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银行学第7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孙振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就是政府基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渠道来影响现实经济运行,实现预期调控目标的过程。

从我国现实的货币政策实践效应来看,货币政策的预期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有时较小,则货币政策效应明显;有时又明显偏大,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较弱。

这就现实的对我国货币当局提出了货币政策效应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10次上调准备金、4次加息的宏观调控频度凸显货币政策力度是比较大的。

在这些政策的“打压”下,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依然上扬,政策的作用与预期宏观调控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当前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弱化为实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宏观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配合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的作用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M2、GDP、CPI的增长动态看,近一年多来一直在攀升。

2010年初到2011年一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情况如下表:表1 M2增长率、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化一览表(2010—2011)存款准备金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时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率2010.01 25.99% 0.50%(2010.01.18)2010.02 25.42% 0.50%(2010.02.25)2010.03 22.50%2010.04 21.48%2010.05 21.00% 0.50%(2010.05.10)2010.06 18.45%2010.07 17.62%2010.08 19.21%2010.09 18.96%2010.10 19.38% 0.25%(2010.10.20)2010.11 19.46% 0.50%(2010.11.16)0.50%(2010.11.29)2010.12 19.73% 0.50%(2010.12.20)0.25%(2010.12.26)2011.01 17.68% 0.50%(2011.01.20)2011.02 15.74% 0.50%(2011.02.24)0,25%(2011.02.09)2011.03 16.63% 0.50%(2011.03.25)2011.04 0.50%(2011.04.21)0.25%(2011.04.06)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上表中看到,在不断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下,其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一)广义货币M2增长依然偏快。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

汇率传导机制
总结词
汇率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水平来对经济产生 影响。
详细描述
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本币供应量减少,导致本 币升值,这有利于出口企业但可能抑制进口。反之,当实施 宽松货币政策时,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但可能引发通货 膨胀。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总结词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对经济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汇率渠道的有效性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 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汇率的波动 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因 此需要关注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
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总结词
资产价格渠道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影响家庭 和企业的财富,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详细描述
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取决于资产市场的成 熟度和信息透明度。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会 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
对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资水平。宽松 的货币政策可能促进就业增长和工资上涨,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
资下降。
企业行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条件,影响企业的雇佣决策和劳动力需求。例 如,降低利率可能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雇佣更多员工。
金融稳定对货币政 策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 健康状况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 效果产生影响。例如,金融市 场动荡可能导致信贷紧缩和融 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经济增 长和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 管的协调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是维护金 融稳定的两大支柱,需要加强 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金融市场 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六-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第六-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中央银行练习与答案(第六、七章)第六/七章中央银行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一.判断题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目标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T)2.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操作目标。

(F)3.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货币供应量而不应是利率水平. (T)4.M1、M2的数量变动,对当时物价水平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

(F)5.存款准备率直接作用于M2,并通过M2的收缩或扩张对M1发生拉动或限制作用。

(T)6.工具变量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所最后改变的变量指标。

(F)7.再贴现率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

(T)8.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F)二.简答题1.调整M1这一变量值的两种方式答:一是通过加大M2的增长率来带动M1的增长,二是在M2增长率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M1的增长率,通过改变M1占M2的比重来调整现实社会购买力的规模,以对稳定物价目标或经济增长目标发生作用.2.为何说公开市场业务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答:中央银行通过其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将会由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量和信用量,并且,中央银行还能够通过买卖证券的价格,直接影响市场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的.3.内部时滞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答: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并着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实施方位或力度,操作政策工具,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1、查阅资料汇总2012-2018年中国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等数据,结合数据变化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

答:(1)货币政策效应①货币政策效应含义: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社会经济领域所做出的现实反应。

②货币政策效应衡量指标:货币政策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从数量方面,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大小,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二是从时间方面,它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快慢,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果。

这就是说,衡量货币政策效果,就是分析和测算货币政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效力强弱程度,以及这个效力在政策实施后多长时间才会发挥表现出来。

对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衡量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的规模。

一般来说,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主要在于分析和比较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现以考察目标实施情况为例,说明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数量效果。

货币政策的衡量可以通过外部效应指标和内部效应指标衡量。

外部效应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内部效应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购买力、货币币值。

③货币政策效应类型: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数量效应是指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时间效应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数据:表1-3 2012-2018年中国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时间GDP平减指数(以2011为基年)GDP增长率(%)失业率(%)2012年102.34 10.38% 4.1% 2013年104.55 10.10% 4.1% 2014年105.37 8.15% 4.1% 2015年105.44 6.97% 4.1% 2016年106.57 7.88% 4.0% 2017年110.71 10.90% 3.9% 2018年113.96 9.69% 3.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①2012-2018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2012-2018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如下表所示。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01 数量效应
03 影响因素 05 地区差别
目录
02 时间效应 04 金融创新效应
数量效应
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货币政策效应
经济学术语
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效应是货币政策实施后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数量效应表现为货 币供应量增加和减少,它通过影响利率、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时间效应 表现为货币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在时间上的延续,它通过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等变量来 影响经济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效应,我们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货币政策就像是一棵树, 它的根是货币供应量,它的枝叶是利率、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变量。当货币政策实施时,就像 是在种下一棵树,它会慢慢地生长,对经济产生影响。时间效应则是这棵树生长的过程,它会在 时间上延续,对经济产生更长期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效应的机制和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对 于经济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棵树,影响着整个经济的生长和发展。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
工具效应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 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 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 的全球一体化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金融创新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 证券日益成为公众及经济实体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其中政府债券因兼备良好的流动性、安全 性和盈利性,而成为重要的流动资产,其收益率和价格成为其他证券的标准。于是中央银行的公 开市场业务就可以通过变动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来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调控货币 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继而调节整个经济。此外,金融创新也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的 可供买卖的工具,使其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加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央银行学第7章

中央银行学第7章
3、再贴现和贷款业务量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之前,
再贴现和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中一直占很高比重;70 年代以来,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比重逐步下降,证券 买卖业务和黄金外汇储备业务比重上升。虽然这一比重逐 步下降,但绝对量却一直上升,其重要性并未改变。
二、再贴现业务
(一)再贴现业务的概念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 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从而 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商业银行未到期的商 业票据→ 中央银行。
---
净回笼
---
基础货币
本外币有效 --对冲比率%
短期国债 ---
63
105 124 46
---
2694 6690 13848 10240.7 4288
37.28 44.39 49.67 28.04 10.62
---
---
---
2121.8 2261.5
中国的国债市场
1. 发行市场。1981年恢复国债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发行方式、 期限结构和规模等方面有很大变化。
现券交易 现券卖断
央行票据
现券买断 发行 到期
回笼基础货币
投放基础货币 回笼基础货币 投放基础货币
长期 单向 重大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工具改革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制度框架和实践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经验 四、公开市场业务的展望
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 工具改革
1、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2、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3、对政府的贷款。 4、其他贷款。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证券业务的概念和规定 1、概念: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买进证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通过 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和利率等 措施来影响经 济,政策效果 在不同领域存
在差异。
以上内容仅供 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 的需求进行调
整优化。
美国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影响经济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欧元区利率影响经济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影响经济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通过调节人民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影响经济 比较分析:不同国家货币政策效应的异同点
货币政策与科技创新:探讨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科技创新,以及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和创 新方向。
汇报人:
PART FOUR
美国货币政策: 美联储通过调 整联邦基金利 率来影响经济, 政策效果受到 多种因素影响。
欧洲货币政策: 欧洲央行通过 调整欧元区利 率和实施量化 宽松政策来刺 激经济增长, 政策效果在不 同国家存在差
异。
日本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通过 实施负利率政 策和购买国债 等措施来刺激 经济增长,政 策效果受到多 种因素影响。
预期因素:货币 政策调整可能影 响市场对未来汇 率的预期
利率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利率变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估值和投资回报。
流动性:货币政策宽松时,流动性增加,股票市场资金流入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投资者预期: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公司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 股票价格。 行业差异:不同行业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投资者需关注相关行业的具体政策变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
货币政策对经 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金 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 的国际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货币冲击影响到一般物价水平,经济人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分清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总需求变 化。在这段短时期内货币冲击的确能够影响产出。 • 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能利用有关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 很快地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 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 • 对于政府而言,若要影响实际产出,就只能随即改变 货币政策,不让经济人把握货币政策变动的规律。其 代价将是经济的剧烈波动。显然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采 取这种政策方式的。 • 那么,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中,政府采取的旨在 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这就是卢卡斯的 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 的假设,并引入了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市场失灵的微观 基础的分析。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新阐述是新凯恩斯主 义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工资—价格粘性”。同时他们引入了 理性预期。得出基本结论为: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 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但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有更大 的影响。 •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关于政策效应的主要差异: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尽管理性预期的存在,削弱了政府 政策的效应,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的存在,被预期的政 策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而非预期的政策效应则更强。
• 短期 • 长期
2017/11/12
• 弗里德曼首次区分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 期菲利普斯曲线。 • 其政策含义在于:
• 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政策,在长期是无 效的,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 他主张由市场力量自发地调节经济。 • 具体到货币政策,他则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 的货币政策,力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 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和准备金等因 素,提出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 分析
2017/11/12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2017/11/12
一、概述
•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 主义的经济思潮一直交替起伏,数百年来都 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 效性问题。 • 经济自由主义 • 政府干预主义
2017/11/12
2017/11/12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 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policy ineffectiveness proposition)最初是由卢卡斯(Lucas, 1973年) 提出的,后由萨金特(Sargent)和华莱士 (Wallace)作了更明确的阐述。 • 该命题是建立三个假说之上的
• 市场完全出清 • 自然率 • 理性预期,即认为在竞争的社会里,任何行为人的 经济行为都合乎理性,在有效利用一切可获信息的 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 准确的,并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 期。同时,这种理性预期是处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的。 2017/11/12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2017/11/12
拉姆齐均衡
• 为了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有必要简要了解政府最 优政策制定原理即福兰克和拉姆齐最先提出的拉姆齐均衡。 • 拉姆齐研究了一个静态的具有典型消费者和多种物品的经济:
• 政府以市场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其费用通过比例营业税支 持。而市场价格及其相应的数量是在存在营业税条件下,由竞争 均衡决定。政府要确定其最优政策即怎样选出一个税率使得典型 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 • 将其扩展为包括不确定性因素的动态模型,在新的动态框架下, 政府制定一个政策决定出一组与状态相关的税率。给定该政策后, 均衡价格和均衡分配被定义为经济状态函数。 • 于是制定最优政策就变为:选择一个政策,使定义在所有可能均 衡分配上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这样的最优政策及其导致的竞争 均衡会在一起构成拉姆齐均衡。
2017/11/12
三、承诺行动
• 承诺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政策稳定性和可信性, 从而消除通货膨胀。
•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货 膨胀倾向是由该博弈结构内生决定的。 • 这种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产生的不可置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政策效应。 • 消除不可置信因素,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方法是,中央银 行在公众预期形成前承诺(committed)其将毫不改变地执行单 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通过承诺行动,中央银行便获得了影响 公众预期的能力。 • 因而,中央银行在选择其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必须考虑其对 公众预期的立即和充分的影响,就不能期望制造非预期通货 膨胀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或为预算融资。
2017/11/12
总供给曲线
•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经济增长和失业之 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 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正相关关系的曲线(如 图7-1c所示),这也是通 常所说的总供给曲线。
2017/11/12
• 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 一定的失业率的组合,其中曲线与横轴交点代表的失 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 由于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负相关、与 经济增长正相关,这就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不同的政策 目标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主张政府干预的 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 是有效的。
2017/11/12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至关重要的,物价、就业、产出 等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合理的货币政 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这种重要性也只是 就短期而言的。在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化只会引起物 价水平的波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 其实质为货币中性论。 • 弗里德曼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清晰地阐明 了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基本观点。弗 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建立在适应性预期、 自然率假说和粘性价格的基础上的。 •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是 稳定的,原因在于忽略了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 胀的影响。
2017/11/12
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对政策效应的影响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对政策效应的影响主要 通过对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来影响公众预期的 形成,最终影响政策效应。
• 政策可信度 • 在相机抉择政策规则下,政府变更的最优货币政策 将完全无效,最终无法形成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从而 也就难以获得额外的经济增长。 •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目标和决策规则的了解尽管并不全面,其预期通货 膨胀并不完全等于实际通货膨胀。但是,在无承诺 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更增加了政策 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进 而影响其政策效应。
2017/11/12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
政策时,若该政策出乎 公众预料之外,那么事 实上此时的菲利普斯曲 线与原凯恩斯主义的菲 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 假定通货膨胀率为 1 , 则产出为 Q1,增长最大; • 由于理性预期的引入,该政策被公众预期到,如果价格具有 完全伸缩性(complete price flexibility),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由AS1左移到AS3,则产出为 ,仍维持在自然增长水平, Qf 货币政策无效。 • 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wage-price stickiness)的影响,工资及 价格无法迅速调整,于是在通货膨胀率 下,短期菲利普斯 曲线仅由AS1左移到AS2,则产出扩大为Q2,货币政策仍然 1 有效。
•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 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 • 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中央银行可削减 货币供应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 失业率上升的后果。
2017/11/12
•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较好地配合西方国家50-60年 代经济运行的现实,但对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的 “滞涨”现象却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如图7-2所示)
2017/11/12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 早期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理论的典型 代表是传统货币数量说。
• 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 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 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 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 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 因素,并提出了“中性货币”的概念, • 哈耶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 弗里德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货币数量说。
2017/11/12
• • •
Yt Y N 如果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 t f ( Y N ) 那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Yt Y N e t t f ( ) N Y e 其中
t f ( t 1 , t 2 ,)
• 从图7-2和图7-3可见,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较好 地解释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的西方国家708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
2017/11/12
第二节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与承诺 行动
2017/11/12
一、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time-inconsistency problem)
• 由Kydland和Prescott最先提出的 • 指政府在当前针对经济状况所选择的有关未来的最 优政策,当其在未来时刻需执行该政策时发现,对 于其既定政策目标而言,原先的最优政策在新的经 济条件下已非最优决策,追求政策效果最优化的政 策制定者,必然调整其政策。 • 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实际上是由于中央银行政 策的事前优化与事后优化的差异而产生的。
2017/11/12
• 分析拉姆齐均衡可以发现,由于政府决策的不受约束性, 根据已变化的经济状况重新选择一个不同的政策将是其最 佳选择。
• 在公众预期形成之前,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是 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优选择。因而,为了影响公众预期,政 府会选择或约定实行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 • 当公众预期形成之后,零通货膨胀(或较低的通货膨胀)对 政策制定者而言已不是最优决策了。为了获得非预期通货膨 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刺激作用,政策制定者将选择实 行更高的通货膨胀。 • 这就导致了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的产生。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博弈双方都是理性 的,当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时,其必然要采取一些应变性策 略以使自己的效用或利润最大化。 •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的存在必然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重要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