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古诗词诵读”板块置于教材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对于这一板块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还应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整合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习中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诵读”“译读”,逐步推进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知诗词中的意象,在诗词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碰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关键诗句的PPT;搜集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古诗,谈话引入1.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课外积累的古诗。
)2.导入:《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这三首诗,你了解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三首诗。
看看通过学习,你会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回忆学过的古诗,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激起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诵读古诗,初步感知一般五言诗的停顿是:二三;七言诗的停顿为:二二三。
1.自由诵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恰当的语气。
注意字音:霏、渭、浥。
2.小组内诵读,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
3.学生个人展示诵读,教师点评。
4.全班诵读。
设计意图:注重以生为本,以诵读为先,通过自由诵读、小组内读、质疑解惑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点评,步步深入,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译读古诗,理解内容(一)学习《采薇》(节选)1.了解背景。
《诗经》为先秦时期的汉族诗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有深感征战的艰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情感;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能够正确地朗读《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现;4.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2.理解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2.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4.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2、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2.请学生对《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解析;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和对比;3、教学流程安排环节内容1课前准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导入让学生朗读《早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解析。
4创作分组讨论和展示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任务。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解析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2.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语文》(六年级下册);2.中国文化网。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解析以及创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考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备课教案

板书设计(参考)
古诗词诵读
教学反思
难点: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诗歌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诗歌意境:描绘了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戍卒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5. 背诵: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拓展:介绍《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3. 诗歌结构:三章,每章八句,赋、比、兴4. 诗歌意境: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采薇》(节选)。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戍卒生活的画面。
3. 搜集其他关于戍卒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采薇》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采薇》,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采薇》是《诗经》中的一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采薇》,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3. 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采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诗经》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4. 诗歌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七、作业设计1. 背诵《采薇》。
2. 结合诗句,描绘一幅《采薇》的画面。
3. 搜集《诗经》中其他关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有背诵任务,也要有思考性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背诵,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 难点:诗词中深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 朗读诗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
- 解读诗词:结合背景资料,讲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 赏析诗词: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巩固练习: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板书设计- 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辛弃疾- 诗词解读: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诗词鉴赏: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或作者情感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如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结语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一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确保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9 浣溪沙【课时目标】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浸溪:浸润在溪水中。
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部编六下语文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 《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6】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7、8】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
3.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9】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出示课件10】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3 《春夜喜雨》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出示课件11】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2】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1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
【出示课件15】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6】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17】3.范读,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8】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出示课件19】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20】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即利5 《江上渔者》1.导入。
【出示课件2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23】(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24】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