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负面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负面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负面情绪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惑,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其心理健康。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负面情绪的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压力。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统计,现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困扰。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焦虑与学业压力大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和竞争压力,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学业成绩和自信心。

2. 抑郁与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会感到挫折和孤独。

长期的抑郁情绪会降低对他人的信任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造成更多的孤立和痛苦。

3. 压力与生活习惯大学生往往没有稳定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容易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进而加重心理负担。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1. 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帮助,解答他们在学业、人际关系上遇到的问题,提供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开展关于压力管理、情绪释放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和负面情绪。

3. 推行合理的学习管理学校可以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学业管理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同时,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社会支持与互助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交流平台,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

5. 增强个体抗压能力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注重锻炼身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抗压能力。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_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_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认知和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导言: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抑郁和愤怒,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理解和探索情绪调节的机制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情绪调节领域,认知和情感共情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本文将讨论认知和情感共情以及其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同时探讨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

一、认知共情和负性情绪认知共情是指一个个体能够意识到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认知共情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认知共情,个体能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负性情绪,从而增加自身对负性情绪的认知。

认知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并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研究表明,认知共情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从而提供一种情感共鸣。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可以更好地与负性情绪进行沟通和情绪调节。

认知共情的理解和理解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二、情感共情和负性情绪情感共情是指一个个体能够与他人的情感状态产生共振,体验到相似或相同的情感。

情感共情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情感共情,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负性情绪,从而增加对负性情绪的敏感性。

情感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从而增强自身对负性情绪的认知。

研究表明,情感共情有助于促进个体对他人负面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并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情感共情的产生和理解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

三、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和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情绪调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加工两个层面。

神经生物学层面,情绪调节主要涉及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扣带回等脑区的相互作用。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之一,主要负责情绪的调控和管理。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良好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和学业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和应对挑战的关键。

本文将从情绪调节的意义、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以及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情绪调节的意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进行调控的过程。

在大学生活中,情绪调节对于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良好的情绪调节有助于减轻压力。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种压力源,如果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可能导致情绪失控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其次,情绪调节能够促进个人的情感稳定。

情绪稳定意味着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提升个人的适应能力。

此外,良好的情绪调节还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焦虑: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

面对未知的未来、紧张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变化,很多大学生容易感到焦虑。

焦虑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等问题,给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抑郁: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

长期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可能导致大学生积累负面情绪,进而演变为抑郁。

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等,严重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业。

3.愤怒:由于大学生处于成长和自立的阶段,面对挑战和不公平待遇时,可能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度的愤怒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冲动行为。

三、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1.寻求支持:大学生在面对情绪问题时,应及时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和倾诉。

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轻个体的困扰,帮助情绪得到宣泄和调节。

2.积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有效调节情绪的关键。

大学生可以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运动、音乐、阅读等,来缓解负面情绪和压力。

此外,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挑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1. 引言1.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十分严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扰。

据调查统计,大学生中有高达70%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业压力最为突出。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业压力过大、就业压力加剧、家庭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网络化普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融合,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扰,导致其心理问题愈加繁杂和深重。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其健康成长。

【引言】中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1. 学业成绩下降: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动力,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可能出现辍学的情况。

2. 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导致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造成孤立和排斥。

3. 健康状况下降: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睡眠不良、食欲异常、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4. 就业竞争力减弱: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不佳,从而减弱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5. 自我认知失衡: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可能导致自尊心低下、自卑感增加等问题,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同时还要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会导致学业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似这 样 的研究 比较 缺乏 。本 研究 从基 本 负性 情绪 体验 入手 ,进而 探讨
抑郁 、焦 虑与 情绪调 节 策略 之 间的关 系 ,这 种从 情绪 本身 出发 来研 究 焦虑 、抑 郁状 态 ,更能 详实 地理 解产 生抑 郁 、焦 虑状 态 的原 因 ,为处
理大 学生 日常心理 问题提 供 了坚 实 的理 论依 据 。
2 1 .7 9 % ,男 女 生在 S A S S DS 得 分 上 存 在显 著 性 差异 。韩 立娟 等人
( 2 0 1 0 )研 究 发 现焦 虑 、抑郁 与 自杀意 念 及 其 各 因子 有 显 著 正 相关 。
宋 晓燕 等人 ( 2 0 1 1 )考察 了大 学生 无聊 倾 向 、焦 虑和 抑郁 的 关系 ,发
现 焦虑 、抑郁 、无 聊 倾向关 系 密切 ,焦 虑通 过抑 郁影 响无 聊 倾 向。周
科 慧等 人 ( 2 0 0 7 ) 分析 了 大学 生 日常 应激 状 况 以及 抑郁 、焦 虑 水平 ,
探 明了 日常应 激 与抑郁 、焦 虑之 间 的关 系 ,大学 生 日常应 激 对大 学生 的抑 郁及 焦虑 有预 测作 用 。张亭亭 等人 ( 2 0 0 8 ) 研究 表 明焦 虑与 抑郁 之 间也有 显著 正相 关 ,而抑 郁 与生活 事件 和 应对 方式 各 因子 的相 关都
2 . 被 试情 绪 体验 、情 绪调 节 策略 、焦 虑 、抑 郁状 况与 人 口学 变 量 的相 关分 析
激过 程 中 ,与生 活事件 协同作 用于焦 虑 ,中介 效应 显著 。 从 上述 分 析可 以看 出抑 郁 、焦虑 综 合 了多种 负性 情绪 ,而大 学生 们对 这些 负性 情绪体 验 能力 如何 ,又 是 怎样 去调 控这 些 负性 情绪 ?类

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

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

C PRWORLD 公关世界 \67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研究文/玉佩鐘摘要:大学生抑郁情绪是研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线索,辅导员通过捕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表现,分析研判深层内因,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可阻止大学生抑郁情绪恶性发展。

通过分析大学生抑郁情绪来源及成因,得出抑郁情绪源于自我发展矛盾、人际关系危机及原生家庭问题。

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以下四个方式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提升抑郁情绪发现、分析及应对能力,掌握大学生不同阶段焦虑源,帮助大学生建立优质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积极心理干预水平。

其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积极心理干预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情绪,辅导员,焦虑引言大学生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环境变化、生活困境与人生挑战的经验不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抑郁症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而抑郁症的前期体现的是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体验的堆积。

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9.3%,[2]抑郁是一种心境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状态,若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3]抑郁症状包括自我评价低、精神迟滞、无愉悦感、精力减退等,严重的会伴随出现自杀念头、存在自残行为、易失眠或睡眠过多等情况。

[4]抑郁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造成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式比较简单,吃药或者做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但大家对抑郁症存在偏见,拖延或害怕导致抑郁症最佳治疗时间被延误。

大学生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培养质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因此,发现和研判大学生抑郁情绪并做好疏导,防止大学生抑郁情绪堆积与恶化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抑郁情绪成因分析1.自我发展与人际关系焦虑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源包括以下两项:学业与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危机,当焦虑无法调节时伴生抑郁情绪。

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异质性及其类别特征分析

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异质性及其类别特征分析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二期︵总第八十八期︶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异质性及其类别特征分析魏晓(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目的: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类别数量及分布比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征类别模型,分析其内部异质性,从而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群体分类,并考察不同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的类型分布特点及与外显变量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PHQ 和GAD 问卷,调查山西省某大专963名大学生,根据量表得分结果进行潜在剖面分析。

结果:(1)3个潜类别的模型最优,低心理健康组(Class1;n=89;9.2%)、中等心理健康组(Class2;n=394;40.9%)和高心理健康组(Class3;n=480;49.8%)。

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征有三种不同的类别,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其外在风险越高。

关键词:焦虑;抑郁;潜在剖面分析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2-0063-04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3.02.016收稿日期:2022-12-11作者简介:魏晓(1982—),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工具(一)研究被试本研究选取山西某大专院校学生为被试,采用线上方便取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规律作答或测谎题未通过),共计回收问卷963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其中,男性被试578人(60%),女性被试385人(40%),年龄在17~24岁之间(19.68±1.16),缺失18人。

此外,大一学生563人(58.5%),大二学生400人(41.5%)。

(二)研究工具1.PHQ-9&GAD-7[1][2]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是基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制定的一个简单、高效的抑郁自评工具,由9个条目组成,采用李克特四级计分方式,从0(从不)至3(经常),对应的分值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总分是27分,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1. 引言1.1 概述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作为关键的指导原则,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的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并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与情绪困扰。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 引言:简要概述文章内容,并说明其目的;- 压力管理:介绍压力的定义、来源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探讨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和一些常用方法;- 情绪调节:解释情绪的概念和种类,并探究导致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同时提供一些情绪调节策略和技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实施方案:具体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结论: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展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部分的重要性和有效策略。

通过深入剖析压力来源和情绪问题,以及相关管理技巧与原则,希望能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地解决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旨在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压力管理2.1 压力的定义和来源压力是指在应对各种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和变化时所产生的身心紧张感和不适感。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以及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来源。

2.2 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持续性的高强度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

此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会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如免疫系统下降、消化系统紊乱等。

2.3 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1)重要性:- 有效地管理压力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摘要:本研究访谈并测试了70名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及负性情绪体验和处理负性情绪所采用的调节策略。

结果表明,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

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

被试的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策略与主动情绪调节策略、被动情绪调节策略负相关显著。

焦虑在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被试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平均抑郁水平为轻度抑郁。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属于复合情绪,焦虑是由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等基本情绪复合而成。

抑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的一种心境障碍。

当前,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常以焦虑、抑郁等形式反映出来。

调查显示,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焦虑、抑郁症状的矫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的研究层出不穷,并不断把这两种情绪状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任红漫(2007)研究表明高职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显著相关,因此塑造健康的个性是降低焦虑、抑郁,减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丁琰等人(2007)采用Zung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人总共占21.79%,男女生在SAS SDS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韩立娟等人(2010)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宋晓燕等人(2011)考察了大学生无聊倾向、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发现焦虑、抑郁、无聊倾向关系密切,焦虑通过抑郁影响无聊倾向。

周科慧等人(2007)分析了大学生日常应激状况以及抑郁、焦虑水平,探明了日常应激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日常应激对大学生的抑郁及焦虑有预测作用。

张亭亭等人(2008)研究表明焦虑与抑郁之间也有显著正相关,而抑郁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与焦虑的中介变量,在应激过程中,与生活事件协同作用于焦虑,中介效应显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抑郁、焦虑综合了多种负性情绪,而大学生们对这些负性情绪体验能力如何,又是怎样去调控这些负性情绪?类似这样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研究从基本负性情绪体验入手,进而探讨抑郁、焦虑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这种从情绪本身出发来研究焦虑、抑郁状态,更能详实地理解产生抑郁、焦虑状态的原因,为处理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1.被试在某医学类高校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72名,其中2名被试的数据因重要部分缺失而被删除。

进入正式数据统计的被试共70人,年龄为17-24岁,M=19.69,SD=1.161,其中男性16名,女性54名,学生干部28名,普通学生42名。

2.测量方法和研究工具对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主要采用访谈法,让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的三个日常人际问题及在这三个日常人际问题处理中体验到的情绪和调节这些情绪所使用的策略。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被试进行了测量。

每个量表各有20个项目,采用4点等级计分方法。

3.研究程序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是否为班干部等状况,接着进入结构化访谈,整个访谈过程一对一进行。

结构化访谈过程:让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的3个日常人际问题,使用录音笔对每个被试的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

后由两名编码人员对被试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的录音进行编码。

访谈结束后,对被试进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测量。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1.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的描述统计表1被试在情绪体验、调节策略、焦虑、抑郁上的描述统计(n =70)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被试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

被试群体的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而平均抑郁水平则表现为轻度抑郁。

具体结果见表2.1。

2.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分析表2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分析(n =70)注:*** p < 0.001 ,** p < 0.01,* p < 0.05 〃p=0.058从表2.2可以看出,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策略3个维度的相关都不显著。

情绪调节策略中问题解决与被动调节、主动调节都显著负相关,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负相关显著。

年龄与是否是学生干部显著负相关。

3.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调节策略、焦虑、抑郁状况的中介效应检验由上面的结果可知,情绪调节策略中问题解决与抑郁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有影响。

问题解决策略与焦虑状况的负相关边缘显著,焦虑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我们假设在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影响中,焦虑状况是一个中介变量。

我们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三个回归模型)的方法来检验焦虑在问题解决与抑郁状况间的中介效应,具体程序如下:第一步,将问题解决策略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抑郁状况,多元回归结果显示,问题解决策略能显著预测抑郁状况,标准回归系数c= -0.28,t= -2.45,p<0.05,c显著;第二步,将问题解决策略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焦虑,标准回归系数a= -0.23,t= -1.93,p=0.058,a边缘显著;第三步,同时将问题解决策略和焦虑带入回归模型来预测抑郁状况,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焦虑能显著预测抑郁状况,标准回归系数b=0.59,t=6.07,p<0.001,b显著。

问题解决策略不能显著预测抑郁状况,标准回归系数c′= -0.15,t= -1.56,p=0.12,c′不显著。

第四步,由于a边缘显著,b显著,所以继续做sobel检验。

通过sobel检验Z=0.059,p=0.02,sobel检验显著。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中介效应显著,为部分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焦虑在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试体验的愤怒较多,悲伤较少,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

Birditt(2005)研究表明在描述与同伴社会交往的压力情景中,青少年报告更高强度和更持久的愤怒。

Whitesell(1996)研究表明在描述与朋友的冲突中,他们报告的愤怒比悲伤更强烈。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因此研究获得的结论也符合青年人的特征。

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相比,遇到问题多容易急躁,不太沉稳,因此易与人发生冲突,所以感受到的愤怒体验更多。

本研究中,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被试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被动调节策略较少,主动调节策略较多。

青少年和年轻人在处理情绪问题上没有太多经验,很少能够利用自己社会和情感方面的经验来处理情绪问题,大多数时候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关注自己的情绪。

而且,年轻人不会有很强的动机去避免负性情绪体验,主要采取向引发问题的人发泄情绪或者向他人寻求帮助以平复自己的情绪。

因此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多的使用主动调节策略。

在本研究中,被试的悲伤与愤怒成显著负相关。

悲伤是一种消极情绪,但从寻求帮助的目的来看,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

而愤怒常与攻击、敌视和搏斗等形式相联系,它是一种负性情绪。

且悲伤的紧张度要小于很多其他的消极情绪,特别是愤怒,它似乎纯粹是一种体验。

本研究的结论就验证了上述分析。

被试的抑郁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张亭亭等人(2008)的研究相一致,这说明这两种状态经常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的抑郁水平较高,自然焦虑水平也高。

被试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抑郁状况负相关显著。

这意味着使用较多问题解决策略的被试抑郁水平较低,反之使用较少问题解决策略的被试体验到的抑郁水平越高。

本研究的另一结果表明,在问题解决策略对抑郁状况影响中,焦虑状况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一方面说明较多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情绪调节的被试,更少出现抑郁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焦虑与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问题解决策略通过焦虑对抑郁起作用。

本研究中的被试是在医学院校随机抽取的大学生,他们的平均焦虑水平未达到临界值50,平均抑郁水平为轻度抑郁,这也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与焦虑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抑郁、焦虑状况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1]任红漫.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90-91.[2]丁琰,余炯枚,陈峰. 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8),75-76.[3]韩立娟,刘玉娟,耿丽伟.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 (1),134-137.[4]宋晓燕,朱莉娟,秦建,栗玉波.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无聊倾向的相关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 (3),82-84.[5]周科慧,肖晶,李芙蓉. 大学生日常应激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74-77.[6]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4),449-4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