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2)对古希腊文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记录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基础知识。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希腊文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书写认真程度、心得体会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古希腊文化背景。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课件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课件

现代希腊人是怎样保护古希腊文化遗产的? 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尊重历史而不更改历史。只做加固和清洗工作。
二、旅游区的商店盖在隐蔽的地方,不 干扰人们的视野,使历史的空间受到绝 对与纯正的保护。 告诉我们,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 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 感和高尚的文化品味。
创作背景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 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 《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 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 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 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 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 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
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 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 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 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探究参考:
1、古物翻新,甚至更愚蠢的复原,破坏时间在 每一件古物的体内全留下的美丽的生命的年轮。
2、修复圆明园,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 去。
3、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鲜活历史 见证,供游人参观凭吊,教育后人勿忘国耻。
4、今人面对充满屈辱意味的圆明园时,应保持 清醒。既然我们无法扑灭英法联军那场可耻的大 火,那么,何不让历史继续给后人留下深刻反思。
像缺 头 神
波塞冬神庙
址迈 锡 尼 遗
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游览古希腊国家考古博 物馆、拉奥雷斯·帕果斯山上的雕 像,以及迈锡尼遗址和海神庙, 通过对古希腊“石头”的描写, 阐释了自己对古代历史遗迹的思 考以及对古代文物保护的态度和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与命运的主题,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抉择。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的基本了解。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的深入解读。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石头象征命运、时间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4. 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2. 请谈谈你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作品主题“命运与抉择”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希腊的石头》第一课时课件

《古希腊的石头》第一课时课件

2.字词积累
坍塌 tān 苍劲 jìng 篝火 gōu 兀自 wù
粗糙 cāo 庇护 bì 聆听 líng 隧道 suì 葱茏 lóng 甬道 yǒng 暧昧 ài mèi龟裂 jūn
泯灭 mǐn 亢奋 kàng 掰开 bāi 战战兢兢 jīng
3.解题
①文体:游记散文
②借代,“古希腊的石头”指“古希腊的文 化”
一、导入新课
1860年,被雨果盛赞为“东 方艺术奇迹”的圆明园,在英法 联军的摧残、劫掠下变成了废墟。
面对圆明园废墟,我们该怎 么做呢?让我们从冯骥才的文章 里找一下答案吧!
古希腊的石头
王瑞花
2021.04.07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常识;了解作品
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重点 能力目标:
谢谢观看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一。 2.希腊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石头的? 3.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五、情感升华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 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 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 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了解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难点 情感目标: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 文化的感情。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2.字词积累 3.解题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民俗文化学者。 1942年说《雕花烟斗》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作者的游踪? 2.见到哪些石头? 3.文章的主旨?
1.作者的 游踪 ?
博物馆 阿雷奥斯·帕果斯 迈锡尼遗址 海神庙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设计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设计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宗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等。

我在备课前,查寻了很多有关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资料,参考了几位同仁的教学建议,通过课堂验证发现我的教学思路很好,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作者常识,在这里就不说那么多了,我就只谈教学思路2.自主探究,细加揣摩2.1自读课文导读,掌握有效信息,整体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问题中用借代的手法表明了写作对象:古希腊的文化。

(2)作者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文化。

2.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古希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石头?他们为什么把历史文化刻在石头上?明确:古希腊的石头,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导读)或在文章第三段”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护得最久。

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2)文中写到哪些地方的石头?明确: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石头,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上的石碑,迈锡尼遗址,苏纽海神庙。

(3)古希腊的石头有哪些特点?明确:体现了古物的历史美、时间美、文化美。

(4)文中提到如何对待古希腊的石头?明确:①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

③他们绝对不让我们的视野受到任何现代事物的干扰,为此,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5)作者写古希腊的石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学习古希腊人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的做法。

含蓄地流露出对中国保护古代文明遗产的忧思,表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明确: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古希腊的石头》ppt课件03

《古希腊的石头》ppt课件03

尊重历史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图片
迈锡尼遗址
爱琴海文明金三角之一
龙门石窟
雷峰塔遗址图片
福建土楼
新疆清真寺遗址
谢谢观赏
勤能补拙,学有成就!
2021/11/9
40
5.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 明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 丽而耽搁,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 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历史与古 老的文明只有留给后人去苦苦追寻了。然而 ,“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 摧”。历史会因为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 传而断层。“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 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 残块和断片。”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 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 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 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文章重点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 1.作者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 明确:在作者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 石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 冯骥才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 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
2.从课文来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古希腊的石头》ppt课件03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 才
冯骥才 当代作家、画家
小说《义和拳》《神鞭》 《雕花烟产的守望 者”
炯炯 亢奋 暧昧 龟裂 苍劲 葱茏 隧道 聆听 神谕 呵护 遁去 坍塌 磨砺 粗糙 泯灭 庇护
辨形 天涯海角
五彩缤纷 悬崖峭壁 暧昧
• 明确: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的沉 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 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 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的融合和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 冯骥才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 像与中国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 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 了信心。这是冯骥才在“古希腊石头”上 最为温馨的遐想。

冯骥才《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骥才《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管子茶馆6:古希腊的石头(海风中的石柱)

管子茶馆6:古希腊的石头(海风中的石柱)

管子茶馆6:古希腊的石头(海风中的石柱)老徐易经实修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一、古希腊的石头管子与思想家们的会见先从古希腊开始。

黑格尔曾权威地认定:“哲学是从希腊开始的”。

那么,管子对人类思想史的游历就从希腊开始。

海风中的石柱来到古希腊,管子第一个要看的是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术之大成。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阿克罗波利斯建造的神庙,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

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希波战争后,胜利的雅典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

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光辉的高峰。

希腊建筑也在这时结出了最完美的果实。

雅典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造了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馆、商场、作坊、船埠、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物。

而建设的重点是卫城。

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斯、芝诺等生活的家园。

著名的悲剧作家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利斯、幼里披底斯,都有诞生在这里,每天晚上,城里的剧院就上演他们的悲剧,女诗人萨福就拉着七弦琴,呤唱田园诗和抒情诗。

雅典曾被薛克修斯所占领,卫城上的神殿被毁于火。

公元前430年,白里克里斯重建了这些神殿,雕刻家斐狄阿斯应聘塑造了巨大的男女神像。

,雅典成为希腊最美丽繁华的城市。

卫城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山顶四周筑有围墙,古城遗址则在卫城山丘南侧。

如今,这里的繁华早已退去,那一根根屹立千年的石柱,摸上去粗糙坚硬,叩之锵然有声。

微风抚过山顶的残垣断壁,悬崖下浩瀚的爱琴海一片澄蓝,波光粼粼,卫城笼罩着神秘安详,默默的诉说着人类的过往和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
学习方法
诵读、感受、 诵读、感受、品味 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章叙述、描写、抒情、 体会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 结合 ,提高对议论性语言的感受能力
代表作品
代表画作
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诵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诵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有四处详写石头,试找出 、文章有四处详写石头,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 老就老了吧, 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 纹的祖母是可怕的, 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 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 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 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 这就是 人类的大明智。 人类的大明智。
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复原图
石头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 于保存。 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 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 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 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 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 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 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 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 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 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 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2、石头让作者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这样写 、石头让作者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 有什么作用? 有什么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合文章叙述、描写、抒情、 结合文章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的有机特点, 议论的有机特点,品味以下富 有意蕴的句子
自主合作,交流互动: 自主合作,交流互动: 以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以组为单位交流探讨,选代表说说 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看法。
古 希 腊 的 石 头
古 希 腊 的 石 头
主导思想
在宽松、直观的课堂气氛中, 在宽松、直观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引导中感受, 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引导中感受,在 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认知。 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认知。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 诵读全文, 1.诵读全文,把握作品思 想内容, 想内容,感受作品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叙述、描写、 2.体会文章叙述、描写、 抒情、 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 学生对语言的分析和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 保护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