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语素”成因管窥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上问题和答复汇总

现代汉语上问题和答复汇总

09现代汉语问题集一、请运用同形替换法来检测哪些是语素,哪些不是语素研究,沙龙,汪洋,仿佛,荒唐,荒原,精密,玻璃鉴定什么是语素,首先要掌握语素的特点: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同形替换法不是最有效的,分解法既简单有有效。

具体做法是,对一个成分进行分解,分解后的部分如果仍有同整体相关的意义,那么这个成分是词,例如题中的“研究、荒原、精密”;如果分解后不再具有同整体相关的意义,那么这个成分是语素,例如题目中的“沙龙,汪洋,仿佛,荒唐,玻璃”。

二、请区别下列语素属于哪一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的士,琵琶,微,啊,走,阿,者,们,最,清,晰,言,从如果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那么做这个题目就没有问题了。

请同学们自己做吧。

同学们应该问问题,不应该让老师做作业。

三、指出下列词的构词方式轻松,对虾,烂漫,波动,改良,儒家,芙蓉,政变,色拉,飞快,起草,文字笔谈,烧饼,刷新,花束,沙龙,钳子,旗手,火化,耐性,结晶,胆怯,学问词的构词方式分为单纯式和合成式。

一个语素构词是单纯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词是合成式。

合成式又分为重叠式、派生式(也叫附加式)、复合式。

重叠式是语素重叠构词,派生式是词缀和词根构词,复合式是词根和词根构词。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说明做题目吧。

四、若要回答音位归纳的基本原则加举例,请问怎么回答?(一)对立原则和语境测试法(二)互补原则和归纳法(三)音感差异原则和内省法(四)系统性原则和比较法除了上述四个要点之外,答题内容还包括:对四个原则和四种方法的说明。

例如,什么是对立原则,什么是语境测试法。

然后再举出具体的例子。

这个问题我是重点讲授的,恕不赘言。

五、举例说明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是重点讲授的,有关答题内容我强调了三四遍,而且还板书了。

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恐怕没有听课吧?六、请问怎样区分一个词是不是语素?成词语素既是语素,也可以成为词。

“剩余语素”成因管窥

“剩余语素”成因管窥
A s at T emaigo eiul rh mei o e i f ec ff tr b t wi i adwi ot el gae bt c: h kn fR s a Mop e s pnt a o tn uneo cos oh t n n t u a ug, r d o j n il a h h t n h
2 . 能进 一 步切 分 为 小 的 语音 ~ 语 义 形 式 。【 弼 2 】 ’ P
豇的具体意义, 但是它的确起到丫 “ 区别意义的作用” 。 【 ・ p 由此 ,我们将现代汉语中像 “ 豇、蕹”之类 的成分 ,本身并
没 有 意 义 、 只 是 起 到 区 别 意 义 作 用 的语 音 形 式 称 为 剩余 语 素 。得 i剩余 语 素 所必 须具 备的 条件 : “ 第 一 ,剩 余 语 素 只 能 i现 在 一种 组 合 中 ; J I
很 多小 足 这 些 研 究人 多 只 足举 例 说 l 哪 足 剩 余语 素 , J I J 并 朱对 剩 余语 素 何一 个 伞 面细 致 的描 写 。 有 关语 素 的 定 义 , 罔描 主 义学 派 代 表 人物 布 龙 菲尔 荚 德 认为 :“ 个语 素 就 足 一个 重 复 {现 的 ( 意义 的 )语音 一 ¨ 有 形 。 ”岳 米他 又通 过简 形 式 (i l fr )和 复 合 形式 s eo mp m (o l r )的 比较 ,进 一 步给 语 素 下 定义 为:“ cmpe fm x o 跟任 何
n mey t e i e i be te d o e eo me ti l t ig n h u l r n n it n tn e c n t e Chn s g a e mp cso a l, h n vt l r n fd v l p n n a l h n sa d t ed a- o u c ai e d n y i h i e e l u g ;i a t f a p o n a

特殊词的语素分析问题

特殊词的语素分析问题

特殊词的语素分析问题秦存钢语素的辨析语素研究和语素教学的难点,特殊词的语素辨析就更加复杂,本文想就以下几类特殊词的语素分析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外来词由于现代汉语对外来词吸收的方式不同,语素分析也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外来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音译的。

例如:休克、沙发、巧克力、冬不拉、布尔什维克等。

(2)一半音译一半音译的。

例如:马克思主义、英吉利海峡、美利坚合众国等。

(3)音译又加表义成分的。

例如:卡车、啤酒、沙皇、芭蕾舞、冰淇淋、新西兰、南斯拉夫等。

(4)音义巧合双关的。

例如:引擎、逻辑、乌托邦、俱乐部、拖拉机等。

(5)从日语借形的。

例如:场合、服务、克服、积极、消极、目的、手段、具体、抽象、景气等。

以上第(1)类词,一个词就是一个语素。

单个的汉字在这种情况下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词义与字义没有联系。

在初翻译过来时,一个词往往有许多种写法。

如“巧克力”还写作“巧格力”、“巧克利”,“海洛英”和“海洛因”、“安洛因”、“海龙英”并用,直至后来才保留一种规范写法。

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说得好:“…字‟是书写的,一个中国字,是一个方块,也只代表一个音节。

而…语‟(我们现在称之为“语素”)是语言的,在语言里是一个不可分析的单位,写成文字时,有时可以只是一个字,但碰上双音节语或三音节语,就必须写两个或三个字。

”“这种情形,如其用翻译名词来讲,是很容易清楚的,像…葡萄‟,我们决不能拆开来,那一点是…葡‟,那一点是…萄‟,尽管写做两个方块字,实际只是一个…语‟。

…葡萄‟是汉代的外来语,但是上古的中国语,也就是这个样子。

”(唐兰《中国文字学》第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对于第(2)类、第(3)类词,可以把音译的部分看作一个语素,意译的部分和外加的表义成分按汉语的语言成分分析,包含几个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分为几个语素。

例如,“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三个语素,“卡车”可以切分为“卡/车”两个语素。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北大现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北大网络学院11秋《现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简答题1.1. 什么是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

--------------------------------------------------------------------------------2.2. 什么叫轻声?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

--------------------------------------------------------------------------------3.3. 什么叫词?并举例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是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唐代,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语素解释术语

语素解释术语

语素解释术语一、引言语素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之一,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能够独立存在或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语。

语素解释术语是指通过分析语素的形态、语义和功能来解释术语的方法。

在语素解释术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本文将从语素的定义、形态、语义、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介绍语素解释术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应用。

二、语素的定义语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小有意义的单位,它是词语的基本组成部分。

语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语。

语素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表示某种概念或意义。

语素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和词缀语素两类。

自由语素是指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具有完整的意义。

例如,“人”、“天”、“好”等都是自由语素。

词缀语素是指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只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语的一部分。

例如,“美”、“不”、“性”等都是词缀语素。

词缀语素可以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种类型。

三、语素的形态语素的形态包括词根、词缀和词素三个方面。

词根是指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具有完整意义的语素,它是构成词语的核心部分。

词根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词或一个词组。

例如,“人”、“天”、“好”等都是词根。

词缀是指不能独立存在的语素,它只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语的一部分。

词缀可以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种类型。

前缀位于词根之前,后缀位于词根之后,中缀位于词根之中。

例如,“美”、“不”、“性”等都是词缀。

词素是指词语的最小语义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

一个词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词素,词素之间可以通过词缀进行连接。

例如,“美丽”这个词语由两个词素“美”和“丽”组成。

四、语素的语义语素的语义是指语素所表示的概念或意义。

语素的语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确定,也可以通过语境来推测。

语素的语义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具体语义是指语素所表示的是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例如,“人”表示人类,“石”表示石头。

语素和形态剖析讲解

语素和形态剖析讲解


由有上述观察可知,mak8
和 mak7是 同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而tsap7也是一 个有意义的成分,二者都是最小的音 义结合体。 (6)/ mak7 tsap7/ 即“目汁”。
替换的实质:
替换就是看一个语言片段除了和 目前的词里的语言片段能组合之外, 还能否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和其他成 分组合。能执行这样的操作的,就是 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如果这个片段 是最小的,那就是语素。
朱德熙2010
的例子: 潮州话“眼泪”这个概念用下列形式表 达: (2) /mak7 tsap7/ (7代表短调,阴入 调值是 11) 这里“mak7”“tsap7”这两个片段是各 自为一个语素,还是像“葡萄”那样, 整体是一个语素呢?对于不了解这个方 言的人,很难确定。
解决办法——比较分析(替换法的一个变种): 把形式上有共同之处,意义有关联的语言片段 放在一起比较。【朱德熙2010:2】 跟“眼睛”相关的词: “近视眼”这个概念的表达形式: (3) /kiŋ1(4>1) si1 (4>1) mak8 / “眼镜”这个概念的表达形式: (4) / mak7(8>7) kiã 5/ “甘蔗汁”的表达形式为: (5) /kam1 tsia2(5>2) tsap7/

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 ”儿“虽然不是独立的音段,但有卷舌动作。 对此如何分析呢? 【1】从生成音系学中的非线性音系学的角度 来看,这个卷舌动作可以看成是与一般音段 不在同一个层面的成分【和鼻化元音的鼻音 色彩一样】。 【2】近年来音系学研究中出现一种新的研究 思路,即将发音姿势看做是一种音系单位。 从这种角度看,卷舌动作可以看做一个独立 的语音单位。

(1)“墨水”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上)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上)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上)第十二章语素与词素“语素”和“词素”,都曾是汉语语法学里表示词的下一级语法单位的术语。

二者均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布龙菲尔德等人提出的morpheme(详见第十四章第一节)这个概念。

可是,如何理解(意译)这个“morpheme”,却成了我国汉语语法学界一度难决的问题(争议)。

详细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语法(组词造句)与《暂拟系统》(《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简称)在我国一拟,就是20多年。

并且,期间,多数人附和了“词素”是“morpheme”的语义的观点。

因此,“语素”和“词素”的分歧(争议),比较隐蔽,细心者也只能稍见端倪。

新时期后,随着思想解放与方法更新的原因,人们重新审度、认真剖析并细致修改了根深蒂固的《暂拟系统》,例如,1981年的哈尔滨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在《修订要点》里增补“语素”的概念。

并且,许多教材大胆采纳了“语素”是“morpheme”的语义的观点,也有许多人写文章解释“语素”之概念。

当然(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语素”这一观点,于是(因此),关于“语素”、“词素”孰是孰非的问题,当时(曾经、一度)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今天,回顾这一段历史,有利于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吕叔湘说过:morpheme有过三个译名:形素、词素、语素。

三个译名都对,因为morpheme这个术语先后(历时地)有过三种意义的缘故。

详细说,最早的形素,指示一个词之广度外延里的语音形态之深度外延——组成部分,能指示的形素之外因,跟所表示的实在意义(语义)之内因,相对(能所对应);稍后的词素,指示一个{词}之集合概念里的语法单位之个别概念——构成元素,不论词素是否含有实在意义(虚实语义),均看做第二级词的要素;最后出现、目前通行的语素,指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语言单位,不管语素是词之本身还是词的部分,均看做五级语言的要素。

针对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情况来看,翻译成“词素”和“语素”的现象,比意译成“形素”的现象,更占一些优势,但是,对这两种优势的译法,大家也还是见仁见智(各有侧重)。

南开大学现代汉语2008-2015年考研真题大汇总

南开大学现代汉语2008-2015年考研真题大汇总

2015 年现代汉语真题答案四举例并加以简要解释1、老国音指中国国语运动中,1913 年“读音统一会”议定的汉语标准音,后被新国音所取代。

在北京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微母、疑母洪音和细音,区分尖团音,保留入声。

2、剩余语素剩余语素是一种本身不能独立同时又只有一种使用场合的语素。

如:“蝴蝶”中,“蝴”只有在同“蝶”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故“蝴”是一个剩余语素。

3、状态词即状态形容词,因其本身已经表示出程度,故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补语。

如:皑皑、笔直、白茫茫、兢兢业业、花里胡哨、黑不溜秋。

4、部件又叫字根、字元、字素、码元、结构块。

指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

可分为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

成字部件指可以独立成字的部件。

也可和别的部件组合成字。

有读音、意义。

如:口、木。

不成字部件指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

没有读音、意义。

五用国际音标注音先生[ɕiɛn⁵⁵rəŋ³]棉花[miɛŋ³⁵xuə³]小曲儿[ɕiɑu³⁵tɕʰyər²¹⁴]六判断词性并简要说明理由1.巴不得动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或者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能带表示支配、关涉对象宾语。

如:巴不得与你见面。

2.以来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各种逻辑关系。

如:一直以来,我都晚睡早起。

3.按理副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理应按照常情或某种规律进行,下文往往相反。

如:按理整个公司应转亏为盈,但没想到却赤字增加。

4.闲杂区别词85只能出现在名词或“的”字前面。

如:闲杂人等、闲杂人员。

七在意义和用法方面进行辨析1.等等、等等等:只能表示列举未尽,而不能用于列举后煞尾。

有更强的语义色彩,往往强调未列举的项目较多。

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的词语。

等:1)表示列举未尽,用于部分列举。

如: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等地。

2)列举后煞尾,用于全部列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 Vol. 31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9 ──────────收稿日期:2009-03-19作者简介:王万秋(1984-),女,江苏东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45-“剩余语素”成因管窥王万秋(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剩余语素的产生受语言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汉语双音化的趋势,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东西交流的加剧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

关键词:剩余语素;定义;同形替代法 中图分类号: H 3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6-0045-02An Approach to the Making of Residual MorphemeWANG Wan-qiu(College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Abstract: The making of Residual Morpheme is open to a joint influence of factors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language, namely,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all things and the dual-pronunciation tendency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mpacts of social customs and cultur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against a multi-cultural collision background.Key words: residual morpheme; definition; substitution for synonyms一、剩余语素有关剩余语素的特点和原因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仍有很多不足。

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举例说明哪些是剩余语素,并未对剩余语素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描写。

有关语素的定义,美国描写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认为:“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语音形式。

”后来他又通过简单形式(simple form )和复合形式(complex form )的比较,进一步给语素下定义为:“跟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simple form )或叫做语素。

”[1,p195]根据布龙菲尔德的定义,语素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1. 作为语素的形式必须能够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出现在其他复合形式中;2. 不能进一步切分为更小的语音—语义形式。

[2,p38] 语素的识别主要是采用“同形替代法”。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形替代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修正。

杨锡彭[2]提出,诸如“豇豆、豌豆、蕹菜、荠菜、荞麦、燕麦、鲣鱼、鳜鱼、蝮蛇、鹣鸟”等双音节词,只能进行单向替换,例如“豇豆、蕹菜”:豇豆 豇豆 豇豆 蕹菜 蕹菜 蕹菜 青豆 豇? 油菜 蕹? 蚕豆 豇? 榨菜 蕹? 扁豆 豇? 花菜 蕹?单向替换后剩余的前一成分“豇、蕹”,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出现在其他复合形式中的可能。

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以下事实:因为“豇”的存在,豇豆与红豆、绿豆、豌豆等有着明显的不同。

虽然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我们很难说出豇的具体意义,但是它的确起到了“区别意义的作用”[2,p48]。

由此,我们将现代汉语中像“豇、蕹”之类的成分,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起到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形式称为剩余语素。

得出剩余语素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剩余语素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 第二,剩余语素必须承载一定的区别意义。

我们必须将剩余语素与“剩余音节”区分开来。

剩余音节是指尽管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之中但是并不承担区别意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46-义的成分,如“马达”的“马”、琵琶的“琵”、蟾蜍的“蜍”等,剩余音节并不是语素。

“剩余语素”并不是汉语所独有的。

布龙菲尔德最早提出“剩余语素”的概念,他在《语言论》第十章中将之称为“独一无二的成分”(unique constituent )[1,p195]。

美国的霍凯特通过cranberry 、strawberry 、gooseberry 、raspberry 、blackberry 、blueberry 等词的对比,说明尽管cran 不能以它在cranberry 中的意义出现于其他词中,但是cran 却承担着一种意义,所以它才使得cranberry 跟其他各种berry 区别开来[2,p47]。

从霍凯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对区别意义的重视。

二、“剩余语素”的成因现代汉语是历时语言层累的结果。

如果仅仅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对汉语进行语素分析,很多问题就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采用历时的角度对共时层面的“剩余语素”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剩余语素”的理解。

“剩余语素”的成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关“剩余语素”产生的内部因素,刘哲在《谈剩余语素》一文中指出两点:一是词语形式复音化;二是文字形式偏旁类化[3,pp.61-62]。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复杂的。

这两点虽然起着不少的作用,但是不能涵盖全部。

语音、语法、词义、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

“剩余语素”出现的内部原因不可笼统地概说,有可能需要对每一个“剩余语素”进行考察和描写。

1. 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促使新词新义的产生,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词词义的变化和消亡。

古代的某些事物到了当今社会或已不存在,或仅仅存留于某个地区,人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大大下降,因此它们的使用频率也会随之下降。

由于汉语双音化的趋势,它们与种属名词组合形成某个语义场中的一个下位义。

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的部分剩余语素,正是因此而形成的。

如:“豇豆”的“豇”、“豌豆”的“豌”等。

追溯语源,一般辞书上释“豇”为“豆名”,它有明确的指称对象。

在本质上,它与“鸡、狗”这样的常用词是一致的。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它们的使用频率有了很大的差距,以至像“豇”这样只能出现在一种组合中的单音节词不能再与“鸡、狗”这样的语素等同。

而人们在判断它们是否是语素时,往往要对其组合能力进行考查,而不是通过直觉或回忆。

因此,在现在汉语中,由于诸如“豇”这样的剩余语素的组合能力只为一,这与语素的判断标准相背离,因此,不在等同于“鸡、狗”等词。

在古代汉语中,“豇”并不是只在“豇豆”一词中存在,我们发现,“豇”还可以在一下词中出现:打豇:“豇豆,莢必雙生,有紅白二種。

長而肥者,充蔬皮;薄者秋成食子,名打豇。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六 红豇——《御定駢字類編》卷一百四十一 白豇——《御定佩文韻府》卷三 食豇——《定山集》卷二“豇”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语素是毋庸置疑的。

进一步分析,这类剩余语素的产生是由于能指的改变。

同是一种豆,“果实为圆筒形长荚果,种子呈肾脏形。

嫩荚可作蔬菜食用”,在古代汉语中只用“豇”来指代;到了现代汉语,却用双音节“豇豆”来指代,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一致的,只是所采用的能指不同,属于同实异名。

2. 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社会习俗、观念对“剩余语素”的产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胡”构成的词,大多表示来自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的事物。

比如,“胡人”、“胡笳”、“胡琴”等。

“我们平时所说的黄瓜也来自西域。

黄瓜本称‘胡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胡瓜》说:‘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按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3,p63]从字面上看,我们很难看出为什么“黄瓜”不是黄色却用颜色词“黄”来指称。

但是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因为避讳的原因,所以要改“胡瓜”为“黄瓜”。

避讳方法主要有几种:一是改用同义字或同音字;二是加减字的笔划;三是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四是以“某”或“囗”回避;五,以近音代读[4,p286]。

“黄”与“胡”的关系只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关系。

上文指出,一般将“胡”用于称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的事物。

由于“胡”还有“大”的意思,如“胡蒜”、“胡蝇”等。

《本草纲目·菜一·蒜》:“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

”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一种小蝉)之类也。

”而“黄”也有“大”义。

“黄鹄、黄天”等词中,“黄”带有“大”的意义。

在现今西北方言中,仍将“大豆”称为“黄豆”[5]。

由于意义相近,因此用“黄瓜”来称“胡瓜”是符合避讳条件的。

正是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一些新词新义随之产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3. 东西交流的加剧,多元文化的碰撞随着世界融合速度的加剧,东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些新的事物在中国日益涌现。

这些事物在汉语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对译,因此往往采用“音译+意译”的有效方式指称这些外来的事物。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音译词后加上种属词,如:“菠”来自尼泊尔语palinga 的音译。

《新唐书·西域传》有“……(贞观)二十一年遣使入献波稜菜、酢菜、浑提葱”,“波稜菜”进一步减缩,就成了“菠菜”。

“昙花”的“昙”为梵语Udumbara (优昙钵)的音译词的第二个音节。

此外,还有“卡车”、“粲察琴”等。

卡车的“卡”虽然是car 的音译,但是在汉语中使“卡车”这种物体与“火车”、(下转第49页)易文静:对“面子理论”的再思考-49-(威胁)受话人的正面面子(的行为)(威胁)受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图1 面子和威胁面子的四种类型 表1 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类型类型 言语特点威胁说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 表达谢意,接受受话人的感谢和道歉,接受提供,托辞,不情愿的许诺和提供等威胁说话人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 道歉,接受对方恭维,自我羞辱、否定、搪塞等,忏悔、认罪或承认错误等 威胁受话人负面面子的言语行为1)让受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行为。

如命令、请求、建议、提醒、威胁、警告、激将等;2)让受话人接受或拒绝的行为。

威胁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1)作负面评价的话语行为,包括:指责、批评、轻视、讥笑、侮辱、不满、反驳、质疑、争执、不同意等言语; 2)体现不关心或漠视受话人正面面子的话语行为Brown & Levinson 对礼貌策略的探讨只考虑了受话人这个层面,维护说话人自身面子的策略却未提及,但是通过对《围城》及电视节目《实话说说》部分话语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己礼貌策略也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