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精品资料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精品资料
血 3、血管腔受阻引起的变化: 血栓、栓塞、
梗死。 (一)充血: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称为充血。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 充血两种。
1、动脉性充血:指组织或器官内的血管 含动脉血量增多。
(1)充血的原因及类型:神经性充血、 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
(2)充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器官组织色 泽鲜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 肿大。
清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溶解吸收和分 离排出。
⑵再生:是机体细胞或部分组织死亡消失 以后,由其残留部分生长出新的组织、细 胞,以恢复原来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⑶机化:这种由结缔组织来包围或取代病 理产物及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⑷创伤愈合:机体的器官、组织受机械力 的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叫做创伤。由损伤 周围的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叫做创伤愈 合。
物。
一、疾病学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引起,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炎症过程通常可分三期。
1、实质细胞变性:变性严重时,往往伴有部分细胞的死亡。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 2、白细胞趋化因子 引起白细胞游出血管外的炎症介质,又可称为白细胞游走因子。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突破要体的防御机构,进入血循,并在血液中大量地持久地存在和散布到各器官组织内, 血液品质
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血液渗透到组织之间,各组织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炎症,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 。
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炎性和中毒性水肿。
5、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栓塞、肿瘤压迫或炎症等引起。
绪言
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 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 合科学。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肝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切面可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其状如槟榔切面的花纹,故有“槟榔肝”之称右心衰竭--肺淤血:体积变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血浆从血管内渗入到肺泡腔、支气管和间质,支气管内大量白色或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间质增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急性: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慢性: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肝淤血:急性: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紫红色,质地紧实。

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切面上大小经脉均扩张。

肺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可能萎缩、变性、甚至消失。

小叶间静脉也扩张,充满血液。

慢性:脂肪变性,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槟榔肝。

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坏死,小叶边缘干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肝硬化。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的现象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渗出性出血:由于小血管壁(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缓地漏出到血管外,也叫漏出性出血血肿:破裂性出血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限性血液团块积血:指由外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管腔内出血性浸润:指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散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又称片状出血或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指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各内脏器官都可见出血点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反应(vW因子)、释放反应:a颗粒:纤维蛋白质、纤维连接蛋白、抗肝素。

动物病理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重点

二简答1淤血的病理变化(1). 眼观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体积肿大,重量增加温度降低(体表淤血)。

镜检可见淤血的器官、组织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2急性肺淤血病理变化眼观:体积肿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重量增加;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屈曲,充满红细胞。

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壁上皮。

3出血病理变化(1).破裂性出血血肿: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出血点或瘀点:针头大小(1mm)出血斑或瘀斑:斑块状,圆形或不规则性紫癜:皮肤、粘膜上的紫色瘀斑新鲜出血灶呈鲜红色,陈旧的出血灶呈暗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带棕黄色。

萎缩的病理变化.1)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变化规律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得最早且最显著;肌肉;肝、肾、淋巴结、胃、肠等器官;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的萎缩发生较晚,也较轻微。

2.)眼观⑴脂肪组织消耗殆尽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的脂肪完全消失;心脏冠状沟和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性萎缩。

3. )镜检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细胞质减少,致密浓染,细胞核皱缩,染色加深;间质结缔组织则相对增多。

5槟榔肝眼观:由慢性淤血引起的肝脂肪变性,淤血成暗红色,脂变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呈红黄相间的形似槟榔的花纹“槟榔肝”镜检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脂滴,胞核被脂滴挤于一侧,形状改变。

中心脂肪化:淤血周边脂肪化:中毒脂肪肝:大部分肝小叶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6虎斑心眼观变性心肌纤维肿胀,呈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与正常的心肌纤维(暗红色)交叉分布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花纹,称为“虎斑心”;镜检细小的脂肪空泡(脂滴)呈串珠状排列在肌原纤维之间,横纹消失。

7炎症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三种8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特点区别要点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核分裂相较少或无病理核分裂相多见,病理核分裂相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形成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生长速度缓慢,很少坏死和出血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转移与复发不转移,手术摘除后不易复发常有转移,手术后可复发对机体影响小,对机体起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大,对组织破坏严重并形成转移瘤,甚至造成恶病质引起死亡9坏死细胞核变化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其表现有三种形式,即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2.病理变化 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如肾、心等;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如肺、肠等;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根据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第二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水肿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类型和机理: 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机理主要是低蛋白血症;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着,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的影响;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和坏死;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的过程;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和病理产物的移动;促进吞噬;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主要的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的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的过程;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的过程;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的过程;2炎症细胞的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C、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三细胞增生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红——炎性充血、淤血;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热——充血、代谢旺盛;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的刺激;机能障碍——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共同影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为:1.发热; 2.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三、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和坏死显着,渗出和增生较次之;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2卡他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A、浮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B、固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的表面化脓性炎;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如结核;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异型性:也称间变,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差异性;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有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三种形式;肿瘤种植性转移:浆膜腔内肿瘤的瘤细胞可以脱离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癌:指来自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第七章发热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发热激活物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发热过程分期及各期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1、增热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表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细快,恶寒,少尿或无尿;2、极热期高热期:又称高温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表现:精神沉郁,粪干尿少,皮温高,呼吸心跳加快,眼结膜红;3、退热期:特点:散热超过产热,体温不断下降;表现:体表血管舒张,出汗,尿多;二、热型稽留热:高温、高热,并持续数日不退,温度变化一昼夜在1℃以内;如:急性猪瘟;第八章心、血管系统病理一、心扩张:指心脏增大、心腔扩大的现象;心扩张按其发展情况通常分为心脏紧张性扩张和肌源性扩张两类;二、心包炎:指心包的壁层与脏层的炎症,通常心包腔内积聚着大量的炎性渗出物;1、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指以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炎症;炎症时间持久后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形成绒毛状外观,称为“绒毛心”;2、创伤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引起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三、心内膜炎:指心内膜的炎症,通常以瓣膜性心内膜炎为主;心内膜炎按发展和病变特点分为溃疡性心内膜炎和疣状心内膜炎;1、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如丹毒杆菌、金色葡萄球菌;2、病理变化:1疣状心内膜炎:指以心脏瓣膜轻微损伤和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慢性、亚急性细菌感染;病变:瓣膜血流面可见黄白色突起赘生物疣状,即白色血栓,后期结缔组织增生,赘生物机化变硬,呈灰白色,与瓣膜紧密相连;2溃疡性心内膜炎:指以心瓣膜受损较严重,炎症侵及瓣膜深层,发生明显的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感染;病变:瓣膜上出现坏死灶,后形成溃疡,溃疡面有血栓形成;坏死发展可致瓣膜穿孔、破裂,炎症后期,血栓机化形成灰黄色坚硬赘生物;四|、心肌炎1、实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为主,渗出、增生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呈急性经过;有的病例心脏上可见灰黄色条纹病灶围绕呈环层状分布,形似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2、间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间质的渗出与增生变化为主,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3、化脓性心肌炎:指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五、心肌病:指以心肌纤维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而炎症不明显的疾病;第九章呼吸系统病理一、肺气肿:肺内空气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扩张;肺气肿依气体存在部分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二、肺炎:1、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常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开始,然后蔓延到邻近的肺泡,肺泡内渗出物主要为浆液,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2、间质性肺炎:指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间质的炎症,肺泡腔内也有不等的炎性渗出物;3、大叶性肺炎:是以肺泡内大量渗出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炎症侵犯一个大叶,甚至一侧肺叶或全肺;大叶性肺炎顺序地经过1红色充血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2红色肝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肺肝样变的病变基础是凝结的纤维素;3灰色肝变期:其病变基础是大量脓细胞和纤维素渗出;4溶解消散期4、肺炎的共同影响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引起呼吸膜的增厚,导致缺氧、窒息、呼吸性酸中毒;2毒血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细菌毒素和炎性产物作用;5、肺炎病灶的共同结局:a、完全消散;b、机化、钙化、包囊化;c、脓肿的形成;d、胸膜炎;e、肺坏疽;三、呼吸功能不全窒息:氧压降低的同时伴有CO2浓度增高;第十章消化系统病理一、胃肠炎1、急性卡他性胃肠炎2、慢性胃肠炎:按其基本变化可分为肥厚性胃肠炎和萎缩性胃肠炎两类;3、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如:猪痢疾:在大肠结肠部位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4、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指肠粘膜有较深层的坏死,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物等形成假膜附着牢固,若强行剥离,则留下较深的溃疡;又称为“固膜性肠炎”;如:局灶性:慢性猪瘟的大肠纽扣状溃疡;弥漫性:小鹅瘟时:发生固膜性肠炎,在小肠的空肠和回肠有渗出的纤维素和坏死物凝聚形成栓样物称为“肠栓”,堵塞肠管;二、腹泻:排泄次数增多,稀,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三、肝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四、肝硬化:指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之后,继而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以及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使肝脏变硬,功能低落;1、门脉性肝硬化1主要特征是:肝组织受损呈现变性、坏死而转为慢性经过,使汇管区和小叶间纤维性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网状纤维胶原化,从而渐发展为以假小叶为主要特征的肝硬化;2眼观病变为:a、初期:肝肿大,质地稍硬,质量略有增加;b、后期:体积缩小,质变坚硬,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表面及切面有颗粒状结节;2、坏死后肝硬化;3、寄生虫性肝硬化五、肝功能不全:血氨浓度的升高是肝脏功能衰竭的重要特征;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引起肝性昏迷;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病理一、肾病:指肾脏的肾小管发生变性和坏死而无炎性变化的疾病;1、肾病的一般原因:中毒:1外源性的毒素:Hg,As等/药物:磺胺等;2内源性的毒素:尿酸盐沉着等;2、眼观病变:双侧肾肿大,苍白,柔软,切开纹理模糊,分不清皮、髓质;二、肾炎:指以肾小球及其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分类:肾炎按炎症基本部位和性质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和化脓性肾炎;1、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大红肾: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时,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2、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肾炎肾硬化:肾脏变小、变硬,间质增生而实质萎缩退化;3、局灶性间质性肾炎:如:白斑肾4、临床联系急性肾炎时,尿量少甚至无;慢性肾炎时,尿量多;三、肾功能不全:指肾脏的泌尿及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过程;尿毒症:是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表现,是由于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应从肾脏排出的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机体自体中毒的综合性症候群;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病理一、非化脓性脑膜脑炎1、渗出血管套管现象:在脑组织的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而形成“袖套状”, 细菌感染时血管套的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为主;2、变质卫星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小胶质细胞环绕神经细胞;嗜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向其靠近并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3、增生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二、化脓性脑膜脑炎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仅见于猪食盐中毒四、脑软化:如雏鸡缺乏维生素E;五、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痉挛按发作表现可分为阵发性痉挛和持续性痉挛两类;轴索反应:为神经细胞中心性染色质溶解的一种,通常发生于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受损伤后,因此命名;第十三章疾病病理1、败血症败血症时,脾脏肿大分为败血性脾肿和反应性脾肿两类;1败血性脾肿:以急性炭疽病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和严重出血;2反应性脾肿:以急性猪丹毒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2、尸征:指动物尸体,由于组织自溶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等;一、炭疽1、败血型炭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严重的出血性素质,多部位出血性胶样浸润,败血脾,全身淋巴结出血性炎;2、痈型炭疽:咽炭疽、皮肤炭疽痈、肠炭疽痈、肺炭疽痈;二、巴氏杆菌病1、牛巴氏杆菌病咽喉部、颈部明显水肿,为红黄色胶样水肿液;出血性素质,肺充血和浆液性炎;全身淋巴结出血;出血性胃肠炎;2、禽巴氏杆菌病全身小点出血;肺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肝坏死肝脏表面有细小、密集、分布均匀的坏死灶;肠炎;三、猪丹毒一急性1.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轻度出血;2.皮肤红疹:大片皮肤潮红,指压不退色初退;3.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即“大红肾”,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4.急性脾炎:反应性脾炎,脾脏肿大,紫红色;5.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尤其是幽门圆枕樱桃红;二亚急性:皮肤疹块;三慢性:皮肤坏疽、增生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四、猪链球菌病败血型:明显的出血性素质,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肺充血水肿和出血,皮肤紫绀,出血性淋巴结炎;五、猪瘟一急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全身小点出血,尤其是皮薄部位;2.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此为一种中等程度出血,外观暗红色,切面见包膜下有出血带及小梁周围条斑状出血,而使淋巴结剖面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所以称之为大理石样出血;3.肾出血:呈雀蛋样外观,皮质部及髓质均有出血点;4.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指头大,呈黑红色的梗死灶;5.肠道粘膜盲、结、直肠点状出血,淋巴滤泡坏死成圆形小溃疡;6.非化脓性脑膜脑炎;二慢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大肠结肠、盲肠和直肠钮扣状溃疡,扁桃体坏死和溃疡;六、口蹄疫出现水疱,常发部位顺序为:猪为蹄部、鼻、口腔;牛为口腔、踢、乳房;牛恶性口蹄疫时出现虎斑心;七、鸡新城疫的诊断性病变1.全身性小点出血皮下、肌肉、肠道等;2.消化道病变:是急性败血型的特征性病变,整个消化道都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尤其是小肠出血坏死,腺胃出血;3.非化脓性脑膜脑炎;4.小鸡呈急性经过,为上呼吸道的卡他性炎症;5.产蛋鸡有腹膜炎,卵巢炎;八、禽流感禽流感因病毒毒株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不同;急性型:鸡冠、肉髯肿大;心肌炎、心包炎;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水肿;胰腺坏死 ,呼吸道有浆液性到干酪样不等的渗出物,气管粘膜水肿、出血;输卵管炎等;九、兔出血症兔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出现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出现许多的出血斑点;2.红气管:上呼吸道充血、出血,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带血的泡沫液体;3.红斑肺:肺表面及深层有瘀斑;4.大红肾:两肾充血潮红,肿大,皮质部密布针尖大小的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5.黄土肝:肝脏淤血,变性、肿大、黄土色,切面无光泽,其本质为弥漫性肝组织坏死;十、鸭瘟皮肤出血,头颈浮肿,食道糜烂,肠道和泄殖腔出血和溃烂,肝散在坏死灶;十一、猪喘气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变:1、两侧肺的尖叶、心叶、隔叶和中间叶可见实变病灶;。

动物病理学的核心内容

动物病理学的核心内容

动物病理学的核心内容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动物的疾病,例如家畜、野生动物以及实验动物等。

它通过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的研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动物病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理解剖学病理解剖学是动物病理学的基础。

它通过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和观察,研究病变部位、形态特征以及与健康组织的差异。

在病理解剖学中,常常需要对动物进行外部检查、内脏器官的检查以及病变组织的采集等工作。

通过对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可以确定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后续的病理组织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病理组织学病理组织学是研究疾病组织和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研究病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

病理组织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病因和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常用的病理组织学技术包括常规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等。

三、病因学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的关系。

病因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致病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

在动物病理学中,病因学的研究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控制病因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改变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在动物病理学中,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动物疾病对其生长发育、代谢、免疫和生殖等方面的影响。

五、病理诊断学病理诊断学是通过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的研究,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定的学科。

它通过对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动物疾病防治观念。

- 培养学生对动物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病理学概述2.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3.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4.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3. 分析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中毒等。

4. 介绍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等。

3. 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第三课时1. 实验教学:进行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如血液学检查、病原体分离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动物疾病案例,如犬瘟热、鸡新城疫等。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动物病理学——精选推荐

动物病理学——精选推荐

动物病理学课件绪论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一、动物病理学的性质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的内容总论:论述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各论:论述各器官系统的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总论是各论的基础,各论是总论的具体应用三、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专业基础课、桥梁学科、应用课程四、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尸体剖检简称尸检,即对动物尸体或对发病动物扑杀进行病理剖检。

观察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病变,明确病因。

动物实验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用实验动物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观察研究。

临床病理学研究是对自然发病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

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渗出物等做实验室化验分析。

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穿刺、钳取、搔刮等手术方法从发病动物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选定的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观察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某种病因作用下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

五、动物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大体观察主要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表面及切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检测。

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

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

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

)、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

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

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

发作极快,病情危重。

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

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快而弱、血压下降,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精神沉郁,甚至昏迷。

③微循环凝血期(DIC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末期):临床上患畜表现:昏迷、全身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厥冷、血压极度下降,尿少或无尿、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或不易触及。

3、休克对机体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组织与细胞损伤细胞组织器官的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其次为肌肉、脑组织),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它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和胃肠道粘膜。

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

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

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

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二、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三、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缺氧当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根据原因和发生机理的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如畜禽圈舍狭小或畜禽异常拥挤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血液性缺氧(见于各种种严重的贫血、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时)、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如氰化物中毒、某些B族维生素缺乏时)等四种类型。

2、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1)细胞和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无氧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

(2)呼吸系统的变化(3)循环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量的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增生;(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比较严重的缺氧可引起脑细胞水肿、坏死及脑间质水肿。

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发热1、定义:由于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则称为发热。

2、发热激活物:按其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其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外毒素、病毒、螺旋体、真菌、原虫等)和非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如无菌性炎症、抗原—抗体复合物、肿瘤)两类。

3、内生性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

它们属于细胞因子。

4、发热的机理可概括为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器反应等3个基本环节。

5、发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升热期、高热期、退热期。

6、热型——稽留热:高温、高热,并持续数日不退,温度变化一昼夜在1℃以内。

如:急性猪瘟。

应激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子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处于“紧急状态”时,立即出现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引起使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维持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机体应对突然或紧急状况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适应反应。

机体受突然刺激发生的应激称为急性应激;长期持续性的紧张状态引起慢性应激;如果应激的结果使机体适应了外界刺激,并维持了机体的生理平衡,称为生理应激或自然应激;而由于应激导致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甚至发生疾病,称为病理性应激。

因应激引起的疾病,称为适应性疾病或适应综合征或应激病。

应激反应的本质是一种生理反应,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保证在损伤或功能障碍后恢复正常。

2、应激原:能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的刺激因子,称为应激原。

(1)非损伤性应激原:包括突然的恐惧刺激,剧痛、过劳、饥渴、噪音、断奶和预防注射、环境温度过冷或过热、地理位置的较大改变、密集饲养、长途运输等。

其中,恐胥、拥挤、环境突变等又属于心理性应激。

(2)损伤性应激原:包括创伤、去角、去势、烧伤、冻伤、电离辐射、中毒、感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