此。

话语和隐忍亦可安慰彼此。

新媳妇在大伯子的宽慰下安稳;路喜纯在隐忍中成全了薛家,也成全了自己;庞其杉在张奇林的用心下突破了自己;梁福民和郝玉兰在薛家和一干邻居真诚下感到自己的自私;孟昭英在体会中忍下了婆婆的责难,让劳碌的婆婆心里有些安慰……这些情感虽煎熬着我们,但更多的是人生的美好。

《钟鼓楼》读后感3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

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儿很纯正,心理描写传神,让我这个九零后穿越到了那个不平静的80年代。

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时候,有点丧失兴趣,因为描写繁琐的缘故,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注定没有结局的缘故,抑或是编排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缘故,总之我是撑着看完最后一页,也只能得出个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大杂烩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鼓楼》读后感3000字
《钟鼓楼》读后感
韦宁馨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
”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了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这是出自《钟鼓楼》的一段经典语录。

听惯了”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出生”、”有些人一出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些人出生就在终点处”等等略显消极而又现实存在的”负能量”话语,这段出自《钟鼓楼》的经典语录,倒让人有了想要一览为快的想法。

首先看下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XX 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

《钟鼓楼》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只知这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心中觉得大抵是现代文学作品里广受好评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细想,未了解,未细读,未深究。

但当我拿到纸质版的《钟鼓楼》,翻开目录看到”并非开头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卯、第二章辰……”多么可爱的作者能说出这样可爱的话。

”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好像在告诉读者这一段没什么价值,可省略跳过,也似乎在说这一段的文笔没什么可呈现给读者的。

可后面笔锋一转”不过读读也无妨”,又在侧面告诉读者”我其实肚子里还是有墨水的,不妨读读这一段”.往下看的目录是时辰,一本书竟然以时辰做目录这是怎样的刻意的安排?一本三十万字数的书竟是描写一天中的十二个小时,也就是六个时辰?六个时辰如何能写这么多的字数?如何安排,如何构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能在十二个小时的时间维度里写出三十万
字的作品?并且让这三十万字的作品成为受作家群里万众瞩目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些问题在我翻到目录的那一刻涌现了出来,也引起了我对这一作品的好奇之心。

这本书的惊喜在我看来是整体结构,采用时辰来分章节,许是刻意为了与《钟鼓楼》的”钟”相呼应,这是我第一看到书籍有这样的分法,也是我的无知愚昧、见识短浅。

整篇小说的故事,到底只写了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这一天的生活状况。

每一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一个章节两小时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个人。

其次是时间跨度,这本小说故事所在的时间跨度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么大,许是我的阅历不足与知识浅薄所认为的。

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说的时间跨度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再短也有两三年的,而这本《钟鼓楼》却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

与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已是可以说非常短了。

虽然这本书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忆过去的形式出现,主题仍为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为主导,从而写故事的情节。

然后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写实主义。

从大多数平民的角度来写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让大多数人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这就是符合中国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多数小说写的人物总是具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义满满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而《钟鼓楼》并没有这么写,反其道而行之写了许许多多的北京那个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体的生活细节。

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写些平庸的人,并且绝不神化任何一个角色,这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

当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说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阶层,里面也有写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没有写丰功伟绩,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迹。

所以说《钟鼓楼》是一本写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

说到”平凡”,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写平凡,实际上里面的人物却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迹,在那个年代里,这并不平凡,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

《钟鼓楼》是写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所发生的故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善于写北京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

老舍先生的《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早已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社会的文学世界,许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绘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邓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来,发掘出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情致。

又如:苏叔阳、陈建功等在对北京市民当代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对北京市民的精神气质、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

而刘心武的《钟鼓楼》的特别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样是一个旧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当代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描绘者,而是在对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中,沉淀着丰厚沉重的历
史内容,剖析了市民社会生态群落,展示了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矛盾冲突。

最后,这本书的开头让我觉得好奇,它的结尾也让我惊喜起来。

小说的结尾作者的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题来结尾。

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小说的解读来对作者的提问进行自己的回答,来给小说续写读者自己的结局。

也许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会有,但都不会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

这个开放性的结尾与中国人喜大团圆的结局不同,可就是这样独出心栽的设计,让这个作品更有其魅力。

最后讲讲这本书中的一些人物。

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小小的细节与人物的回忆等表现出来。

书中描绘的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数十个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

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这也给了读者一个启示: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于你自己,该怎么走也在于你自己,该如何对待路上的荆棘与鲜花仍在于你。

书中有爱情,有价值观。

慕樱在两次离婚后依然对爱情的渴望,以及杏子,张秀澡,荀磊等年轻人对事业对爱情对世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氛围对他们的影响。

书中的人物在十年文革动荡之后的都有自己的烦恼,也都有自己对生活的一切期许。

但人的本性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如既定的秩序,封闭的安静美,以及对变化的观望思想却变得相对的更为缓慢。

正如书中所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比较轻易地涤荡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

看似简单的人物塑造,传达出这么多深刻、难以言喻出的内容。

把那个时代的背景交代了出来,也把作者的态度隐喻的表达了出来。

小说中并没有对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扬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宽宏的精神,在客观上描绘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百态。

在历史厚重与时间的流逝中,对历史进行了反思,着重揭示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与交融,突出当时市民的生活与心理境况。

小说在各种人物的心理演化过程中揭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黑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我们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流淌,静默的钟鼓楼再也不能炫耀时间了,可它把时间清晰的刻在了自己的身上。

正如书中所说”然而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
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料的灾难,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