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核心素养整合【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革命派的准备。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____兴__中__会____,走上了革 命道路 组织上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____中__国__同__盟__会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 ___恢__复__中__华_____,创立民国, 思 提出 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想 三民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 上 主义 __民__族___、 __民__权___、__民__生___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答案】“第一枪”: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第一 回”: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陋习。
【要点总结】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 ①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做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 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进步 影响
政治 层面
思想 层面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 ____君__主__专__制____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传播了 ___民__主__共__和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 ____社__会__风__俗____等方面发生 进步 层面 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影响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___民__族__资__本__主__义______的发
高中历史选修1(新课标)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第六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与埃及近代化的关系 1.积极作用: (1)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相继展开,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有利于埃及近 代化的改革措施,建立了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 技和思想文化,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阿里改革的目的 虽然是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但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 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作用: (1)英法等国出于殖民争霸的需要,出兵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废 除包税制,掠夺埃及大量的文物和国宝,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掠夺本 性,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阿里对外战争失败后,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在埃 及进行商品倾销,大肆掠夺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阿里改革建立起 来的埃及民族工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
内容 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新式军 涉及政治、农业 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客
意义
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推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了历史的进步
专题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 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内忧外患)
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 割据的局面
目的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
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外扩张
推动 者
埃及由最高统治者穆罕默 德·阿里进行;洋务运动主要
专题二 阿里改革、扩张、失败之间的关系 1.随着阿里改革的逐渐推行,国力日益增强,这促使阿里的 扩张野心膨胀,对外发动了四次扩张战争。 2.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阿里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奴 役和掠夺,连年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招致 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对弱小民族的奴役,又激起了被奴役国家人 民的反抗。 3.对外扩张战争及帝国的建立与列强的殖民利益发生冲突, 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并将埃及视若仇敌,于是极力破坏改革, 内忧外患,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专题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与埃及近代化的关系 1.积极作用: (1)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相继展开,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有利于埃及近 代化的改革措施,建立了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 技和思想文化,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阿里改革的目的 虽然是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但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 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作用: (1)英法等国出于殖民争霸的需要,出兵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废 除包税制,掠夺埃及大量的文物和国宝,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掠夺本 性,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阿里对外战争失败后,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在埃 及进行商品倾销,大肆掠夺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阿里改革建立起 来的埃及民族工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
内容 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新式军 涉及政治、农业 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客
意义
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推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了历史的进步
专题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 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内忧外患)
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 割据的局面
目的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
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外扩张
推动 者
埃及由最高统治者穆罕默 德·阿里进行;洋务运动主要
专题二 阿里改革、扩张、失败之间的关系 1.随着阿里改革的逐渐推行,国力日益增强,这促使阿里的 扩张野心膨胀,对外发动了四次扩张战争。 2.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阿里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奴 役和掠夺,连年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招致 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对弱小民族的奴役,又激起了被奴役国家人 民的反抗。 3.对外扩张战争及帝国的建立与列强的殖民利益发生冲突, 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并将埃及视若仇敌,于是极力破坏改革, 内忧外患,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六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整合一 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1)15~16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提供了条件。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 洋沿岸,荷兰和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 (1)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北美建立殖 民地。 (2)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一方面,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非洲的抗争 (1)原因:19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殖民地人 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2)任务:反帝。 (3)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和起义。 (4)突出事件 ①埃及人民抗英斗争。 ②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 (1)背景 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族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③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 长。 ④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
整合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 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②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表现 ①旧式的民族运动:如朝鲜义兵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等。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印度 20 世纪初的民 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3)特点:各国将民族解放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结合,标志着 亚洲的觉醒。
整合二 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 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 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表现 (1)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北美建立殖 民地。 (2)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一方面,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非洲的抗争 (1)原因:19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殖民地人 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2)任务:反帝。 (3)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和起义。 (4)突出事件 ①埃及人民抗英斗争。 ②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 (1)背景 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族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③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 长。 ④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
整合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 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②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表现 ①旧式的民族运动:如朝鲜义兵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等。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印度 20 世纪初的民 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3)特点:各国将民族解放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结合,标志着 亚洲的觉醒。
整合二 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 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 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核心素养整合教用ppt推荐(新)统编高中历史必修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专题二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制度,提高 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典型例题2】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 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专题三 高考对本单元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 1.从史实角度思考 (1)历史概念:借助对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等制度的内涵 和外延的描述,从社会发展、文化习俗变迁等角度推理其对 当时社会及后世的深刻影响。 (2)历史现象:借助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来 探究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 了,也不用缴纳租税……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 来往游玩。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 反映了他追求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故选D项。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说课ppt课件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预设1:同意此观点。 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辛亥革 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预设2:不同意此观点。 因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控制了政权,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 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 华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革命实践: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预设2:不同意此观点。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点拨:从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两方面进行总结 必然因素: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 辛亥革命爆发。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 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革命实践: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偶然因素: 有利时机: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材料四: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
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思考:材料三、四在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为辛亥革命的发生
提供了什么基础?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五
思考:材料五为辛亥革命发生做了组织上的什么准备?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预设1:同意此观点。 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辛亥革 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预设2:不同意此观点。 因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控制了政权,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 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 华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革命实践: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预设2:不同意此观点。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点拨:从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两方面进行总结 必然因素: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 辛亥革命爆发。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 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革命实践: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偶然因素: 有利时机: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材料四: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
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思考:材料三、四在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为辛亥革命的发生
提供了什么基础?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五
思考:材料五为辛亥革命发生做了组织上的什么准备?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第六单元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1911)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国——大清最后的十年
•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 • 中国该向何处去?
》,其主要内容是:(5点)
自救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内容 • 性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积极: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 局限: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一、复习巩固: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 •1894.11 孙中山 兴中会 檀香山 •1901-1905 清末新政 •1905.8.20 孙中山 黄兴 中国同盟会 •1906.9 911.4.27 广州黄花岗起义 失败 •1911.5 “皇族内阁”、四川保路运动 •1911.10.10 武昌起义
• 4.(1910年)立宪派三次发起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失败
•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13人中9人为满族,皇族又占7人)
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
• 1.1894年11月: 兴中会(檀香山) • 2.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黄兴 • 3.1911年4月27日: 广州黄花岗起义 • 1911年5月: 四川保路运动 • 4.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 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南京
辛亥革命形势图
武汉三镇
《清帝逊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 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 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 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 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 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 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第19课:辛亥革命(1911)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国——大清最后的十年
•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 • 中国该向何处去?
》,其主要内容是:(5点)
自救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内容 • 性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积极: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 局限: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一、复习巩固: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 •1894.11 孙中山 兴中会 檀香山 •1901-1905 清末新政 •1905.8.20 孙中山 黄兴 中国同盟会 •1906.9 911.4.27 广州黄花岗起义 失败 •1911.5 “皇族内阁”、四川保路运动 •1911.10.10 武昌起义
• 4.(1910年)立宪派三次发起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失败
•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13人中9人为满族,皇族又占7人)
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
• 1.1894年11月: 兴中会(檀香山) • 2.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黄兴 • 3.1911年4月27日: 广州黄花岗起义 • 1911年5月: 四川保路运动 • 4.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 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南京
辛亥革命形势图
武汉三镇
《清帝逊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 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 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 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 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 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 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9)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 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 动。
(10)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置户帖”。 后来,朱元璋又诏令全国实行“黄册”制度。
(1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 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 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 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 记人口数量。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 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 答案:C
解析:俾斯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 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就不会爆发 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俾斯麦主张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来 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 无关,故排除。
(7)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发展完善阶段。 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清查;还实行析籍政 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的户籍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 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朝又将户籍划 分为主户与客户。
(5)“汉承秦制”,西汉户籍制度在沿袭秦朝的基础上也有所 发展。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实行编户 齐民,这是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
(6)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 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 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 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役。东晋后 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 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指 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共性。
提示 都是有形的,具有历史性和艺术性,具有普遍的价值。
历史概念 判一判
历史陈述
史论判定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简称,旨在为国际社
会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建立一个长久性 《世界遗产公约》 的有效制度,该公约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定义、缔约国的
、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三种类型。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 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 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003 年10月,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这 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 维护文化 多样性 和 创造性 有着重要意义。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六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 课标要求
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世界各国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1)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 盛行。 (2)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 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历史的真实性是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要义。( √ ) (2)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是通过立法保护。( √ )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的。(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9世纪70年代以后 (1)史实: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特点:现代化色彩明显,程度渐深,大部分活动都有新的目 标和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
3.整体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侵略、维 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 (2)探索具有层次性:现代化探索由浅入深,从器物、制度到 思想文化。 (3)探索具有继承性:与学习西方内容的层次性相关,从地主 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 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前后相继。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参考答案:(1)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展。
(2)探索: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对 该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专题二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 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 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 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了中国向西方 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参考答案: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的仁人志士认识到制度的落 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但民主政体 有名无实,于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寻求思想 解放。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典型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 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 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 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 “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 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 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编自冯天瑜《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以“科学”“哲学”为例》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1)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 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梦想进行了哪些探索?中华民国成立后, 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你 如何看待这次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3.三大特征: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 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 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的思想界显 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历史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一 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特 征
1.19世纪70年代以前 (1)史实: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等。 (2)特点:主体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基本是旧式 斗争,地主阶级的探索最终失败。
【典型例题1】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 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 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第 六 单 元 核 心素养 整合 课 件 -【 新教材 】统编 版高中 历史必 修1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 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中 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 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 转变。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 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