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背科学常识

小学生必背科学常识

小学生必背科学常识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

以下是小学生必背的科学常识。

大自然
-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中心,没有它就没有我们的生活。

- 地球上70%以上的面积是海洋,而且深度不一,有的海洋很浅,有的则十分深邃。

- 火山爆发会喷发岩浆,同时释放大量的热气和有毒气体。

- 地震是地球因板块运动等原因而导致的震动,它既能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也可以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观。

物质
- 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之一,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

-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体每天需要的空气量约为8千升。

- 火可以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变化后的物质具有新的性质。

- 金属是一类特殊的物质,它具有导电、导热等特点,可以制
成许多实用的器具。

生命
- 动物和植物都是生命体,动物是有生命的个体,植物是生物
界的一种生命形式。

- 呼吸对人类生命的行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呼吸
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载体,它提供了养分和水分,使植物
能够良好地成长。

- 照顾小动物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用心呵护它们。

以上是小学生必背的科学常识,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学习,从
中受益,让我们一起成为爱科学的好孩子!。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

小学生自然科学小常识自然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

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小常识,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自然科学小常识。

一、地理知识1. 地球的四季: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的倾斜,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所以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 世界大洋: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3. 中国的四大河流:中国有黄河、长江、珠江和辽河四大河流,是中国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流量最大的河流。

二、生物知识1. 植物的呼吸:植物通过叶子上的气孔吸入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这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植被的原因之一。

2.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比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企鹅可以在严寒的南极生存等。

3. 昆虫的特点:昆虫是地球上最多样的生物类群,具有优良的适应能力,如蜜蜂的社会性、蚂蚁的分工合作等。

三、物理知识1. 火的三要素:火的三要素是氧气、可燃物和引火源。

只有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火焰。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的震动传播到人耳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水的三态:水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会凝固成冰,形成固态;当温度在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之间,水处于液态;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转为气态。

四、化学知识1. 空气的成分: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氧气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氮气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

2. 盐和糖的溶解性:在相同的温度下,盐比糖更容易溶解在水中,这是因为盐的溶解度更高。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中和时会产生盐和水。

例如,当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会产生氯化钠和水。

通过学习这些小常识,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到这些知识。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小科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
知识。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水汽凝结成水珠的现象,这就是一个小科学。

当温度下降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因为冷空气无法容纳太多的水汽,所以就凝结成了水珠。

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冰箱里的水瓶上、窗户玻璃上等等。

另一个生活中的小科学是关于风的现象。

我们经常看到风吹动树叶、吹动衣服等,但你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风是由于地球的不均匀加热而形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的地表受到的热量不同,导致空气的温度也不同。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这就形成了气流,也就是风。

此外,生活中的小科学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

比如,我们在煮水的
时候可以在壶口放上一个小木棍,这样水就不会溢出来了。

这是因为木棍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让水不那么容易溢出来。

生活中的小科学无处不在,它们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好奇,也让我们更加
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因此,让我们多留心身边的小细节,发现生活中的小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生科学知识100条,真心涨知识了!

小学生科学知识100条,真心涨知识了!

【导语】科学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科技的发达,才能使国家富强,普及科学知识是推⾏⼩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使得他们能够具备科学的眼光去探索社会与⽣活,进⽽体现出⼩学科学知识教育的特⾊。

以下内容是®⽆忧考⽹教育频道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学⽣科普知识⼤全,真⼼涨知识了! 1、⼈的⼀⽣⼤约要喝多少吨⽔?(80吨)。

2、⼀个⽔龙头滴⽔,15分钟就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年就会浪费多少吨⽔?(7吨) 3、举例说出发电的⼏种⽅法?(⽕⼒发电、⽔⼒发电、风⼒发电) 4、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头叶猴属于我国哪⼀级保护动物?(⼀级) 6、请说出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是“天灾”和“⼈祸”共同作⽤的结果。

天灾直接原因是⽓候异常,⾬量过⼤;⼈祸原因主要有三个⽅⾯:第⼀,破坏地表植被,⽔⼟流失严重。

第⼆,江河湖泊的不断减少,进⼀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

第三,必要的防洪措施跟不上,城市防洪标准偏低) 7、1980⾄1995年间,全世界森林⾯积减少了多少?(1.8亿公顷) 8、⽔资源短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临的重⼤问题,据统计,⽬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每年我国因缺⽔⽽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100多亿元,400多亿元) 9、淡⽔资源占地球⽔资源的百分⽐是多少?(3%) 10、⽬前我国受污染的河流的⽐例达到多少?(90%) 11、随着⼈⼝的增加,⽔资源已经成为⼀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均供⽔量已经⽐25年前减少了1/3,请问,如今世界的缺⽔现象已经影响到多少个国家?(80个国家) 12、汞、镉、铬、铅、砷是⼀类污染物,对⼈体危害很⼤,被称为“五毒”。

这些污染物随废⽔进⼊⽔体后,被浮游⽣物吸收,⼩鱼吃浮游⽣物,⼤鱼⼜吃⼩鱼,⼈⼜吃污染后的鱼类,污染物会逐渐的聚集到⼈体内,我们称这样的关系为什么?(⾷物链污染) 13、据科学家们观测,全球⽓候在逐渐变暖,造成⽓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类⽣产活动所排放⼤量的⼆氧化碳) 14、如果缺少什么?地球上所有⽣物将会全部灭绝,⼈类也不例外?(空⽓和⽔) 15、⼀氧化碳⽓体对⼈体有什么危害?(⼈体是靠⾎液中的⾎红蛋⽩携带氧⽓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吸⼊⽆⾊⽆味的⼀氧化碳后,它会进⼊⼈体的⾎液,⼀氧化碳和⾎红蛋⽩结合的能⼒要⽐氧⽓强250倍,它很快抢占⾎液中氧⽓同⾎红蛋⽩结合的位置,造成⼤脑和躯体缺氧,短时间内可致⼈死亡) 16、烟尘是⼤⽓中的固体颗粒物,直径很⼩,其中⼩于10微⽶的可以长期在空⽓中飘浮,叫什么?⼤于10微⽶的,能较快地降落地⾯上,叫什么?(飘尘、降尘) 17、上世纪九⼗年代,由于⼤⽓污染严重,我国北⽅有⼀座城市被烟尘遮盖了城市上空,在卫星拍摄中失去了踪迹。

科技基本知识有哪些_身边的科学原理

科技基本知识有哪些_身边的科学原理

科技基本知识有哪些_身边的科学原理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科学知识,一举一动都有着科学含义和知识。

因此,小伙伴们不妨掌握一些科技小知识,让我们能能够更好地生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基本知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科技的小知识1、插头小常识为什么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大多用三线插头?三线插头与三相插头有什么区别?三相电器指三根不相同的火线,它们每两根线之间的电压都是380伏,一般用于动力系统,多见于工业用电。

而家用电器一般采用单相电源供电,其三根线分别是火线、零线(中性线)和地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伏,所以这不是三相电,它的插头和插座也不是三相插头和三相插座,地线为的是保障安全。

2、具有降压作用的水果山楂;山楂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可选野山楂10粒(鲜品为佳),捣碎加糖30克,水煎常服,有良好的降压、健胃作用。

香蕉;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能清热降压,可常食。

用香蕉皮或果柄30~60克,煎汤服也有效。

有条件的取适量香蕉花煎水服,疗效更佳。

荸荠;有清热降压的作用。

可用鲜荸荠(洗净、去泥)、海蜇(洗去盐分)各30~60克,煮汤,日分3次服。

既能降压又可化痰止咳。

菠箩:常食菠萝能加强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对高血压水肿、血栓形成等有改善血循环,消除水肿炎症的良好作用。

乌梅:富含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

对高血压头晕失眠、夜难入睡,可取乌梅3枚加冰糖适量开水炖服,有降压、安眠、清热生津作用。

苹果:内含苹果酸、枸橼酸、维生素A、B、C等10种营养素。

常食苹果可改善血管硬化。

3、科学饮乳小常识5则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现介绍一些科学饮乳的小常识。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

因为人体空腹时胃肠蠕动快,牛奶中营养物质往往来不及被吸收就匆匆进入大肠。

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为这样会减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机会,不利于消化吸收。

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饼干、糕点等,或边吃点心边喝牛奶。

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的小知识,只是你美有留意而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希望大家喜欢!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1、冰糕为什么会冒气?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

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

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3、蜜蜂怎样酿蜜?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4、蝉为什么会蜕皮?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煮鸡蛋为什么在凉水里浸过后皮就好剥?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构成的。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在蛋壳和蛋白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蛋壳膜,这是蛋白质的明胶。

在鸡蛋内部还有气室(气泡)。

越是新鲜的蛋,气室越小,放的时间久了,这个气室就渐渐变大。

看上去蛋壳像是密封的玻璃球似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可以透少量的气的。

在煮鸡蛋时,气室内的空气就膨胀,有一部分气要跑到蛋壳外面来。

蛋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时,因气室内减压,水会进到蛋壳内。

换句话说,空气跑出去之后,进来了水。

因为水进到了蛋壳和蛋白之间,所以蛋壳就好剥。

为什么吃饭之后很多人会犯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吃完一顿大餐之后立即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大脑内分泌的一种激素——食欲激素。

当一个人吃完饭之后,他摄取的大量葡萄糖会减少这种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人感到困倦。

小学生必知100个科普小知识

小学生必知100个科普小知识

小学生必知100个科普小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已经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小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于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列举了一些小学生应该了解的100个科普小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然界。

昆虫1.蚊子的优点:蚊子只有雌性蚊子叮咬人类。

2.蜻蜓的眼睛:蜻蜓拥有超过 30,000 个小眼睛。

3.蜜蜂的工作:蜜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授粉者之一。

4.蚂蚁的劳动:蚂蚁可以搬运自己体重 50 倍的东西。

生物学5.猫的灵敏度:猫的耳朵可以独立转动 180 度。

6.狗的嗅觉:狗的嗅觉是人类的 1,000 至 10,000 倍。

7.大象的记忆:大象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8.鲸鱼的声音:鲸鱼可以发出 200 Hz 的超声波。

物理学9.光速:眼睛看到的闪电比耳朵听到的声音快。

10.引力:苹果掉下来是因为引力作用。

11.声音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2.磁场产生:磁铁的两极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子云形成的。

化学13.水的成分: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14.空气成分:大气中氮气占比最高,约 78%。

15.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分类。

16.化学反应: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

天文学17.月球: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那就是月球。

18.星座:狮子座是夏季星座中最亮的一个。

19.太阳系:太阳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

20.行星:金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行星。

地理学2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24 小时。

22.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 365 天。

23.地球表面:地球的表面约 71% 是水。

24.地球的气候:亚马逊雨林拥有世界上最潮湿的气候。

健康25.健康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强免疫力。

26.运动好处: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肥。

27.洗手重要性:经常洗手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28.良好作息: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健康。

小学生有哪些科学知识点

小学生有哪些科学知识点

小学生有哪些科学知识点科学知识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小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科学知识点:1. 天文知识在天文学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天体知识,例如: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他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简单的望远镜观察夜空中的星星。

2. 生物知识生物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他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例如,学习昆虫的种类、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3.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帮助小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各大洲和国家的名称、地理环境等。

他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地理现象,如:地壳运动、地形地貌等。

4. 物理知识物理学是探索自然和物质的科学,小学生可以学习基础的物理知识。

他们可以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的沸腾、冷凝、融化等,同时也可以了解基本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浮力、电力等。

5. 化学知识小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例如:物质的分类、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名称等。

他们可以通过实验了解酸碱中和、溶解度等基本概念。

6.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可以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密度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通过实践来感受科学的乐趣,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7. 环境保护让小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科学教育的一项任务。

他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节约用水、保护动植物、减少垃圾等基本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总结起来,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古到今,世上的万物是多么的神奇啊。

小鸟在树上睡觉为什么掉不下来呢?下过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这些都是科学知识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知识1、生活垃圾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是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

2、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生活垃圾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3、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指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4、什么是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

若超过了容量的阈值,大气环境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或用途,生态的良性循环、人群健康及物质财产将受到损害。

5、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是指大气环境总体或某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述,其方式是用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来表征大气环境的好坏。

大气环境质量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类。

但是只有浓度水平也无法定义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产生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不同功能区的大气环境含有有害物质或因素限值作统一规定。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等。

6、雾和霾有什么区别?雾(Fog)和霾(Haz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低能见度的自然现象,是近地面的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霾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所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混浊现象。

雾和霾是一种天气现象。

7、什么是大气能见度?能见度是指物体能被肉眼看到的的水平距离,也指物体在一定距离时被肉眼看到的清晰程度。

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

在空气特别干净的北极或是山区,能见度能够达到70~100km,然而能见度通常由于水汽、大气污染物而有所降低。

例如,大雾和霾时能见度可降至零,会对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8、什么是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如有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

还有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

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

9、什么是逆温现象?在底层大气,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米),温度降低0.6℃左右。

也就是说,在数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和远距离输送、扩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

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使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越来越重。

10、大气污染物是如何传输和扩散的?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扰动运动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输送。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一是整体的输送作用,二是冲淡稀释作用。

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决定污染物的迁移速度。

污染物总是由上风方被输送到下风方。

在污染源下风向,污染要重一些;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冲淡稀释作用就越好。

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相关,而与风速则成反相关。

小学生科学知识11、大气里有哪些主要污染物?目前已认识到的、在环境中已产生和正在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SO2、H2S等)、含氮化合物(NO、NO2、NH3等)、含碳化合物(CO、VOCs等)、光化学氧化剂(O3、H2O2等)、含卤素化合物(HCl、HF等)、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八类。

将这些大气污染物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如SO2、NO)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分,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2、什么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所谓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次污染物则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以前不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物,但鉴于其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对待。

我国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Pb)、苯并[a]芘、氟化物、氰化物等。

13、什么是大气污染?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或者由它们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到达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人类活动及自然界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物质,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正常的水平,并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或其他环境要素(如气候、水体)产生不良效应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衡量,还需考虑其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等因素。

14、什么是土壤?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说: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有植物生长的地方称作土,而壤是柔软、疏松的土。

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

15、大气包含哪些组分?大气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空气,是指笼罩在地球外表面的一层气体,绝大部分集中在距地面1000km(千米)的高度内。

其中,与我们人类及其他生物关系最为紧密的底层大气称为对流层,其厚度约10km。

底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污染物)三部分组成。

16、什么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剩饭剩菜、纸张、塑料、玻璃、电池、荧光灯...17、是否检测出蔬菜有放射性,就不能食用?不是。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辐射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以前的设备检测不出来的极低水平的放射性,现在也能测出。

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后,我国检测出蔬菜中的碘-131是未用水冲洗就直接测量的,是空气中的碘在叶子上的沉积,并未被蔬菜吸收,因此冲洗后就检测不出碘-131。

没有核事故时,蔬菜、水、空气中也能测出极微量的天然放射性,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摄入这些有极微量天然放射性的水、蔬菜等。

18、食用了受污染食品可能造成哪些健康影响?食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会增加个人受到照射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与照射相关的健康风险。

造成的确切影响取决于所摄入的放射性核素类别以及摄入量。

放射性碘的半衰期为8天,在数周内自然衰变。

一旦食入,可在体内沉积,主要是在甲状腺,这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儿童更是如此。

服用碘化钾是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聚集的一项既定方法。

必须强调,是否服用、何时服用、服多大剂量的碘化钾,必须遵从公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示。

由于摄入了受到放射性铯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带来长期健康影响,因此需要对出现的情况进行仔细监控。

19、核事故发生地的所有食品都会受到影响吗?不,并不是所有食物都会受到影响。

在突发情况出现之前就曾发货或者完成商业包装的食品就不会受到影响。

但是,在放射性物质出现沉降的地区生产的某些食品可能遭受污染。

对遭受核事故放射性污染地区的食品和食品生产造成的影响,取决于食品生长或者生产地点存在或者沉淀下来的放射性核素的类别和放射性剂量。

20、在国际贸易方面,有无食品放射性方面的规定?发生核事故后,对国际贸易食品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具有国际商定的法典指导值(GLs)。

该指导值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

采用这些指导值,既可提供足够的安全性空间,又可以尽可能减少国际贸易不必要的中断,也有助于保护受影响的农牧渔业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