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古代汉语考研复习方法

合集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
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复习重点:
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1.音序编排(平水韵 106 韵排列), 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 540 部首), 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通论四:词的 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 象,如: 亡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 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 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向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 古代汉语》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 兄郑庄公、 弟共叔段、 母姜氏) 的矛盾, 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 轧, 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以及姜氏偏私任性, 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野心勃勃, 愚蠢 骄横。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 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 「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今京不 度, 非制也, 君将不堪。 」 公曰: 「 姜氏欲之, 焉辟害。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公曰: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 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 「 无庸, 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 可矣! 厚将得众。 」 公曰: 「 不义不昵, 厚将崩。 」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 可矣。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遂蜫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 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 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 公 曰: 「 尔有母遗, 鏲我独无。 」 颍考叔曰: 「 敢问何谓也? 」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 君何患焉。若阙 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 公从之。 公入而赋: 「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 姜出而赋: 「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 颍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古代汉语复习提纲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1)按音序排列:在拼音方案公布前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在古代则大多数按平水韵106韵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3)按编码排序: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3、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

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共收字47035个,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的影响。

5、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6、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

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古代汉语:通常认为,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古代汉语。

也可以说,古代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叫做古代汉语。

其两大系统:①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②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四声法:用两个汉字三十卷一个汉字的音,上字挑声母,下字挑韵母和声调,制备被注字的音。

就是我国古代最科学的注音方法。

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叶音法:由朱熹明确提出,就是指为了押韵可以临时发生改变读音,并使之与其他字的读音相叶。

就是一种应当驳斥的注音方法。

譬况法:用描写性的语音来说明某个字的发音情况或方法。

六书:即为象形、命令、会意、形声、形声、冒用,就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采用规律的理论总结。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日、月、木、目、人、刀指事:视而宫商,察而见意,上下就是也。

例如:上、下、本、末、刃、亦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如:从、休、明、武、信形声:以事名义,挑假令合于,江河就是也。

例如:江、河、调侃、故、忙碌转注:建类为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忧与愁、谄与谀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如:莫(暮)、自(鼻)、然(燃)、新(薪)、其(箕)省声、省形: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体匀称和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省去一部分,这种文字现象称为省声或省形。

亦声字:形声字的声符通常不表音,但存有一部分特定的形声字,它们的声旁既表音又表音,文字学称作亦声字(即为形声并任会意)例如:忘记,从心,从亡,亡亦声。

隶变:又称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称呼异体字。

古今字:为了避免一字兼职过多,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于是就在古字的基础上,造了一些所谓的今字,用来分担古字所承担的一些义项,这些字就是古今字。

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做为词素共同组成的合成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至点缀促进作用,缩写偏义词。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古代汉语该怎样复习

古代汉语该怎样复习?首先是版本问题,其实这和学校制定的教材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这两本教材学校都会指定其中一本,所以主要看那一本就好。

其实郭锡良就是王力的学生,二者的体系基本差不多。

通论肯定是要吃透的,个人感觉如此。

如果说古代汉语考试除掉通论所说的各种语法现象以及音韵知识,那还剩下什么呢?常用词的话,能全部记下来就最好了,记不下来也不会太怎么,我觉得把文选里面的字词全部疏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判断能力和语感的把握,只要不是太生僻的词一般都能够搞定。

而即使碰上较为生涩的词,从功利的角度说,别人也照样不知道。

以后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嘛。

所以,文选就十分重要了。

我觉得很有必要将每一个词都落实,尤其是第一册先秦的文选,里面有很多词我们看起来面熟但是真要解释却又似是而非。

第一遍复习的时候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就是疏通文意,把每一个词都弄懂,长句尽量翻译。

疏通文意之后再背诵效果应该会更好吧。

通论和文选的复习顺序,这个还真没有想过……留待高人解答。

至于语言学纲要和现代汉语,也就是看书啊。

把书上的知识全部弄清楚,不在于背诵,而在于理解。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要背的东西不多,顶多就是几个名词解释,许多东西是看自己的理解的。

当然了,这也要看学校怎么出题,有些学校就喜欢在教材上抠一句话然后挖掉一两个词让考生填。

文言文吧?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原则: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206年考研古代汉语复习讲义

2016年考研古代汉语复习讲义古代汉语部分复习重点要点:一、文选重点复习篇目文选部分必须精读熟读课文,确保掌握,注意生僻字与异体字,作者生平等相关内容。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主要复习方法:1.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2.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3.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4.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重点复习内容常用词的复习包括以下几本内容:第一册: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引申义分析例(上);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同义词辨析例主要复习方法:1.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2.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3.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重点复习内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具体如下: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汉语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方法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古汉语语法修辞概要—朱城主编—南方出版社(2002)(17元):此书并不是权威教材,但我觉得内容很好。

它把古汉语语法作了全面介绍,很清楚,例句也很常见,是精研语法时的好助手。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另寻一本讲语法的代替。

我是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买的。

工具备齐了,就可以工作了。

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学习古汉语确实枯燥无味,而且这段时间又极长,一定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我推荐的方法是三管齐下。

王力先生首创古汉语教学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我们也可以因循。

其实,这三部分就是“读课文、学词汇、学语法”。

一、读课文——若有时间和精力,我建议背诵王力本全部文选。

乍一听,好象是天方夜谭,其实那样做并不难,只要能够坚持,谁都可以做到。

我用五个月的时间到现在已经背了60%。

这是在培养语感。

语感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至少可以应付像标点这样的题。

妙处多得多了。

而且,教材上所选的全是精品,背过了也可以对常用词有绝大部分的了解。

我背诵了这些天,自我感觉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

当然,我这里是指的最好情况,如果各种条件不允许,那就只背前两册。

我觉得王力本的重心在前两册,那里大都是先秦文章,很具代表性,背过了前两册,也就达到70%的水平了。

如果连这也不能保证,至少也要熟读罢,这是最低的要求了。

二、学词汇。

实词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看王力本的常用词就可以了,虽然很多,总共竟有1086个!但是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词,据说就能读懂一篇古文的95%了。

我建议一天掌握十个,三个多月也就能弄完了。

需要注意的是,看的时候应该只记那些与现在不相同的词义,或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意思,做上笔记,随时熟悉。

而各种近义词的区别等也要牢牢掌握,同样做上笔记。

弄完这1087个词以后,就可以用郭本的常用词来比较、熟悉。

最后,经常拿出笔记来小小地检测一下自己。

我要着重指出的是虚词,前面说过,虚词绝不可以忽视,一定要认真学习那本《古汉语虚词》!
三、语法:语法零碎不堪,但也十分重要。

尤其是遇到像“请找出与下列用法不同的一项”这种题时,十分讨厌。

而且,遇到一些难句、凭语感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也需要语法知识来大显神通。

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语法,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不同在哪儿、是如何演变的,等等,这些应做为重中之重。

特别要指出的,这里面还包含有各种古代文化常识:文字演变、天文历法、祭祀用语、帝王年号、辞书使用等等,也要有一定了解,有的还要记住。

好在王力本和郭本都很全面,看这些就足够了。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书上都很零散,这些都应该归纳一下,做个笔记,以备随时翻阅。

以上三部分要三管齐下,哪些都不要偏废。

两部教材中,这三部分是混乱地排列在一起的,我们头脑里一定要将它系统化,并归纳起来。

做到了以上几点以后,可以说已经小成。

基本知识已经掌握。

但是还需要练习——就是实践,即是指阅读古书。

除了《古文观止》以外,我在这里推荐《左传》、《论语》、《孟子》、《晏子春秋》、《礼记》五部作品,如能精读,相信会又有一个质变。

在古代汉语上,我较注重根底和实用,所以较少涉及理论的学习。

但我想,考研毕竟不是做研究,何必将有些问题看得那么深呢?我很反感有些人动辄介绍一些前沿尖端的理论、笼统的学习方法、十几本的参考书以及导师艰深的著作。

读也读不懂,于是就畏难而退。


实,考研考的还是根底,并没有那么深、难!试想,什么叫做研究生,应该是等考上了以后才学习研究方法的罢!所以我觉得,研究潜力确实应该在考试时有所表现,可没有必要追求地那么多、那么深。

说简单一点,还不是那个时候。

所以,我的书目里并没有什么《古汉语研究论文选》、《二十世纪古代汉语研究概况》一类的著作,请见谅。

另外我认为,大家应该抓住重点,比如你是学现代汉语的,对古代汉语就没必要像我所说的那样花这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同样,如果你是学汉语史、古文字的,对现代汉语也大可不必去钻研陆俭明、沈阳的论文,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本专业也应该先抓根底,有时间,不妨再看看那些研究成果。

但我想,考研的人,又有哪一个敢说自己有时间呢。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