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学案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2 光合作用教案1 沪科版

4.2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研究史 & 叶绿体及其色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合作用研究简史。
2、知道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知道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及其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初步学会实验法,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研究简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及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光合色素的分布、分类和选择吸收光谱特性。
2、难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体现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
(2)光合色素的分布、分类和选择吸收光谱特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赫尔蒙特柳树实验2、普里斯特利实验3、英格豪斯实验4、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柳树苗+干燥土壤,称重后栽在密封的桶里,上面用铁盖封上,水可以流入但土壤不流失.结论:植物生长的养分不止来源于土壤,还来源于水。
提问: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干的土壤,并且加上桶盖?提问:亚里士多德的推论方法和赫尔蒙特的推论方法有何不同?哪个更可靠?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实验。
小鼠放在密封钟罩内,很快死亡。
小鼠和薄荷放在同一钟罩内,小鼠不易死亡。
用蜡烛进行实验,结果雷同.结论:薄荷能改善污浊的空气。
提问:用干的土壤是确保实验中水都是后来增加的。
回答:加上桶盖是为了防止其他物质落入桶中。
亚里士多德是根据经验的推论,而赫尔蒙特是用实验去验证,所以赫尔蒙特的结论相较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更为可靠。
回答:让同学们感受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疑问让同学们体会设计实验时要排除干扰因素.让学生体会在设计实验时,经常用到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实验时,实验的影响因素要考虑周全。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4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学案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4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学案沪科版一、学习目标:1、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
2、知道合理营养的含义和重要性,关注合理营养的方式与方法。
二、学习重点:1、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
2、认同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建构科学的膳食观念。
三、学习难点:1、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
四、知识精要:1、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人和其他生物体细胞的主要营养物质,可以相互转变(转变是有条件的)。
2、糖类代谢糖类食物消化吸收血糖(多)淀粉(少)蔗糖(少)乳糖等淀粉唾液、胰、肠淀粉酶麦芽糖肠麦芽糖酶葡萄糖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1、→细胞内氧化 CO2+H2O+能量2、合成肝糖原,或合成肌糖原分解3、转变脂肪、某些氨基酸等3、脂肪代谢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组织细胞内(多)脂肪(甘油三酯)(少)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少)胆固醇脂肪胆盐乳化脂肪微粒胰、肠脂肪酶甘油+脂肪酸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经小肠上皮细胞进入淋巴,再进入血液合成脂肪1、脂肪储存在皮下、肠系膜、腹腔大网膜甘油、脂肪酸氧化 CO2+H2O+能量转变糖原等2、磷脂构成机体组织分解甘油、脂肪酸氧化CO2+H2O+能量合成脂肪3、胆固醇参与构成机体组织转化类固醇激素、V—D3、胆汁醇等4、蛋白质代谢消化吸收在体内的变化细胞氨基酸的来源蛋白质胃、胰蛋白酶多肽肠肽酶氨基酸氨基酸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血液氨基酸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氨基转换新氨基酸脱氨基含氮部分转变尿素不含氮部分氧化 CO2+H2O+能量糖类、脂肪1、自身蛋白质的分解2、转氨基作用形成3、主要来自肠道吸收5、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转化转化条件、差异相互制约葡萄糖↑↓丙酮酸脱氨基↑↓转氨基丙氨酸(非必需氨基酸)1、糖类大量脂肪(充足)2、脂肪少量糖类正常:糖类氧化能量人(主要)(ATP)糖代谢障碍:脂肪氧化能量人(ATP)蛋白质(主要)6、合理膳食即合理营养,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中,七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的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学案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学案沪科版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2、认识酶的概念和成分(回顾蛋白质的结构特点),理解酶的生物学特性(阅读“实验4、1探究酶的高效性”,并操作实验)。
3、理解ATP是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二、学习重点:1、酶的作用和特性。
2、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1、酶的专一性。
2、ATP与ADP的相互转变与生物供能之间的关系。
四、知识精要:1、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组成。
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是最常见的化学反应。
2、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酶的参与。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等因素影响。
3、ATP(中文名称是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A-P~P~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1分子磷酸和1分子ADP(腺苷二磷酸),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在酶的作用下,ADP又可以接受能量与1分子磷酸结合形成ATP。
ATP与ADP之间转变是非可逆反应(反应所需的酶和场所、能量是不同的)五、学习过程指导:1、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什么是合成反应?什么是分解反应?各举一例。
比较分解反应中的水解反应和氧化分解反应?什么是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2、酶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填表)加入材料(mL)试管号123453%H2O255555蒸馏水0、5新鲜猪肝匀浆0、53、5%FeCl3溶液0、5经高温处理的猪肝匀浆0、5经高温处理的3、5%FeCl3溶液0、5实验结果气泡发生量线香亮度注:气泡发生量:用“极多、较多、一般、较少、无”表示线香亮度:用“有火焰燃烧、明亮、无变化、暗淡”表示思考分析:本实验中,会发生哪些反应?反应式:H2O2 →1号试管在实验中的作用:比较2、3号两支试管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比较2、4号两支试管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比较3、5号两支试管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比较4、5号两支试管现象,说明:通过本实验,说明:酶的概念:酶的化学本质:酶的作用: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选做)3、ATP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字母“A、T、P”的含义分别是:;ATP与ADP的转换不是可逆反应:ATP→ + + ,其意义是:;ADP+ + →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该反应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和,对于动物来说,该反应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2光合作用学案(3)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2光合作用学案(3)沪科版第2节 光合作用一、学习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及思维方法。
2、知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
3、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认识其实质和影响因素。
4、初步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实验4.3)。
二、学习重点:1、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所体现的科学探究思路和方法。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学习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的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实验4.4)。
四、知识精要:1、光合作用的意义:提供食物来源和生存基础、能量来源、维持大气中CO 2和O 2含量的基本稳定。
2、通过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反应式:CO 2+2H 2O * (CH 2O )+H 2O+O 2*↑。
3、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双层膜、基质、基粒)。
4、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类: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 (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 (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和叶黄素(呈黄色))。
这些色素具有选择吸收光谱的特性,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这些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它们;它们随着层析液(有机溶剂)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用纸层析方法可使它们在扩散过程中被分离出来。
5、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 2和H 2O 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O 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中进行,吸收光能 叶绿体光能,光解水,释放出O2并形成高能量的ATP和NADPH,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固定CO2,合成糖,以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中)。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2 光合作用的过程学案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2 光合作用的过程学案沪科版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合作用需要光。
但并不是所有的过程均需要光,根据____________,把此过程分为_________和
_________、(2)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的比较:光反应暗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影响因素光、水CO
2、温度(影响)
四、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的转移途径: H的转移途径:
五、光合作用实质:物质变化:能量变化:(1)根据光合作用图解。
回答问题:①图中字母表示的物质是:
A、
B、
C、
D、 E、 F、 G、 H、②图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是:l、
2、
3、
4、
5、③图中“?”处表示暗反应需要多种参与。
(2)下图是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进行的实验示意图。
则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A、1∶2
B、2∶1
C、8∶9
D、9∶8(3)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是()
A、光能→叶绿素中的化学能→水中的化学能
B、光能→ATP中的化学能→(CH2O)中的化学能
C、光能→ATP中的化学能→叶绿素中的化学能
D、光能→ATP中的化学能→三碳化合物中的化学能(4)科学家用含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碳原子的转移途径的是()
A、CO2→叶绿素→ADP
B、CO2→叶绿素→ATP
C、CO2→酒精→葡萄糖
D、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教案(1)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一册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教案(1)沪科版1 本章核心概念(1)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普遍的是合成和分解反应。
酶直接控制着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
(2)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由ATP传递。
(3)植物的绿色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碳水化合物;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提供能量。
细胞通过氧化分解,从化合物中获得能量,这些能量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部分由ATP传递给生命活动需能位点,保证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内糖、蛋白质和脂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 学习过程(1)结合蛋白质结构的知识了解酶的作用过程和机理,理解生物化学反应是怎样受控制的。
怎样利用酶的特性为生活和生产实际服务。
(2)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实验,学会“环境因子对生命活动影响研究”的基本方法,使生命科学研究素养有所提高。
(3)通过对糖、蛋白质、脂质在细胞内转化过程的了解,进一步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之一,有助于建立科学的生命观。
3 教育价值(1)通过对光合作用研究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对无氧呼吸、营养转换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科学与生产、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4)学习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理化测量方法。
4 修改说明根据专家意见,本章节内容作如下修改:(1)将“酶的竞争性抑制”移到广角镜中。
(2)酶活性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并简化。
(3)简化“探究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实验。
(4)删除“探究酶化学成分”实验(5)细胞呼吸部分降低难度,并增加发酵部分内容,使学习与生产实际结合(6)适当调整“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内容,提高其可行性(7)“叶绿素种类”实验中,迁移率是确定色素的依据,考虑到专家组意见后,将其移到实验拓展部分,供需要者选做。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4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教案(4)沪科版

第4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一、教材分析“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承上紧密结合植物体的代谢规律学习,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维度认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与本质的基础内容。
同时,该部分内容与人的日常饮食问题紧密相关,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
二、教学设计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十五、六岁左右,而且是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成就欲望较弱,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要注重思维训练、观念建构和人格建塑。
同时,他们也可能有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不吃早餐、饮食没规律、偏食、贪吃洋快餐、过分追求苗条身材等等,这对他们的一生健康素质和和谐发展有负面影响,本节生命科学课要透视生命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及时给与科学分析,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课是开展此项教育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普通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和发散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发现问题能力。
考虑到学生朦胧中似乎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升学压力也大,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课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糖类代谢的几个途径,而是更多地体现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深入地挖掘营养物质代谢的实质,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1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1 沪科版

第4章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第1课时)一、设计思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一节,在整本书的教学内容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内进行各种代谢的场所的相关知识。
本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延续和具体化。
除含有本节内容外,学生还将学习到绿色植物如何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如何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学习到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这其中包括哪些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等等内容。
而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还是生物体内三类营养物质的转变,其基础都离不开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的酶,以及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的ATP。
因此,本节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是连接与整合新旧知识的关键环节。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内容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组成,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以及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在教学过程中,先是以一则新闻为引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出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组成;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归纳、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点;然后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引出ATP的作用,结构简式,与ADP的相互转化等内容,并通过思考与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化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2知道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3知道ATP结构简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把已有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学习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交流,逐渐养成聆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并学会在交流过程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四、教学准备PPT的制作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引入出示图片:以水维生44天,**人戴维挑战生存极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能叙述酶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
能解释环境因素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的原因。
通过酶与普通化学催化剂的比较,说明酶的作用特性。
理解ATP是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特点。
酶的作用和特性。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酶的专一性。
ATP与ADP的相互转变与生物供能之间的关系。
三、预习和笔记1、我的疑惑:。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这个过程包括作用和作用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这两个作用组成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3、合成反应是,例如。
4、请用图解表示同化作用、合成反应、脱水缩合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5、水解反应指,例如。
6、氧化分解反应指例如。
7、请用图解表示异化作用、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分解反应四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8、酶是的生物大分子,其化学本质是或。
9、酶具有、和等特征,酶的空间结构决定了酶具有特性。
10、酶正常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有:需要合适的,例如胃蛋白酶进入后才发挥作用;有些酶需要的协助,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和的影响。
11、冰箱能延长食物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12、生活中我们对酶的利用有。
13、ATP的中文全称是,其中A表示,T表示,P 表示,ATP的简式是。
14、ATP和ADP互变的反应式是。
15、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是,能将ATP水解成ADP和Pi的细胞结构是。
16、ATP的作用是。
四、练习1、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哪种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A、0 ℃B、15 ℃C、35℃D、25℃2、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值由10降至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3、为什么双氧水可作消毒剂?4、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稳定性5、能水解大多数酶的酶是()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肽酶6、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酶的特征()A、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B、酶的催化效率很高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D、酶在催化反应中本身也发生了变化(1)曲线AB段表明。
(2)曲线中的B表示。
(3)曲线BC段表明。
9、如果A 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该物质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称为()A、腺嘌呤核苷酸B、鸟嘌呤核苷酸C、胞嘧啶核苷酸D、尿嘧啶核苷酸10、在ATP中,大量的化学能贮存在()A、腺苷内部B、腺苷与磷酸基之间的化学键C、磷酸基之间D、磷酸基内部11、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能量、储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②第二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③第三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变成ADP。
④ADP可以迅速地与磷酸根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 TP。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13、小麦叶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有()A、叶绿体B、核糖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14、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极其重要作用的两大物质是()A、酶和ATPB、蛋白质和核酸C、蛋白质和葡萄糖D、蛋白质和水班级:学号:姓名:日期:实验4.1 探究酶的高效性一、教学目标:通过探究酶特性的实验,能够阐明酶的主要特性。
学会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操作的有关技能,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有关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
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难点: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预习与笔记2、观察各试管内气泡发生情况,并以点燃的线香插入各试管测试其火光亮度变化。
3、记录观察结果。
四、练习1、将猪肝的匀浆加入到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轻轻振荡后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一现象说明()A、过氧化氢使肝细胞生命活动加强B、过氧化氢能促进肝细胞的呼吸C、肝细胞内的酶使过氧化氢迅速分解并产生大量CO2D、肝细胞内的酶使过氧化氢迅速分解并产生大量O22、2号试管和3号试管产生气泡的数量是否相同,为什么?3、点燃的线香插入2号试管后,其亮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证明该试管内的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4、4号和5号试管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转换过程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探究三、预习与笔记1、我对光合作用的了解和困惑2、光合作用的意义是3、请填写光合作用研究历史表4、请填叶绿体结构图1 2 345图中1 ,2 ,3 ,4 ,55、请填叶绿体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两大类,类胡萝卜素包括(色)和(黄色),主要吸收光;叶绿素包括(色)和(色),主要吸收光和光。
6、为什么叶子一般呈绿色?。
7、为什么落叶都是黄色的?。
8、右图为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符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123456I为II为结构。
9、、右图为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的物质分别是123456I为过程II为过程。
项目光反应暗反应进行部位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11、右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填写图中字母所示物质名称A、B、C、D、E、F、BCDEF12、光反应与暗反应是否一个在光下进行,一个在暗处进行?13、夜晚植物能进行光反应、暗反应吗?为什么?14、白天放在无CO2的密闭玻璃罩内的植物能长期进行光反应、暗反应吗?为什么?15、光合作用反应式:。
16、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17、光合作用强度是指:。
18、右图是一昼夜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图中纵坐标表示,5点半之前和19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为,原因是,此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最高是点,AB段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的原因是,DE段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原因是,此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是点。
19、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冬天利用温室栽培时可采用等方式提高作物产量。
四、练习1、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将此叶片脱色处理后,再用碘液处理,结果a部呈褐色,b部呈蓝色,这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A、光B、CO2C、水D、叶绿素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却没有成功,以下关于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B、该实验的成败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3、绿色植物置于下列哪种光下产生的氧气最多()A、蓝紫光B、红光C、绿光D、白光4、某科学家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在下列分子中的转移,最可能的途径是()A、CO2→叶绿素→ATPB、CO2→ATP →叶绿素C、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D、CO2→酒精→葡萄糖5、在叶绿体中,消耗ADP和Pi与产生ADP和Pi的部位依次是()①内膜②基粒片层③基质④外膜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中,其中碳、氢、氧分别来自()①五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③水④二氧化碳A、①②③B、④①③C、④③④D、②③②7、在温室栽培条件下,除哪项措施外,均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A、适当增加空气湿度B、适当增大二氧化碳浓度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D、延长光照持续时间8、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哪些与该原理有关()A、适时播种、套种B、施用有机肥料C、合理密植、间作D、及时松土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片层结构的薄膜上B、光反应和暗反应都有许多酶参与C、温度降到0℃,仍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NADP在暗反应中起还原作用,并将能量转移到糖分子中。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实验4.3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
难点:步骤和原理。
三、预习与笔记1、本实验原理是。
2、叶片去除主叶脉的原因是。
3、研磨绿叶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加入无水酒精的目的是。
4、叶绿素提取液为什么要避光保存?。
5、滤纸条上划线应注意什么?。
6、滤纸条上的色素线为什么不能浸入层析液?。
7、反射光下叶绿体色素呈现什么颜色?。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实验4.4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运用控制变量原则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利用真空渗水法,设置观察指标检测光合作用强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操作和观察。
难点:控制变量,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
三、预习与笔记1、实验题目:探究(某一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
4、我们的假设是:。
5、实验需要的材料是。
6、实验需要的仪器与试剂是。
7、实验步骤:(材料处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操作、观察指标、记录数据的内容和形式等)8、实验数据记录表9、数据分析10、结论和讨论结论:。
我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四章第3节细胞呼吸一、教学目标:1、能概述细胞的有氧呼吸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并解释其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举例说出无氧呼吸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会分析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初步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难点: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三、预习与笔记1、我的疑问。
2、细胞呼吸是指。
3、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原理是:。
4、该实验中测量作为酵母菌呼吸强度的标致。
5、实验中甲乙两试管中加入5%葡萄糖液的作用是。
6、甲试管中使用隔绝空气,乙试管中(器皿)提供酵母菌有氧呼吸需要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